李濒湖、蒋趾真论脉篇
此篇脉状主病及相类脉诸诗,皆出李氏。各脉分六部主病,逐条注释,皆出蒋氏。李诗便于诵读,蒋注便于详参。两家各有妙处,割爱殊难,故汇为一编,取全璧之意焉。
浮脉体状
浮为阳,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
浮脉法天,有轻清上浮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素问》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实,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浮脉相类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微。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芤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按:虚脉浮、中、沉三候皆见,此说专属浮分,未确当,从修园之说为是。又革脉却属于浮,此说遗之亦未合。
浮脉主病
浮为阳为表,得此脉或兼他脉,皆有表无里,邪盛正衰,内虚外实。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左寸浮,有力则为外感头痛(邪气在上也),或为眩晕(木生火,兼火化也);无力则为心血不足而有火(无力正气衰也,气衰血亦衰矣),为怔忡(血虚故也),为虚烦(有火也)。浮洪为躁怒(木旺),或面赤(火上升也)。浮滑为舌强,痰涎迷闷(痰随火上也)。浮紧浮弦,为心中隐痛心悬(血衰不能养心,故或痛或悬也)。浮数,口舌生疮(火上升也)。浮芤,失血之候(别有芤脉)。大浮为心之本脉。浮数之脉应发热,今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疽也。
左关浮,肝气不和,胁下气满(邪在中焦)。浮大有力,眼珠赤痛(为实大)。浮弦为头眩头痛(肝风上升),或胁下痞痛(左为肝气),若与寸同浮弦有力,必主麻痹眩掉(火助木,木不畏金),久则致为中风、中气之症。浮数,肝热吐血(肝藏血,火盛则血妄行)。
左尺浮,有力为小便赤涩(邪火涸水),无力肾虚,为下部困乏(浮则肾气不固,况无力乎?肾主骨,故下部无力)。浮紧,耳聋(肾气通于耳,紧则气塞)。浮弦,腰痛。浮涩为伤精梦遗(火炎则浮,水少则涩)。
右寸浮,为肺之本脉。兼短涩,亦肺之本脉(五脏惟肺位最高,故其脉宜浮)。浮大为伤风,或头眩,或咳嗽(火烁金也),或耳鸣(木反侮金,金不能生水矣),或鼻塞浊涕(肺气不清也)。浮数为咽痛,或咽干(火伤肺也)。浮紧为伤寒头痛(表有邪也)。浮滑为吐逆(有痰),为胸中不宽(气逆)。弦亦为头痛(风邪),或风寒气促头眩。若同左关强硬有力,必主中风麻痹之症。
右关浮,浮大而濡,脾之本脉。浮实为痞胀,或胃痛(实邪),或呕逆(气滞)。浮滑口臭(气衰),或痰多,或呕逆(气衰),或吞酸(木克土)。浮弦为中焦痛(土受木克),或饮食难下,或恶心恶食,或痰饮窄痛(木气有余,则生痰火诸症)。浮滑无力,则脾虚不能化痰,亦主呕逆,当从虚治。
右尺浮,为命门病脉。浮弦为腰痛,或梦遗(相火),或耳鸣耳聋(真火不固使然)。浮滑,男子为溺有余沥(湿热下注),或小便赤涩(火邪),或小腹胀满;妇人为有子,女子为带下。浮大为小腹不宽(真气不固,相火上升),或膈噎,或二便秘结。浮涩为房劳过度,或梦泄(水衰),或虚汗自出(汗为肾之液)。浮数,男子为房劳之后(相火炽盛不宁),或远行方止,或下部无力(真气上越,则下无力)。尺脉宜沉,右尺尤宜,以命门相火贵收藏也。故浮在右尺,其病当剧,两尺俱不宜浮。
沉脉体状
沉为阴,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胃, 《素问》又谓之石。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内也。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耎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沉脉相类
沉行筋骨,伏着骨上。沉而长大有力为牢,沉而细软如丝为弱。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脉主病
沉为阴为里,得此脉者,有里无表,热少寒多,证属于阴,清气不能上升,气郁妇人多见之。三冬得之为平脉,痈疽得之为难治,咳嗽得之为难愈,诸病见之为朝轻暮重。
沉为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号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有气,又主水蓄,沉迟里寒,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左寸沉,为心气郁结,悒悒不乐,心气闭塞,精神不爽(清气不上升也)。沉濡,痰饮停于胸府(气不能运)。沉细,心血衰少,梦寐不安(心血不足,则邪火生)。沉弦,心中结痛(气滞)。沉迟,面无华色(血滞),身寒心惕(阳不足也);沉数,心热烦渴(血少则内热)。沉紧,心中冷痛(寒气凝结),伤寒头痛(火为寒伏也)。
左关沉,肝气气不舒,中气下陷(木主升发,沉则木气不畅)。沉弦,肝胀痛(木郁),眼暗涩痛(肝血少也)。沉滞,腰冷足痛(阴气盛)。
左尺沉,沉缓而滑,肾之本脉。沉散,肾经气虚,腰酸尿难(肾宜敛,散则真气不足,而溺难)。沉实,膀胱热,小便不通(气郁)。沉弦,小腹作痛(气下陷),腰间沉重。沉滑,腰脚发热。
右寸沉滑,久嗽难痊,日轻夜重。沉弦为木反侮金,胸中闷痛(浊气不降),气喘痰壅,饮食难进。沉细而滑,骨蒸劳热,皮毛干涩(血衰阴火用事)。沉数,肺中郁热,小便迟难(肺病不能生肾水),咽中干燥(内热刑肺则干燥)。
右关沉,中气郁滞,脾气不升,饮食停滞(清浊不分)。沉滑,脾热,气粗口臭,胃热痰壅。沉实,吞酸气痛(浊气不降)。沉迟,寒痰冷积(有力为积,无力则为寒气凝滞)。沉紧,悬饮。
右尺沉,沉滑而缓,命门之本脉也,男子好淫,女子结孕。相火生土,胃强能食。沉滑而长,寿高强健(正脉)。沉实而长,六腑秘结。沉数,肠风时时下血(湿热下注)。沉迟,固冷内积,火衰食绝(真火衰弱),呕吐完谷及吐涎沫。
迟脉体状
迟为阴脉,一息三至或二至,去来极慢,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迟脉相类
一息三至为迟,小狭于迟为缓,迟细而难为涩,迟而有止为结,止有定数为代。
缓来四至驶于迟,迟细而难作涩持;
迟有停时知是结,停时有定代无疑。
黎氏曰: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迟脉主病
迟脉为阴,乃阳气萧索之状,为寒为虚,可温可补。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不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左寸迟,心火气衰,精神困惫(心主火令),心腹暴痛(寒邪),或吐清涎(大抵迟脉不宜于心君)。
左关迟,肝胆气寒,如人将捕之,手足冷,胁下痛,筋脉寒急,恶食不食(凡此证皆宜补养心血)。
左尺迟,肾虚腰痛,不得俯仰(气寒),手足厥冷,面黧腹痛,耳鸣头倾(坎中有真阳,迟则阳气衰微,孤阴不能独生矣),肾虚便浊,女人不月。
右寸迟,恶寒颤掉(阳气不升),语言无力,喘嗽声嘶,鼻出清涕。
右关迟,饮食不化(火不能生土),见食则呕,或吐泻完谷,或四肢不举(凡此证皆宜温补)。
右尺迟,相火衰微,迟而无力,小腹引阴痛(寒气郁),迟而无力,为下虚逆冷(阳火衰也)。
数脉体状
数为阳脉,一息六至,或七八至,来去疾薄,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数脉相类
数而弦急为紧,数而流利为滑,数而时止为促,数而形圆如豆为动。
数且如珠滑脉名,紧来数急似弹绳;
数而时止知为促,圆似豆摇动脉形。
数脉主病
数脉为阳,有热无寒,有表有里,有虚有实。肺病见此,必殂于秋。虚损见之,必毙于夏。无病见此,必发痈疽。疮疡见此,主脓已成。惟小儿见此,号为平脉。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宜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良。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左寸数,为口舌生疮,或吐血狂烦,或不眠身热,或头目大痛(皆君火有余之证也)。
左关数,两胁胀满(木挟火邪),或善怒目赤,或心下坚满,甚则吐血(火甚伤母)。弦数则头眩骨痛(木旺血少),或寒热筋痛,或拘挛不便,或胁痛连小腹(皆肝之部分,木旺则兼金化矣,木生火而烁金也)。浮数,头面生疮。
左尺数,为阴虚亏损,足心蒸热,阴虚喘嗽汗出,舌燥咽干(水不足则火上升)。浮数,小便赤涩。
右寸数,肺热喘咳,咽干胸满,或为鼻赤,又为咽肿喉痹(凡肺脉见数,其病必深)。
右关数,胸膈烦闷(脾阴之火)。浮数,齿龈肿烂(胃火)。沉数,胃热吞酸(宜升阳散火),或为胀满。
右尺数,浮数,咽肿舌燥(虚火上炎),沉数,肠风体重骨蒸(血少),足心痛不能久立,足跟酸痛(阴虚),或舌根肿强,色白苔厚而滑(火不归原)。
滑脉体状
滑为阳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圆滑如珠,应指漉漉欲脱。
滑为阳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滑脉主病
滑脉为阳,主痰滞有余。兼浮洪为火盛,沉细为郁积,弱而滑者为胃气,女子见之为有孕,平人见之为无病。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停饮下蓄积,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脉膈痰生呕吐,舌强咳嗽或吞酸;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淋尺部看。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左寸滑,五心烦热,喜笑恐悸(痰火)。浮滑,风痰,舌强语滞,或为肺痈,或头重眩晕(风火生痰)。沉滑,心经郁热,胃燥烦心。弦滑,心前隐痛(痰气)。
左关滑,浮滑,血热妄行(浮则上升,滑则为动)。沉滑,吞酸舌强(痰疾),或为胸膈胀(积为气遏),或为寒热骨蒸(内热)。弦滑,筋骨酸疼。弦细,阴虚少食。
左尺滑,沉滑,肾之本脉也,女人为有子。浮滑,舌燥咽肿(相火上升),小腹胀满,溺黄骨蒸(阴虚)。细滑,肾虚血热。弦滑,腰脚重。
右寸滑,胃膈浮热,恶心畏食(痰也)。滑数,痰火,咳嗽喘急(火伤肺),或咽喉肿痛。洪滑,热痰,喘嗽眩晕(热甚则生风生痰)。短滑,酒伤水逆(火为水折故短滑)。
右关滑,胃中痰热,胸中胀或宿食。沉滑,气郁,浮滑,呕逆。
右尺滑,沉滑,圆厚而和缓,命门之本脉也。浮滑,虚火上炎,上为头眩口渴,下为泄痢淋沥(火上升则下衰,故泄痢,俱宜引火归元),少年嗜色游思(相火),老人劳心思虑。
涩脉体状
涩为阴脉,细而迟,缓而难,短而散,往来涩滞,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如病蚕食叶。
涩为阴气有余,血少则气盛,故脉来蹇滞,惟肺脉宜之。
细迟缓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涩脉相类
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耎,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杪芒微耎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涩脉主病
涩脉为阴,主血少精伤之病,平人见之为不足,女人见之为不孕,有妊见之为胎痛。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者为死脉。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病定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左寸涩,为心血虚耗,或心痛,或恐畏,或情绪不宁(心主血,血少则心失所养)。沉涩,心腹隐痛。涩而大,阳火咽燥,或汗多亡阳。
左关涩,肝胆血虚,关节不利,或目暗生花(肝虚),或爪甲枯燥,或如人将捕之(胆虚)。涩大,骨蒸寒热,或两胁胀满(肝藏血,血少则肝失所养),或血痹作痛。细涩,筋骨疼痛(血不荣筋)。
左尺涩,足胫酸弱(阴虚亏损也),吸吸短气,或两耳虚鸣,或肌肉枯燥,或小便迟难(肾气衰弱),或面目黧黑。沉涩则体重骨蒸(血不足以养营),或腰背拘急,或喘嗽虚汗(阴火发越),或小便赤涩,或足心热痛(肾伤)。
右寸涩,浮涩而短,肺之本脉也。涩而大喘促咳嗽(气虚),咽中不利,少气不足以息。
右关涩,膈噎吞酸,或卒不下(胃无津液),或心胸闷塞(中气不足),或食无力,或反胃吐食(虚火上升故吐)。
右尺涩,命门气弱,阳痿(真火不足),或饮食不化,或小腹胀满,或两耳虚鸣(虚火),或呼吸少气,或大便秘结,或肠风下血,或小便淋沥,女子为月水不通(《经》云:脉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金革)。
虚脉体状
虚为阴脉,迟大而濡,按之无力,应指豁然而空,又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象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捻葱。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虚为血虚,芤为脱血。
虚脉主病
虚脉为阴,虚缓无力,有不足,无有余,正气衰弱之候。《经》云:血虚脉虚,气来虚微为不及。又曰:久病脉虚者死。夏月得之为伤暑,六部得之为虚汗自出,血虚劳热。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左寸虚,或心虚自汗,或怔忡梦寐多惊(血少)。虚数失血(虚火),心慌如捕。
左关虚,阴虚发热(肝藏血,虚则血少而发热),中气虚怯,无力运动,不得太息。
左尺虚,骨蒸痿痹(真水不足),男子伤精,女子带下。
右寸虚,少气不足以息(气虚),意思不乐。虚数为喘嗽(虚火灼金),为虚烦消息。虚迟,食难化(中气弱)。虚弦为中气虚痛。
右关虚,溏泻肠鸣(脾胃气虚),或语言无力,或食少胸满,或肢体困乏。虚滑,呕逆吞酸(痰疾);虚弦,血虚胃痛(火证)。
右尺虚,丹田气少,阳气衰微。虚滑,梦遗精滑(相火动也),女子带下崩中。虚弦,精枯腰痛,虚浮为伤精,沉虚为气陷(两尺不宜见虚脉,见之为房劳过度)。
实脉体状
实脉为阳,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有有余,无不足,大小匀平,愊愊应指。无病得此,为元气充实之象。然其性多火,色黑之人,多见此脉。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热蕴三焦成相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实脉相类
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指为紧,沉而实大弦长为牢。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绑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实脉主病
实为阳脉。《经》云:血实脉实。又曰:实者水谷之病。又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自外也。
实为阳脉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如硬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舌强咽痛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疼胀不通。
左寸实,火郁狂躁,面热身热,或口舌生疮,或咽痛头疼,或舌强口臭,或口禁不省,或胸膈胀疼,或烦躁不眠,或发热谵语(君火太甚,所以逆折)。
左关实,两胁胀痛,痛引小腹,或气逆善怒,或项直背强(肝脉不宜实,见之必损胃气)。
左尺实,肠秘不通(邪火使然),小腹胀痛,腰背拘急,或小便赤涩淋痛。
右寸实,咽痛(火灼金)面赤,饮水无度,或肩背生疮。
右关实,善饥能食(火甚),或心腹膨胀,或食入即吐(有积),或伤食便秘,或发热谵语,或畏食不眠(皆可消积行滞)。
右尺实,多欲阳强(太过),便溺阻涩(火烁金宜滋阴)。
长脉体状
长为阳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木梢(当为末梢——编者注),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长脉有三,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在症为有余之病。又曰:心脉长,神强气旺;肾脉长,蒂固根深。《经》云: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实、牢、弦、紧皆兼长脉。
长脉主病
长脉主阳,为气有余而多血。《经》云:长则气治。若和平缓滑,人长脉长,皆为无病,兼见他脉,则为有病也。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症,即是阳明热势深。
长主有余之病。
左寸长,神全气旺。洪数而长,热甚颠狂,或气疼闷乱(气有余即是火)。
左关长,弦缓而长,肝之本脉也。长而有力或弦,皆主胸胁急痛(肝气太过)。长而兼数,为伤寒发热(阳明胃经脉)。
左尺长,男主疝痛,女结癥瘕,经候愆期。
右寸长,痰郁胸中,上气喘逆(木反侮金)。若上过鱼际,主气郁火(火主痰),眩晕噎塞。
右关长,长而浮濡,脾胃气强(胃气平和)。长而兼弦,为气痛(木克土也),为痰积,或胀满少食。兼滑为食积。沉弦而长,痞气积聚(木盛则土郁)。若过关位,中风痰壅(木挟火邪)。
右尺长,寿高强健(命门为根本,脉长则气治)。兼数为二便秘结,腹痛引阴(火也)。
浮洪而长,热极颠狂。
短脉体状
短脉为阴,不及本位,应指而还,不能满部,只见尺寸,不可见于两关;若关中见短,上不及寸,下不及尺,为阴阳隔绝之脉,必死。故关不诊短。
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位,诸脉按之而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见喜,三春为贼有邪干。
涩微动结,皆兼动脉。
短脉主病
短脉主阴,为气滞血凝之病。《经》云:短则气病。气病则血亦凝矣。气虚不充,主胀痛虚吐,或短气不足以息,或宿食壅滞,气郁不舒。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短主不及之病。
左寸短,为心气不足,见事多惊(心血虚),志意不乐。弦短为头痛(清气不升)。
右寸短,浮涩而短,肺之本脉也,宜于秋时,宜于肺病。沉短亦主痰厥头痛(肺气抑塞)。
两尺短,为小腹引阴而痛(虚寒),足冷筋急。沉滑而短,为元气收敛之脉。细涩而短,则血气俱衰之极。
洪脉体状
洪为阳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清阳散火莫狐疑。
洪脉相类
来盛去衰为洪,去来均盛为实。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洪脉主病
洪脉为阳,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 《经》云:脉大则病进。又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左寸洪,洪缓而平,为心之本脉。洪大有力,为上焦火炎(实火),心烦狂躁,头疼口渴,疮疡发热。
左关洪,肝胆热甚(子令母实),失血骨蒸(火涸水),头目赤痛,或胁痛气胀,或伤寒壮热,阳盛狂躁。
左尺洪,肾虚阴火咳嗽(真水不足,邪火用事,水不胜火也),二便秘结(火秘)。
右寸洪,为火克肺金,咳嗽咯血,焦躁烦渴,面赤气粗,或咽喉噎塞。浮洪,感风头疼(木挟火以侮金),气急咳涕稠黏。沉洪,内热,夜重日轻(金虚则失生化之源)。
右关洪,脾胃有热,非呕则泻,或为痞结。
右尺洪,相火妄炎(虚火)。沉洪,二便秘结,沉滑洪缓,为命门气旺,老人得之,期颐可决(缓滑真火能生土也)。
微脉体状
微为阴脉,极细而耎,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 《素问》谓之小。又曰:气血微则脉微。
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丝而常有者,细也。
仲景曰: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蚕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微兮略较粗。
微脉主病
微脉为阴,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子为劳损,女子为崩带。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心血弱,恶寒消痹痛呻吟。
左寸微,惊悸盗汗。微数,心烦多汗(虚热),微弦,血虚隐痛。
左关微,血虚发热,或胁胀,或崩漏(中气虚)。微弦,筋骨牵痛(血痛)。
左尺微,败血不止,男子遗精阴汗,女人带下崩中。
右寸微,中寒少气,冷痰不化,困惫恶寒,虚喘微咳。
右关微,困急少食(胃火衰),面色萎黄(气血两虚),肌瘦乏力(脾虚),四肢恶寒(脾主四肢)。
右尺微,精衰阳痿,脏寒泄泻,脐下冷痛(气虚则真火不足)。
紧脉体状
紧为阳脉(似应为 “阴脉”——编者注),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数,如切绳。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紧脉主病
紧脉主阴,为寒为痛,为风邪结搏,伏于荣卫之间。浮紧为伤寒身痛。沉紧为肠中寒痛,为风痫,为痛痹,为寒郁(凡冬月正伤寒,无汗身疼拘急,必见此脉)。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寒,气分紧盛伤食。尺紧痛在腹,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症。
左寸紧兼浮,伤寒无汗身疼(寒主表)。紧而沉,心中气逆寒痛。
左关紧,心腹满痛,胁痛拘急。紧而盛,伤寒偏身痛。紧而实,痃癖。浮紧,筋痛,沉紧,寒栗。
左尺紧,阴冷疝疼,或奔豚攻痛。
右寸紧而浮,为伤风,恶风头痛,或浊涕稠黏,鼻塞声重,或喘促膈壅。紧而洪,咽肿喉痹(实火)。紧而沉滑,肺实咳嗽。
右关紧,胃脘切痛(有火)。沉紧,停寒积食。
右尺紧,浮紧,耳聋(风火上升)。沉紧,胫疼,腹痛,或小便急涩。细紧,小肠气痛(寒郁则气不行)。
缓脉体状
缓脉为阴,去来小驶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飐柳梢。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缓脉主病
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盛者,平脉也。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若非和缓而为迟缓,则主风虚之病,为痹为痛为弱,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浮缓为风。沉缓为血虚,气弱为湿。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左寸缓,浮缓,风虚眩冒(表虚),盗汗,或项背拘痛,或伤风自汗。沉缓,多忘(心气不足)。
左关缓,风虚,眩晕。沉缓,郁结不舒,胸膈沉滞(湿痰)。
左尺缓,浮缓,足痿(风痰)。沉缓,小便数(气虚下陷),女人经水暴下(气下陷故血亦随之)。
右寸缓,伤风自汗(表虚),或为短气(里虚)。
右关缓,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脾胃之本脉也。缓而有力腹痛(木克土)。缓而无力湿痰。沉缓,不欲食(脾虚不能运化)。
右尺缓,沉缓而滑,命门本脉也。缓而无力,下寒脚弱,风气秘滞。浮缓,肠风泄泻。沉缓,小腹感冷,足痿无力(真元不足)。
芤脉体状
芤为阳中阴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状如捻葱,诊在浮举重按之间。
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似捻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
芤形浮大耎而空,边实中虚似按葱;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芤脉相类
边实中空为芤,芤而迟大为虚,芤兼弦急为革。
边实中空芤脉居,耎而迟大却虚呼;
芤兼弦急名为革,芤是血亡革血虚。
芤脉主病
芤脉为失血之候。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血脱之象也。大抵气有余,血不足,故虚而大为芤之状也。瘀血未去,不见芤脉者,瘀血在中,犹实也。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左寸芤,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心肺之血出之速)。
左关芤,胁间气痛血痛,或腹瘀血,亦为吐血目暗。
左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为病。
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
右关芤,肠痈瘀血,及吐血不食(脾胃之血出之难)。
右尺芤,大便血。《经》云:前大后细,脱血也,非芤而何。
芤与革相似,然芤濡而革弦。芤濡主之虚,可以峻补。革弦则邪气未尽,正气又衰,难以措手,故革似芤而难治。
弦脉体状
弦为阳中阳脉,其来端直以长,如循长竿末梢,和柔不劲,从中直过,指下挺然。
弦脉在卦为雷,在时为春,在人为肝。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紧而数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耎,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弦脉相类
直而和柔为弦,直而急硬为紧,直而沉硬为牢。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弦脉主病
弦为阳中伏阴,为木盛之病。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病。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双弦寒痼,单弦饮癖。若不食者,为木来克土,必难治也。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腹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左寸弦,为风邪头痛(风火),心惕,或劳伤盗汗,多痰,或痰饮迷闷(木因火炽,风痰上攻)。
左关弦,为疟疾,寒热往来,胁肋痛,痃癖。弦紧为疝瘕。弦小为寒癖,或悬饮、咳嗽,或背胁恶寒,痛引缺盆(少阳经本病)。
左尺弦,疝痛或挛急(肝气太盛),或小腹引阴而痛。弦滑,腰脚痛。弦细,肾虚血少。弦数,阴虚发热或恶寒。
右寸弦,痰厥头痛(清气不升),或咳不得眠,或膈多痰。浮弦,支饮目肿(木旺金衰)。
右关弦,胃气撑痛(木克土),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或伏饮呕吐,或久疟痞积(弦脉不宜见于右关,见之中宫必虚)。沉弦,体重(脾虚不化)。
右尺弦,腰膝挛急(血虚),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革脉体状
革为阴脉,其来芤弦而软,如按鼓皮,有浮无沉,与牢相反。
革脉主病
革脉外实内虚,为气盛血虚之脉。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云: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虚寒;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两寸革,衄血咯血(其脉上甚,火自妄行,此为无根之火)。
两关革,虚痞中满(脾虚则邪气愈甚,切不可作有余治)。
两尺革,为崩漏(其脉下虚,故必崩中)。
牢脉体状
牢为阴中阳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有里无表,与革相左。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牢脉主病
牢而长者肝也。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故着于骨肉之分。主心腹痛,疝癥瘕之病,凡阴虚失血之证,见此脉者必危,因虚证见实脉,正虚邪盛故也。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癥瘕疝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两寸牢,心肺气郁(清气不升),胀闷气促,或饮食难下,或上焦气疼。
两关牢,腹胀胁痛,肝胃气痛,或癥瘕积聚(浊气填于中宫)。
两尺牢,奔豚疝。
濡脉体状
濡为阴脉,极耎而浮,如帛在水中,轻手可得,重按有无,与弱相反。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濡脉相类
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濡脉主病
濡为血虚气弱之候,为疲损,为自汗盗汗,骨蒸劳热(营卫俱虚,故自汗发热),为下冷,为痹,又为伤湿。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左寸濡,心惊自汗,阳微气短(气血虚也)。
左关濡,荣卫不和,精神离散,体虚少力目暗,或发热盗汗(肝血虚也)。
左尺濡,自汗伤精,阴痿,小便数,妇人血崩。
右寸濡,气微汗多。
右关濡,脾弱不化物,胃虚不进食,或停饮,或痰湿。
右尺濡,下元冷惫,肠虚泄泻(火衰)。
弱脉体状
弱为阴脉,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与濡相反。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弱脉主病
弱脉沉极无力,阳虚之至,其人怏怏不乐,由精气不足,其病为冷痛,为烦热,为泄精,为虚汗。《素问》曰:脉弱而滑,是为胃气;脉弱而涩,久病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壮得之逆,兼之他脉,寒热别焉。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左寸弱,阳虚恶寒,心悸自汗,健忘不寐(心血虚也),或情绪不乐。弱而兼迟,时吐清涎(虚寒故)。
左关弱,筋痿无力,烦闷。弱而兼数,爪枯筋挛,目暗生花(肝血寒),或寒热时作(内伤),或妇人产后客风面肿。
左尺弱,小便数,肾气不固,肾虚腰痛,耳聋,骨肉酸疼,骨痿。弱而兼数,阴汗耳鸣(相火上冲)。右寸弱,气虚困乏,言语无力,或颤掉缓弱(金衰不能平木),或咳嗽气短,或皮毛焦枯(肺衰)。弱而兼数,咽干引饮(虚火)。弱而兼迟,鼻流清涕(肺寒)。
右关弱,四肢重着,肠鸣溏泄,或恶闻人声(土为木伤)。弱而兼数,中焦郁热(阴火)。弱而兼迟,胃寒少食。弱而兼滑,湿痰(火衰则脾胃虚,食不化而生痰)。弱而兼弦,痰饮胃痛(脾气不行)。
右尺弱,阴痿,下焦冷痛,大便滑,足酸,溺出虚努(气衰)。
散脉体状
散为阴脉,其形大而散,有表无里,散漫不收,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来少去多,轻薄不能承指,如杨花散漫之状。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散脉相类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散脉主病
散为气血耗散,根本脱离之脉,最忌独见一脏,见则一脏将绝。故 《难经》云:散脉独见则危。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涣散;
右关耍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左寸散,浮大而散者,心之本脉,然亦主怔忡(心血虚)。
左关散,气郁不舒,胸胁虚闷(下元无火,浊气上升)。或目眩生花,溢饮身重。
右寸散,虚汗倦乏。
右关散,脾虚胫肿。
两尺散,根本脱离,必见危殆。
细脉体状
细为阴脉,细小如丝,沉而不浮,应指直细而耎,分明不断。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脉主病
细脉主诸虚劳损,七情伤感,或湿气,或腰痛,或伤精盗汗。在左为血少,在右为气虚。若兼弦数,则为危候。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泄汗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当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左寸细,心血衰少,健忘多惊。细兼数,面热口疮(阴火上炎),或五心烦热(血少),呕吐食少(心主弱不能生土,而肝木反乘之)。
左关细,筋脉挛缩,关节不利(血少),胁下坚胀(木失其养),时发寒热,或为癥瘕。细兼数,爪枯发槁(血枯则不能荣血之余)。
左尺细,手足厥冷(气衰),腰背切痛(血少),或恶风恶寒,或脱精,或骨痿,或寒湿。细兼数,两耳虚鸣,肌肉如削,或骨节烦痛(皆虚损之证)。
右寸细,元气不足,行动无力,言语无神,呼吸短气,虚嗽无力(阴火动也)。细兼数,咽干涩痛,烦渴引饮无度(虚火上炎)。
右关细,胃腹干燥,隐隐牵痛(津枯),或呕清涎,或泄(脾虚)。细兼滑,胃火虚胀。
右尺细,命门火衰,精虚骨痿,或梦遗泄痢。
伏脉体状
伏为阴脉,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按着骨,指下才动。
外阴内阳,脉多伏,关隔闭塞,不通之候也。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伏脉主病
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脉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万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必姜附,及灸关元,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伏脉之病为积聚,为疝痛,为霍乱,为水气,为停寒、停饮、停食、停积,为荣卫气寒而厥。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或三阴伤寒,或伤寒将汗,或脐腹冷痛,或痰饮积聚,或四肢逆冷。又呕吐甚者,脉亦伏。
刘元宾曰:火邪内郁,阳不得发,故脉伏,必有大汗乃解。然非可以药饵发散,必俟阴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故伏脉不可发汗。《脉诀》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附子细辛麻黄汤主之,皆非也。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畜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破阴浊。
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常,沉忧抑郁,食停胃脘(清气不升)。
左关伏,血冷腰脚痛,及胁下有寒气。
左尺伏,肾寒精虚,疝瘕寒痛。
右寸伏,胸中气滞,寒痰冷积。
右关伏,中脘积块作痛,脾有停滞,腹痛作泄。
右尺伏,脐下冷痛,下焦虚寒,腹中痼冷疝瘕。
动脉体状
动为阳脉,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无尾,状如大豆,厥厥动摇。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
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
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阳半阴,故动随虚见。《内经》云:妇人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据此则尺寸皆有动脉,不得谓但见于关矣。总之,动脉形圆如豆,见于一部,不与别部相同者便是,不必定限于关也。
动脉摇摇数且团,无头无尾豆形圆;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脉主病
动脉乃有火不能宁静之象,为痛为惊,为虚劳体痛,为崩脱,为泄痢。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血崩。
左寸动,心神不安,惊悸恐怖,自汗盗汗,或思虑过多。
左关动,谋虑过度,脱血虚劳(血不循经),或拘挛掣痛。
左尺动,男子亡精,女人发热(阴虚火动),或为血崩。
右寸动,表热自汗。
右关动,泄痢腹痛(湿热攻注)。
右尺动,火甚发热,小便赤淋。
促脉体状
促为阳脉,来去数而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趋,徐疾不常。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促脉主病
促为阳盛,而阴不能相和也,或怒气上逆,或发痈疽,或郁火,或喘咳,或气痛,或气热脉数,或瘀血发狂。又云:促为气、为痰、为血、为饮、为食。盖先以气热脉数,五者或有一留滞其间,则因之而促,非恶脉也。虽然,退则生,加即死,亦宜细审。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间有五细推之;
时时呕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两寸促,狂躁闷乱(痰也),喘咳见之,随呼吸而止(心火刑金)。
两关促,痰结中焦(火也)。
两尺促极则危候。
结脉体状
结为阴脉,来往缓而时一止复来。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结脉主病
结为阴盛而阳不能入也,或癥结,或积聚,或七情所郁,或老痰凝滞。又云:浮结为寒邪滞经,沉结为积聚在内,又为气、为血、为饮、为痰、为食。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有留滞其间,则因之而脉结,故结与促皆为病脉。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两寸结,气血凝塞不和。
两关结,老痰畜血,积聚痈疽。
两尺结,为疝瘕(无此症,则为危候矣)。
代脉体状
代为阴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非若促结之止而即来也。
脉一息五至,肺、心、肝、脾、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不止,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盖一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云:代则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脉也。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代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为三月,生死不可不辨。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代脉相类
促结之止无常数,或二动一止,或三五动一止,即复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代脉主病
代为元气衰败之脉,诸病见之,皆为不治。惟女子见之,为孕成三月。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代脉可决寿限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
十动一止一年殂,更观气色兼形证。
此代之缓者也,又有其急者。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
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脉有类似,细辨乃得。
迟、缓之别
一息三至,脉小而衰者为迟,主阴盛阳微。
一息四至,脉大而慢者为缓,主卫强营弱。
沉、伏之别
沉者轻举则无,重按乃得,主证在里,邪气在脏。
伏者重按亦无,推筋乃见,真气不行,邪气郁结。
数、紧、滑之别
数者,往来急迫,呼吸六至,主热。
紧者,左右弹手,状如切绳,主寒。
滑者,往来流利,圆活如珠,一息五至,主血热。
浮、虚、芤之别
浮者,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表,为风。
虚者,举之迟大,按之空软,为损,为惊。
芤者,沉浮可见,中候则无,状如葱管,为损血。
濡、弱之别
濡者,细耎而浮,主气虚汗多。
弱者,细耎而沉,主血少骨疼。
细、微之别
细者,应指细细,状如一线,而稍胜于微,为阴气虚。
微者,若有若无,状如蛛丝,而更不及细,为阳气衰。
弦、长之别
弦如弓弦,端直挺然,而不搏指,病为劳风。
长如长竿,过于本位,而来搏指,病为邪热。
短、动之别
短为阴脉,无头无尾,其来迟滞,主风虚,短脉只见于尺寸。
动者阳脉,无头无尾,其来滑数,主崩损,动脉只见于两关。
洪、实之别
洪如洪水,盛大满指,重按稍减,为溢热烦蒸。
实乃充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为邪气壅盛。
牢、革之别
牢者,沉而实大弦长,牢守其位,为积聚疼痛。
革者,浮而虚大弦急,如按鼓皮,内虚外坚,为亡血失精。
促、结、涩、代之别
促者,急促数而暂止,病为停痰。
结者,凝结迟而暂止,病为郁气。
涩者,迟短涩滞,漏下带止,三五不调,刮竹相似,病为少血。
代者,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数有常,非暂之比,病为危亡。
脉有对举,按之昭然。
浮沉,升降也,以别阴阳表里,浮法天之轻清,沉法地之重浊。
迟数,至数之多寡也,四至为平,五至必形气壮盛,或闰太息,皆为无病之象。不及为迟,太过为数。迟为阴,数为阳。数在上为阳中之阳,数在下为阴中之阳;迟在上为阳中之阴,迟在下为阴中之阴。又性急脉急,性迟脉迟,各因人体而言也。
虚实,占内之有余不足也,以按而知。
长短,盈缩也。长脉见于尺寸,通贯三部而有余;短脉见于尺寸,寻之两头而不足。又人长脉长,人短脉短。
滑涩,通滞也。涩者,阳气有余;滑者,阴气有余。 《千金》云:滑者,血多气少;涩者,血少气多。脉者,血之府。荣行脉中,血多故流利圆活。气多则血少,故虽涩不散。
促结,阳盛则促,如疾趋而蹶,疾而时止者也;阴盛则结,如行远之疲,徐而时止者也。
洪微,血热而盛,气随以溢,满指洪大,冲勇有余,故洪为盛;气虚而寒,血随以涩,应指细微,欲绝非绝,故微为衰。
紧缓,张弛也。紧为伤寒,寒性收束,荣卫之气,与之激搏,故紧急;缓为伤风,风邪阻遏,荣卫之行,不能疾速,故缓慢。
动伏,出处也。动者出现于外,形圆如豆而动数;伏者处藏于内,深至筋骨而潜伏。
代、牢、弦,革、芤、濡、细、弱,八脉虽不可以对举,而亦可以对醒(指本脉可正反相对——编者注)也。弱与强对,细与粗对,濡与硬对,芤与中坚对,革与不革对,弦与不弦对,牢与不牢对,代与不代对。
又 《经》云:前大后小,前小后大;来疾去徐,来徐去疾;来盛去不盛,来不盛去反盛;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数乍疏。此皆二脉偶见,亦对峙之说也。
脉有兼至
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脉者,如似沉似伏,实大弦长之合为牢,及软浮细之合为濡者是也。
有合众脉之形为一症者,如浮缓为不仁,浮滑为饮,浮洪大而长为风癫眩晕之类是也。有两脉合者,有三四脉合者。
有一脉独见而为病不一者。如浮为风,又为虚,又为气,一脉而兼诸证者是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张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疏数(弱而乍数乍疏也),色黄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劈劈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