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医师手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二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不同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表面或经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的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原因是动脉瘤,多位于前循环及颅底,多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脑动脉硬化,动脉壁受损薄弱、局部膨胀突出。次为动静脉畸形。其他少见原因如烟雾病、脑血管炎、凝血功能障碍等。发病多在瘤壁损害加重,加之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大便用力等致动脉腔内压力增高时,瘤壁破裂出血;少数也有原因不清者。

【诊断依据】

1.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2.发病前少数患者可有头痛、颈强、复视及癫痫发作史等。

3.多以突发头痛起病,程度剧烈(老年人相对轻),可放射到枕后及颈部,常伴恶心、呕吐。

4.多数患者意识清楚,出血量大者可伴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5.多有脑膜刺激征,局灶性体征较少,部分患者有脑神经麻痹。以动眼神经多见。

6.少数患者眼底检查有玻璃体下出血。

7.脑脊液检查早期呈均匀血性,而后可黄变(病后1周明显,3周后消失)。

8.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诊断及寻找病因的主要手段。

(1)首选CT检查,可检出90%以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据出血量不同,可发现脑池、脑沟、脑室内积血,脑池内积血厚度不同,一般在积血较多邻近处即为动脉瘤所在部位,如幕上脑室内急性出血,常见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局限性第四脑室内出血,应考虑邻近的小脑后下动脉等椎动脉系动脉瘤破裂;额叶底部血肿则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CT检查阴性者,多为出血量小或病程较长,确诊要依赖于腰穿检查,但有诱发脑疝及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危险,应慎重。在行MRI检查中,以FLAIR序列敏感,可显示蛛网膜下腔呈高信号。

(2)MRA可发现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出血原因,DSA检查更可靠,能为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更多资料。一旦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应尽早做DSA检查。DSA首次检查阴性,是否需要再次造影,一般可根据首次检查有局部血管痉挛者,应于5~7天后再检查;出血量大但未明确病因者,应再检查。

(3)由于影像学发展,目前认为CTA检查也能提供有关出血病因的可靠证据,甚至有取代DSA的趋势。

(4)动脉瘤好发部位(图3-12-1)

①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30%,Willis动脉环的异常与此瘤形成有关,长的动脉瘤可压迫视交叉和垂体等结构。

②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动脉瘤:占颈内动脉瘤的5%~7%。

③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发生率16%~33%之间,多位于外侧裂内主干分叉处,有形成巨型动脉瘤可能。

④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25%以上,易破裂出血。较大的动脉瘤向外侧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向内侧可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而引起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图3-12-1)。

图3-12-1 常见脑底动脉瘤部位

⑤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发病率很低,较多发生于与后交通动脉交接部位,可引起动眼神经麻痹或Weber综合征。

⑥颈内-眼动脉动脉瘤:发生率1.3%~5.4%,多起自眼动脉起始部的颈内动脉上方,较易发展成巨型动脉瘤而累及视神经和视交叉。

⑦基底动脉动脉瘤:可发生于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处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起点附近,虽然不易破裂,但可压迫一侧或两侧的第Ⅲ、Ⅴ、Ⅵ、Ⅶ、Ⅷ对脑神经而产生相应症状,或压迫脑干而产生相应症状。

⑧椎动脉动脉瘤:少见,发生于椎动脉末端或与小脑下后动脉连接处,可产生小脑、延髓或后组脑神经。

附: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可能是静脉出血(即脑桥前静脉、脚间静脉、后交通静脉、脑室纹状体静脉或丘脑穿静脉)。其他尚可能还有动脉穿通支破裂、毛细血管渗血和基底动脉壁内血肿的低压力性出血等。出血压力较低,出血后弥漫程度轻。中脑周围的脑池包括脚间池、大脑脚池、环池、四叠体池。脚间池的前上界由Liliequest膜构成,该膜向上形成间脑膜,向下形成中脑膜,使出血局限于中脑周围,不进入视交叉池。一过性高血压可能是出血诱因。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轻,起病较缓慢,头痛较轻,神志清晰,无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2)症状相对平稳,无再出血和脑缺血,恢复期相对短,预后良好。

(3)影像学检查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①首先CT应符合Rinkel等报道的PNSH诊断标准:“出血部位紧邻中脑的前方,伴有或不伴有出血向环池的基底部扩展;未完全充满纵裂池的前部,一般不向侧裂池外侧扩展;无明显的脑内及脑室内血肿”(即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脚间池、环池或四叠体池;其他脑池基本没有或仅有少量出血,如仅限于脑桥前池的出血;脑沟和脑裂无明显出血,也有报告脑室枕角可有沉积血)。若出血超过脚间池前后壁即Liliequest膜,明显进入视交叉池、侧裂池或纵裂池,诊断要小心。②DSA检查阴性(包括双侧颈内、双侧椎动脉4根血管全部显影,必要时再次造影),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对于DSA检查阴性的其他原因如载瘤动脉痉挛使动脉瘤不能显影;动脉瘤瘤颈狭窄,瘤内血栓形成;微小动脉瘤完全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2mm),或造影角度及血管重叠影响导致的动脉瘤不能显示等,应结合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临床症状轻、预后好等特点进行诊断。③MRI排除脑肿瘤等其他病变。

【并发症】
1.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合并脑血管痉挛,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量有关,积血量越大,在脑池内形成积血块,且存在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痉挛越重,动脉瘤引起的出血量越大,故血管痉挛也多见于动脉瘤出血,平均病后5~6天是发生高峰。诊断依据是:①原有的症状好转后再次出现或进行性加重;②意识由清醒转入嗜睡或昏迷;③出现局灶体征,如偏瘫、失语或偏身感觉障碍;④当上述症状出现时,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加重或再次出血,CT或MRI可显示梗死灶。

2.低钠血症

电解质紊乱问题,在脑血管病并发症诊断与治疗一章中已有讨论,在此处特别强调的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电解质紊乱更常见,尤其是低钠血症,它可引起脑水肿,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抽搐。其原因不清,可能机制是:①出血后应激反应影响下丘脑功能;②出血使下丘脑直接损伤,下丘脑的血管发生撕裂或痉挛而影响下丘脑血供;③出血后颅高压、脑水肿损伤下丘脑;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发生血管痉挛,可诱发低钠血症,后者又加重前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是反映其病情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其预后差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也可并发脑积水,有关问题请见脑室出血。

【治疗】

1.对症治疗

可应用脱水剂以降低颅高压;酌情应用脑细胞营养剂,以保护脑细胞功能等。

2.尽早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

是一切治疗的关键,主要方法是脑脊液置换术,即腰穿放脑脊液及脑脊液置换术。其优点: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颅高压为弥漫性颅内高压,缓慢放脑脊液不易产生脑疝;②清除积血块,防止继发性脑血管痉挛;③减轻血液成分对脑膜刺激,可有效缓解头痛等临床症状;④可避免因血性脑脊液的吸收,引起蛛网膜颗粒阻塞,发生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和因脑室或脑膜粘连而继发梗阻性脑积水。置换术可在保持颅内高压状态下操作,具体方法:常规腰穿,测脑脊液初压,先缓慢注入生理盐水10ml,再缓慢放出脑脊液8ml,重复3次,最后一次注入生理盐水4ml加地塞米松5mg(1ml),最终是放出的脑脊液少于注入的生理盐水,可每周2~3次,术后患者平卧。但仍有发生脑疝危险,可酌情采用以下方法预防:①术前颅高压症状明显者,可先用甘露醇250ml脱水,于用药后1小时实施腰穿;②用细一些的腰穿针,缓慢放液;③保持高压下操作,即每次均先注水、后放液;④拔出针后局部压迫时间长点儿,减少术后脑脊液渗入皮下的机会;⑤密切观察,必要时可再脱水治疗。

3.防止再出血。

(1)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环境安静。

(2)镇静止痛,烦躁不安者用镇静剂,头痛剧烈者,除脱水外用止痛剂。

(3)避免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咳嗽者用止咳剂。

(4)血压高者要适当降压,收缩压以保持在125~145mmHg为宜。

(5)应用抗纤溶药物:虽有争议,但多认为可推迟再出血时间,为延期手术争取时间。常用6-氨基己酸,首剂5g+生理盐水100ml静滴,15~30分钟滴完,后以1g/h剂量静滴维持24小时,之后24g/d持续3~7天,逐渐减量至8g/d,维持2~3周。氨甲苯酸注射液0.2g缓慢静注或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8小时一次,维持2~3周。其他可用注射用巴曲酶(血凝酶)等。在应用止血剂过程中有引起静脉血栓的可能,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大剂量6-氨基己酸有引起脑血管痉挛作用,与钙离子拮抗剂合用有预防作用;有肾功能障碍者要慎用。

(6)最重要的是治疗出血病因:病因中最常见者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早地做DSA,发现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及时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切断出血源。

4.防治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SAH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增加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SAH早期,预防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组织灌注显得格外重要。如上所述及早清除积血是防治脑血管痉挛主要措施外,还可应用:①尼莫地平20~40mg口服,一日3次,或每日20mg加生理盐水500ml,按0.5~1mg/h持续静脉滴注或泵入,连用7~10天。尼莫地平有降血压及升高颅内压作用,在应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调整滴速或剂量。有报告尼莫地平联合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酶抑制剂,有抗炎作用)20万U加入生理盐水50ml微泵静注,1日2次,有助于改善循环及恢复神经功能。②盐酸法舒地尔属Rho激酶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细胞内钙离子拮抗剂,它通过抑制Rho激酶活性、抑制肌浆球蛋白轻链激酶(为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最后共同通路)、抑制蛋白激酶C(通过磷酸化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同时使自由基增多),并阻碍无Ca2+存在的条件下由脱氢肾上腺素或前列腺素F2所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脑血管痉挛效应,解除脑血管痉挛;而不明显影响血压,且对脑循环的作用明显强于临床现有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通过抑制caspase-3,抑制炎细胞的浸润和减少乳酸堆积,减轻乳酸性酸中毒,改善细胞代谢,减少神经元死亡与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临床用盐酸法舒地尔30mg静脉滴注,2次/天,15天为一疗程,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1~3次,每次时间为30分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痉挛,临床总的疗效与尼莫地平相似,但盐酸法舒地尔因对脑血管具有高度选择性,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且起效快,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③扩容治疗:可用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但也要避免过分扩容,以免引起再出血。④升压疗法,适用于低血压者,多巴胺7μg/k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使收缩压升高20%~30%,最好用于动脉瘤术后患者,以免血压升高导致出血。⑤其他如避免过度脱水,导致低血容量。

5.防治脑积水

早期可行脑脊液置换术,后期可行脑室分流术,详情见脑室出血及有关内容。

6.低钠血症者可口服盐水,必要时可静滴高渗盐水。详情见颅内压增高及电解质紊乱。

7.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与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由于排除了动脉瘤出血,患者不需强制性卧床、限制活动以及过分控制血压,只需对症降颅压、止血、抗血管痉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