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窗医案》的流传
《醉花窗医案》是王堉中晚年隐居故里时,凭借记忆和当年随手记录的一些手稿,整理而成的。王堉痴迷于医,而志不在于以医鸣世,就像他在《自序》里所说,并不是借此以流传后世。只是晚年无事,聊以消遣光阴而已。
清朝中晚期的医家们写的医书,常有在书的前面排满了序言、题诗,有时这些前言部分的篇幅足以与正文分庭抗礼了,无非是借当时名流之笔,以促进书的流传。王堉进士及第,官阶五品,京陕宦海浮沉10年,所交往所医治不乏当朝权贵,但王堉从不以医而谋私利。因其无意于传名杏林,故其行文虽以医事为主线,却与一般医案奢谈医理者有别,对于人情世故时代变迁,反而着墨更多。人生本就无常,得失荣辱,七情六欲,杂事纷纭,皆是病之成因,故医病以药只是下工,只有洞察疾病之后的人生百态,才能将病识得更加透彻。这些鲜明的特点,造就了《醉花窗医案》独一无二的地位。王堉当年留下遗稿,百年之后,无心插柳而柳已成荫。
王堉遗稿能传世,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期间曲折而又精彩。一个人的恩泽很难波及三代之后,遗稿更是如此。王堉不以医药传家,遗稿很容易就散失了。
王堉身后,华夏已无宁日,时代变迁,家国破碎,故园易主,三晋大地乃至整个中国都历经了百般磨难。遗稿也随世事浮沉,后来流散于废品收购者手中。首先要感谢这个无名者,他愿意收下这个“废品”,而且没有把它当作废纸处理,把它当作了有一定利用价值,可以出售的物件拿去销售。
在1940年,这本遗稿终于遇到了它的伯乐—畜牧学家张仲葛[1]。张仲葛,1913年生于广东东莞市。1940年时他27岁,从其简历来看,他正在广西南宁农场从事畜牧工作。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困难时期,南北交通阻隔。张仲葛赴山西,并从山西境内购买到《醉花窗医案》遗稿手抄本的可能性很小,想必此手稿已经随难民流落至广西境内。张仲葛并不从事医学行业,为什么会留意到《醉花窗医案》遗稿呢?因其从事畜牧业,又热衷于畜牧业的史学及考古,对于传统兽医学的内容多有涉猎,此后研究生涯中,曾发表过多部兽医相关的著作。中国的兽医使用的也是脏腑经络、本草、穴位,故对于《醉花窗医案》遗稿能慧眼识之。据耿鉴庭先生之《善本医书经眼录》记述,张仲葛以极低的价格,从摇鼓换糖担上买到了这2册遗稿。张仲葛廉价买到手抄本之后,珍藏于家中,他毕竟不从事医学行业,无法使之广为流传。直到结识了在北京中医研究院从事中药研究的刘寿山[1]。
[1]张仲葛(1913—1999年),畜牧学家,教育家,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养猪学奠基人之一。最先系统挖掘整理中国优良禽畜品种资源和畜牧兽医科技史,并取得重要成果。
[1]刘寿山(1912—1999年),生药学家,中药文献学专家。其主编的《中药研究文献摘要》,对中药文献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王世民的《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记述,刘寿山祖籍是山西洪洞,出生在江苏沛县,1940年考入北平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后因病辍学。师从中药生药学家赵黄,1949年后在中央卫生实验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工作,为文献学家龙伯坚助手。此后命运多舛,辗转被下放至陕西三原,终老于渭南,毕生从事中药生药及中药文献研究。刘寿山从张仲葛处看到《醉花窗医案》手抄本,再次进行了抄录保存(张仲葛珍藏的版本,后来交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刘寿山不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熟稔于药而疏于医,他将抄本拿给了同门谢海洲[1]。他与谢海洲同拜在赵黄门下学习生药,但谢海洲主要以中医临床诊疗工作为主,对于《醉花窗医案》遗稿更能领会其医疗价值。谢海洲阅读后,为每则医案拟定了标题,现在看到的流通版《醉花窗医案》的医案标题,即谢海洲当年所标识。
[1]谢海洲(1921—2005年),著名中医药学家,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对于诊治脑髓病、风湿病造诣颇深。
刘寿山又将手稿交予耿鉴庭[2]研究。耿鉴庭是著名中医药学家,医史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担任中医古籍出版社第一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对于中医耳鼻喉科学、医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耿氏对于医史文物的鉴定颇为擅长,他阅读过《醉花窗医案》手稿,认定此为善本,是医案中少有的佳作,随即作《善本医书经眼录—醉花窗医案》一文发表,此文考证了《醉花窗医案》的作者生平,高度评价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借助耿鉴庭在中医界的巨大影响力,《醉花窗医案》迅速为医界所知晓。
[2]耿鉴庭(1915—1999年),著名中医药学家,医史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曾任中医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对中医耳鼻喉科学、医学史做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知识分子下放”运动的开展,刘寿山被下放到陕西三原的中国科学院分院。去往陕西的路途上,除了生活所需的物品,他还随身带了一些书籍,其中就有他抄录的《醉花窗医案》遗稿。《醉花窗医案》遗稿的作者王堉,生于三晋,进士及第后在京城候补6年,然后由京入秦补缺,刘寿山从北京至陕西时,随身带走《醉花窗医案》遗稿,想必也是想让这本遗稿再次沿着作者当年的足迹,来一次历史的回归。在陕西三原,刘寿山有更多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潜心研究学术,《醉花窗医案》遗稿的研究整理再次被提上日程。刘寿山仍然需要一个精通中医临床而又具备文史功底的医家协助整理,这时他遇到了任职于陕西三原县中医院的房温如[1]。
[1]房温如(1903—1981年),字德润,陕西富平淡村乡古西堡人。青年时就读于陕西三原正谊书院,为关中名儒牛兆濂和张元勋的得意门生。曾立私塾、办学校、任主讲。继则专攻岐黄,遂精于医。著有《房温如临床经验录》。
房温如年长刘寿山10岁,青年时期就读于陕西三原正谊书院,接受过严格的儒学训练,为关中名儒牛兆濂和张元勋的得意门生。他后来曾建立私塾、开办学校、从事教育事业。闲暇之时专攻岐黄,遂精于医。他是由儒而入医的,文史功底深厚,而且经过了三十多年的临床锤炼,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由房温如来整理《醉花窗医案》遗稿,再合适不过了。房温如研读《醉花窗医案》遗稿之后,将书稿重新抄录一份,依病证进行了分类。并由门人担任助手,查阅资料进行校释。
但是房温如的研究成果并没能展示给世人,《醉花窗医案》遗稿在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仍是按照原稿的顺序排版,没有按房温如等所整理的依病证排序。1970年刘寿山授意学生王世民[2]联系出版社出版,1971年山西中医研究所以《醉花窗医案》为书名内部刊行,1985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多次重印。
[2]王世民(1935—),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内科学专家,实验方剂学的开拓者。因其对中医学的突出贡献,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