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是中医诊断学,论治是中医治疗学。“证候”简称为证,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特有的概念,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性质的概括。只有辨证准确,方能制订出符合病情的治疗原则和方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所以说,四诊是辨证的前提,辨证是治疗的依据,而疗效才是检验辨证论治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内涵。
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8种。这8种方法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历代医家各自的临床经验总结,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归纳方法和适用范围。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各自的不足,临床实用时,需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显得过于繁杂,给学习中医造成了不少困惑。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就曾提出过“定位定性合参的辨证论治七步刍议”。2004年朱文锋教授提出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近10多年来,笔者通过对中医传统8种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和不断实践,认为这8种辨证方法的核心目的,不外是识别疾病的病变部位(病位)和病变性质(病性)两大要点。如八纲辨证中的表、里;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津液;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都是属于病位辨证的范畴;而风、寒、热、虚、实、痰、湿、燥、滞、瘀、毒等都是属于病性辨证的内容,唯独阴、阳二纲,既属于病位辨证,又属于病性辨证。把病位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实行病位病性辨证法,就会起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便于掌握“病位病性辨证法”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笔者编写了《杏林耕耘拾珍——病位病性辨证精要》一书,以期有助于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辨证论治的要领和方法。在学习本方法之前,首先要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全面地了解,才能学好、用好病位病性辨证法。
本书第1、2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色和基本理论;第3章重点讲述了“病位病性辨证”法的创立及其实用价值;第4章讲述了病位病性辨证法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第5章以临床案例,演示了病位病性辨证法在临床各科中的运用。
病位病性辨证法,涵盖了中医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了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又有规律可循。临证时先辨病位,后辨病性,病位病性相结合,便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其实用价值是:提纲挈领,标准规范;一种方法,临床通用;易于掌握,便于交流。
“春蚕不是无情物,留下新丝馈人间”,我虽已年逾耄耋,但还愿意将毕生的所学、所得,编写出来,留于后学,以期中医学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由于个人才疏学浅,对中医学理论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认识,不妥之处还望同道们多加赐教。
刘宝厚 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