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经验
一、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西医学尚未完全明确病因,一般认为可能与精神、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不少学者认识到,患病初期或体内环境尚未紊乱者,采用中药治疗不仅有效,而且复发率低,即使有反复也易于控制,因此,银屑病的治疗研究是中医皮肤科的重点课题之一。张友仁通过大量的病例观察发现,银屑病患者在病程缓解期往往可见皮肤组织微循环不良,因此提出在缓解期应用益气养血活血法治疗该病的主张,如使用脉络宁、丹参注射液或四物汤加丹参、益母草、红花等,改善微循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外感六淫或过食辛辣、鱼虾或七情内伤,致血热内蕴,郁久化毒,血热毒邪外壅肌肤发病。血热毒瘀,热毒郁结为银屑病病变的主要环节。初期热重毒轻,是中药治疗的最佳时期,热在气分,郁久化毒,热毒波及营血。后期热轻毒重,毒瘀血脉,病程日久,表现血虚风燥,气虚血瘀。临床表现似乎减轻,但治疗起来却比较困难。
(二)辨证分型
1.寻常型银屑病
(1)风热证
症状:发病时间较短,皮肤损害进展迅速,皮肤损害为点状、片状,形状不一。皮疹发红而隆起,剥离后底面常有出血点,新生皮疹常不断出现,瘙痒症状较为明显,阴天加重。常有口干、舌燥、溲赤等症状出现,舌质红,舌苔薄白,少数为微黄苔,脉象多弦而数或弦缓。
治法:散风清热。
处方:牛蒡解肌汤加减。
组成:芦根 10g,薄荷 6g,牛蒡子 9g,生薏苡仁 30g,黄芩 10g,金银花 30g,连翘 30g,蝉衣6g,生地 15g,葛根 10g,甘草 6g,蒲公英 20g,半枝莲 15g,白花蛇舌草 30g。
(2)风热血热证
症状:初发或复发病不久,皮疹发展迅速,红粟点点,上覆银白色鳞屑,搔抓出血,伴有瘙痒,咽干咽痛,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清营汤加减。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 20g,草河车 15g,生地15g,丹参30g,麦冬 30g,板蓝根 30g,紫草 15g,蝉衣 6g,甘草 6g。
加减:皮疹颜色鲜红者加丹皮12g,水牛角10g;口干、口苦或心中烦热者加黄连6g,知母6g;伴咽痛或咽中不适者加牛蒡子9g,北豆根6g;病程短,皮疹小点状,全身泛发者加荆芥9g,薄荷 6g。
(3)湿热证
症状:多以片状皮肤损害为多,侵犯体表面积较大,皮损基底肥厚,瘙痒较剧烈,常有口干苦、溲黄、不思饮食等症。脉象多见于弦滑或弦缓,舌质微红,舌苔厚腻,舌胖有齿痕。
治法:清热燥湿,疏通腠理。
处方:麻杏苡甘汤加味。
组成:麻黄 6g,杏仁 6g,生薏苡仁 30g,甘草 6g,苦参 10g,土茯苓 30g,黄连 6g,白鲜皮15g,蛇蜕 6g,茵陈 30g,泽泻 10g,地肤子 15g,滑石 30g,猪苓 30g,生石膏 10g。
(4)血虚风燥证
症状:病程迁延日久,皮损较薄,干燥易裂,呈斑片状、斑块或环状,其色淡红、红褐或暗红,上覆干燥银白色鳞屑,层层脱落,新皮疹较少出现,可伴有瘙痒,五心烦热,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净,脉细数或沉细。
治法:清热解毒,养血祛风,滋阴润燥。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养血润肤饮、养血消风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 15g,蒲公英12g,紫花地丁12g,当归 10g,生熟地各12g,白芍12g,麦冬 30g,玄参 30g,丹参 30g,白蒺藜 12g,荆芥 6g,地骨皮 12g,乌梢蛇 9g,蜈蚣 3 条。
(5)气虚血瘀证
症状:病程较长,皮损硬厚,色紫暗或暗红,新皮疹较少出现,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或沉涩。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金银花 30g,连翘 15g,蒲公英 12g,紫花地丁 12g,桃仁 10g,红花 6g,当归 12g,熟地 12g,白芍 12g,川芎 6g,黄芪 15~30g,乌梢蛇 9g,全蝎 6g。
(6)风寒血燥证
症状:发病季节以秋冬季节为多,病程较长皮肤损害多呈大片状,干燥鳞屑亦较少,着色亦较浅,出血点现象不明显,全身症状多不显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迟。
症状:养血祛风,扶正逐邪。
处方:蛇蚣四物汤加减。
组成:乌梢蛇 10g,蜈蚣 1 条,全蝎 6g,当归 10g,川芎 6g,白芍 10g,熟地 15g,黄芪 20g,桂枝 6g,党参 9g,白术 10g,羌活 6g,白蒺藜 12g,苍术 10g,胡麻仁 10g。
2.脓疱型银屑病
(1)湿热蕴毒型
症状:起病急,周身迅速出现大片红斑,斑上有密集的脓疱,脓痂与鳞屑间附于表面,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草河车15g,龙胆草9g,山栀子6g,黄芩 10g,生石膏 15g,滑石 6g,车前子 15g(包),泽泻 10g,生地 15g,丹皮 12g。
(2)脾虚毒蕴型
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红斑基本消退或转为暗红,肢倦纳呆,腹胀便溏,舌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健脾除湿,消热解毒。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组方:炒白术 12g,苍术 12g,厚朴 10g,陈皮 6g,黄芩 9g,茯苓 12g,泽泻 12g,土茯苓 15g,薏苡仁15g,草河车30g,金银花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
3.关节型银屑病
(1)风湿闭阻证
症状:发病初期,除有银屑病皮损外,还有关节肿痛,伸屈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通络。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组成:羌活 9g,独活 9g,防风 9g,秦艽 9g,防己 10g,桑寄生 15g,络石藤 15g,鬼箭羽 15g,半枝莲15g,金银花30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甘草6g。
(2)肝肾不足证
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除银屑病皮损外,还有关节疼痛,关节变形,活动受限,舌质暗红,苔少或净,脉沉细。
治法:补益肝肾,祛除风湿。
处方:虎潜丸加减。
组成:熟地 15g,山萸肉 12g,川断 12g,杜仲 12g,伸筋草 12g,豨莶草 12g,土茯苓 15g,乌梢蛇9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10g。
4.红皮病性银屑病
红皮病性银屑病多为热毒入营证,是用药不当所致。
症状:周身遍布弥漫性红斑,色深红或紫红,抚之灼热,压之褪色,大量鳞屑脱落,伴壮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或净,脉弦数。
治法:清营凉血,化斑解毒。
处方:清营汤加减。
组成:水牛角 30g,羚羊角 3g,生地 30g,丹皮 30g,竹叶 6g,金银花 30g,连翘 15g,玄参30g,麦冬 30g,生石膏 30g,黄连 6g,紫草 30g,甘草 6g。
按:在治疗过程中,要告知患者避免感冒,防止咽痛发生。忌热水洗浴。忌食腥发食品、鱼虾海味、酒、羊肉等。保持精神愉快,忌乱用不当药物。
(三)验案举隅
案例1:
张某,男,32岁。1998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手掌反复起脓疱1月余。
现病史:因双手掌反复起脓疱1月余求治,症见双手掌皮肤发红,表面有细小鳞屑,基底有密集小水疱和脓疱,部分结痂,口苦烦躁,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诊断:中医诊断:白疕。
西医诊断:掌跖脓疱病。
证型:气营两燔,湿热毒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湿。
方药:金银花30g,连翘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生地 20g,白芍 12g,丹皮30g,黄芩 12g,知母 9g,茵陈 12g,苦参15g,土茯苓 30g,甘草6g。15 剂,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半小时内服下。
1998年4月2日二诊:连服半月,病情好转,上方加党参15g,白术9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8年5月3日三诊:治疗1月余痊愈。随访1年,至今未再复发。
说明:本病多由于血热毒盛,致气血两燔,湿热毒瘀而成,故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祛湿为主,辅以健脾、益气、滋阴、活血等法。本例患者皮损红肿、起脓疱,为湿热肆虐无度,故初以大剂清热解毒、凉血除湿之品治疗,后期不忘顾护脾胃。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多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而补益类中药多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符合西医学治疗银屑病的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治疗原则且无毒副作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人体整体与局部皮损的辨证,随证加减用药,药证相投,用药恰当,因而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案例2:
董某,女,23岁。1998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双手掌、足跖部泛发皮疹2年余。
现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起皮疹,并逐渐增多,延及双足跖部,伴口干、便秘。
诊查:患部皮肤基底部潮红,上覆成群粟粒大小脓疱,不隆起于皮面,1周内干涸结痂,但又有新脓疱出现。疱汁细菌培养为阴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中医诊断:白疕。
西医诊断:掌跖脓疱病。
证型:湿毒内蕴,外发肌肤。
治法:解毒化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化裁。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泽泻15g,猪苓10g,白花蛇舌草 30g,野菊花 12g,板蓝根 15g,草河车 15g,茯苓 15g,半枝莲 15g,大黄 6g(后下),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8年12月16日二诊:服药后基底部红斑变淡,部分脓疱消退,口干减轻,大便通畅,每日一行。治以前法化裁。处方: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泽泻15g,猪苓10g,白花蛇舌草30g,野菊花12g,板蓝根15g,草河车15g,茯苓15g,半枝莲15g,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患部红斑消失,脓疱全部消退,达到临床治愈。
说明:本病例乃禀赋不足,湿邪内蕴,复感毒邪,湿热相合,郁久不散,蕴聚肌肤所致。五味消毒饮功效清热解毒,原为《医宗金鉴》治疗疔肿疮毒所设,本病例在五味消毒饮基础上加入祛湿之品,旨在清热解毒,祛湿安肤,湿热去则病自愈,且加大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用量(一般在30g左右),常能提高疗效。
案例3:
王某,男,35岁。1998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斑块10余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全身出现鳞屑性红斑,经中西医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年来病情复发频繁,逐年加重,以冬季为重。近1个月,皮损加重,症见全身鳞屑性红斑,干燥易裂,色暗红,舌质红少津,苔少,脉沉细。
诊断:中医诊断:白疕。
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
证型:风寒血燥。
治法:养血祛风,扶正祛邪。
方药:乌梢蛇 10g,蜈蚣 1 条,全蝎 6g,当归 10g,川芎 6g,白芍 10g,熟地 15g,黄芪 20g,桂枝 6g,党参 9g,白术 10g,羌活 6g,白蒺藜 12g,苍术 10g,胡麻仁 1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8年11月20日二诊:连服半月,原有斑块变平,皮屑减少,熟地加至2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8年12月5日三诊:大斑块明显变平,小斑块消失,上方加陈皮1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8年12月20日四诊:原有红斑、斑块消失,留有炎症后色素沉着。
说明:风寒血燥型以气血虚衰,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在正虚邪亢功能下降时,以扶正补虚为主,治疗以扶正固本为根本。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变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银屑病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本方养血祛风,扶正祛邪。对病程较长,皮肤损害面积大,鳞屑少的银屑病,服药后可逐步消退,而获痊愈。
案例4:
黄某,男,15岁。2014年5月11日初诊。
主诉:全身起皮疹,瘙痒10天。
现病史:患者于15天前外感,扁桃体化脓,10天前全身起红色丘疹,瘙痒来门诊诊治。现症状:躯干四肢泛发红色皮疹,上有鳞屑,咽喉红肿,口干,溲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脉象弦而数。
诊断:中医诊断:白疕。
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
证型:风热型。
治法:散风清热。
方药:芦根 10g,薄荷 10g,牛蒡子 10g,生薏苡仁 10g,黄芩 10g,金银花 20g,连翘 10g,蝉衣 10g,生地 10g,葛根 10g,甘草 6g,公英 10g,半枝莲 10g,白花蛇舌草 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5月25日二诊:连服半月,全身点状皮损颜色变淡红色,咽喉红肿消失。上方加白花蛇舌草15g,增强清热散结。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6月8日三诊:疹退,临床痊愈。
说明:西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因此认为银屑病是一种有免疫学机制的多因素遗传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颇相当于免疫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正气不虚,邪气亢盛情况下,应以祛邪为要,使邪去正安,以利于正气保存和恢复。在治疗银屑病过程中正是利用扶正祛邪相辅相成方法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本病例为感受外邪,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治疗以祛邪为主,使邪气除正气自复。
案例5:
段某,男,25岁。2014年5月4日初诊。
主诉:全身红色皮疹,瘙痒2月。
现病史:患者于2月前外感,全身泛发皮疹,现症状:全身红斑鳞屑,瘙痒较剧烈,口干苦,溲黄,不思饮食。脉弦滑,舌质微红,舌苔厚腻。
诊断:中医诊断:白疕。
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
证型:湿热型。
治法:清热燥湿,疏通腠理。
方药:麻黄10g,杏仁 10g,生薏苡仁10g,甘草6g,土茯苓40g,黄连6g,白鲜皮15g,蛇蜕6g,茵陈30g,泽泻15g,地肤子15g,滑石10g,猪苓10g,生石膏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5月18日二诊:无新发皮损,仍瘙痒。上方加苦参15g,增强利湿止痒作用。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6月1日三诊:原皮损变薄,颜色变浅,上方加栀子10g,加强清热解毒。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6月15日四诊:皮损消退明显,上方加陈皮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4年6月29日五诊:皮损基本消退,留有色素沉着。
说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疏通腠理;土茯苓除湿解毒;黄连燥湿泻火;茵陈利湿清热;滑石、泽泻、猪苓清热利水渗湿;白鲜皮、地肤子善除皮肤肌腠湿热疮毒;生石膏清热。全方共奏清热燥湿,疏通腠理之功。
二、激素依赖性皮炎
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类固醇皮炎,是一种继发性皮肤炎症疾患,也是影响美容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长期面部外用皮质激素类软膏使皮肤对此产生依赖性,逐渐出现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表皮变薄,皮肤容易过敏等症状,停用皮质激素软膏后面部出现红斑、糠秕状皮屑,轻度肿胀,散在丘疹,严重者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斑,皮肤变薄萎缩。自觉面部灼热、瘙痒、憋胀、干燥、刺痛。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美容的迫切要求,对某些皮质激素类软膏盲目应用,导致颜面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日益增多。因此副作用难以避免。病情轻重一般与皮质激素类软膏外用的时间长短,用量多少成正比。外用皮质激素制剂使用时间越长、使用剂量越大,往往依赖症状加重,治疗也越困难。因此面部应尽可能不用含皮质激素的软膏。
(一)病因病机
本病有长期外用皮质激素类软膏史,大多数是醋酸氟轻松乳膏、氯氟舒松等。长期外用含氟的皮质激素类软膏,是本病的根本原因。皮质激素类软膏属于中医“辛温、干燥”之品,误用则生热,药毒壅滞于皮毛肌肤,郁久化热,热毒蕴滞,脉络瘀阻,热盛伤津,血燥生风,肤失所养而致。从颜面局部皮疹表现和全身症状来看,用中医理论去分析,本病的发生,多为肺胃素热、肝胆湿热,或血热风燥复感药毒,滞发于颜面。
(二)辨证施治
1.风热型
症状:适用于外用皮质激素软膏时间短、用量少、病情轻,面部轻度淡红斑,表现有细碎皮屑,散在淡红丘疹,伴轻度痒感,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疏风散热。
处方:牛蒡解肌汤加减。
组成:牛蒡子 9g,薄荷 6g,荆芥 6g,连翘 15g,山栀子 9g,丹皮 9g,玄参 12g,黄芩 10g,甘草5g。
2.血热型
症状:适用于外用皮质激素类软膏时间较长,面部以焮红斑片为主要症状,自觉局部灼热,遇热加重,喜冷恶热,舌质红苔薄白,小便黄。
治法:凉血透热。
处方:清营汤加减。
组成:白茅根 30g,生地 24g,生白芍 15g,丹皮 12g,生石膏 30g,知母 6g,麦冬 30g,丹参15g,蝉蜕 9g,珍珠母 30g,莲子心 6g,生甘草 6g
加减:皮肤潮红灼热明显加水牛角15g、黄芩9g;瘙痒剧烈加浮萍9g;皮肤干燥、脱屑严重加白菊花30g;脾胃虚寒加白术10g、陈皮6g。
3.湿热型
症状:选用适用于外用皮质激素类软膏时间较长,用量较大,面部红斑,以肿胀为重,严重者有淡黄色渗液,自觉憋胀,瘙痒,伴纳呆、口黏,渴不欲饮,舌苔黄腻。
治法:利湿清热。
处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组成:萆薢 9g,生薏苡仁 15g,赤茯苓 9g,丹皮 12g,泽泻 12g,滑石 20g,赤小豆 9g,浮萍9g,桑白皮 12g,甘草 9g,霜桑叶 6g,黄芩 12g。
4.血燥型
症状:适用于长期大量反复使用皮质激素类软膏,面部皮肤粗糙,脱皮屑,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
治法:养血润燥,活血祛风。
处方:养血祛风汤加减。
组成:当归 9g,赤芍 12g,生地 15g,丹皮 9g,川芎 6g,红花 6g,麦冬 15g,防风 9g,白蒺藜12g,苦参 12g,甘草 5g。
(三)验案举隅
李某,女,32岁。2014年6月11日初诊。
主诉:颜面潮红灼热瘙痒2年余。
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敷面膜过敏后,面部出现皮疹,在某药店自购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用,用药减轻,停药则复发,病情逐渐加重,现症见面部皮肤潮红,瘙痒,有灼热感,情绪易激动,饮食可,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中医诊断:中药毒。
西医诊断: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证型:血热型。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白茅根 30g,生地 24g,生白芍 15g,丹皮 12g,生石膏 30g,知母 6g,麦冬 30g,丹参15g,蝉蜕9g,珍珠母30g,莲子心6g,生甘草6g,水牛角15g,黄芩9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6月18日二诊:潮红、灼热减轻,瘙痒不减,上方加浮萍9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3日三诊:服药后,诸症减轻,脱屑明显,上方加白菊花30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18日四诊:无红斑丘疹,自觉无不适。
说明:凉血法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重用白茅根为君,取其性寒凉,入肺经,能清皮毛肌肤之郁热,生地、生白芍、丹皮、水牛角为清营汤组方之意,助白茅根凉血又能活血消斑,生石膏、知母、麦冬、甘草养阴清热,能凉润肺燥而滋养肌肤,蝉蜕疏风散热止瘙痒。在临证中体会到,患者遇情绪激动则面红色赤难堪,故方中配伍珍珠母和莲子心入心、肝二经,平肝潜阳,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凉血解毒、活血消斑、祛风止痒之功。
三、扁平疣
扁平疣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俗称“扁瘊”,其临床表现是:其病突发,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病,皮疹为米粒或绿豆大,扁平隆起而坚实的小丘疹,疹色多与肤色相同,或呈浅褐色,边界比较清楚,无感觉或轻度瘙痒,好发于面部、手背等处,西医学认为是由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赘生物,有轻度接触传染性,当人体细胞免疫缺陷时,可触发该病毒的感染与泛发。
(一)病因病机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疣目候》卷三十一载:“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受于肉,谓之疣目。此亦是风邪搏受于肌肉而变生也”。当汗出之时,腠理开疏,感受风邪而汗不得泄,着而为湿,所以致病。若风热或风湿之邪侵袭肌表日久不解,则传化入里,毒滞成瘀,血行不畅,形成血瘀型。
(二)辨证施治
根据皮疹的色泽,病程的长短,结合舌质、脉象,初期为表证,中期多湿邪,后期多血瘀证,分三型,用中药内服辨证施治。
1.风热型
症状:症见疣的皮疹颜色微红,自觉瘙痒,时有新起,舌质红,脉微数。
治法:散风和营,清热解毒。
组成:芦根6g,牛蒡子6g,桑白皮6g,桔梗6g,板蓝根15g,金银花30g,连翘20g,马齿苋20g,赤芍 9g,生甘草 6g。
2.风湿型
症状:症见疣呈肤色,病程较短,舌质淡,脉浮滑。
治法:解毒除湿,宣肺利气。
组成:麻黄6g,杏仁6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6g,苍耳子6g,豨莶草9g。
3.血瘀型
症状:症见疣色泽呈淡褐色,病程较长,舌质淡或紫暗,脉象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组成:当归 12g,赤芍 9g,生地 15g,桃仁 6g,丹参 30g,皂角刺 6g,山豆根 6g,板蓝根 15g,夏枯草12g,生甘草6g。
(三)验案举隅
案例1:
赵某,女,12岁。2014年6月11日初诊。
主诉:面部扁平丘疹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面部密集粟粒大小扁平丘疹,以前额、双面颊部为重,颜色微红,自觉瘙痒,舌质红,脉微数。
诊断:中医诊断:扁瘊。
西医诊断:扁平疣。
证型:风热型。
治法:散风和营,清热解毒。
方药:芦根6g,牛蒡子6g,桑白皮6g,桔梗6g,板蓝根15g,金银花10g,连翘10g,马齿苋10g,赤芍 9g,生甘草 6g,白术 6g,陈皮 6g。7剂,每日1 剂,水煎服。
2014年6月18日二诊:皮疹全部消退。
说明:因扁平疣多发生于颜面、手背、前臂,为肺循行部位,肺主肌表主皮毛,对表证偏风热者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方中芦根、牛蒡子性辛凉而宣肺散风;桔梗、桑白皮宣肺利气;金银花、连翘、马齿苋、板蓝根清热解毒;赤芍凉血和营;本病例小儿患者,根据“小儿脾胃多虚”特点,酌情加用白术、陈皮等健脾燥湿之品。全方共奏宣肺散寒解表,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案例2:
董某,女,28岁。2014年7月6日初诊。
主诉:面部及手背扁平丘疹1月余。
现病史:1月前患者颜面部出现芝麻至米粒大小的扁平丘疹,边界清楚,色呈肤色,逐渐加重,遍及手背,夜寐饮食自调,二便自如。舌质淡,脉浮滑。
诊断:中医诊断:扁瘊。
西医诊断:扁平疣。
证型:风湿型。
治法:解毒除湿,宣肺利气。
方药:麻黄6g,杏仁6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6g,苍耳子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13日二诊:皮疹明显消退,上方加豨莶草9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27日三诊:皮疹全部消退,临床痊愈。
说明:表证偏风湿型,故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方中“麻黄辛散,薏苡仁除湿,杏仁利气助通泄作用,甘草补中予胜湿之权也”(清·尤在泾)。加苍耳子、豨莶草更能增加散风除湿的作用。全方共奏解毒除湿,宣肺利气之功。
案例3:
南某,女,28岁。2014年7月13日初诊。
主诉:面部及手背扁平丘疹1年余。
现病史:患者颜面部、手背扁平丘疹,曾注射聚肌胞,接受冷冻治疗,疗效不佳,遂来山西省中医医院门诊诊治。现症见患者颜面部、手背散发浅褐色扁平丘疹,质硬,有轻度瘙痒,夜寐饮食自调,二便自如。舌质紫暗,脉象弦涩。
诊断:中医诊断:扁瘊。
西医诊断:扁平疣。
证型: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当归 12g,赤芍 9g,生地 15g,桃仁 6g,丹参 30g,山豆根 6g,板蓝根 15g,夏枯草12g,生甘草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27日二诊:皮疹颜色较前变淡,原皮疹数量较少,上方加玄参10g,皂角刺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8月10日三诊:皮疹基本消退。
说明: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方中当归、生地、赤芍、桃仁、丹参养血活血;夏枯草、山豆根、板蓝根解毒散结,配伍玄参,皂角刺增加软坚散结之力。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四、白塞综合征
白塞病又叫白塞综合征或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以口腔、阴部溃疡、及目赤眼疾为特征的血管炎性疾病,可以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相当于中医狐惑病范畴,《金匮要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做了详细的描述,《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一)病因病机
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耐,后天肝气郁结,肝郁克脾,脾失健运,湿失健运,湿滞体内,日久化热成毒,湿毒壅盛,不得透泄,聚结于口眼、阴部,阻滞脉络,腐蚀肌肤而溃烂。湿热火毒久蕴,损阴及阳,阻滞脉络,导致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二)辨证施治
临证常常时将其分为三型施治。
1.湿热内蕴型
多见于急性发作期。
症状:口舌生疮,生殖器溃疡,疮面红肿疼痛,分泌物黄浊量多,目赤畏光,皮疹见红斑、脓疱或结节,兼有心烦口苦,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 9g,山栀子 12g,黄芩 9g,黄连 6g,泽泻 12g,赤小豆 30g,薏苡仁 30g,柴胡6g,金莲花 15g,甘草 15g。
2.气虚血瘀型
多见于缓解期。
症状:体倦、恶寒,皮肤结节暗红,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沉缓或涩。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解毒。
处方:四君子汤加味。
组成:党参 12g,黄芪 15g,茯苓 15g,白术 9g,当归 12g,丹参 30g,金银花 20g,金莲花15g,甘草 6g。
3.阴亏火旺型
多见于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者。
症状:口舌生疮,外阴溃疡,头晕,目涩目赤,视力下降,咽干盗汗,午后潮红,舌质红,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组成:熟地 24g,山萸肉 12g,丹皮 9g,泽泻 9g,茯苓 15g,知母 9g,黄柏 12g,枸杞子 12g,五味子15g,甘草6g。
加减:发热重加生石膏30g,知母9g;眼痛加延胡索9g;目赤流泪加密蒙花9g,杭菊花9g;前房积脓加穿心莲9g,黄芩12g,蒲公英30g;视力下降加服石斛夜光丸;溃疡重,加生地20g,并加服金莲花胶囊;关节疼痛加海风藤15g;皮肤结节疼痛难消加乳香6g,没药6g,玄参30g;皮肤脓疱或结肿加紫花地丁30g,连翘20g;月经不调或月经前加重加益母草30g,香附9g。
西医学认为,白塞综合征是一种基本病理改变为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发病原因可能与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因此西药常以皮质类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治疗,但长期服用有一定副作用且易于复发。治疗白塞综合征用龙胆泻肝汤有明显清热利湿作用,加以补益类中药多具有增强免疫或调节免疫的作用,甘草有皮质类激素样作用。因此中药辨证治疗该病不仅收到较好疗效,而且副作用低,便于长期治疗时服用。
总之,对于皮肤病治疗,既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又要重视皮疹局部和人体整体辨证,尽量以整体的辨证体系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只有善于应用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并吸取近代医学治疗经验,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三)验案举隅
周某,女,23岁。2000年3月5日初诊。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近2年。
现病史: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皮肤上经常出现小脓点,下肢红斑结节,久不消退,经某医院确诊为“白塞病”,转来山西省中医医院就诊。舌苔薄白,舌质红,脉弦细。
诊断:中医诊断:狐惑病。
西医诊断:白塞病。
证型:阴虚血瘀,蕴湿化热。
治法:养阴活血,清热除湿。
方药:当归 10g,赤芍 15g,生地 15g,金银花 30g,黄芩 10g,丹参 15g,玄参 15g,桑枝 20g,丝瓜络15g,佩兰叶12g,百合12g,炒神曲15g,炒麦芽3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4剂。
2000年3月19日二诊:口腔溃疡痊愈,皮肤脓点减少,下肢结节减少,辨证为脾虚阴虚,湿热未解。治法:健脾养阴,清热解毒。方药:百合12g,生地15g,金银花30g,黄芩10g,蒲公英 15g,紫花地丁 15g,石斛 15g,麦冬 10g,丝瓜络 15g,白菊花 12g,木瓜 12g,丹参 15g,太子参10g,炒神曲15g,炒麦芽30g,甘草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0年4月2日三诊:皮肤脓点已不再出现,下肢结节明显缩小。脉象:弦细,舌苔薄白,药后湿毒未解,故下肢结节未能消退。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药:当归10g,玄参15g,金银花 30g,蒲公英 20g,紫花地丁 15g,赤芍 15g,生地 15g,夏枯草 20g,丹参 15g,忍冬藤30g,黄芩10g,川牛膝6g,炒神曲15g,炒麦芽3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再服14剂后症状全部消失。
说明:本例白塞病,证属脾肾阴虚,蕴湿生热,每次施治均用炒神曲、炒麦芽调理脾胃,理气和胃助脾胃运化之功,兼以清热,养阴活血,清热解毒,待阴津充沛,湿热毒邪得化,方中丹参功同四物,加强了调和气血作用,由于本例辨证属阴虚血瘀,湿热蕴毒,施治以健脾利湿,养阴活血,更以清热解毒之剂投予而收良效。
五、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是以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和皮肤色素斑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多伴有皮肤、内脏和结缔等多种组织病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可累及人体多个系统和部位。和中医所称的“气瘤”相类似。容易诊断,治疗比较棘手。
(一)病因病机
病因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中医谓“百病生于痰”“百病生于瘀”。嗜食膏粱厚味者,痰浊湿邪不化,壅塞脉道则积久成瘀。痰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痰浊湿邪瘀血相互为患,使脉络失养而形成本病。
(二)辨证施治
1.寒凝血瘀
症状:全身散布粉红色或咖啡色斑片,舌暗,苔白,脉沉涩。
治法:温经通脉,活血化瘀。
组成:桂枝 10g,茯苓 10g,当归尾 6g,败酱草 10g,甘草 16g,白芍 10g,牛膝 10g,丹皮10g,桃仁 6g。
2.气郁痰结血瘀
症状:全身散布咖啡色斑片,舌质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活血散结,软坚消瘤。
组成:当归 9g,川芎 6g,白芍 9g,生地 12g,玄参 15g,夏枯草 15g,炮甲珠 6g,三棱 4g,莪术 4g,生牡蛎 15g,桔梗 9g,菊花 9g,甘草 6g。
(三)验案举隅
陈某,男,32岁。1990年3月8日初诊。
主诉:患者全身咖啡斑30余年,伴结节12年。
现病史:患者自幼体表长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咖啡斑和粉红色柔软肿瘤,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增大,颜色渐变深暗,不痛不痒。经病理切片检查,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伴晨起口苦咽干,渴而欲饮,舌质红苔薄,脉弦细。
诊断: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证型:气郁痰结血瘀。
治法:化痰散结,疏肝活血,清热生津。
方药:浙贝母 15g,三棱 9g,莪术 9g,柴胡 9g,黄芩 6g,葛根 10g,天花粉 9g,当归 9g,生地12g,白芍 9g,川芎 6g,桔梗 9g,薏苡仁 30g,甘草 6g,30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
1990年4月8日二诊:连服30剂后,瘤体较前缩小,再用上方加夏枯草15g。
间断服药百余剂。1年后复诊,瘤体变平变小,较前缩小大半,未见新皮疹出现,病情好转。
说明:本病软而不坚者,皮色如常,且随喜怒消长,无寒无热。此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常致痰浊内生之故;或为肝气不疏,痰气互结;或为心经郁热,痰火互结;或为中阳不足,寒湿凝滞。治疗重在辨证化痰,施以行气、活血、健脾、燥湿、软坚散结等法。本例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瘤体随喜怒消长变化,口苦咽干欲饮,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证属气郁痰结血瘀。由于肝气不疏,气机不畅,肝郁脾虚,运化失常,痰气互结,而成本病。由于痰气互结,津不上承,化火伤津故见口苦咽干,饮不解渴。舌质红苔薄,脉弦细为气滞血瘀,化火伤津之象。主要病机为肝气不疏,脾失健运,痰气互结,化火伤津。药用三棱、莪术活血行瘀,软坚散结;柴胡疏肝理气;黄芩、葛根、花粉清热生津止渴;薏苡仁健脾利湿;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桔梗宣肺化痰,开宣肺气使药力直达病所。全方切合病机,共奏良效。
六、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慢性、全身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免疫性皮肤病。与中医文献中的“天疱疮”“火赤疮”相类似。早期损害为剧烈瘙痒的浮肿性红斑,不久在红斑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张力性水疱,在水疱顶上加压,水疱不能被破坏,称为尼氏征阴性。多始于躯干四肢内侧和皱褶部位。一部分增殖性类天疱疮有口腔等黏膜的损害,病情严重者可致吞咽困难、食管狭窄。疤痕性类天疱疮除口、咽黏膜外,眼结膜损害高达75%,极易导致结膜粘连、角膜穿孔、虹膜脱出或因此致盲,病情可轻可重。
(一)病因病机
类天疱疮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或强紫外线、内脏肿瘤等可作为刺激性因子诱发本病。此外恼怒、惊恐等精神因素也是诱发因素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饮食不节,湿热内蕴化毒;或年老体弱,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浸渍肌肤而发;久则伤阴耗血,阴虚邪恋,反复发作。
(二)辨证施治
1.湿热火毒
症状:皮肤见红斑、水疱或大疱,疱壁紧张,伴有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组成:金银花 30g,白术 12g,苍术 12g,竹叶 12g,茯苓 15g,萆薢 15g,生地 15g,滑石 15g,黄芩 10g,泽泻 6g,灯心草 6g,枳壳 6g,甘草 5g。
2.脾虚湿蕴
症状:皮损多发生于四肢,斑色淡红,上有大疱,破后渗出较多,伴有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白腻。
治法:健脾除湿解毒。
处方:党参 10g,黄芪 15g,生薏苡仁 10g,茯苓 15g,黄柏 10g,山药 30g,陈皮 12g,茵陈10g,车前子 12g,滑石 10g,白术 15g,生甘草 6g。
3.阴虚邪恋
症状:老年体弱,病程日久,水疱稀少而不断出现,疱壁较厚,色素沉着明显,皮肤粗糙瘙痒,伴有口干不欲饮,失眠心烦,大便燥结,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组成:生地 30g,玄参 10g,当归 10g,白扁豆 30g,丹参 15g,茯苓 30g,生薏苡仁 30g,陈皮10g,白术 10g,地肤子 20g,泽泻 15g,黄柏 10g。
(三)验案举隅
李某,女,68岁。1996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躯干四肢红斑水疱,糜烂渗出伴瘙痒2年,复发1个月。
现病史:患者躯干四肢经常有蚕豆大水疱发生,瘙痒不止,水疱不溃破,反复发作2年余,经省城某大医院病理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经用泼尼松治疗不愈而来门诊求治。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中医诊断:火赤疮。
西医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
证型:血热毒盛,湿溢肌肤。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方药:清脾除湿饮加减。金银花30g,白术、苍术、竹叶各12g,茯苓、萆薢、生地、滑石各15g,黄芩10g,泽泻、灯心草、枳壳各6g,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6年3月11日二诊:服14剂后,水疱发生减少,有的水疱变干变小,大便3日1行。上方加冬瓜皮30g,大黄、莲子心各6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6年3月25日三诊:继服14剂,诸症明显好转,又于上方加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太子参6g,土大黄0.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6年4月8日四诊:继续服药14剂,水疱全部消退,瘙痒消失而痊愈,嘱停药。共服药40余剂,先标后本而获良效。
说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因与自体免疫有关。其抗原抗体反应部位在基底膜处,所以本病的基底细胞浆膜和基膜分离,而产生表皮下大疱,本病例大疱不易破裂,在治疗中除主药清脾除湿药外,心火炽盛加莲子心,便秘加大黄,更以金银花、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山栀子清热解毒,再以生地、太子参、土大黄凉血养阴,前后共服药40余剂,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七、里尔黑变病
皮肤黑变病是一种原因尚未明了的黑色素皮肤沉着病。其表现特点为:常在暴露部位。如:面部的前额、眼周、颧、双侧面颊、耳前后、颈部;也可见于双手背、前臂、肩胛部、大腿及其他暴露之处。初起皮肤发痒,局部发红,少许皮屑,以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深褐色色素斑,边界不清;有的可见毛囊角化和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常有围绕毛囊口的点状色素沉着斑。病情经过缓慢,可融合成大片,除初期有轻度瘙痒外,发展到一定程度,即无自觉症状。个别病人可有全身衰弱,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消瘦,头晕头痛等全身症状。临床观察多数病人除色素沉着斑外并无其他特殊不适。
(一)病因病机
一般的倾向是长期与焦油、石油、汽油、机油、沥青、柴油、煤油接触有关,但临床上很多患者无上述明显接触史,所以长期外用含有光感性物质的化妆品,营养不良,维生素A、B、C缺乏,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劳累过度等,也可能与发病有关。本病中年女性多见,因此体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又可能是致病的原因之一。本病属于中医的“黧黑斑”“面皮干黯”范围,认为肾亏肝郁,气血瘀滞,外感邪气,中气不足均可导致肌肤失养发为黑斑。
(二)辨证施治
1.阴虚血瘀
症状:面色黧黑,形体瘦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脉沉细,舌质红,苔少。
治法:滋阴降火,活血悦色。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炒黄柏12g,炒知母9g,丹皮10g,生地黄15g,女贞子15g,山萸肉9g,炒山药15g,丹参 15g,当归 9g,菟丝子 15g,川芎 6g,红花 6g,甘草 6g。
2.气虚血瘀
症状:乏力倦怠,食后腹胀,纳呆便溏,头痛头晕,脉沉细,舌质淡红,苔白。
治法:补中益气,除湿消斑。
处方: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党参 9g,白术 12g,云苓 15g,炙甘草 9g,桂枝 9g,升麻 6g,柴胡 6g,陈皮 6g,炒山药15g,白僵蚕 9g,红花 6g,桃仁 6g,半夏 6g。
3.肝郁血瘀
症状:情志不遂,忧郁寡欢,烦躁易怒,胸腹胁肋胀满,口苦咽干,月经不调,面色青黑,经前腹痛,脉弦,舌边红,苔薄白。
治法:疏肝解郁,凉血活血。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组成:当归 9g,赤白芍各 10g,白术 10g,茯苓 15g,柴胡 6g,薄荷 6g,丹皮 10g,山栀子 9g,玫瑰花 9g,川芎 6g,泽兰 12g,香附 9g,甘草 6g,生姜 3 片,郁金 9g。
4.内瘀外感
症状:病程轻短,局部淡红斑中散在淡褐色斑片,表面细薄皮屑,轻度瘙痒,脉弦,舌质红。
治法:活血散风,调营和卫。
处方:荆防四物汤加减。
组成:当归 9g,川芎 6g,赤芍 9g,红花 6g,桃仁 6g,荆芥穗 6g,防风 6g,柴胡 6g,藁本 9g,香附9g,白蒺藜9g。
(三)验案举隅
李某,女,42岁。1996年4月2日初诊。
主述:颜面青灰色斑1年,加重2月。
现病史:患者颜面及双上肢皮肤轻度瘙痒发红,逐渐变为深褐色斑,甚至发黑,边界不清,病程1年。经省城某大医院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血清铜正常,诊断为“里尔黑变病”。曾服药(具体不详)治疗,未取得满意疗效,而来山西省中医医院求治。患者来诊时食少纳差,乏力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里尔黑变病。
证型:脾虚失运,气血不和。
治法:益气健脾,调和气血。
方药:养荣健脾丸加减。党参、当归、麦冬、陈皮各10g,焦白术、白芍、炒扁豆各12g,黄芪、莲子肉、丹参、炒神曲各15g,炒麦芽30g,川芎6g,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6年4月16日二诊:颜面肤色由深褐转为淡褐,病情明显好转,患者信心大增,遵上方,21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6年5月7日三诊:黑变皮肤进一步变浅,嘱患者避免日晒,注意补充营养,遵上方,21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6年5月28日四诊:肤色基本恢复正常,嘱停药观察。
说明:里尔黑变病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西医学认为营养不良、日光曝晒容易诱发本病。本病例中医认为患者食少纳差,不思饮食,消化不良,乃是脾气虚弱,气血失和引发本病,故治宜益气健脾,调和气血,胃虚则不思饮食,脾虚则运化失职,由于气虚,故有脾胃积滞。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陈皮利气,气运则脾健,加炒神曲、炒麦芽消化谷食,再加当归、白芍、川芎、麦冬“治脾阴不足,饮食不为肌肤,血充然后肉长”。方药对证,标本兼顾,故服药后健脾和胃,饮食增进,消化功能改善,气血调和,肌肤养荣,病获痊愈。
八、鱼鳞病
鱼鳞病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慢性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多见于皮肤角质层增生,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褐黑色鳞屑,状如蛇皮。中医称蛇皮癣。好发于四肢、躯干部。本病从幼开始发病,冬重夏轻,无男女性别差异。中医文献早有记载,《诸病源候论·蛇身候》曰:“蛇身者,谓人皮肤上如蛇皮而有鳞甲,世谓之蛇身也。此由血气痞涩,不能润于皮肤故也。”《诸病源候论·蛇皮候》曰:“蛇皮者,由风邪客于腠理也。人腠理受于风则闭密,使气血涩浊,不能荣润,皮肤斑剥,其状如蛇鳞,世呼蛇体也。亦谓之蛇皮也。”
(一)病因病机
鱼鳞病的病因不清,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脂质代谢异常、维生素A水平低下致使细胞的增殖和(或)细胞的脱屑减少而产生表皮角化过度有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不能荣养肌肤,化燥生风而致;或禀赋不足,阴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新血难生而致。
(二)辨证施治
1.精亏血燥证
症状:全身皮肤干燥,少汗,无光泽,四肢伸侧淡褐色鳞屑,状如鱼鳞,冬重夏轻;伴口咽干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肾养血润肤。
组成:当归 9g,丹参 15g,黄精 10g,枸杞子 10g,黑芝麻 30g,红花 9g,白芍 9g,熟地 15g,鸡血藤20g,党参9g,怀牛膝9g,甘草6g。
2.瘀血阻络证
症状:全身肌肤甲错,干燥无汗,覆盖有褐色鳞屑,状如蛇皮,掌趾角化皲裂;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
组成:当归 9g,生地 10g,赤芍 10g,川芎 6g,枳壳 10g,皂角刺 10g,天冬 10g,麦冬 10g,桃仁 10g,红花 10g。
(三)验案举隅
案例1:
王某,女,12岁。1997年12月6日初诊。
主诉:全身干燥10年余。
现病史:患者四肢、胸腹、躯干皮肤粗糙干裂,覆以暗褐色增生样鳞屑,自觉轻微瘙痒。自述幼年发病,冬重夏轻,用水泡洗后,能刮掉部分鳞屑,但不久又长出新的鳞屑,经做病理诊断为“层板状鱼鳞病”。
诊断:中药诊断:蛇皮癣。
西医诊断:鱼鳞病。
证型:肾虚血瘀。
治法:滋阴益肾,养血活血,健脾益气。
方药:黑芝麻 15g,胡桃肉 10g,枸杞子 6g,黄精 6g,生地 10g,熟地 10g,当归 6g,川芎 6g,白芍10g,麦冬10g,天冬6g,党参6g,丹参10g,红花5g,鸡血藤12g,甘草6g。90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
二诊:经治疗3个月后,鳞屑尽数脱落,仅有皮肤干燥粗糙,入冬尤甚,嘱原方继服,巩固疗效。
1年后随访,未再发病。
说明:鱼鳞病的表现为肌肤甲错,粗糙干裂,色泽暗褐。此为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加之气血不畅,肤失荣养所致,病机是肾阴亏虚、血瘀血虚。治疗以滋阴益肾、养血活血、健脾益气为主,结合脉证,辨证加减治疗。本病患者除皮肤损害外,一般状况良好,故依据病因病机,给予补肾健脾、养血活血治疗。经治疗,气血生,真阴足,使皮毛得以濡养,顽疾治愈。
案例2:
王某,男,16岁,未婚。1997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四肢、躯干部皮肤干燥、粗糙10余年。
现病史:四肢、躯干部皮肤干燥、粗糙1年,以四肢伸侧为重,冬重夏轻。发病前曾发生腹痛腹泻。
诊查:患部皮肤干燥、粗糙,伴有糠秕状鳞屑,呈多角形,为棕黑色,边缘略为游离如鳄鱼皮样。指(趾)甲未见改变。曾在某医院做病理检查诊断为“寻常性鱼鳞病”。舌质淡红,脉象沉细。
诊断:中医诊断:蛇皮癣。
西医诊断:鱼鳞病。
证型: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补肾,养血润肤。
处方:何首乌 10g,黄精 10g,生地 12g,当归 6g,黑芝麻 30g,生白芍 10g,丹参 15g,枸杞子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7年4月19日二诊:服药后皮肤干燥好转,鳞屑略有减少,口干。治以前法化裁。处方:何首乌 10g,黄精 10g,生地 12g,当归 6g,黑芝麻 30g,生白芍 10g,丹参 15g,枸杞子 10g,甘草6g,苍术12g,麦冬12g,玄参12g,石斛12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7年4月24日三诊:服药后皮肤干燥明显好转,大部分鳞屑已消退接近正常皮肤。继以前法化裁。处方:何首乌10g,黄精10g,生地12g,当归9g,黑芝麻30g,生白芍10g,丹参 15g,枸杞子 10g,苍术 12g,麦冬 12g,玄参 12g,石斛 12g,黄芪 15g,焦三仙各 12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皮肤干燥、粗糙已消失,鳞屑全部消退呈正常皮肤,余无其他不适。
说明:鱼鳞病属先天遗传性皮肤病,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营血亏损,肌肤失养所致。本例患者发病前曾患腹泻,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累及肝肾,精血亏虚,肌肤失养所致。全方以养血益精,健脾滋肾为法,重用黑芝麻,取其补中益气,润养五脏之功,使脾健肾旺,精血恢复,肌肤得养而痊愈。
九、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硬化的结缔组织病。其特征为皮肤肿胀、发硬,后期发生萎缩,可伴有内脏损害。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硬化,预后较好;后者除皮损外,尚可累及内脏,病情严重。有时局限性硬皮病可转变为系统性硬皮病。硬皮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局限者称之为“皮痹”“皮痹疽”,系统者称为“风痹”“肌痹”。
(一)病因病机
硬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人认为是胶原代谢异常,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诸病源候论》曰:“痹者……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遂。”中医学认为硬皮病的发生多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痹阻于皮肤肌肉,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经络阻隔,痹塞不通,久则耗伤阴血,脏腑失调而致。
(二)辨证施治
1.风寒湿闭郁肌表证
症状:皮肤上出现白色或略带象牙黄色,边缘明显,疏散分布,光滑发亮,周围呈紫褐色,触之坚实的皮损,其小者如黄豆至五分硬币大,有的呈带状分布,长短不一,短者约几厘米,长者布及整个肢体,亦有呈坚实光滑略高出于皮面者,有时关节稍有僵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
组成: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120g,甘草9g,威灵仙3g。
加减:若四肢厥冷者,加附子3g、细辛3g。
2.寒湿内郁,风寒闭塞证
症状:皮肤上出现白色或略带象牙黄色,边缘显明,疏散分布,光滑发亮,周围呈紫褐色,触之坚实的损害,其小者如黄豆至五分硬币大,有的呈带状,短者几厘米,长者布及整个肢体,亦有呈坚实光滑略高出于皮肤者,关节僵硬,活动困难,胃脘胀痛,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化湿,通阳散寒。
组成:麻黄10g~15g,桂枝10g~15g,附子10g~15g,细辛4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七个。
若效果不著,治宜:麻黄 10g,苍术 10g,白芷 10g,白芍 10g,当归 10g,川芎 10g,枳壳10g,桔梗 10g,肉桂 10g,干姜 10g,茯苓 10g,厚朴 10g,陈皮 10g,半夏 10g,生姜三片,大葱三寸。
3.心肾阳虚,寒水不化证
症状:分布局限,特别是指(趾)皮肤坚实光滑,有的整个肢体皮肤光滑变硬,色紫暗,腹冷腹痛,四肢厥冷,疼痛僵硬,心悸气短,舌质淡,舌苔白润,脉沉细微或细数无力。
治法:温阳化水,通阳除痹。
组成:附子 12g,茯苓 18g,人参 9g,苍术 9g,干姜 6g,白芍 15g。
4.血虚络瘀证
症状:局部皮肤呈片状或带状样损害,高出皮肤,坚实光亮,指(趾)厥冷色紫暗,舌苔白,舌质紫暗,脉沉细涩。
治法:养血活血,温经通络。
组成:桃仁 10g,红花 10g,川芎 10g,赤芍 10g,何首乌 15g,菟丝子 15g,鸡血藤 15g,桂枝15g,细辛 3g,威灵仙 6g。
5.脾胃虚寒,气血亏损证
症状:局部皮肤呈片状或带状损害,高出皮肤,坚实光亮,有的甚至整个肢体均皮肤变硬,屈伸困难,全身拘急不适,食欲不振,胃脘冷痛,指趾厥冷,疲乏无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健脾温中,益气养血。
组成:黄芪 15g,肉桂 10g,当归 10g,川芎 10g,生地 10g,白芍 10g,党参 10g,白术 10g,茯苓10g,甘草10g,附子10g,麦冬10g,肉苁蓉15g,半夏10g,生姜三片,大枣五个。
6.肾气亏损证
症状:局部皮肤呈片状或带状损害,高出皮肤,坚实光亮,有的甚至整个肢体皮肤均变硬变冷,指(趾)冷,面色晦暗,腰背酸痛,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气。
组成:附子 9g,肉桂 9g,山茱萸 9g,杜仲 9g,怀牛膝 9g,何首乌 18g,肉苁蓉 18g,菟丝子18g,山药 12g,枸杞子 12g,威灵仙 4g,当归 9g,苏木 9g。
(三)验案举隅
缪某,男,37岁。1998年5月11日初诊。
主诉:左上臂皮肤发白,变硬2年余。
现病史:患左上臂局限性硬皮病2年余,平素背部恶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诊断:中医诊断:皮痹。
西医诊断:局限性硬皮病。
证型:肾阳不足,风寒痹阻。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 10g,桂枝 6g,白芍 12g,细辛 2g,怀牛膝 6g,炮附子 3g,独活 9g,桑枝 2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8年5月21日二诊:服药后,皮损变软,有毛囊出现。上方加羌活6g。连服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8年6月21日三诊:服药后,基本痊愈。
说明:寒湿入络,气血凝滞,是皮痹病的病机,其治疗重在祛风散寒,活血通脉,并结合辨证兼以补益肝肾、益气活血等法。本例患者平素背部恶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左上臂片状皮肤变硬,弹性消失,不易捏起,紧贴骨面,显为肾阳不足、风寒湿痹阻经络所致,故投以当归、桂枝、白芍、细辛、桑枝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怀牛膝、炮附子温肾助阳;独活、羌活祛除风湿。药后月余,寒湿尽除,皮痹治愈。
十、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多形性损害,有湿润倾向,多种皮肤损害如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同时存在的一种皮肤病,常在人体两侧患病,患病部位对称,患本病后剧烈瘙痒,病情时好时差,反复发作,很容易演变为慢性疾病。中医根据其部位不同名称各异,泛发全身者称为“浸淫疮”“血风疮”,局限者称为“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
(一)病因病机
病因比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过敏有关,主要是变态反应。过敏原可来自体内,亦可来自外界,如食物、花粉、体内病灶、肠寄生虫病及内分泌、消化功能失调等均能引起过敏。更有的学者发现过敏体质的人与遗传性IgA缺乏有关,多种因素致使易感性增高,因而导致湿疹发生。
中医认为饮食失节,脾失健运,生湿生热加之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亦有脾胃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去濡养者,或因湿热二邪久留,耗伤阴血,而致血虚风燥致病。
(二)辨证施治
1.湿热并重证
症状:发病快,急性湿疹倾向,局部皮肤湿润潮红,肿胀明显,伴有糜烂、渗液,浸淫成片,剧烈瘙痒,大便秘结或溏泄,小便短赤,舌质红润,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加减。
组成:黄芩 10g,栀子 9g,龙胆草 9g,泽泻 9g,木通 9g,金银花 15g,滑石 12g,竹叶 10g,甘草6g。
热盛加生石膏,便秘加大黄。
2.脾虚湿盛证
症状:湿疹皮肤损害部位肥厚浸润,由于瘙痒故有时有血痂,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病程缓慢迁延,倦怠纳呆,口渴不欲饮水,大便溏稀,舌质淡,舌体肥大,舌苔白腻,脉缓或濡细。
治法:健脾燥湿。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组成:厚朴 10g,陈皮 10g,苍术 12g,茯苓 15g,猪苓 10g,泽泻 9g,白术 10g,甘草 6g。
3.血虚风燥证
症状:病程长,虽慢性发展,皮肤增厚皲裂,上面时有搔痕痂皮,皮肤粗糙,角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缓或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
处方: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汤加减。
组成:柴胡 6g,荆芥 9g,防风 9g,当归 10g,赤芍 12g,川芎 6g,薄荷 6g,蝉蜕 6g,白鲜皮12g,甘草 6g,生地 12g。
(三)验案举隅
卫某,女,42岁,已婚。1999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双手指皮肤皲裂,伴瘙痒、疼痛5年。
现病史:5年前曾做洗衣工,双手经常长期浸泡在冷水中。起初,双手部起皮疹,瘙痒,日久患部发生皲裂。伴胃脘不适、口黏。
诊查:患部皮肤粗糙伴有皲裂及少量丘疱疹。刮取鳞屑做真菌培养为阴性。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滑。
诊断:中医诊断:湿热疮。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证型:湿邪侵袭,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肌肤失养。
治法:健脾除湿,养血润肤。
处方:胃苓汤化裁。
方药:苍术 15g,白术 15g,厚朴 9g,茯苓 12g,陈皮 9g,炒槟榔 6g,泽泻 15g,木瓜 9g,白鲜皮15g,当归10g,鸡血藤10g,丹参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9年3月25日二诊:服药后患部丘疱疹消失,皲裂好转。治以前方化裁。处方:苍术 15g,白术 15g,厚朴 9g,茯苓 12g,陈皮 9g,炒槟榔 6g,桂枝 6g,当归 10g,鸡血藤 10g,丹参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9年4月1日三诊:服药后患部皲裂基本消退,皮肤粗糙明显好转。于上方再进5剂而治愈。
说明:本例乃外湿侵袭,伤及脾胃致脾失健运,肌肤失养所致。局部表现以皲裂为主,乃湿邪蕴久,耗血伤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如单纯应用燥湿药以祛湿,更易耗伤阴血;而重用滋阴养血药,易使湿邪留恋难祛,故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酌加滋阴养血、活血祛风之品,而取得较好疗效。
十一、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指高热疾病过程中或热将退时,或月经、妊娠、消化不良、药物过敏、一氧化碳中毒、机械性刺激等,在表皮与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眼睑、包皮、龟头、尿道、阴唇及子宫颈口处,发生的群集性丘疹和疱疹性疾病,中医称热疮,又称热疱疹。常可不治而自愈,但易复发。
(一)病因病机
由潜伏在人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因发热或某种原因使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发病。中医认为本病是内有蕴热,外感时毒,热气蕴蒸皮肤而发病,亦有肝胆湿热下注而发病者。反复发作者多见于阴虚之人,热毒之邪,郁于肺胃,热邪伤津,毒邪内郁所引起。
(二)辨证施治
1.风热阻于肺胃证
症状:口角、唇缘、鼻孔周围,甚至眼睑部位,出现群集性的血疹或疮疹,大如米粒,内含透明浆液,微痒或有灼热感,舌苔黄白,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祛风解毒,清热泻火。
组成:蝉蜕 10g,僵蚕 10g,片姜黄 10g,大黄 4g,金银花 15g,黄芩 10g。
2.湿热下注证
症状:包皮、龟头、冠状沟,偶见于尿道口、女性阴唇、阴蒂、宫颈口附近,在热性病过程中或后期出现成簇的丘疹或水疱,瘙痒灼热,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清利湿热。
组成:龙胆草 10g,栀子 10g,黄芩 10g,柴胡 10g,生地 10g,车前子 10g,泽泻 10g,木通10g,大黄 4g,当归 10g。
3.阴虚内热证
症状:口角、唇缘、眼睑,甚至咽扁桃体在发热过程中出现疱疹,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组成:玄参 20g,麦冬 15g,生地 15g,板蓝根 15g,马齿苋 20g。
(三)验案举隅
吴某,女,8岁。2005年5月8日初诊。
主诉:口唇边缘起皮疹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患急性扁桃体炎,伴发热,1周前热退,随之口唇部起丘疱疹,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诊断:中医诊断:热疮(肺胃蕴热,外感风邪)。
西医诊断:单纯疱疹。
治法:清肺胃热,疏散风热。
方药:生石膏 15g,知母 6g,黄芩 10g,栀子 6g,竹叶 6g,辛夷 6g,升麻 4g,甘草 4g。7 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5月15日二诊:服药后,疱疹消退,大便通,纳食欠佳。上方加炒二芽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5月18日三诊:服药后痊愈。
说明:本病例为典型的热疮患者,有明确的外感热毒病史,疱疹出现在急性扁桃体炎高热之后,为热病后期,风热之邪蕴而未退,阻于肺胃,余毒外溢熏蒸肌肤而起疱疹。用升麻、辛夷疏散风热,生石膏、知母、黄芩、栀子、竹叶清热解毒,全方共奏清肺胃热、疏散风热之功。服后风邪去而内热清,故热疮可愈。
十二、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颜面及胸背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可挤出淡黄色的脂栓,伴皮肤油腻为特点。皮损表现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青春期男女多见。属于中医“肺风粉刺”“面疮”“面皰”“酒刺”等范畴,俗称“青春痘”。
(一)病因病机
多由于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循经上犯,熏蒸于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胃肠生湿化热,湿热上蒸颜面;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气郁化火,上犯颜面而发,或脾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灼热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痰瘀互结,凝滞肌肤而发。
(二)辨证施治
1.肺经风热,湿热阻滞证
症状:颜面,甚或胸、背、肩胛部发生毛囊性丘疹样粉刺,周围色红,或顶部有小脓疱,局部焮热疼痛的丘疹,颜面潮红,舌苔白或黄,舌质红,脉浮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组成:太子参 10g,枇杷叶 10g,甘草 10g,黄连 10g,桑白皮 15g,黄柏 10g,桔梗 10g,生薏苡仁 20g,玄参 15g,花粉 12g。
2.肠胃湿热郁滞证
症状:颜面,甚至肩、背、胸部等处丘疹红肿疼痛,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甚至有的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便秘,尿赤,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泻热。
组成:茵陈 15g,栀子 10g,白头翁 10g,秦皮 10g,大黄 6g,厚朴 10g,菖蒲 10g,远志 10g,草果6g,滑石15g。
3.热毒壅盛证
症状:颜面、胸背部散在皮疹,颜色鲜红,以脓疱为主,局部有痒疼感,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组成:山栀子6g,黄芩10g,川黄连6g,黄柏12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麦冬 10g,大黄 6g,生地 15g,知母 6g,生石膏 15g,虎杖 10g,炒神曲 15g,甘草 5g。
4.脾失健运,痰积不化证
症状:粉刺反复发作,久久不愈,皮疹色红不鲜,或结成囊肿、疤痕,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疤痕,纳呆食减,疲乏无力,口干而黏,或便溏,舌苔白,脉濡滑或濡缓。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软坚。
组成:柴胡 10g,半夏 10g,干姜 6g,桂枝 10g,花粉 12g,牡蛎 12g,黄连 6g,甘草 6g,生薏苡仁15g。
5.气阴俱虚,痰火郁结证
症状:粉刺色红不鲜,反复发作,疲乏无力,失眠或嗜睡,咽喉有痰阻感,时而咳痰,心烦心悸,下肢沉重,舌苔白,脉沉细缓。
治法:补气养阴,化痰理气。
组成:黄芪 15g,当归 10g,党参 10g,麦冬 10g,五味子 10g,竹茹 10g,枳实 10g,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 10g,甘草 6g,菖蒲 10g,远志 10g,玄参 15g。
(三)验案举隅
范某,女,22岁。2009年7月5日初诊。
主诉:面部皮疹3月。
现病史:患者由于学习原因,经常熬夜,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部出现大量的红色丘疹,脓疱,疼痛,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数。
诊断:中医诊断:肺风粉刺。
西医诊断:痤疮。
证型:热毒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方药:山栀子6g,黄芩10g,川黄连6g,黄柏12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麦冬10g,大黄6g,生地15g,知母6g,生石膏15g,虎杖10g,炒神曲15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7月12日二诊:服药后,面部痤疮好转,大便调。上方加半枝莲15g,去大黄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7月19日三诊:药后面部痤疮明显好转,行经有血块,纳差,上方加益母草10g,鸡内金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7月26日四诊:患者食欲增加,精神好转,皮损消退,留有色素沉着。
说明:该患者平素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以致热毒壅盛,熏蒸肌肤,而面部发疹。治以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方用山栀子通泻三焦之火;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生石膏泻胃火;金银花、蒲公英、虎杖、紫花地丁可增加本方的清热解毒作用;大黄清大肠之蕴热;生地、麦冬、知母清肺胃之热而不伤阴;炒神曲顾护脾胃,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
十三、斑秃
(一)病因病机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精神创伤,或精神过度紧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障碍、局部感染病灶、其他内脏病患等,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持久收缩,毛乳头供血障碍,引起毛根部营养不良,日久而致头发脱落。中医认为肝肾精亏,阴虚内热,血虚风燥,肝气郁结,气血失和,发失所养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医林改错》曰:“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脱落。”又曰:“无病脱发,亦是血瘀。”说明头部肌肤血瘀气滞导致毛发营养不良而脱落,也是脱发的主要原因。
(二)辨证施治
1.血热风燥
症状:病程短,发病急,进展快,头皮大片大片脱发,甚至眉毛、腋毛、胡须俱脱落。脱发局部轻度瘙痒潮红,伴心烦急躁,头晕头痛,口鼻干燥,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凉血疏风。
处方:凉血四物汤加减。
组成:当归 9g,生地 15g,女贞子 15g,川芎 9g,赤芍 9g,墨旱莲 15g,玄参 15g,防风 6g,荆芥 6g,丹皮 9g。
2.肝肾不足
症状:头发枯燥无光,成片脱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眉毛、腋毛、阴毛俱渐稀疏,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五心烦热。舌体瘦,脉细小数。
治法:补肾益肝,滋阴清热。
处方:二至丸、神应养真丹加减。
组成:女贞子10g,墨旱莲10g,桑椹子12g,制何首乌12g,熟地12g,黑芝麻15g,菟丝子12g,胡桃肉 10g,当归 9g,川芎 9g,天麻 6g,木瓜 6g。
3.气血两虚
症状:头部斑片状脱发,病程较长,发展缓慢,达数年之久,甚至头发完全脱落,或腋毛、阴毛、眉毛均有脱落。脱发区皮肤松软㿠白,无毛孔,伴头晕嗜睡,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八珍汤加减。
组成:党参 9g,白术 12g,炒山药 15g,云苓 12g,当归 9g,白芍 12g,熟地 15g,黑豆 15g,肉苁蓉12g,枸杞子12g,生黄芪15g,补骨脂9g。
4.肝气郁结
症状:平素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烦躁不眠,口苦口干目眩,生气后,头发斑片脱落,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治宜疏肝解郁,养血生发。
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 9g,白芍 9g,川芎 6g,枳壳 6g,石菖蒲 9g,香附 9g,远志 9g,郁金 9g,生地 15g,熟地15g,制何首乌15g,当归12g。
5.气滞血瘀
症状:头发成片脱落,病程较长,伴有头痛,头皮刺痛,面色紫暗,舌尖舌边有瘀点,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治宜活血通窍。
处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组成:当归 12g,赤芍 9g,川芎 6g,生地 15g,桃仁 6g,红花 6g,柴胡 6g,香附 9g,骨碎补9g,红枣8枚,生姜3片,生甘草6g。
(三)验案举隅
李某,女,28岁。2009年8月3日初诊。
主诉:片状脱发2月余。
现病史:患者4月前学习紧张,经常熬夜,2月前突然头发片状脱落,自用生姜外搽,效果不明显,后又口服养血生发丸、复方甘草酸苷片,效果均不理想。现症状:片状脱发加重,头皮发热,微痒,伴有心烦易怒,夜寐欠佳。舌质红,苔黄,脉弦。
诊断:中医诊断:油风。
西医诊断:斑秃。
证型:血热风燥。
治法:凉血散风,养血生发。
方药:当归 9g,生地 15g,女贞子 15g,川芎 9g,赤芍 9g,墨旱莲 15g,玄参 15g,防风 6,荆芥6g,丹皮9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8月17日二诊:服药后,未见新的脱发区,头皮发热瘙痒减轻,心烦易怒,睡眠差。上方加柴胡10g,合欢皮2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8月31日三诊:药后脱发,脱发区有少量毳毛新生,头皮发热瘙痒消失。上方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09年9月14日四诊:毛发大部分长出,睡眠改善。上方加丹参3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说明:斑秃多由于精神紧张,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加之肾气虚损,风邪侵袭,发失所养而致毛发失荣脱落。《诸病源候论》有:“肾气虚损,不能藏精……其病发落。”方中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填精补髓;“发为血之余,”方中用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玄参、丹皮凉血养血活血。《诸病源候论》有:“热食汗出,勿伤风,令发堕落。”方中用荆、防疏散风邪。全方共奏凉血散风、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之功。
十四、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本病是由皮肤接触外界刺激物接触部位发生的皮肤炎性反应,常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大疱、渗出、糜烂、瘙痒。中医的“漆疮”“膏药风”均属于本病范畴。
(一)病因病机
原发性刺激,接触物品对皮肤刺激而引起的皮炎,由于接触物品对皮肤刺激的强弱不同,接触的时间长短不等,因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炎反应。中医认为:由于禀赋不耐,接触某些物质,邪毒侵入皮肤,郁而化火,毒热蕴于肌肤而发病。
(二)辨证论治
1.血热型
症状:皮肤潮红肿胀,丘疹、疱较少,糜烂、渗出不多,自觉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白茅根 30g,黄芩 10g,生地 15g,茵陈 10g,茯苓 12g,泽泻 9g,蒲公英 20g,蝉蜕 9g,牛蒡子 9g,薄荷 6g,丹皮6g,知母 6g,甘草 6g。
2.湿热型
症状:皮肤焮红成片,肿胀,水疱或大疱,糜烂、渗出,瘙痒无度。舌红,
苔薄黄,脉数。
治法:解毒、利湿、清热。
方药:龙胆草 10g,栀子 10g,黄芩 10g,柴胡 10g,生地 10g,车前子 15g,泽泻 10g,甘草6g,当归 6g,苦参 15g,黄柏 10g。
(三)验案举隅
倪某,女,40岁。2010年1月18日初诊。
主诉:头面部皮肤肿胀,伴瘙痒、渗出1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用染发剂染发后,1天后头皮及面部出现红斑,肿胀,渗出,灼热,瘙痒。现症状:面部红肿加重,瘙痒剧烈,有渗出。舌质红,苔黄,脉数。
诊断:中医诊断:漆疮。
西医诊断:接触性皮炎。
证型:血热型。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白茅根 30g,黄芩 10g,生地 15g,茵陈 10g,茯苓 12g,泽泻 9g,蒲公英 20g,蝉蜕 9g,牛蒡子9g,薄荷6g,丹皮6g,知母6g,甘草6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0年1月24日二诊:服药后,瘙痒减轻,肿胀消失,渗出消失。上方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0年1月29日三诊:诸症消失,临床痊愈。
说明:本病例因外感毒邪,入里化热,湿热内蕴,外发肌肉所致。方中白茅根、茯苓、泽泻、茵陈利水湿、消肿胀;黄芩清热燥湿;生地、丹皮凉血活血;蒲公英、知母清热泻火解毒;蝉蜕、牛蒡子、薄荷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十五、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者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的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重者出现腹痛、喉头水肿。中医称为“瘾疹”“风疹块”。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比较复杂,病机变化也多,但总因禀赋不耐,人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金匮要略》指:“邪气中轻,则身疹而瘾疹”“风气相搏,风强则瘾疹,身体发痒。”可因卫气失固,气血虚弱;或因饮食不慎,多吃辛辣鱼腥海味、辛辣刺激食物;或因药物、生物制品、慢性感染病灶、昆虫叮咬、肠道寄生虫;或因七情内伤、外受虚邪贼风侵袭等多种因素所诱发。
(二)辨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
症状:风团色白,遇冷或风吹则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怕冷,冬重夏轻,舌淡红,脉象浮紧。
治法:发散风寒。
处方:麻桂汤。
组成:麻黄 6g,桂枝 6g,白芍 10g,葛根 10g,羌活 10g,甘草 6g。
2.风热犯表证
症状:风团色红,灼热剧痒,手按有热感,得冷则减;可以伴有发热,咽喉肿痛;舌淡红,脉象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处方:荆防薄荷汤。
组成:荆芥 10g,防风 10g,薄荷 6g,蝉衣 6g,浮萍 10g。
3.胃肠实热型
症状: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风团发作时伴有脘腹疼痛便秘或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处方:祛风导滞汤。
组成:荆芥 10g,枳实 6g,厚朴 6g,槟榔 6g,茵陈 10g,白鲜皮 15g,生石膏 15g,大黄 9g。
4.气血两虚型
症状:风团色淡或呈皮肤色,病程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多伴有头晕乏力,失眠多梦,面容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处方:祛风导滞汤。
组成:黄芪 15g,白术 12g,防风 10g,当归 10g,白芍 12g,生地 12g,川芎 6g,五味子 6g,党参6g。
(三)验案举隅
成某,男,20岁。2014年7月13日初诊。
主诉:周身起红色风团伴发热2天。
现病史:2天前打球后出汗较多,洗澡后受风,初起腰以下红色风团,随后遍及全身,不恶寒,体温38℃,瘙痒剧烈,纳少便秘,舌淡红,苔白,脉象数。
诊断:中医诊断:瘾疹。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证型:风热型。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荆芥10g,防风10g,薄荷 6g,蝉衣6g,浮萍10g,黄芩10g,栀子10g。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17日二诊:4日后体温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尚有小片红色风团,大便正常,纳食欠佳,上方加炒二芽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7月20日三诊:皮疹全部消退。
说明:《诸病源候论》记载:“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表明了风邪在荨麻疹中的重要作用,且风为百病之长,可夹寒、热、湿等邪气为病。本例患者为风热型荨麻疹,出汗后受风,加之体壮素实,热扰津液,浊阴不化而便秘,纳少,舌质红,脉数为一派热象。方中用荆芥、防风、薄荷、蝉衣、浮萍散风,黄芩、栀子清热,全方共奏外散风热、内清里热之功。
十六、酒渣鼻
酒渣鼻是发生于成年男女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鼻部、前额、下颌部皮肤潮红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等损害。病程缓慢,影响美容,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中医称为“酒皶鼻”“赤鼻”。
(一)病因病机
酒渣鼻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由于多种因素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功能失常造成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毛囊虫感染、内分泌障碍、辛辣刺激食物及外界冷热刺激等均可诱发本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肺胃积热上蒸或瘀血阻滞所致。正如《外科大成》曰:“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为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
(二)辨证分型
1.肺胃积热型
症状:鼻部或两颊、上额、下颌部弥漫性潮红,伴口渴喜冷饮,口臭,小便黄,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胃积热。
处方:酒渣鼻I号方。
组成:桑白皮 15g,枇杷叶 15g,黄芩 12g,黄连 9g,川芎 9g,生甘草 6g。
2.毒热血瘀型
症状:皮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痤疮样丘疹及脓疱,色泽暗红,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酒渣鼻II号方。
组成:赤芍 15g,丹皮 15g,黄芩 15g,蒲公英 9g,地肤子 15g,夏枯草 9g,川芎 9g,生甘草6g。
(三)验案举隅
郝某,男,30岁。2009年9月7日初诊。
主诉:鼻红2年。
现病史:患者鼻部潮红2年,饮酒或进食辛辣之味,鼻部潮红明显加重。现症状:鼻部或两颊弥漫性潮红,油腻,其间夹有脓疱,伴口渴喜冷饮,口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中医诊断:酒皶鼻。
西医诊断:酒渣鼻。
证型:肺胃积热。
治法:清泄肺胃,凉血燥湿。
方药:桑白皮 15g,枇杷叶 15g,黄芩 12g,黄连 9g,川芎 9g,生甘草 9g,赤芍 15g,丹皮15g,蒲公英9g,地肤子15g,夏枯草9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9月21日二诊:鼻部红斑、脓疱减轻。上方加茵陈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0月5日三诊:鼻部红斑明显减轻,脓疱消失。面部油腻改善。上方14剂,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0月19日四诊:鼻部红斑基本消失,仅在饮酒后出现短暂的红斑。
说明:桑白皮、枇杷叶、黄芩、黄连清泄肺胃积热;川芎行气活血,为血中气药;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蒲公英、地肤子清热燥湿;夏枯草解毒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泄肺胃、凉血燥湿之功。
十七、黄褐斑
黄褐斑又称肝斑,好发于中青年人,特别是中青年女性,颜面部常可看到黄褐色、咖啡色、淡黑色斑片状色素沉着斑,常对称分布于双颊部,呈蝴蝶形,俗称蝴蝶斑。亦可累及前额、眉弓、眼周、颧部、鼻背、鼻唇沟、下颌等皮肤处,形状不一,或类圆形,或条状;边界清楚,表面平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常在月经前加重。
(一)病因病机
黄褐斑由妊娠因素引起的最为多见,其次月经不调、痛经、口服避孕药、日光曝晒、精神创伤,均可诱发本病发生。黄褐斑的发生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妊娠期、口服避孕药、月经不调、精神抑郁时,女性体内雌激素及黄体酮分泌相对较高,促使黑色素细胞活跃;日光紫外线也可刺激分泌更多黑色素。因此夏季易发生黄褐斑,或原有黄褐斑加重。另外一些内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病人也发生黄褐斑。中医认为肝郁血瘀,燥结瘀滞而生斑;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燥结成斑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熏蒸面部成斑。
(二)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
症状:两肋疼痛,乳房作胀,月经不调,心情烦躁,郁闷不乐,喜长出气,口苦咽干,经前面部色素斑加深,或生气后加重,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法: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处方:逍遥散。
组成:当归 12g,赤芍 12g,白芍 15g,白术 15g,柴胡 9g,郁金 9g,桃仁 9g,青皮 9g,甘草9g,红花 9g,益母草 15g,桔梗 15g。
2.肝肾阴虚型
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溃烂,咽干口燥,胸胁疼痛,小便淋涩,情绪不稳,容易烦躁激动,月经量少提前,经后面部色素往往加深,脉沉细而数;舌质红,舌体瘦,苔少,为肝肾阴虚,不能使气血精液润泽于颜面,发为肾色而呈黑斑。
治法:滋补肝肾。
处方:左归饮。
组成:熟地 15g,山药 15g,枸杞子 12g,茯苓 15g,山萸肉 12g,菟丝子 15g,女贞子 15g,生地 15g,墨旱莲 15g,白芍 9g,当归 12g,阿胶 9g,泽兰 9g,甘草 6g。
3.脾虚湿滞型
症状:疲惫乏力,纳呆便溏,形体虚羸,胸脘痞塞,面色萎黄,面部色素斑呈褐黄色,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渗湿洁肤。
处方: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 6g,炙黄芪 15g,当归 9g,炒白术 20g,茯苓 15g,川芎 6g,白扁豆 15g,冬瓜皮9g,陈皮 9g,红花 6g,砂仁 9g,白附子 6g,甘草 9g,黑炮姜 3g。
4.血瘀气滞型
症状:月经推后,或闭经。经期少腹拘急疼痛,经色紫黑有块,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或宿有癥块,腹大青筋,面色紫青,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消斑。
处方:通窍活血汤。
组成:凌霄花 9g,赤芍 9g,川芎 9g,桃仁 9g,红花 6g,泽兰 9g,香附 9g,五灵脂 9g,枳壳6g。
5.肝热血瘀型
症状:头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月经不调,痛经,失眠多梦,脉弦,舌质暗红,苔薄黄。
治法:疏肝清热。
处方:活血散瘀汤。
组成:珍珠母 20g,白僵蚕 9g,白菊花 9g,柴胡 9g,黄芩 12g,女贞子 15g,墨旱莲 20g,白芍 15g,当归 9g,红花 6g,甘草 6g。
6.肾阳虚型
症状:腰重膝软,形寒肢冷,下半身如坐冷水中,小便清利,或小便不利,面色黧黑,舌质淡,体胖大,脉虚弱。
治法:温补肾阳,益火消阴。
处方:右归饮。
组成:山茱萸9g,制附子6g,怀牛膝9g,生地 15g,肉桂6g,炒山药15g,枸杞子 15g,白茯苓 15g,白术 15g,车前子 15g,党参 9g,五味子 9g。
(三)验案举隅
郭某,女,26岁。201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面部色斑3年,加重2月。
现病史:患者3年来面颊部黄褐色色素斑片,近期因外出旅游日晒后面部色斑加重。现症状:心情抑郁,胸胁胀痛,经期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失眠,纳差,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诊断:中医诊断:黧黑斑。
西医诊断:黄褐斑。
证型: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健脾,化瘀祛斑。
方药:当归 10g,白芍 10g,柴胡 6g,茯苓 20g,白术 10g,生甘草 6g,丹参 30g,鸡血藤 30g,益母草30g,枳壳10g,青皮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7月26日二诊:服药后色斑改善不明显,月经量可,无血块,睡眠较前改善。上方加陈皮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8月9日三诊:色斑改善明显,食欲可。上方加香附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8月23日四诊:面部色斑消退,面色红润。
说明:本病例为肝郁所致的黄褐斑。患者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木克脾土,化源不足,阴血亏虚,气血瘀滞,不能上荣于面而致色斑。方中柴胡、枳壳、青皮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和中;丹参、鸡血藤、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化瘀祛斑之功。
十八、掌跖角化病
掌跖角化病是一种先天性角化性皮肤病。以掌跖皮肤角化增厚、干燥、变硬为本病的临床特征。病变部位主要在掌跖。多自幼年开始发病,也有到青春发育期才发病者,常有家族遗传史。多因营血不足,不能荣养四肢末端而成。
验案举隅
董某,女,20岁。1998年2月17日初诊。
主诉:患者手掌,足跖皮肤厚硬10余年。
现病史:患者手掌,足跖皮肤厚硬,无汗,皲裂,活动受限,家族其母亲、姐姐有相同表现,但程度较轻。
诊断:中医诊断:鹅掌风。
西医诊断:掌跖角化病。
证型: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气虚血瘀,肤失濡养。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软坚。
方药:党参 10g,何首乌 30g,陈皮 10g,当归 10g,赤芍 15g,玄参 20g,红花 10g,丹参 20g,炮甲珠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制乳香5g,制没药5g,枳壳6g,甘草6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第3渣煎水趁热外用熏洗。
治疗月余,掌跖皮肤变薄,变软。随症加减治疗6月余,病基本痊愈。
说明:掌跖角化症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气虚血瘀,肤失濡养所至。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软坚为治疗原则。西医一般只能给予角质软化剂,如维A酸软膏、肝素钠软膏等对症治疗,收效短暂,难以持久。本例以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活血软坚为治则。方中何首乌补肾,党参健脾,当归、丹参、玄参、赤芍、红花养血活血,龙骨、牡蛎、甲珠软坚散结,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枳壳、陈皮行气化痰。全方共治,使气血旺盛,坚消结散,顽疾得愈。
十九、天疱疮
天疱疮,目前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缠绵,病情危重,治疗上比较困难,预后往往不良。关于本病的病因,目前西医尚无定论。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心火脾湿内蕴,外感风热毒邪,阻于皮肤而成,又名“火赤疮”“蜘蛛疮”。
验案举隅
宋某,女,40岁。于1993年2月16日以全身泛发红斑、丘疹20天,起水疱3天入院。
现病史:患者20天前感冒,曾用氯芬黄敏片、速效感冒胶囊及利巴韦林、小诺霉素等,用药2~3天后全身皮肤剧痒,出现红斑、丘疹。在某职工医院以湿疹治疗无效。3天前从双手背开始发生水疱,很快泛发全身,伴剧烈的皮肤疼痛和瘙痒感。查躯干四肢泛发红斑、水疱,水疱自黄豆大至核桃大,呈半球形,疱壁松弛,尼氏征阳性,经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棘细胞间有免疫球蛋白存在。诊断为天疱疮。入院近3个月来,曾用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每日静点20mg,免疫抑制硫唑嘌呤每日静点300mg,后用氨甲蝶呤每3天静点1次,每次用量10mg,雷公藤每日口服30mg,并配合外用药、抗生素等,病情仍未得到控制,水疱反复出现,患者已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口腔真菌感染、高血糖、高血脂等并发症。
1993年5月16日初诊:请中医会诊,当时激素用量:静点地塞米松每日10mg,口服泼尼松每日60mg,隔日加输地塞米松4mg,氨甲蝶呤每次静点10mg,每3天1次。患者症见全身红斑,下肢水疱有糜烂渗出,伴皮肤疼痛、瘙痒。舌苔略黄而腻,左脉沉滑,右脉弦滑。
诊断:中医诊断:火赤疮。
西医诊断:天疱疮。
证型:湿热证,湿重于热。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白茅根 20g,滑石 12g,冬瓜皮 20g,生薏苡仁 15g,茯苓 12g,泽泻 9g,白术 9g,苍术10g,萆薢 9g,甘草 5g,太子参 9g,厚朴 9g,陈皮 9g。6剂,每日 1剂,水煎服。
1993年5月22日二诊:服药后皮肤疼痛消失,瘙痒减轻,原红斑颜色转为暗红色,水疱消退。口服泼尼松减为每日45mg,其余西药用量用法同前。热邪得解,湿邪仍滞,治宜健脾除湿为主。上方加党参6g,黄柏12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3年6月22日三诊:全身斑疹基本消退,激素用量已减为每日口服泼尼松15mg(停输地塞米松和氨甲蝶呤)。患者纳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缓。证属气阴两虚,脾失健运,治宜益气健脾为主。处方:太子参16g,冬瓜皮12g,泽泻9g,茯苓12g,猪苓9g,厚朴9g,陈皮9g,滑石12g,生薏苡仁15g,甘草5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3年7月13日四诊:停服激素3天,全身斑疹消退,无再发者,嘱继服上方巩固疗效。1月后随访无复发。
说明:本例患者在长达3个月的西药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大剂量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病情仍不能控制,并出现了许多并发症。在极为棘手的情况下,采用中医治疗,辨证脾虚生湿,复感风热毒邪,湿热搏结,郁于肌肤。故治疗首应清热利湿,再健脾益气。药用白茅根凉血消斑;冬瓜皮、泽泻、滑石清热利水;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补益脾胃;厚朴、白术、苍术、陈皮健脾燥湿;太子参益气生津。全方标本兼治,使湿热除,脾气健,病情很快好转,激素得以减量。经中医结合治疗2月余,终获痊愈,体现了中医药对危重症的积极治疗作用。
二十、结节性痒疹
结节性痒疹是一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原因不明。多见于虫咬后发病。也有人认为与过敏、精神因素、胃肠疾病等有关。
验案举隅
赵某,女,20岁。2012年6月11日初诊。
主诉:四肢丘疹、结节、瘙痒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蚊虫叮咬后未及时治疗,反复瘙痒,不断搔抓,之后四肢出现结节,瘙痒剧烈。现症见:四肢伸侧皮疹呈结节状,剧烈瘙痒,时感四肢沉重,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诊断: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证型:内湿蕴聚,复感风邪。
治法:祛风利湿,活血软坚。
方药:防风 6g,狶莶草 9g,白鲜皮 10g,鸡血藤 15g,丹参 12g,当归 9g,赤芍 10g,生地12g,地骨皮12g,蝉蜕6g,甘草5g,乌梢蛇6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第3渣煎水趁热外用熏洗。
治疗月余,瘙痒明显减轻,结节明显变小,未见新结节和抓痕。
说明:患者湿热内蕴,复感风邪侵扰,湿热风毒相搏,结聚肌肤,因而奇痒无比;日久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结节顽固难消。方中防风、狶莶草、白鲜皮、蝉蜕祛风利湿止痒;鸡血藤、丹参、当归、赤芍活血软坚;生地、地骨皮凉血止痒;乌梢蛇搜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清热利湿、活血软坚止痒之功。
二十一、张友仁经验方
1.麻桂汤
【组成】
麻黄,桂枝,白芍,葛根,羌活,甘草。
【功效】
发散风寒。
【主治】
风寒型荨麻疹,风团色淡或白遇冷加重,冬重夏轻。
【加减】
痒甚者,加白鲜皮。
【备注】
应用时应注意遇冷加重这一辨证要点。
2.荆防薄荷汤
【组成】
荆芥,防风,薄荷,蝉衣,浮萍。
【功效】
疏风清热止痒。
【主治】
风热型荨麻疹,皮疹色红得热加重,手按有热感。
【加减】
兼湿时加赤小豆、连翘。
3.祛风导滞汤
【组成】
荆芥,枳实,厚朴,槟榔,茵陈,白鲜皮,生石膏,大黄。
【功效】
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主治】
胃肠实热型荨麻疹,风团发作时伴有脘腹疼痛便秘或泄泻。
4.加味玉屏风散
【组成】
黄芪,白术,防风,当归,白芍,生地,川芎,五味子,党参。
【功效】
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主治】
气血两虚型荨麻疹,病程迁延日久反复发作。
5.牛蒡解肌汤加减
【组成】
芦根,薄荷,牛蒡子,生薏苡仁,黄芩,金银花,连翘,蝉蜕,生地,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
【功效】
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风热初起,皮疹色红,病程较短的皮肤病。
【备注】
本方用于风热初起,皮疹色红,病程较短的皮肤病治疗。如银屑病、玫瑰糠疹等,凡病为初起,皮疹色红之皮肤病临床用之常获良效。
6.麻杏薏甘汤加味
【组成】
麻黄,杏仁,生薏苡仁,板蓝根,大青叶,紫草,马齿苋,川黄连,白鲜皮,猪苓,茵陈,生石膏,甘草。
【功效】
化湿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湿热内蕴之银屑病,扁平疣。
【备注】
银屑病皮损呈片状,基底肥厚,瘙痒不止,纳差溲黄,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证属湿热内蕴,用此方施治效果较好。此外,本方对证属湿热内蕴的扁平疣亦有较好的效果。
7.自拟蛇蚣四物汤
【组成】
乌梢蛇,蜈蚣,全蝎,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芪,白术,苍术,白蒺藜,甘草。
【功效】
养血祛风,益气健脾。
【主治】
银屑病,扁平苔藓。
【备注】
本方益气健脾,祛风养血,临床用于病程较久的大片状皮肤损害的治疗,证属血虚风燥者每收良效。
8.加味黄连解毒汤
【组成】
山栀子,黄芩,川黄连,黄柏,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麦冬,大黄,生地,知母,生石膏,虎杖,炒神曲,甘草。
【功效】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主治】
青春期痤疮,或毛囊炎、疖肿。
【备注】
方中山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在《医方集解》中说:“黄芩能泻上焦之火、黄连能泻中焦之火、黄柏可泻下焦之火。”本方生石膏除了可泻胃火之外,还有解肌作用。应用本方加味治疗青春期痤疮,通过临床观察比枇杷清肺饮疗效显著。方中金银花、蒲公英、虎杖、紫花地丁可增加本方的清热解毒作用,大黄清大肠之蕴热,生地、麦冬、知母清肺胃之热而不伤阴。更加炒神曲顾护脾胃。所以本方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明显,因此本方治青春期痤疮,或毛囊炎、疖肿有较好的效果。
9.胃苓汤加减
【组成】
苍术,厚朴,陈皮,泽泻,炒白术,茯苓,猪苓,防风,淫羊藿,乌梅,蝉蜕,炒神曲,藿香,甘草。
【功效】
健脾除湿,祛风止痒。
【主治】
荨麻疹合并呕吐、轻度腹痛者,临床上亦称荨麻疹胃肠道反应。
【备注】
本方苍术燥湿健脾,厚朴能够除湿散满,陈皮有利气作用。加猪茯苓、炒白术、泽泻更能够加强除湿功用。临床上治疗荨麻疹合并呕吐泄泻者,效果明显。对湿盛型的荨麻疹也能取得良好疗效。方中藿香治疗伤湿腹痛、呕吐;淫羊藿、炒神曲固护脾胃;加防风、蝉蜕祛风止痒。总之,应用本方在临床中由于祛风止痒、健脾除湿的作用明显,对于荨麻疹胃肠道反应较重,伴有腹痛、呕吐的病人常有较好的疗效。
10.除湿止痒汤
【组成】
苍术、黄柏、苦参、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各30g,川椒、百部各20g。
【功效】
除湿解毒,祛风止痒。
【主治】
皮肤病,无黏液渗出,瘙痒不止者。
【备注】
方中二妙苍术、黄柏清热化湿;更加以蛇床子、苦参加强除湿作用;苍耳子、地肤子祛风止痒;百部、川椒杀虫止痒。综合全方,除湿清热解毒,祛风杀虫止痒。外洗治疗瘙痒无度的皮肤病,均获得较好的止痒效果。
11.单纯疱疹方
【组成】
生石膏,知母,黄芩,栀子,竹叶,辛夷,升麻,甘草。
【功效】
清肺胃热,疏散风热。
【主治】
口唇边缘或口角处之单纯疱疹。
【备注】
本病多因肺胃蕴热,外感风邪。本方可清肺胃之热,兼以疏散风热之邪,服后风邪去而内热清,故热疮可愈。
12.癣菌疹方
【组成】
白茅根,生地,黄芩,生薏苡仁,大青叶,泽泻,丹皮,滑石,甘草。
【功效】
凉血、清热、除湿。
【主治】
癣菌疹。
【备注】
此方适用于血热而兼有湿热的皮肤病,其功用可凉血、清热、除湿。
13.湿疹方
【组成】
防风,荆芥,金银花,连翘,蝉蜕,蛇蜕,苍耳子,地肤子,土茯苓,生薏苡仁,苦参,白鲜皮,滑石,甘草。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主治】
慢性湿疹,瘙痒剧烈,久治不愈者。
【备注】
对慢性湿疹治疗,疗效显著。
14.接触性皮炎方
【组成】
白茅根,黄芩,生地,茵陈,茯苓,泽泻,蒲公英,蝉蜕,牛蒡子,薄荷,丹皮,甘草。
【功效】
祛风清热,消肿利湿。
【主治】
接触性皮炎,头面部肿胀瘙痒者。
【备注】
本方擅治头面部风热,肿胀瘙痒者。对染发剂致敏而引起的头面部接触性皮炎治疗,均应手而愈。
15.结节性痒疹方
【组成】
当归,全蝎,皂角刺,威灵仙,白蒺藜,秦艽,浙贝母,红花,黄芪,苦参,漏芦,玄参,甘草。
【功效】
软坚散结,祛风止痒。
【主治】
结节性痒疹。
【备注】
此方无毒副作用,无禁忌证,主要适用于成人结节性痒疹。
(整理者:张玲、刘声、张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