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乐善好施
以后数年中,丁先生的事业更是如日中天,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成了他的客户。世纪之交,他已富有到可以把父母从孟河接到上海居住。经常捐款为家乡做善事,如救济洪灾、建桥修路、资助孤儿和学校等。在上海,丁先生也履行与他社会地位相配的义务。1903年,他为广益堂捐款315元,且多次在广益堂义诊,为贫民治病。
丁先生作为成功人士,颇具善心,回报社会,将慈善行为大多投于孟河而不是上海,表明他具有强烈的家乡情结。作为回报,家乡的病人慕名来找丁先生看病,更有不少人投到他的门下,跟他学医,从而更加提高了他在武进和上海的声望和影响。如其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武进县小河镇的农民潘明德(1867—1928),潘氏通过自学和与其他孟河医生抄方懂得一些医学知识,仰慕丁先生的名声,也可能被上海的商业机会所吸引,1897年他找到丁家,要求拜师成为丁家弟子。潘明德后来也成为著名医生。在潘氏的一生中,也从其行医收入和出版教材的收入中出资6000多元,捐赠支持家乡地区的教育。
其他早期学生还包括镇江的马寿民和余听鸿之子余继鸿。这不仅表明丁先生的医学地位越来越高,而且表明其在不断扩展的关系网络中,实现了从受他人庇护到庇护他人的转变。如果说在过去,丁先生是同乡关系的受益人,那么现在他已成为同乡群体交汇中的权势人物。在接下来的整整10年里,丁先生巧妙地利用这种影响,在促进自己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