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耕耘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健生

一、名家简介

高健生,男,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眼科医院院长。曾任卫生部第六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眼科医院眼科国际会诊中心高级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中医院与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导师及客座教授、上海市中医紧缺专科临床人才班眼科导师(上海市卫生局)、河北省中医眼科研究所与邢台市眼科医院中医眼科学术带头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外聘专家。

二、治学之路

高健生研究员1937年8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中共党员。1963年上海中医学院本科毕业。之后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参加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届研究生班的理论课程学习,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

(一)大医精诚,医术精湛

高健生研究员非常热爱中医事业,勤于钻研中医古籍,精于中医古典经方的使用。早年跟随名师唐亮臣学习,后又跟师唐由之、刘孝书和高培质老师学习,私淑韦文贵、庞赞襄等名老中医。特别是跟随国医大师唐由之老师,读经典,做临床,学习做科研的敏锐思维及技巧,奠定深厚中医功底,积累丰富临床经验。高健生刻苦好学,勤奋钻研,在十年动乱或者身患重病期间,学习中医从未偏废。自言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终身受益,年轻人应该多读经典多学艺。

(二)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高健生研究员为人直爽,待人平和,不摆架子。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和眼科医院院长期间,工作扎实,办事稳重,讲究实际,认真负责,知难而上,身先士卒,不畏辛劳,带领全院职工共同奋斗。长期临床诊治工作磨炼出耐心细致的性格。问题出现时,高老师也从不退让。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坚持摆明态度和意见。针对不良风气的做法义正词严。

(三)战胜疾病,自强不息

高健生研究员早在三十多岁时就被确诊患“多发性硬化症”,被下病危通知,这种病今日也是一种治疗很棘手的难治之症。高健生迎病而上,深入研究,经过积极治疗,病奇迹般好转。通过数十年对该病研究,结合自身体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解除国内外许多患友痛苦。

(四)勤求古训,开拓创新

大概由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高健生研究员对中医的热爱从年少开始终未变。高健生研读较多中医眼科古籍;中医眼科各个病种的来源出处,诊治沿革如数家珍;大量阅读其他科的中医书籍。高健生从医五十余载,长期从事中医眼科的临床、科研与带教工作,以七十八岁高龄之躯仍然坚持每周出四次门诊。针对学生的体贴,劝说应该多休息,他却觉得闲不住,喜欢研读中医书,喜欢在门诊看病人,感觉学习中医从60岁以后才算起步。凭着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经过多年的努力,总结出自己的学术思想,时至今日仍然亲笔撰写一些学术文章。

三、学术思想与经验

(一)对“明目地黄丸”及其类方进行详尽考证

眼科常用著名方剂“明目地黄丸”在历代医著中出现同名异方或同方异名者屡见,后世运用混淆不清。高健生研究员博览群书,熟读中医古籍,从《局方》“明睛地黄丸”的源及流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探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地黄丸之名始于唐代,故名“(唐)地黄丸”,(唐)地黄丸经历了四次易名。《局方》明睛地黄丸是由(唐)地黄丸首次易名而来;明目地黄丸则是由《局方》明睛地黄丸易名而来,是(唐)地黄丸的第二次易名;“明眼地黄丸”为第三次易名;“加减地黄丸”为第四次易名。明目地黄丸共有同名异方四个:最早为宋代将(唐)地黄丸易名而来;其后明代《万病回春》一方;《审视瑶函》一方;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方。(唐)地黄丸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为宋、金、元三代所属的国家药局收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中加味应用较为普遍,并增加了新的适应证,或另立新名。

高健生研究员探赜索隐,广收博采,穷其理蕴,详细准确阐释该方方义。该方由生地黄、熟地黄、石斛、杏仁、枳壳、牛膝、防风七味药组成,但历代方书中对此方引录者多,阐释者少见,因为难以解说清杏仁、枳壳、牛膝,特别是防风之作用。其实,地黄丸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显现了益精升阴法的创意,益精升阴是地黄丸之功能,并从方药组成探讨方义。

(二)读经典启示

1.高健生研究员熟读经典,灵活应用于临床。读李东垣的《脾胃论》时,总结出两大治疗法则——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并认为益气升阳举陷是眼科的治疗大法之一。同时系统阐述益精升阴法的治疗原理及益精升阴药、敛聚瞳神精气的药物选用,使益精升阴敛聚法与益气升阳举陷法成为眼科学两大治疗法则。

2.中医学哲学思想的研究。总结刘完素玄府学说是中医眼科内障眼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①论述刘完素“玄府学说”物质属性及运动规律;②从六方面阐述刘完素“玄府学说”中论“神”及“形神合一”思想。③详解玄府学说中论“七情皆从火化”为病等。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学辩证唯物论的探讨。2010年9月在《健康报》发表《象思维是朴素的实践论——论刘元素之中医哲学实践论》。

3.整理我国最早的官办六大教材之一《秘传眼科龙木论》,提出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手术著作。书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白内障术前视功能检查法和白内障分类法,阐述了其临床指导意义。该书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围手术期用药多种多样,如内用药有汤剂、散剂,外用药有膏、散、洗剂以及配合按摩用的外用膏剂。

4.对《银海金微》成书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对“八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系统阐述和评价。

5.指出《原机启微》“强阳摶实阴之病”中“摶”讹为“搏”,系统阐述“摶”字的含义及在眼科临床中对于复杂内障眼病的指导意义。

6.发现《中医大辞典》等医学著作中无“六欲”一词。在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对于六欲解释的基础上论述了六欲的医学含义及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7.提出古籍五风内障中青风、绿风、黄风是根据角膜水肿程度轻重、瞳孔大小、白内障颜色深浅等的不同是古人对现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三个阶段的描述。

8.对部分中医眼科文献如《审视瑶函》中将“高风雀目”与“肝虚雀目”混淆为同一疾病进行了辨误。

9.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蜈蚣酒治疗中风后遗症,总结出蜈蚣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经验。

10.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补络补管汤中得到启发,采用龙骨、牡蛎治疗反复出血不愈眼病取得较好疗效。

11.在研究河北名老中医庞赞襄善用银柴胡治疗眼病的临床经验时,考证了用银柴胡治眼病有明目益精的作用。

12.从《外科证治全书》中“目中赤脉,加密蒙花”得到启示,将外障眼病常用药密蒙花用于反复出血性眼底病。在多年临床及科研基础上,推陈出新,创立交通心肾、早期益气养阴,中晚期温肾益精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理论体系,将密蒙花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得疗效。

13.在刘完素“治诸痢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即可……使气宣平而已”的思想启发下,在辛凉发散法方中加川椒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取得良好疗效。

(三)辨误

1.“强阳摶实阴之病”释义

“摶”即“抟”字,因其与“搏”字形相近,近代好多版本多将其讹为“搏”。《原机启微》和《审视瑶函》卷二的“强阳摶(抟)实阴之病”中的“摶”字也经常会讹误为“搏”。高健生查阅各版本《原机启微》、《审视瑶函》及相关眼科资料,整理其中讹误,通过对“摶”字含义的探讨,阐述其在眼科临床中对复杂内障眼病的指导意义。

(1)“摶”与“搏”字形相似,字义有别:“摶”,《说文解字》中“团也,从手专声”;《辞海》及《实用古汉语大词典》中对“抟”(摶)作为动词的解释为:①把散碎的东西揉捏成团。在“强阳抟实阴之病”中“抟”即取本意。阳盛阴实,内抟于身,瞳仁紧缩,致使“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瞳人竟如菜子许。”②环绕、盘旋。“摶”,《说文解字》中“索持也,一曰至也,从手专声”。《辞海》及《实用古汉语大词典》对“搏”的解释为:①搏斗。②捕捉。③击、拍。④攫取、拾取。⑤跳动。可见,二者皆与手有关,但其义有别,不能混用。

(2)“强阳摶实阴之病”释义:“强阳摶实阴之病”一词首见于倪维德《原机启微》(以下简称《原机》),现代认识大都仅将其等同于中医“瞳神紧小”之病名,对“强阳”、“实阴”和“摶”字未作释义,近世医家甚至将“摶”讹误为“搏”,与原意有偏。

《原机》云:“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内充也。故有力者,强而欲摶;内充者,实而自收,是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惟强与实,以偏则病。内摶于身,上见于虚窍也”。其中:“强”即强阳,指火热,盖因多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而风热相摶,或相火内盛,故而称之为强阳。“实”即实阴,因瞳神在脏属肾,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故而称之为实阴。其中水实而自收,提示水实即表示阴充实而不虚也。“摶”,释为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

因此,“强阳摶实阴之病”的病因即:火热夹风,又与寒水相结聚,而上犯清窍。

在《原机》中共论述了18个病症,唯独“强阳摶实阴之病”以“摶”字阐述该病的病因病机,并以此指导立法处方,是倪氏对《素问》、《灵枢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中所用“摶”字阐述疑难疾病病因病机的领悟和应用,并以此指导临床对疑难眼病的立法处方。然而,在近现代中医眼科专著中仍有此误者。

2.五风内障与青光眼的辨误

中医学对青光眼病早有认识。隋唐《秘传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方论中首次在“五风变内障”病名中,论及“乌绿青风及黑黄”。明代王肯堂在所著《证治准绳·七窍门》中,对五风内障(青光眼)的论述渐趋完善,形成较系统的理论认识,为青光眼病的中医研究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即:青风、绿风和黄风内障为闭角型青光眼不同阶段,黑风内障亦为闭角型青光眼表现,而乌风内障与开角型青光眼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关。

高健生首次破解了“五风内障”以“青、绿、黄、黑、乌”五种颜色命名的形态学基础。五风内障的命名由来,皆因古人受当时医疗条件所限,只能根据瞳神的障翳气色不同,即以角膜水肿和晶状体的颜色为背景命名。不同颜色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角膜水肿的程度;②老年性白内障的混浊程度;③瞳孔散大的程度。三方面的不同使得古人观察瞳神的障翳气色后命名。至于以“风”来命名疾病,主要与其发病急、病情重有关,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3.高风雀目与肝虚雀目辨误

中医眼科学中的“高风雀目”,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肝虚雀目”相当于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二者虽然均有夜盲,病因实不相同。现在对此二病诊断较易,但古代由于没有检眼镜、电生理及视野等检查仪器,鉴别这两种疾病只能凭症状和体征,因此很多书籍在这方面的记载都出现了一些错误。

近代中医眼科教材及专著中,在引用时未将此二者概念说清楚,在临床论著中,常常引用不当,相应地形成概念模糊不清,因此要求我们在阅读古代中医眼科著作时,要勤于思考,善于横向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在汲取其精华的同时,尽量减少错误,直至避免!

四、学术传承

五、学术成就

(一)著作

1.高健生.眼科学习班讲义[M].甘肃省武威县,1974.

2.高健生.金针拨障术大师黄庭镜[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9.

3.高健生.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眼科分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白内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编委)

5.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编委)

6.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编委)

7.唐由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编委、学术秘书)

8.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编委)

9.中国基本中成药: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编委)

10.中医证候辨证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编委)

1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编委)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编委、审稿)

13.焦素英,冷方南,苏诚炼.中医用药护理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编委)

14.晁恩祥.中医临床各科现代研究进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编委)

15.陈彤云.燕山医话[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编委)

1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编委)

17.冷方南.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编委)

18.冷方南,吴大真.中国中成药优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编委)

19.陈淑长.中医外科康复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副主编)

20.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副主编)

21.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编委)

22.庄曾渊,金明.今日中医眼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编委)

23.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编委)

2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编委)

25.接传红.秘传眼科龙木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整理)

26.视神经萎缩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副主编)

(二)发表文章

1.高健生.牛车肾气丸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经验[J].医学研究通讯,1987,16(6):175.

2.高健生.中医康复治疗在眼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6(1):50-52.

3.高健生《.银海精微》成书年代考[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6(4):243-245.

4.高健生.眼科临床总结和中药新药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2,12(1):42-43.

5.高健生,巢国俊.发挥眼科围手术期中医治疗的优势[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2,12(3):158-159.

6.高健生,张凤梅,张殷建.明目地黄丸考证及应用——兼论益精升阴法(一)[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1):37-39.

7.高健生,张凤梅,张殷建.明目地黄丸考证及应用——兼论益精升阴法(二)[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2):105-106.

8.高健生,张凤梅,张殷健.论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J].中医杂志,2004,45(7):485.

9.高健生.眼科名老中医唐亮臣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5,15(2):103-104.

10.高健生,接传红.鱼腥草的药理及眼科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5,15(1):53-55.

11.高健生,张丽霞,康玮.我国最早的白内障术前视功能检查法[J].中华医史杂志,2005,35(4):253.

12.张丽霞,高健生.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及视功能保护[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16(1):55-57.

13.高健生,张丽霞.我国最早的白内障分类法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16(1):43-44.

14.高健生.青光眼后房引流手术的新思路[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16(1):2-4.

15.高健生.导读《秘传眼科龙木论》[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16(4):187-189.

16.陈皆春,高健生,接传红.夏枯草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8,18(6):311-313.

17.栾兆倩,高健生《.原机启微》《审视瑶函》中“摶”讹误为“搏”之举证[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8,18(2):95-96.

18.吴正正,高健生,接传红.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8,18(3):138-140.

19.高健生,接传红,张丽霞,等.刘完素“玄府学说”及其对中医眼科学的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08,49(7):584-587.

20.罗旭昇,高健生.交泰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NF-kB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0(4):52-57.

21.陈晨,高健生.交泰丸组方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7):487-488.

22.陈翠翠,高健生.高健生运用培正固本法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1):25-26.

23.高健生.论“六欲”的医学含义及其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5):474-475.

24.陈翠翠,高健生.经典著作中“摶”字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462-463.

25.高健生,郭欣璐.象思维是朴素的实践论[N].健康报,2010-10-13(5).

26.严京,高健生.密蒙花方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症状及其用药安全性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1):773-776.

27.王辉,高健生.和血明目片方义及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2):17-18.

28.吴正正,高健生.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HIF-1α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1):4-7.

29.尹连荣,高健生.自拟温肾逍遥汤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5):253-255.

30.杨薇,宋剑涛,高健生.高风雀目与肝虚雀目辨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2):5-7.

31.吴正正,严京,高健生,等.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1):5-8.

32.尹连荣,高健生.从临床医案谈唯物辩证法在中医眼科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4):297-299.

33.张丽霞,高健生,侯乐《.黄帝内经》阴阳学说对中医眼科的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18.

34.张丽霞,高健生.高健生主任应用防风治疗眼科疾病的经验[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9):856-857.

35.张丽霞,高健生,马彦“.治未病”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6):530-531.

36.严京,高健生,接传红,等.密蒙花方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影响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3):246-248.

37.接传红,高健生.密蒙花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23(3):157-160.

38.张丽霞,高健生.论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实际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3):393-394.

39.高健生.勤于读书忠于传承善于创新——有感于国医大师唐由之成才之路[J].中医杂志,2013,59(19):1633-1635.

(供稿人:杨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