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集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肾系疾病

1.加味黄连香薷饮(孔令诩经验方)
来源:

《丹溪心法》黄连香薷饮。

组成:

香薷15g、黄连10g、川朴10g、佩兰10g、白扁豆15g、茯苓30g。

功用:

清热渗湿,利水消肿。

方解:

方中香薷宣肺利水,渗湿消肿,为君药;黄连清热燥湿,为臣药;厚朴、佩兰行气化湿,白扁豆、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利水,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清热渗湿,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对于湿热为患的肾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及外感低热等均有疗效。

主治:

肾炎、肾病综合征、外感发热。症见全身水肿,乏力,食欲不振,低热不退,舌红,苔黄腻,脉细滑者。

临床应用:

加味黄连香薷饮可用于治疗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出现的水肿,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热不退属于湿热内蕴者。

兼血瘀者,加桃仁、丹参、红花、土鳖虫;兼阴虚者,加鳖甲、麦冬;兼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湿重者,加苍术、薏苡仁、猪苓;热重者,加黄芩、黄柏、大黄。

验案举要:

王某,男,45岁,全身水肿半年。患者半年前出现不明原因水肿,乏力,后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以激素治疗,初期稍有效,后逐步加大激素剂量,水肿仍然不消。现全身水肿明显,下肢尤甚,皮色光亮,按之凹陷,稍后能起,乏力,纳差,身体沉重,小便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湿热内蕴,当清化。处方:黄连10g,香薷15g,白扁豆10g,厚朴10g,佩兰10g,茯苓30g,清半夏10g,茯苓15g,猪苓25g,藿香10g,土虫3g,制军5g,红花5g,内金20g,黄芩10g。7剂后,水肿大减,身体逐渐轻松,后以此方出入加减,治疗半年,激素全停用,水肿全消,指标均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虚寒患者慎用。

(整理:李娟 审阅:徐世杰)

2.肾炎经验方(刘志明经验方)
来源:

猪苓汤加味。

组成:

猪苓12g、茯苓15g、泽泻12g、阿胶9g、滑石15g、白茅根24g、石韦24g、玉竹15g、牛膝9g、桑寄生9g、生黄芪18g。

功用:

清利湿热、补益肾元。

方解:

本方以猪苓汤为基础方,增石韦、白茅根,以助清热祛湿之功;黄芪生用而不用炙,就是取其清和,以免助热;补肾用牛膝、桑寄生而不用熟地、萸肉,就是取其流通,以免恋湿。反佐玉竹滋养阴液以杜利水伤阴之虞。诸药配伍,和缓不峻、补而不滞、利而不伤,既可清利湿热、又能育阴固本,实为治疗肾炎之良方。

主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也可起病之时即为慢性改变,临床常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相当于中医学中“水肿”、“水气”范畴,其特点主要为湿热伤肾,治疗以清补兼顾为法。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肾炎经验方用于治疗肾虚湿热型各种慢性肾炎。

湿热重者,加连翘、赤小豆、车前子;身重纳呆者,加苍术、生薏仁、扁豆;气虚者,加党参、太子参、白术;阳虚者,加肉桂、干姜。

验案举要:

傅某,男,42岁。肾炎2年。患者于2年前患肾炎,尿蛋白常在(++~+++),腰痛乏力,下肢酸困,稍有浮肿,纳食乏味,小便黄少,面色晦滞。舌根苔黄腻,脉细滑。证属下焦湿、热久稽而致肾虚。治疗以清利湿热,补益肾元。予方药:肾炎经验方。猪苓12g,泽泻12g,茯苓12g,滑石15g,阿胶12g,石韦24g,茅根24g,玉竹15g,桑寄生9g,牛膝9g,生黄芪18g,甘草6g。以上方加减,调理半年余,诸症皆除,尿检转阴。病人恢复工作,追访两年正常。

临床参考:

慢性肾炎总是虚实相兼的病证,虚的一面,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等,临床表现明显,已得到普遍的重视。而实的一面常为虚象掩盖,容易被疏忽。然而,实邪在慢性肾炎的各种类型、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并且对于正虚的程度、疾病的过程都有极大的影响,不能不高度重视。实邪有痰饮、瘀血、湿热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湿热,这是慢性肾炎最基本的病理因素,可以说,没有湿热,就没有慢性肾炎。尿液的变化足以证明。无论是哪种类型,也不论在哪个阶段,凡慢性肾炎都必有尿液的变化。其特点是尿中蛋白、细胞都增多,并常出现管型。总之是沉渣增多,趋于混浊,而混浊正是湿热的显著标志。总之,在慢性肾炎治疗中,清化湿热不容忽视。

相关论著:

刘德麟.慢性肾炎证治[J].中医杂志,1986,10:16-17.

(整理:刘如秀 审阅:刘志明)

3.益气滋肾汤(聂莉芳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生黄芪20g、太子参15g、生地黄15g、小蓟30g、金银花15g、旱莲草10g、炒栀子6g、当归10g、白芍15g、丹参3g、芡实20g。

功用:

益气滋肾柔肝、凉血止血涩精。

方解:

方中生黄芪、太子参、生地黄、旱莲草、当归、白芍益气滋肾柔肝,具有气阴双补扶正固本以摄血的作用;芡实补脾涩精治疗蛋白尿;小蓟、炒栀子凉血止血;金银花解毒利咽;方中稍佐丹参和血以防止血留瘀。

主治:

气阴两虚证,症见神疲乏力、咽干肿痛或咽部充血、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细数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益气滋肾汤最初为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亦可应用于慢性肾炎血尿和蛋白尿患者。

聂莉芳教授应用此方有如下特点:①以益气养阴为主旨,在辨证时权衡气虚和阴虚的程度而又细分为气阴两虚偏于气虚、气阴两虚偏于阴虚、气阴两虚并重三种情况。若偏于气虚者常以党参易太子参,用炙黄芪并增量,气虚重者则加人参;若偏于阴虚者生地黄增量,太子参和生黄芪减量;若气阴两虚并重者加西洋参。②强调扶正补虚,但同时认为人体气血贵在通调,故非一味蛮补,常补中有通,补泻结合,以使补而不滞,常在益气养阴方中加入银花清透郁热,加丹参以和血,且丹参用量不宜过大,主要取其凉血和血之功。③银花可疏散上焦风热,解毒利咽,可预防风热外感;慢性肾脏病患者浊瘀内阻日久,必然郁而化热,故常用银花、竹叶清透郁热,给邪以出路。

验案举要:

某男,19岁,学生,2008年9月10日初诊。患者因反复发作肉眼血尿4年余,复发1日入院。4年来患者频繁外感,且每遇外感即诱发血尿,并因此休学已2年。2001年5月在某医院行肾穿病理诊断:IgA肾病。此次发病复因外感后出现血尿,伴发热,恶寒,咽痛不适,时有咳嗽,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查尿液分析:红细胞:满视野/HP,尿蛋白:(++)。中医诊断:血证,辨证为肺胃风热,毒邪壅盛。治疗以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凉血止血。予银翘散加减。金银花30g,连翘10g,淡竹叶10g,牛蒡子10g,薄荷10g,芦根15g,荆芥10g,桔梗10g,生甘草6g,小蓟30g,白茅根20g,三七粉1g。5剂后,患者已无肉眼血尿,恶寒发热消失,无咽痛。但患者自诉乏力,自汗出,活动后加重,伴口干纳差,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尿液分析:红细胞0~1个/HP,尿蛋白:(+)。此为邪实已去,正虚明显,应扶正固本。辨证属脾肾气阴两虚;治疗以脾肾气阴双补为主,佐以止血、调血、摄精。方用益气滋肾汤加味。太子参15g,生黄芪20g,生地黄15g,小蓟30g,墨旱莲12g,金银花30g,当归10g,白芍15g,芡实20g,鸡内金10g,炒栀子6g,丹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三七粉1g。7剂后,患者乏力、自汗等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尿常规:红细胞:(-),尿蛋白:(-)。守上方续进7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尿常规及镜检无异常。后以益气滋肾为法,巩固治疗1个月余,随访半年患者病情无反复。

临床参考:

聂莉芳教授将IgA肾病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进行分期论治。急性最常见的证候为风热毒邪证,病位多在肺胃,治疗上重点在清热解毒利咽,风热毒邪控制则血尿多能缓解。病情缓解后,再以益气养阴法调理善后,减少病情反复。我们观察到许多易患感冒的IgA肾病患者长期服用益气滋肾汤,感冒明显减少。聂莉芳教授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主要方剂有两个,一为益气滋肾汤,一为参芪地黄汤。参芪地黄汤证偏重于虚,而益气滋肾汤证则虚中夹实,常为气阴两虚兼夹风热、湿热之邪。故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若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舌淡、苔白,则为参芪地黄汤的应用指征;若气阴两虚证患者若见神疲乏力、咽干肿痛或咽部充血、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细数,则为益气滋肾汤的应用指征。本案聂莉芳教授选用益气滋肾汤治疗,因其有反复外感、咽痛病史。益气滋肾汤是聂莉芳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方,其功效为益气养阴,滋肾柔肝止血。该方抓住了IgA肾病脾肾气阴两虚、血不归经这一关键环节。立法用药体现了治病求本、兼以治标,俾脾肾气阴双补,摄血与藏精的功效复常。继之血必归经而血尿渐止,寓意乃“正本清源”。本方有黄芪、太子参、生地等益气养阴,顾护正气,同时有银花、栀子清热解毒凉血,标本兼顾,从而减少了IgA肾病的诱发因素。方中的黄芪、当归、白芍等药,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提高肝胆系统清除多聚IgA的能力,从而促进肾小球的修复。

本经验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研制成了西苑医院院内制剂——益气滋肾口服液。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益气滋肾口服液可以减少IgA肾病小鼠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的增生,减少IgA肾病小鼠蛋白尿。临床实验研究发现,益气滋肾口服液可以调节机体T细胞免疫,清除免疫复合物,抑制肾脏局部细胞因子的分泌,防止肾小管间质损伤。同时,15年来的临床大量病例证实,益气滋肾口服液可以减少肾脏病患者的血尿、蛋白尿,且可以稳定肾功能。

(整理:徐建龙 审阅:聂莉芳)

4.益肾化浊汤(余瀛鳌经验方)
来源:

金匮肾气丸、异功散、防己黄芪汤化裁。

组成:

生黄芪30g、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0g、炒山药20g、丹皮12g、茯苓20g、车前子12g、白茅根30g、土茯苓15g。

功用:

益肾健脾,利水泄浊。

方解:

本方是在古方金匮肾气丸、异功散、防己黄芪汤等方基础上予以斟酌选定的。方中黄芪、山药、茯苓甘温益气,升阳气,固脾肾;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肾养肝,以复本归元;丹皮、白茅根凉血散血,清热止血;车前子、土茯苓、白茅根利水泄浊以治其标。

主治:

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等。症见精神萎靡,面色晦黯,乏力腰酸,肢体酸胀或浮肿,小便量少或夜尿频多、清长,体虚容易外感,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微弱,或沉涩无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作为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等多种慢性肾病,或终末期肾病的基础方。

脾虚甚者,又宜合入实脾饮加减;若头面肿,选防风、羌活等祛风药配合渗利之品,如乏效改用炙桑皮配黄芪、党参;腹部肿,选茯苓皮、大腹皮、陈皮;腰部肿,选五苓散加杜仲、川断,若阳虚者加肉桂、附子;足胫肿,选茯苓、猪苓大其剂而配防己、牛膝、薏苡仁。但有些慢性肾炎患者,水肿较重,尤以腹肿较甚者用一般淡渗利水乏效时,如患者正虚不著,可考虑加用黑丑9g、甘遂4g以泄利水邪。但当详审其肿势。陈士铎谓:“必须以手按之而如泥者,始可用此二味正治……随按而皮随起者……当作气虚、肾虚治多。”此真经验之谈。对慢性肾炎水肿,如丑、遂等逐水峻剂,理应慎用,不可轻投。否则虽可取效于一时,而易致弊害,后患无穷。

对慢性肾炎水肿亦可配合食疗,如以稻米加赤小豆,或黄芪、或苡米煮粥常服,于小便不利者,可煮食冬瓜汤,或以白茅根30g煎汤饮服。此类单方,既有一定效验,又是平和营养之品,久服而无害。

验案举要:

患者,男,46岁。慢性肾炎十余年。近日易疲乏较甚,胃中不适,时胀时痛,气逆上冲,大便欠通畅。舌苔白腻,脉沉濡。生化:血尿素氮10.42mmol/L,血肌酐403μmol/L;尿蛋白(+++),潜血(+)。证属脾肾不足,浊毒犯胃。治疗以补肝肾,健脾通络,和中调腑。予方药:益肾化浊汤加减。生黄芪30g,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20g,茯苓20g,桑椹15g,牡丹皮15g,丹参15g,红花8g,厚朴5g,枳实5g,火麻仁20g,白茅根30g,土茯苓10g。24剂,水煎服。二诊:疲劳明显改善,胃脘不适已除,大便通畅,苔薄腻少津,脉沉右脉微弦。肌酐144μmol/L,尿素氮正常,潜血(-)、蛋白(+)。上方去火麻仁、枳实,加芡实30g、苍术10g,继服24剂。以上方加减服用一年余,患者精神健旺,体力恢复,去医院检查化验,各项肾功能指标正常,多年肾病已愈。

(整理:李鸿涛、李杰 审阅:余瀛鳌)

5.紫癜肾1号方(聂莉芳经验方)
来源:

本方系在益气滋肾汤的基础上合入过敏煎(民间验方:柴胡、五味子、乌梅、防风)加减而成。

组成:

生黄芪15g、太子参15g、生地黄20g、小蓟30g、金银花15g、旱莲草15g、炒栀子6g、当归10g、白芍15g、丹参3g、芡实20g、五味子6g、银柴胡10g、乌梅10g、紫草20g、地龙10g、三七粉3g(冲服)。

功用:

气阴双补,化斑止血,兼以涩精。

方解:

方中黄芪、当归补气养血,生地黄、旱莲草、白芍滋阴补肾、养血柔肝,兼以凉血止血,配以太子参益气与养阴兼顾。小蓟、炒栀子凉血止血,金银花解毒利咽,芡实补脾涩精,佐丹参、三七粉活血止血不留瘀。过敏煎原方中为柴胡,但恐其劫肝阴,以银柴胡易之。全方一方面气阴双补以治本,另一方面立足于改善机体的过敏状态,并兼顾化斑、止血、涩精。

主治: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痛,咽干口燥,纳食不香,大便干结或溏薄,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皮肤紫癜时有反复,血尿伴蛋白尿,舌淡或舌尖红,舌体胖嫩,苔薄黄,脉沉细数而无力。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聂莉芳教授认为紫癜性肾炎,病本因紫癜而起,故紫癜每发作一次即是对肾脏的一次打击,故临床首先注重对紫癜的控制,以冀“源清流洁”。而过敏性紫癜,顾名思义,多为过敏性体质患者所患,故选用过敏煎改善过敏状态。

临床应用时过敏煎方中去防风之辛温,而易为咸寒之地龙凉血息风。过敏性紫癜中医病名多归属于“紫斑”,为皮毛间病变,据“肺主皮毛”、“斑发于阳明”之论,聂莉芳教授常在患者紫癜发作期加用黄芩、生石膏,正取黄芩善于清肺热,生石膏善于清肺胃、阳明热之功。

验案举要:

某男,24岁,2008年12月3日初诊。患者诉5个月前感冒,约1个月后出现双腿及双踝部出血点,未予重视,此后皮肤紫癜发作2次,查尿有潜血及微量蛋白,未做其他化验检查,曾用过中药汤药等治疗。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及臀部散在紫癜,遂来就诊。刻下症:疲乏无力,双下肢沉重,口咽干燥,大便干结,盗汗,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查体:患者体瘦,面色萎黄,咽部轻度充血,毛细血管脆性实验阳性。尿液分析:红细胞35~50个/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1.6g,肾功能正常。西医诊断:紫癜性肾炎。中医诊断:紫斑,辨证为气阴两虚,夹有热毒。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予紫癜肾1号方。太子参15g,生黄芪15g,生地20g,白芍15g,旱莲草10g,银柴胡10g,芡实10g,乌梅10g,干地龙10g,五味子10g,金银花15g,丹参6g,三七粉冲3g,制大黄5g,小蓟30g,芦根15g。二诊(2009年1月7日):患者皮肤紫癜已退,乏力、口咽干燥、盗汗减轻,大便通畅。患者的热毒症状有所减轻,上方减芦根,余药未变。三诊(2009年4月15日):患者连续服用上方3个月余,稍感轻度乏力外,余无不适,尿液分析:红细胞持续正常,尿蛋白阴性。经随访至今,未现紫癜,尿检均在正常范围内。

临床参考:

紫癜肾1号是聂莉芳教授治疗紫癜性肾炎的气阴两虚证的经验方,方中太子参、生黄芪益气;生地、白芍养阴活血;银柴胡、乌梅、干地龙、五味子为民间验方过敏煎的主要成分,对过敏性紫癜有效;“斑发于阳明”,故用大黄通便而清阳明腑热,使热清血凉。

(整理:徐建龙 审阅:聂莉芳)

6.三金排石汤(聂莉芳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30g、石韦30g、车前草15g、王不留行30g、生黄芪15g、川牛膝15g、怀牛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淡竹叶10g。

功用:

通淋化石,缓急止痛。

方解:

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化石通淋;石韦、车前草清热利湿通淋;王不留行、川牛膝、怀牛膝补肾活血利水;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尤其方中生黄芪善补三焦之气以助气化。

主治:

尿路结石下焦湿热证。症见:腰腹绞痛,尿急窘迫,口干渴,舌红苔黄,脉弦紧或濡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一般认为湿热蕴结型石淋,不宜用补法,但聂师认为“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黄芪补气利水,可升可降,结合大队清热化石活血利水通淋之药,实具推陈出新之功,有利于结石的排出。对于腰腹绞痛难忍者,可重用白芍至60克以加强缓急止痛之力,现代研究亦证实白芍有解痉镇痛作用。若大便不通者常加制大黄以通腑。若唇黯,舌黯有瘀斑或瘀点者加桃仁、郁金加强活血化瘀之功。

验案举要:

某女,27岁,患者既往肾结石病史2年,曾于某三甲西医院行体外碎石,但2个月前体检时,患者再次发现多发右肾结石,最大者0.5cm×0.4cm。首诊症见:时有腰部酸痛,乏力,纳食可,夜眠安,大便日行一次,偏稀,时有尿急、尿痛等排尿不适感。舌质黯,舌体胖,苔薄白,脉沉略细。中医辨证为下焦湿热,兼有气虚。以三金排石汤加味清利下焦湿热,通淋排石。金钱草30g,海金沙10g,鸡内金10g,通草3g,淡竹叶12g,生地15g,王不留行15g,石韦20g,白芍45g,生黄芪30g,炒白术12g,茵陈10g,生甘草10g,川断20g,川、怀牛膝20g。服上方两周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排尿不适感消失,大便调。

(整理:徐建龙 审阅:聂莉芳)

7.生地连栀汤(余瀛鳌经验方)
来源:

导赤散、八正散和导赤承气汤加减。

组成:

生地30g、黄连9g、山栀9g、赤芍9g、丹皮9g、瞿麦12g、滑石9g、木通9g、地骨皮9g。

功用:

清肾泻火,利尿通淋。

方解:

此方系在《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和《温病条辨》导赤承气汤三方基础上予以加减变通。方中黄连配栀子上清心火、下通火腑,以复小肠受盛之官泌别清浊之职;瞿麦、木通、滑石通畅水道,清热止淋;生地、赤芍、地骨皮、丹皮清血分郁热,凉血活血止血,且生地甘凉多汁,辅佐诸苦寒清热利水通淋之品,清利而不伤阴。

主治:

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症见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或尿中带血,大便干燥,口干口苦,舌质红或瘀黯苔黄腻,脉弦数或细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作为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基础方。

症情急重者,可于原方另加琥珀2g(研末,分冲)、土牛膝15g;溺时灼热感明显者,加侧柏叶12g、螺厣草(又有镜面草、地连钱等名)24g;溺时涩痛甚者,原方去丹皮、地骨皮,加小蓟15g、生蒲黄9g;口干腰酸者,原方去滑石,加麦冬15g、续断9g;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原方去瞿麦、地骨皮,加阿胶12g、土牛膝18g。

验案举要:

患者,女,46岁。尿频、尿急、尿痛2天。2天前因生气并食辛辣,小便时感尿道口有少许灼热刺痛,且小便频数淋漓不畅、量少色黄,少腹胀痛,腰酸痛,午后体温37.5℃,且乏力,口苦、口干,口臭,大便干燥,两日一行。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既往有饮酒史。体检双侧肾区有轻度叩击痛、左侧较明显,双肾区有压痛无反跳痛。查尿常规红细胞(+++),蛋白(+)。双肾、输尿管及膀胱B超和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为急性膀胱炎。证属心肾火旺,膀胱湿热。治疗以清肾泻火,利尿通淋。予方药:生地连栀汤。生地30g,黄连9g,山栀9g,赤芍9g,丹皮9g,瞿麦12g,滑石9g,木通9g,地骨皮9g,琥珀3g(研末,分冲),火麻仁15g,侧柏叶12g,小蓟15g,麦冬15g。七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嘱其忌食辛辣油腻,禁酒。服5剂后小便灼热感明显减轻,余症亦缓,大便通畅,小便量明显改善。继服7剂后,余症皆消。

(整理:李鸿涛、张卫 审阅:余瀛鳌)

8.加味导赤汤(聂莉芳经验方)
来源:

《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

组成:

生地黄15g、通草3g、淡竹叶10g、生甘草梢10g、黄芩15g、柴胡10g、白芍30g、石韦20g、车前草15g、川牛膝15g、怀牛膝15g。

功用:

疏利气机、清热通淋。

方解:

方中以通草、车前草、石韦清利湿热;制大黄通腑泻热;生甘草用“梢”以直达茎中止淋痛;生地黄滋阴清热;竹叶、柴胡、黄芩清心、肺、肝胆之热,白芍合生甘草以缓急止痛,川牛膝、怀牛膝同用可补肝肾、通利腰膝。全方共奏疏利气机、清热通淋之功。

主治:

尿道综合征或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灼热,大便干结,口苦,心烦,小腹拘急胀痛,腰腹胀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临床上部分尿路感染患者除小便频急涩痛外,还常有便秘的症状,“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亦不利于通淋,故聂师常以是否有大便秘结而取舍大黄。若伴见咽痛者,加银花疏散上焦风热兼利咽解毒,配合本方尚有外疏内利之功;若伴见乏力等气虚者,常加太子参、生黄芪补气以扶正祛邪,且可增加机体免疫力而减少复发。

验案举要:

某女,28岁,患者因“尿频、尿急、尿痛1周”在当地医院以中药治疗,但药后症状加重,伴睡眠不安,大便秘结,两日1次,情绪烦躁不宁,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尿液分析:白细胞15~20个/HP。中医辨证为膀胱湿热伴肝郁气滞。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予加味导赤散加减。竹叶12g,生地黄15g,通草3g,车前草15g,生黄芪15g,柴胡10g,炒枣仁20g,生甘草梢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黄芩12g,制大黄20g,石韦20g,白芍30g,天麻20g。二诊:患者诉服药两剂,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转佳,大便调,继服上方7剂,临床症状消失,尿检查正常而痊愈。

临床参考:

加味导赤散加减是聂莉芳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经验方。在尿路感染的治疗上聂莉芳教授的用药特点为:①强调通调大便,前后分消,大黄为常用之品,不唯大便秘结,大便不爽者亦常用之。②注意调心,常以导赤散清心,天麻安神。③注重疏肝,常以柴胡、黄芩疏泄肝火。④重用白芍,以缓小便疼痛;重用川怀牛膝强腰活血,以治腰痛。

(整理:徐建龙 审阅:聂莉芳)

9.前列回春方(张广生经验方)
来源:

临床经验方。

组成:

马齿苋30g、鱼腥草20g、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5g、大血藤30g、牛膝10g、仙茅15g、肉桂3g、淫羊藿15g、生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用:

清热利湿解毒,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

方中以马齿苋、鱼腥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共为君药;丹参、大血藤、牛膝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牛膝引血下行,共为臣药;佐以仙茅、淫羊藿滋补阴阳,肉桂辛热,温肾散寒,引火归原;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活血通络之功。《医学心悟赤白浊》谓:“浊之因有二种,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故方中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的同时,兼用补肾之药。旨在内外兼顾、标本同治。方中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开宝本草》云:其可利大小便,去寒热。该药可去祛热毒,治痈肿。鱼腥草性寒,味苦辛,归肝、肺二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医林纂要》云:该药可行水,攻坚,去瘀血。败酱草性凉,味辛、苦。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之功。《神农本草经》认为该药为清热解毒之上品。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之功效。张广生主任医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初期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络脉阻塞导致湿热交阻,热郁血癖,热盛肉腐,蕴酿成脓。以盆底坠胀疼痛、排尿异常、滴白等为主要表现,所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是该病初期时的主要治疗方向,三药联用使清热解毒之功剧增,并促使脓毒快速排出,加快疾病的康复。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之功效。《本草纲目》云该药可活血,治疝痛。大血藤性味苦,平,具有败毒消痈,活血通络之功效。《本草图经》云该药可攻血,治血块。牛膝性平,味苦、甘、酸,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之功效。久病致瘀入络,张广生主任医师认为活血应该贯穿该病的始终,瘀血不祛,既会加重疾病,又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所以应在治疗过程中重视活血化瘀。丹参、大血藤、牛膝联用既增加了全方的解毒排毒排脓之功,又是全方活血效力的保证。仙茅主治温肾壮阳;祛除寒湿。淫羊藿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主治阳痿早泄,腰酸腿痛,《本经》:云该药主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肉桂引火归原。病久失治,必致肾气亏损,阴病及阳,久则肾阳不足,不能固摄,所以张广生主任医师在治疗时常加用温肾补气之药,以补阳固本。故上方对于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治疗可发挥极好的治疗效果。

主治:

慢性前列腺炎(病程一般小于半年),中医属“淋证”范畴,证属“湿热浊邪郁阻下焦,水道不利”。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夜尿次数增多,伴有小腹胀,腰骶部不适等症状;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或细。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证属湿热瘀阻下焦的基础治疗。

瘀滞甚者,酌加桃仁、红花;痛至精索睾丸者,酌加川楝子、乌药;肾阴虚者,酌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肾阳虚致不举者,加韭菜子、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滴白重者,酌加金银花、黄柏、车前子。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重者,酌加苍术、土茯苓、石韦。排便困难者,酌加熟大黄。小腹坠胀、气虚乏力者,酌加升麻、黄芪。口干,咽干者加麦冬、玉竹等。

验案举要:

刑某,男,27岁,已婚。慢性前列腺炎1年。自诉1年前少腹会阴部胀痛,尿频,尿道滴白,多家医院诊为慢性前列腺炎,多次中西医治疗症状无缓解。现尿道口滴白,尿频,尿有余沥,会阴部胀痛不适,小腹胀痛不适感,腰酸冷痛,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舌质黯色红苔黄厚腻,脉弦数。直肠指诊:前列腺较饱满,质稍软,有轻度压痛。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为30个/HP、卵磷脂小体(+),前列腺液培养出解脲支原体,对氧氟沙星敏感。B超显示前列腺组织不均质改变。张广生主任医师认为患者发病是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气血凝滞,瘀久化热,病期迁延,气虚气滞,久而必致血瘀,经络阻滞、脉络瘀阻,病久失治,必致肾气亏损,故可见尿后滴白、尿频、小腹会阴不适感、腰酸冷痛,舌质黯等血瘀湿热之象,予前列回春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每日分2次服用。同时结合使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早晚饭后各两片,前列腺按摩每周一次,按规律性生活。一周后患者自觉尿道口无滴白,尿频、会阴部胀痛不适明显减轻,守方继服两周,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为3个/HP,卵磷脂小体(+++)。前列腺液解脲支原体培养(-),1个月、3个月、6个月后随访无临床症状、前列腺液镜检正常。

注意事项:

①尿道畸形,狭窄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疾患者;②属急性前列腺炎,发病急重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疾患不能接受中草药治疗者。以上患者应在临床中加以鉴别,应避免仅用本方治疗,以免贻误病情;④治疗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同时治疗。

(整理:高瞻 审阅:张广生)

10.前列定安汤(张广生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陈皮10g、柴胡10g、茯苓10g、麸炒薏苡仁30g、丹皮15g、赤芍15g、莪术10、白芷10g、败酱草30、肉桂3g、生草10g。每日给予1剂,采用文火煎煮,分上下午服用,每次各服200ml。

功用:

益气健脾、利湿活血、解毒通络。

方解:

方中生黄芪味甘,微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既可清理内在湿热,又可御外来之湿邪,乃为君药;党参、白术、炒薏苡仁、甘草甘温,健脾益气,补益脾肾、化湿;茯苓渗湿利水,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莪术活血破瘀、通利水道共为臣药;陈皮降气化湿、柴胡行气解郁;白芷、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加肉桂温补下焦,既可温散寒湿之邪,又可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以上共为佐使。纵观全方,一可益气健脾,强壮后天生化之源,又可使水湿运化归于正常;二则可使气机通达,升清降浊,兼以活血解毒,补泻并施。

主治:

慢性前列腺炎(病程半年以上),中医属“淋证”范畴,证属“脾气虚弱,下焦湿热瘀阻,水道不利”。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夜尿次数增多,伴有小腹胀,腰骶部不适等症状,舌淡红,苔胖腻,脉弦或细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证属脾虚湿滞,下焦瘀阻患者的治疗。张广生主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为肾虚湿热下注,而湿邪的产生重点在于中焦脾虚。脾主全身水湿的运化,同时也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虚则水湿运化无力,气机升降失常,湿邪乃生,留驻下焦,阻滞经脉。而前列腺为下焦精气出入的关口,下焦功能的减弱或丧失,以致本病的发生。因此脾虚为湿热产生的根本,湿困尿道,则小便异常;湿困下焦,则会阴不适、阴囊潮湿。因此张广生主任拟定本方以益气健脾,升降气机,升清降浊。

尿频、尿不尽者,加山药、乌药、覆盆子、桑螵蛸、五味子;尿道滴白者,加补骨脂、益智仁、芡实、莲子、山药等。阳事痿软者,加淫羊藿、仙茅、韭菜子;性欲减退者,加淫羊藿、枸杞子、菟丝子;腰膝酸痛者,可用杜仲、续断、菟丝子;食欲不振者,可加麦芽、谷芽、砂仁;夜寐不安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制远志;情志抑郁者,可加合欢皮、香附;口干舌燥者,加蒲公英、石斛。

验案举要:

李某,男,32岁。小便刺痛伴会阴作胀1周,加重5天。患者两年前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近1周来,因起居不慎,突感小便时尿道刺痛,少腹会阴部作胀,便后有滴白现象,腰腿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薄白,脉细。直肠指诊:前列腺稍肿大,质地较硬,有压痛感,表面光滑,中央沟存在。前列腺检验:白细胞(++++),红细胞4~5个。B超示前列腺增大,以前后径为主,失去正常形态,呈半球形或接近球形,腺体外形规则,左右对称,边缘整齐,包膜增厚,但联系完整,内部回声增多,分布基本均匀。用西医抗生素治疗并无好转。中医诊断:淋证。证属脾肾气虚,湿热瘀阻。治疗以温肾散寒,祛瘀通淋。予方药:前列定安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陈皮10g、柴胡10g、茯苓10g、麸炒薏苡仁30g、丹皮15g、赤芍15g、莪术10g、白芷10g、败酱草30g、肉桂3g、生草10g。7剂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小便畅利,淋沥涩痛感消失,但腰酸腿软,神疲乏力,便后仍有滴白现象。守方继服7剂,腰酸感消失,便后滴白消失,前列腺液化验正常,1个月后症状均明显缓解,复查前列腺液化验均正常。

注意事项:

预防与调护也很重要。保持乐观情绪,坚持体育锻炼。不宜久坐,减少局部血液瘀滞。不憋尿,保持大便通畅。衣着要暖和,避免着凉感冒。饮食上少食甜、酸、辛辣食品,忌烟酒,多食蔬菜、大豆制品及粗粮。

(整理:高瞻 审阅:张广生)

11.加味当归芍药散(聂莉芳经验方)
来源: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组成:

当归12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6g、生白术15g、茯苓30g、泽兰15g、川牛膝15g、怀牛膝15g。

功用:

健脾渗湿,活血利水。

方解:

方中重用白芍为君,考《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利小便,益气。”可见其既有柔肝缓急止痛之功,亦有活血利水之效;当归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脉通畅与气并行,周流不息使气血各有所归,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气药,三者合用既可直接奏活血化瘀之功,又可补肝体而助肝用,以遂肝之疏泄之良能,使气血通畅。白术健脾运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水而不伤阴,此三者为甘淡之品,得土气甚厚,不唯利水渗湿,且可补土制水,故具肿消不易反复之效。诸药合用,则为健脾渗湿,活血利水之良方。

主治:

肾性水肿或特发性水肿辨证属瘀阻水停者。症见尿少水肿,或双下肢水肿程度不对称,面唇发黯,舌黯或有瘀斑,脉沉涩等;若是女性患者,常有痛经及月经不调史,如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等。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若瘀血内阻证较甚,痛经,月经量少及血块表现突出者,可加桃仁、红花;若脾虚水停重证,水肿伴见腹泻者,常加薏苡仁、冬瓜皮、车前子以加强利湿之效;胸胁满闷,急躁易怒者,可加柴胡、黄芩清泄肝胆郁热,甚者可再加薄荷、银花以透热转气,此即寓逍遥散之义;腰痛重者可加杜仲、川断补益肝肾;乏力甚者可加生黄芪补气升阳;便秘者可加重当归用量以润肠通便,并加制大黄通腑泻浊,推陈出新。

验案举要:

某女,45岁,2009年4月23日初诊。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2008年3月出现双下肢水肿,其后水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某医院多次检查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均未发现异常。血压130/80mmHg。刻下症见: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腿胀沉重,每因情绪变化加重,胸胁满闷,急躁易怒,面色晦黯,纳眠差,手心热,痛经,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舌红边有瘀斑,苔薄黄,脉弦细数。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中医诊断:水肿,辨证为肝郁血瘀水停证。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利水。予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尾15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6g,白术12g,茯苓30g,泽泻15g,生地15g,柴胡10g,黄芩10g,薄荷10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15g,炒栀子10g。二诊(2009年4月30日):患者浮肿明显减轻,心情较前舒畅,眠亦转佳。继服上方。三诊(2009年5月14日):正值月经来潮,痛经未发作,月经量较前增多,浮肿消失。嘱再进10剂以资巩固。

(整理:徐建龙 审阅:聂莉芳)

12.祛湿利水方(王今觉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桂枝10g、白术10g、车前子10g。

功用:

补脾肾,利水湿。

方解: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通调水道,健脾补中作用,实验药理研究认为有利尿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及膀胱经,本品功专利水渗湿,力量优于茯苓,治一切水湿重证。实验药理研究认为,利尿作用明显。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与膀胱经,既能利膀胱之湿热,又能泻肾经之虚火,实验药理研究认为,本品有利尿增加冠脉血流作用。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肾肝及肺经,具有利水通淋渗湿止泻作用,实验研究认为本品具有利尿降压作用。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具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作用。实验药理研究认为,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显著持久的排钠利尿作用。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脾膀胱经,有温经通络温阳化气温通心阳作用,实验药理研究其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主治:

脾肾不足,水湿阻滞。症见双下肢浮肿,喘憋,不能平卧。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用于任何原因导致的浮肿,并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如肺心病导致的右心功能不全、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左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表现为浮肿的患者。

兼肺阴虚证,加桑白皮、阿胶、地骨皮;兼肺气阴两虚证,加生炙黄芪、党参、天冬、生地;兼肾气虚证:加生山药、肉桂、炮附子、赤芍;兼肺肾气虚证:加生炙黄芪、党参、蛤蚧、胡桃仁、沉香;兼脾气虚证:加黄芪、当归、生薏仁;兼肝虚血瘀证:陈皮、白芍、鳖甲、白茅根、三棱、莪术;兼心阳不振证:加炙甘草、肉桂、葱白;兼血瘀证:加三七末(分冲)。

验案举要:

马某,男性,70岁,气短胸憋一年,加重月余。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一年来行走50米或下3层楼则气短胸憋,未任何治疗,加重月余,伴头晕,眼睑沉,脐以下肿,纳差。体格检查:BP:140/90mmHg,P:87次/分,R:22次/分,T:36.7。呼吸较短促,颜面浮肿,口唇发绀,球结膜水肿,桶状胸,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干湿啰音,心律齐,脐以下可凹性浮肿,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病理征(-)。舌淡粉黯颤,苔白厚,舌中苔白薄,脉滑。中医诊断:浮肿,属心肺气虚,湿浊瘀阻证。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治疗以利水渗湿。予祛湿利水方加减。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赤芍、三七,补气利水之生黄芪等水煎服,共用18剂后气短胸憋缓解,头晕愈,眼睑浮肿消退。

注意事项:

忌用寒凉药物。

相关论著:

提桂香,邱萍.王今觉治疗疑难病证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09,25(11),7-8.

(整理:提桂香 审阅:王今觉)

13.加减桂枝茯苓汤(张广生经验方)
来源:

桂枝茯苓丸。

组成:

桂枝12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5g、丹参30g、夏枯草15g、白术10g、黄芪30g、肉苁蓉6g、白花蛇舌草20g、水蛭10g、川牛膝1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用:

祛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解:

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治疗妇科癥瘕的著名方剂。张广生主任认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与妇科癥瘕病机大致相同,因此根据异病同治理论,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化裁而成加减桂枝茯苓汤,用以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收到较好疗效。前列腺属阴器,经络循行属肝,老年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瘀血留滞,形成癃闭。前列腺增生的病理改变为内层尿道腺和尿道腺上皮细胞及基质增生、腺泡扩张、结缔组织以及平滑肌结节样增生,这和中医学对“癥块”的认识相一致,治疗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该方具有活血化瘀、缓消包块的功效。具有“攻坚而不破气”、“破结而不伤精”、“通利而不伤阴”、“消癥而不损正”等特点,确是治疗前列腺增生良方。用此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方意对病证,故能取得很好疗效。方中桂枝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癥,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渗湿祛痰,本方中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丹皮性寒,味苦;归心、肝、肾、肺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并能缓急止痛。以上皆为臣药;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软坚散结;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活血祛瘀、引火下行;黄芪味甘,微温,补气利尿,助气化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祛湿通淋共为佐药;水蛭逐瘀通络,消瘀散结,疏通尿道;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以助逐瘀通络、消瘀散结之力,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清热解毒,通小便;少佐肉苁蓉益肾温阳;生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主治:

前列腺增生,中医属“癃闭”范畴,证属“气血瘀阻下焦,水道不利”。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临证以排尿困难、尿频、夜尿次数多,尿后余沥不尽,严重时可有尿闭或小便失禁;舌黯红,苔腻,脉弦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用本方加炙鳖甲、地龙、蜈蚣、土鳖虫加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作用;加路路通、威灵仙通络解痉,以利小便排出;合并前列腺炎常加用车前草、鱼腥草、败酱草、苦参以加强清热利湿、活血通淋之功,车前草、鱼腥草可清热利湿,具有利尿作用;苦参、败酱草凉血祛瘀、利水消肿。伴性欲减退或勃起功能障碍者,加枸杞、仙灵脾以益肾壮阳。伴失眠、健忘、乏力者,加百合、茯神、柏子仁、夜交藤等安神定志;若瘀血阻滞较甚,可加川芎等以活血祛瘀。小便清长、腰膝酸冷、手足不温者,加附子、肉桂、菟丝子、仙灵脾;见排尿困难、脱发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者,加黄精、龟板胶;见排尿不畅、头晕耳鸣、腰膝酸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等;见尿不畅、尿不尽、小腹痛、情志不舒者,加香附、木香、乌药等疏肝理气药物,若见唇舌爪甲紫黯、脉涩、前列腺指检触及结节或腺体质地偏硬者,常投以路路通、穿山甲、王不留行、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散结之品。

验案举要:

刘某,男,75岁。反复出现小便困难半个月。患者自诉4年前因尿潴留,外院行导尿处理,症状改善,但常反复发作。近半个月来,患者反复出现小便困难,甚至血尿,淋漓不尽,夜尿3~5次,小腹胀满,会阴部坠胀感,舌质红,苔白,脉缓。经B超检查前列腺增生,体积64ml。属中医癃闭范畴。证属瘀血互阻,膀胱气化失司。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通淋。予方药:加减桂枝茯苓汤。桂枝12g,茯苓20g,黄芪30g、桃仁12g,丹皮10g,丹参30g、赤芍15g,夏枯草15g、熟军6g,白术15g,白茅根10g,白花蛇舌草20g,水蛭10g,川牛膝10g,肉苁蓉6g,莪术10g,白芷10g,生甘草6g。服药14剂后,患者症状稍减,继服上方2周后症情明显缓解,夜尿次数减少为2次,排尿较前通畅。

注意事项:

①尿道畸形,狭窄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疾患者;②虽属良性增生,但病情严重,急需手术治疗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疾患不能接受中草药治疗者。以上患者应在临床中加以鉴别,应避免仅用本方治疗,以免贻误病情。患者平素应忌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憋尿,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就诊,查前列腺体积、残余尿等检查。

(整理:高瞻 审阅:张广生)

14.补气通闭汤(张广生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生黄芪30g、炒白术15g、党参15g、熟地15g、山药20g、牡丹皮15g、当归10g、鱼腥草15g、土茯苓15g、瞿麦15g、车前子15g、地龙10g、仙茅20g、肉苁蓉15g、淫羊藿15g。每日给予1剂,采用文火熬煎,去渣取汁300ml,分上下午服用,每次各服150ml。

功用:

健脾补肾,利湿活血通淋。

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共为君药;熟地、山药滋补肾阴,当归、牡丹皮、鱼腥草、土茯苓活血解毒,共为臣药;佐以瞿麦、车前子利湿通淋,仙茅、肉苁蓉、淫羊藿温助肾阳;地龙血肉有情之品,通经活络,引经入药,全方共奏益气养阴、通瘀利尿之功。方中生黄芪为“补气之圣药”,《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上品,有补气利尿功效,配伍白术、党参可显著增强益气效果;熟地味甘、性平而入血分,功能滋阴补血;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药品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肺脾二脏要药。熟地、山药相配伍,既能补气又能养阴;当归味甘性温,归肝经,张介宾《本草正言》: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牡丹皮性寒味苦,归心、肝、肾经,与当归合用则和血、行血;鱼腥草性寒,味苦辛,归肝、肺二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功效。《医林纂要》云:该药可行水,攻坚,去瘀血。败酱草性凉,味辛、苦。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之功;土茯苓甘淡平,《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二药配伍则增强解毒利湿之功。张广生主任医师认为:前列腺增生乃年老体弱,脏腑虚损所致,中医属于“癃闭”范畴,病位在膀胱,但和肾、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病机为上焦肺之气不化,肺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脾之气不化,脾虚不能升清降浊;下焦肾之气不化,肾阳亏虚,气不化水,或肾阴不足,水府枯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尿路阻塞,小便不通。治疗应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然通之本在于气,气虚推动无力可治,诸道不通,本证重在补肾健脾益气,增加推动之力,而化黏聚之湿。故治疗当以补肾健脾、利湿通瘀为主,气行则水道自通,三焦气化自利,使湿热瘀毒之邪有所出处,尿道通畅,症状缓解。

主治:

前列腺增生,中医属“癃闭”范畴,证属“脾肾两虚,湿热瘀阻”。症见排尿无力、尿等待、尿中断,尿频、尿急,尿后余沥不尽,舌胖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为主。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若气郁化火而见舌红、苔黄者,可加用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若排尿无力者加用黄芪、升麻、葛根;尿失禁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乌药升阳固遗;若肝火伤阴者,可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清热;肾虚酌加杜仲、枸杞子、山茱萸等;气虚者红景天、太子参等,小腹坠疼者加用柴胡、香附、川楝子等,伴有下肢水肿者加用猪苓、车前子、阿胶等,前列腺体积较大者加用三棱、莪术、水蛭等破血消积药物。

验案举要:

曹某,男,84岁。主诉: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2年,尿痛、胁肋、腹胀半年。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半年前出现尿痛、胁肋、腹胀,夜尿5~6次,时有因寒冷等症状加重。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B超示前列腺大小4cm×4.6cm×5.4cm大小,回声欠均匀,残余尿量约为63ml。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症。西药服用保列治和可多华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前至张主任处就诊,张主任根据患者症状特点中医诊断:癃闭。证属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治疗以健脾补肾,利湿化瘀利尿。予方药补气通闭汤治疗。每日一剂,7剂后,排尿无力症状改善。15剂后,尿频、尿不尽症状改善,夜尿1~2次。继服2个月后,症状均明显缓解。B超示残余尿量为15ml。

注意事项:

①保持乐观情绪,坚持体育锻炼。②避免久坐,减少局部血液瘀滞。③不憋尿,保持大便通畅。④衣着要暖和,避免着凉感冒。⑤饮食上少食甜、酸、辛辣食品。⑥忌烟酒多食蔬菜,大豆制品及粗粮。⑦每年检查前列腺彩超,血清PSA,前列腺指检等检查。⑧服用相关药物:如抗过敏药要谨慎,预防可能引起的尿潴留。

(整理:高瞻 审阅:张广生)

15.调肾阴阳方(沈绍功经验方)
来源:

《医级》杞菊地黄汤化裁。

组成:

枸杞子10g,白菊花10g,生地10g,黄精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

功用:

调肾阴阳,滋补肝肾。

方解:

方中生地补益肝肾为君,滋而不腻,内寓滋水涵木之意;黄精伍枸杞子滋肝肾之阴;白菊花平肝清肝滋肾阴;生杜仲、桑寄生阳中求阴,阴阳同补。

主治:

肝肾阴虚证。症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净质红、脉象细数等。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用于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净质红、脉象细数为主症的肝肾阴虚者的基础治疗。

如失眠则宁心以滋肾,选用肉桂2g,黄连6g,炒酸枣仁15g,夜交藤30g等,其中沈老强调酸枣仁务必炒制,生用则起兴奋作用;肝阳亢盛则强化平肝潜阳之力,加自拟方“珍决汤”(珍珠母30g,白菊花10g,生决明子30g),方中三药皆含有效降压成分;腰膝酸痛可加女贞子10g,墨旱莲10g补虚损,强腰膝。

《类证治裁》云:“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沈老临证强调柔肝以助调肾,在平肝疏肝的同时常配白芍10g,当归10g,首乌10g,桑椹子10g等养肝之品。滋阴之品易腻碍胃,故沈老常在补虚时加入消导的焦三仙30g,生鸡内金30g,云苓10g,陈皮10g,木香10g等顾护脾胃。

验案举要:

刘某,女,40岁。初诊:2003年1月16日(小寒)。双下肢浮肿2年,加重2个月。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浮肿,于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膜性肾病合并上泌尿系感染,口服泼尼松龙20mg,每日1次,近两个月来病情加重,遂来门诊求治。刻诊:双下肢肿甚,晨起眼睑浮肿,腰背酸痛,四肢怕冷,尿频尿痛,头晕目眩,肢倦乏力。检查:舌黯红,苔薄黄,脉细数。血压120/80mmHg,双下肢Ⅱ度凹陷性浮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5个/hp,白细胞8~9个/HP。生化:尿素氮40mmol/L,肌酐800mol/L,胆固醇300mg/dl,白蛋白65g/L,甘油三酯150mg/dl。免疫病理检查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IgG,C3颗粒状沉积。肾小球弥漫性病变,基底膜增厚,钉突形成。中医诊断:水肿,证属阴阳不调,肾气不化。西医诊断:膜性肾病。治疗以调肾阴阳,化气利水。投沈师经验方“调肾阴阳方”加减。枸杞子10g,野菊10g,生地黄10g,当归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黄精10g,仙鹤草10g,灵芝10g,泽泻10g,小蓟10g,白茅根10g,益母草10g,薏苡仁10g,车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头晕消失,面浮肢肿改为午后加重,仍有尿道刺激症状,嘱泼尼松龙减为15mg/d,守法易药;见五心烦热,双脉细数等虚火上炎之证,加滋肾通关散(知母10g,黄柏10g,肉桂3g)清降相火;气短,舌淡之气血两虚之证,加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浮肿难消加冬瓜仁、桑白皮宣肺利水;腰酸腰痛加鸡血藤、老鹳草活血通络,祛湿止痛;怕冷汗出,背凉苔白,加桂枝龙牡汤调营卫,止盗汗。服药四个月后因情绪不舒,痰火内盛而致口黏便干,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之证,检查蛋白(++),眼睑浮肿消失,双下肢Ⅰ度凹陷性浮肿,偶有尿痛尿频,肾精不足减轻,湿热蕴结证显见,治法改为:清热利湿、通利下焦,方选沈师经验方“清热利湿汤”合温胆汤加减;腹胀纳少加大腹皮、木香行气消胀;顽痰不化加三石祛痰清热。因痰瘀常互结,加丹参活血化瘀;痰滞常互果,加莱菔子祛痰行气。泼尼松龙改为10mg/d。加减治疗4个月后,停泼尼松龙,浮肿消失未发,排尿无不适。复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生化检查正常,免疫病理检查明显减轻。后改末次处方胶囊缓图,巩固疗效,未再复发。

注意事项:

外感、胃胀、舌苔腻忌用。

(整理:沈宁,刘兴方,王凤,刘大胜,于潇 审阅:韩学杰)

16.补肾泄毒颗粒(聂莉芳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太子参20g、生黄芪20g、生地15g、生大黄10g、黄连6g、当归10g。

功用:

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化湿通腑泄浊。

方解:

方中太子参、生黄芪、生地、当归益气养阴、补脾益肾,生大黄、黄连清化湿热,通腑泄浊。

主治:

慢性肾衰气阴两虚证兼有浊毒证。症见乏力,腰膝酸软,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要适用于关格病“虚损期”,充分体现了聂莉芳教授“早发现,早治疗”的一贯主张,用方之征为慢性肾衰患者症见乏力,腰膝酸软,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

若兼有纳差,常加鸡内金、砂仁;兼见呕恶者,常加姜半夏、竹茹。

验案举要:

某女,63岁,内蒙古人。2005年7月27日初诊。患者因体检发现血肌酐升高而就诊,就诊时症见乏力,腰部酸痛不适,胸闷,纳眠差,胃胀,小便可,大便二三日一行,舌黯红,苔黄腻,脉沉。查血肌酐516.3μmol/L,双肾B超示:左肾8.0cm×4.2cm×4.2cm;右肾8.6cm×4.3cm×4.2cm。辨证为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浊瘀内阻,治以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法,予补肾泄毒方加减。太子参20g,生黄芪15g,生地15g,山药15g,紫河车10g,当归尾12g,制大黄另包15g,银花30g,山萸肉10g,黄连6g,川断20g,广木香12g,枳壳12g,竹叶10g,天麻20g,苏梗10g,秦艽12g,茯苓12g,丹参30g,薤白10g。服药两个月后二诊:微感乏力,眠差,余无不适,查血肌酐190μmol,予上方去薤白,此后患者即长期以此方加减服用,至2006年11月20日来诊时已无不适,查血肌酐116μmol/L,现仍坚持服药。

注意事项:

脾虚腹泻者慎用。

临床参考:

本方已制成西苑医院院内制剂,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补肾泄毒颗粒能够提高慢性肾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体质状态,可以保护肾小管功能,延缓慢性肾衰进程,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肾性贫血,调节钙磷代谢失调。

(整理:徐建龙 审阅:聂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