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放射治疗的基础
一、肿瘤学知识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所以必须具有一般的治疗学知识,如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等,特别是熟悉和了解临床肿瘤学,要了解不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转归,每种肿瘤的分期以及不同期别的分层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在各种肿瘤不同期别治疗中的作用等。
二、临床放射物理基础
(一)放射源种类
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放射源分为三类。
1.放射性同位素 临床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226镭、60钴、137铯、192铱、198金等,应用其γ线。主要物理常数见表3-1。
2.各种X线治疗机和各种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线。常用的有50kV接触治疗机,220kV深部X线治疗机,各类医用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回旋加速器)所产生的高能X线,例如5、6、8、10、15、18等MVX线。
3.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称β线(6、9、12、15、18、21等Mev电子束)及质子束、中子束等。
表3-1 五种常用放射性同位素γ源物理常数
(二)放射治疗常用治疗机
1.X线治疗机
主要用于外照射和浅在腔内照射。
2.远距离60钴治疗机
是外照射的主要工具,能量较高,穿透能力强,其最大能量吸收在距皮下0.5cm处,同时骨组织吸收与软组织吸收相等,皮肤及骨组织对它耐受好。
3.各种类型的加速器
医用电子加速器分为电子感应、直线、回旋加速器三种。加速器的优点是:可产生高能X线和高能电子线,可供任意能量及深度选择,可以保护重要组织和脏器而对肿瘤组织能达到根治剂量,因此临床使用极为广泛。
4.后装治疗机
是腔内、组织间治疗的主要设备。提供该机的放射源有60钴、137铯或192铱等。局部剂量高,是配合外照射或手术的有力武器,临床主要适用于宫颈癌、宫体癌、肺癌、食管癌、鼻咽癌、乳腺癌及浅表肿瘤。
5.高线性能量传透(LEL)射线治疗机
国外在70年代开始研制适用高LEL射线机。其主要优点是不受细胞含氧高低和对各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三)放射物理名词概念
1.伦琴(r)
辐射的曝射单位,即在空气中使0.001293g空气电离产生一静电单位电荷所需的X线或γ线的量。
2.戈瑞(Gy)
吸收剂量单位,1Gy=1J/kg。1cGy=10-2J/kg=1rad(拉得)。
3.居里(Curie)
放射性同位素活性单位,等同于每秒有3.7×1010次蜕变。
4.靶吸收剂量
以往称“肿瘤量”。在靶区内应由剂量分布来确定。靶区应包括肿瘤以及周围潜在受肿瘤侵犯组织。要尽可能保证大部分靶区的剂量在90%同等剂量曲线范围内。
5.等剂量曲线
放射量分布在两个平面的表现,经过剂量测量而得,在同一根曲线上剂量分布相等的意思。
6.中心轴百分深度量
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所得的剂量与表面或最大电离量的百分比值。
(四)临床对射线的选择
浅表肿瘤如皮肤癌、蕈样霉菌病、乳腺癌胸壁复发等用穿透力不强的深部X线或低能电子线治疗。偏侧头颈部肿瘤也可用电子线,以保护深部正常组织。对大多数胸腹部病灶,深部剂量往往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为了达到较高深部剂量,常应用穿透力强的高能X线照射。除了靶区深度,在选用哪一种或几种射线时,要综合考虑放射野半影、骨吸收、肺和空腔的影响,以及中子污染程度等。
三、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放射线与物质作用产生电离,除直接电离效应外,更重要的是射线与物质中的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例如OH-及H2O2)所发生的间接电离效应。
(一)细胞、正常组织放射敏感性与正常组织放射性耐受量
细胞对射线敏感性取决于所处的细胞周期的不同时相,增殖期细胞敏感性高,G0期则低,同时与细胞繁殖能力呈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细胞内所含3′-5′环单磷酸腺苷(CAMP)高则敏感性低。其敏感性与细胞间期染色体体积,线粒体数量具有密切关系。
人体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敏感性与其繁殖能力呈正比,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最敏感者有淋巴血液系统及睾丸、卵巢等生殖系统、肠上皮等组织,中度敏感者为各类上皮组织,敏感性较差者为骨骼、肌肉和神经等组织。
(二)肿瘤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放射增敏
1.肿瘤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肿瘤组织类型:
起源于放射敏感性组织肿瘤,例如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睾丸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对放射很敏感,一般2000~3500cGy就能杀灭肿瘤而正常组织不会受到严重损伤。起源于上皮的鳞癌,5500~6500cGy才能控制或消灭肿瘤。大多数腺癌则需要更高的剂量(8000cGy)才能控制或消灭肿瘤,而要超过附近正常组织耐受量,因而不宜首选。
(2)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反比:
射线对高分化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神经系统肿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等不敏感,但对分化差的脑肿瘤仍可进行放射,未分化癌的放射敏感性高。
(3)“氧效应”的影响:
在常用射线(低LET)下,乏氧状态肿瘤所需剂量比有氧状态要大2~3倍,这叫氧增强比(OER),在一定限度下,氧含量高的肿瘤组织放射敏感性要高。据此产生了分段治疗再氧合理论。但高LET则不受氧效应影响。
(4)肿瘤大小对敏感性的影响:
较大的肿瘤放疗时,提高根治量的10%~15%,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治愈率。因此临床放疗开始时用较大野(包括肿块和其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区),待照射至根治量2/3后再缩野照射(一般消灭亚临床病灶需照4000~4500cGy),对于残存肿瘤可再缩小野增加剂量。
(5)肿瘤对射线敏感性与患者全身状况有关,包括营养状态,感染并发症,既往治疗情况等。
2.放射增敏剂的应用
(1)氧的应用:
以往使用高压氧舱来使肿瘤患者加氧合并放疗,但经临床观察没有获得肯定疗效。
(2)化学药品增敏剂:
20世纪70年代开始试用灭滴灵和咪唑尼达唑(misonidazole)作为放射增敏剂,临床已取得一定效果,但神经毒性较大,目前正在寻求增敏效果好、毒性低的制剂,例如脱甲咪唑尼达唑等。国内从中草药寻找到一种苯醌类衍生物(Iq7611),经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系乏氧细胞增敏剂,毒性低、放射增敏效果好。
3.加温增加放射敏感性
加温治疗正在全世界兴起,临床有全身加温与局部加温合并放疗两种方式,但以局部加温为主。采用微波、超声和射频加温三种方法,常用于体表肿瘤,日本、美国已用于深部肿瘤。加温与放射并用,使晚期肿瘤的退缩率可达到50%~80%。加温增加放射敏感性可能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
(1)高温条件下(43℃左右)肿瘤组织的乏氧细胞对射线敏感性与足氧细胞相似。
(2)在热作用下,肿瘤细胞受射线损伤的修复过程被阻止。
(3)S期细胞在热作用下由不敏感变成很敏感。
四、临床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
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原则上应有一级诊断(组织学或细胞学)。进行放疗前应有完整病史和体检,对疾病应有明确的分期分型,对需要进行照射的部位应有准确定位,应考虑肿瘤、正常组织的耐受,制订详细可行的治疗计划,有条件者应进行MR检查、CT检查、模拟定位或CT模拟定位和实施治疗计划系统(TPS)。
1.单纯放疗
(1)根治性放疗:
对肿瘤比较局限、全身状况较好者用根治性放射以求达到彻底消灭肿瘤,使患者完全恢复健康的目的。
(2)姑息性放疗:
目的为减轻患者痛苦,缓解症状。例如肿瘤骨转移疼痛用放疗可达到80%以上的止痛效果,用500cGy/次,连用3次,或每周2次,连用2~3周。
2.综合放疗
(1)放疗与手术的综合应用
1)术前放疗:目的是缩小肿瘤,消除瘤周亚临床病灶,减少肿瘤扩散。4000~5000cGy/4~5周,休息3~4周手术。例如食管癌、上颌窦癌的术前放疗。
2)术中放疗:消灭瘤周转移灶或使肿瘤缩小、局限。用电子束(β线)2000~3000cGy/一次,例如中晚期胃癌、胰腺癌和大肠癌等。
3)术后放疗:消灭残留病灶,预防肿瘤在区域内转移。例如头颈癌的术后照射,给5000~7000cGy/5~7周。例如乳腺癌根治术后锁骨上区和内乳区的区域照射(预防量给予5000cGy,而有残留需给予根治剂量7000cGy)。
(2)放疗与化疗的综合应用:分为先化疗后放疗(称新辅助化疗),例如恶性淋巴瘤的综合治疗;先放疗后化疗(称辅助化疗),例如扁桃体未分化癌的综合治疗;以及边放射边化疗(称同步放化疗),例如头颈癌在放疗中并用DDP化疗的综合治疗;或“化疗→放疗→化疗”的“夹心”治疗,例如对小细胞未分化肺癌常作“夹心”治疗。
(3)化疗、手术、放疗三者的综合应用,例如对肾母细胞瘤先用放线菌素D、VCR化疗→手术切除肿块→术后对瘤床放疗→巩固性化疗。
(胡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