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中医临床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节 重视客观检测的原则

传统中医判断疗效的唯一方法是根据症状学的改善,所缺乏的正是客观检测指标,但这并非中医学不曾或不拟采用客观的检测指标。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曾对黄疸症状的进退有下列记载:“每夜小便里浸少许帛,明书记日,色渐退白,则瘥。”这是运用简易但客观的观察方法来判断疗效的一则记录,只是凤毛麟角而已。但在 《黄帝内经》中则有“治病必求于本”的谆谆告诫。反映了前人对此并非没有追求,限于历史条件,只能靠临床症状的进退来判定疗效。

当代中医面对着先进的理化检测,非但毋庸回避,正该重视并利用这些客观的检测手段来佐证中医中药的疗效。根据化验结果来分析诊断各类肝病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准确性。由于肝病的病因不同,所以仅凭一两项化验结果诊断肝病是不全面的,必须仔细分析各种指标的关系和变化,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一)肝功能生化指标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脏器,酶蛋白含量约占肝脏总蛋白量的2/3。肝损伤后肝细胞内的酶类释放出来。目前的肝功化验单中大致可将检测的酶类分为5类:①逸出酶,由于肝细胞坏死而被释放出细胞外的酶类,如ALT、AST。②淤积酶,反映胆汁淤积的酶类,如ALP、GGT。③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酶,如胆碱酯酶。④反映肝纤维化的酶,如单胺氧化酶。⑤肝癌相关酶类,如甲胎蛋白。

目前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了ALT、AST、T-BIL、GGT、TBA、ChE、ALP等重要指标。

1.ALT、AST

人体内的转氨酶有20余种,常用于检测肝脏病变的转氨酶主要是ALT和AST,这是由于肝脏中转氨酶的浓度比血中高1000~5000倍,在肝细胞坏死、细胞膜损伤等情况下,转氨酶将从高梯度向血中释放。因此ALT和AST成为较为敏感的监测肝脏损害的指标。ALT在人体组织中的浓度分布为:肝脏>肾脏>心脏>肌肉,AST浓度分布为:心脏>肝脏>肌肉>肾脏。在肝脏内ALT主要分布于细胞浆中,AST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在肝细胞病变较轻时,也就是说仅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时,存在于细胞浆中的可溶性部分的AST和ALT可释放入血,而存在于线粒体的酶仍然稳定。释放入血后AST比ALT灭活要快,所以ALT上升幅度要比AST高,此时的化验AST/ALT比值<1。当肝细胞严重受损或坏死时,比如重症肝炎等,存在于线粒体的AST随之释放入血,引起血中AST明显升高,导致AST/ALT比值上升>1。

综合以上原理,归纳AST/ALT的临床意义为:

(1)AST/ALT<1见于急性肝炎的早期和轻型肝炎;慢性肝炎的轻到中度;药物性肝损害;肝内外胆汁淤积性肝炎。

(2)AST/ALT>1见于酒精性肝病如酒精性脂肪肝;各类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一般认为AST/ALT>3时有确诊肝硬化的价值。

2.GGT

其酶含量以肾脏最高,但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于肝脏,具有癌胚蛋白的性质。因癌细胞本身的因素和周围炎症刺激使肝细胞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清中GGT活性明显增高。它一般反映了肝细胞、毛细胆管的排泄功能。血清GGT升高多见于以下疾病: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GGT呈中度或高度增加,可大于正常指标的几倍到几十倍,而其他系统发生肿瘤时多为正常。GGT的升高随肿瘤的大小和严重程度而增高。肝癌切除后,GGT可降至正常范围;如有新的转移和复发时,GGT可重新上升,故GGT有助于疗效观察。

(2)阻塞性黄疸:GGT高度或极度升高,其上升程度与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一致,但比ALP更敏感,阳性率更高,而且不受骨骼疾病和妊娠的影响。无黄疸的胆道疾病如胆管炎患者血清GGT也可升高3~5倍。

(3)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GGT轻度升高,在恢复期GGT仍然升高提示肝炎未痊愈。慢性活动性肝炎GGT高于正常的1~2倍,如长期升高可有恶化倾向,在治疗过程中GGT下降,提示向非活动性移行。肝炎后肝硬化静止期GGT正常,如伴有炎症和进行性纤维化则上升,而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早期就有GGT升高。晚期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合成GGT能力丧失,GGT反而很低,故GGT可用于对肝硬化的监测。

(4)酒精性肝病嗜酒者GGT常升高,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几乎都上升。酒精性中毒者如不伴有肝病,戒酒后GGT迅速下降;如有肝病存在,即使戒酒后GGT仍持续升高(有资料显示,患者肯定戒酒持续15个月以后,实验室值可完全正常),故GGT对评价肝脏有无持续性酒精性肝损害有一定的实用性。

(5)GGT的升高还可见于脂肪肝、血吸虫病、急性肝血流障碍、药源性肝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头癌、壶腹癌、糖尿病、胰腺炎、急性心梗、肾病变、血卟啉病等。

(6)药物的影响:某些药物也可导致GGT的升高,或ALT升高,或GGT与ALT同时不同程度升高。此时需要加以鉴别。参见表6-1药物的影响——血清中酶活性升高。

表6-1 药物的影响——血清中酶活性升高
3.TBA血清总胆汁酸(TBA)

是唯一可以反映肝脏分泌,肝脏合成与代谢、肝细胞损害三种状态的血清学指标。TBA是在肝脏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分泌到胆囊的一种有机酸,当肝细胞损伤或胆道阻塞时,会引起胆汁酸代谢障碍。肝脏疾病时,首先表现出是TBA增高,且在肝细胞仅有轻微坏死时,TBA的升高常比其他检查更敏感。有人对264例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的TBA活动期与对照组对比,其值明显增高(P<0.01,其排列顺序为CSH(重型肝炎)>LC(肝硬化)>AH(急性肝炎)>CH(重度)>CH(中度)>CH(轻度)(P<0.01,血清TBA异常率与同组ALT、AST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血清TBA检测较其他指标敏感。

(1)急性肝炎时,特别是急性期,TBA与ALT均急剧升高,两者呈正相关,其恢复正常进程较慢,呈渐进状态,因此TBA对跟踪检测病毒性肝炎病程进展很有价值。

(2)在肝炎肝硬化时,由于胆汁酸贮存量减少致使血清TBA升高。肝炎肝硬化早期ALT和肝功能未明显改变时,TBA浓度明显升高,严重肝炎肝硬化时,其他常规肝功能检测基本恢复正常,而TBA却常常保持升高状态,因此,TBA又可用于低活动期肝炎肝硬化的监测,TBA在肝炎肝硬化的不同时期均增高,但以后期为明显。TBA比ALT更敏感。

(3)另有文献报道餐后连续监测血清TBA水平也可以了解肝纤维化进展。另外,空腹血清TBA与PCⅢ亦有显著相关关系。

总之,提示病情越重,肝脏损害越严重,血清TBA水平越高,恢复越慢。血清TBA水平与肝炎患者病情呈正比。

4.ChE(血清胆碱酯酶)

血清胆碱酯酶是反映肝脏合成蛋白功能的指标之一,肝脏疾病时,由于肝细胞受损,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导致血清胆碱酯酶活力下降,下降程度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ChE降低尤为明显,其次为肝癌。慢性肝炎重度者ChE比中度和轻度者降低明显,部分急性肝炎也略有降低。治疗后随着肝功能的好转,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有所升高。急性肝炎和部分慢性肝炎治疗后ChE活力上升明显,提示预后良好。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由于肝细胞受损严重,治疗后上升不明显,预后皆不好。判断预后、评估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5.ALP(碱性磷酸酶)

ALP是在碱性pH中催化有机磷酸酯释放无机磷酸的一组同工酶,正常情况下,血清ALP活性主要反映三个来源的同工酶:肝(包括骨骼)型、胎盘型和肠型。血清ALP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器官特异性。许多与肝胆疾病无关的情况,可使ALP升高,包括骨病、妊娠、小儿生长。在正常生命的前20年和老年,ALP活性较高,显然与骨骼的改变相关。同时伴有GGT增高的ALP可能来自肝胆系统。单一ALP增高可能是肠源性的。参见图6-1ALP升高的鉴别诊断示意图。

图6-1 ALP增高的鉴别诊断示意图
(1)可见于淤胆性疾病:

ALP经胆汁排出,肝内外胆管阻塞时,ALP有明显增高,ALP增高先于黄疸,在黄疸消退后还可持续异常。也有明显胆管阻塞ALP正常的。

(2)肝内占位性病变:

包括肝肿瘤、肝脓疡。在肝硬化的病程中发现ALP增高,需考虑合并肝细胞癌的可能。对肝实质的肉芽肿浸润性病变,如结核、结节病、某些真菌病,ALP较灵敏,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

(3)肝细胞性病变:

肝细胞性黄疸绝大多数ALP升高,但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5倍;而且在阻塞性黄疸时则常超过,故持续轻度升高,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小;持续高值时则肝细胞黄疸的可能性不大。

6.AFP(甲胎蛋白)

AFP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于胚胎血清中的主要蛋白,妊娠时AFP升高,分娩时,其含量明显降低。

(1)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长期被视为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指标。近年,虽已注意到病毒性肝炎者可有AFP水平的异常,但有关肝炎患者AFP异常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报道甚少。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有关专家对310例经肝穿刺活检诊断的病毒性肝炎患者AFP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10例肝炎患者中AFP异常115例,阳性率为37.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均见有AFP异常者。根据病理,急性肝炎患者AFP阳性率最低,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比较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1.7%、34.2%、57.5%和66.7%。按临床表现诊断,阳性率以慢性重型肝炎最高,慢性肝炎最低,而急性肝炎居中。在肝炎病因分类中单纯HBV感染或HBV基础上又有HAV/HEV感染者AFP阳性率较高,为35.5%和62.8%;HBV与HCV双重感染者为27.3%。单一HCV感染者6例中1例AFP阳性,单纯HAV或HEV阳性者未见AFP异常。此外,有肝癌家族史的肝炎患者AFP阳性率57.9%,高于无肝癌家族史者。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肝炎患者AFP异常颇为常见。一旦发现肝炎患者AFP异常时,应考虑患者HBV感染的背景,或为单纯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或HBV基础上有HAV或HEV重叠感染者。大多数AFP异常的慢性肝炎患者可以在积极治疗过程中顺利恢复,即使AFP呈现高水平阳性者,多数也能逐渐恢复正常,预后较好。在随访3~10年后,仅1例于5年后发展为肝癌。

慢性乙肝可伴有AFP升高,但大多为一过性或持续低浓度升高,而持续高浓度升高者较为少见,极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对AFP持续高浓度升高的慢性乙肝,虽然具有肝癌的较大概率,但仍有慢性肝炎的可能。对此类患者除动态观察AFP外,尚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多项化验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免误诊。慢性乙肝AFP升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肝细胞不断发生炎症、坏死,部分坏死后的肝细胞出现再生现象,会诱发体内AFP-mRNA上升,而出现AFP表达;②肝炎病毒对AFP的合成基因去抑制而使AFP升高;③肝细胞不断坏死,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减少,致使雌激素水平增高,当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相当时,则有利于AFP的合成。因为孕妇体内AFP升高时同时伴有雌激素升高,两者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2)有关AFP的诊断标准:

凡AFP升高,而影像学诊断中未见占位者可做如下判断A、AFP大于400μg/L,持续4周以上,而肝功能始终在正常范围者,可做出肝癌的诊断。B、AFP升高,但低于200μg/L,应密切随访。C、AFP持续攀升,而肝功能始终正常,亦以肝癌可能性为大。E、AFP随ALT波动而波动,则应继续观察。F、AFP升高而ALT转成正常,出现所谓分离现象,则也以肝癌为可能。

7.TB(总胆红素)

本项检测是反映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和肝细胞受损的情况。在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中都可以出现TB升高。升高的情况一般有以下3种:

(1)TB在17~171μmol/L之间。此种多发生在急慢性肝炎之中。

(2)高胆红素血症:TB>171μmol/L,相当于原来的10mg,一般多发生在急性重症肝炎、淤胆性肝炎等,临床报病重。若凝血机制尚可,治疗及时有效,预后较好;当TB达到513μmol/L,相当于原来的30mg,此时肝功能已到了衰竭的阶段,病情凶险,若凝血酶原时间>20秒,凝血酶原活动度<25%,其病死率极高。

(3)残留黄疸:TB在34μmol/L左右,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属于胆道系统的慢性病变;另一个是慢性肝炎恢复期的肝细胞轻度炎症反应。残留黄疸虽然不高,但有时退起来很棘手。另外,在胆红素升高时,若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属于肝前的病变,如溶血性黄疸,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则代表着肝细胞的病变或肝后的病变。临床上需鉴别清楚。

(二)肝纤维化指标

肝纤维化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主要包括了细胞外基质(ECM)、胶原酶类和细胞因子三大类。目前可做到检测第一大类。

1.胶原蛋白
(1)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ⅢN-terminal peptide,PⅢNP或PⅢP):

血清PⅢP是Ⅲ型前胶原在细胞外形成原胶原前,被相关酶切下后进入血液循环的氨基端尾肽,故被视为肝纤维生成的血清学指标。血清PⅢP增高提示活动性肝纤维化。血清中的PⅢP除由肾脏排泄外,也由肝窦内皮细胞经受体介导而摄取,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和肝功能损伤时,血清PⅢP也增高。此外,值得提出的是,在年幼儿童,生长导致全身间质胶原的更新可使血清水平明显增高,故血清PⅢP检测对儿童肝纤维化没有判断价值。

动态检查PⅢP水平对判定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程度有较大价值。持续升高往往提示慢性肝炎的恶化及肝纤维化的发展,下降则表示病情缓解或治疗有效。

(2)Ⅳ型胶原:

组织中的Ⅳ型胶原是以原胶原形式交联组成三维网状结构而存在的,故其网状结构中不仅含Ⅳ型胶原的主三螺旋区(TH),也含其氨基端的四聚体(PⅣ-NP,7S胶原)和羧基端的二聚体(PⅣCP)。故检测血清7S胶原、PⅣCP或TH含量,能反映Ⅳ型胶原降解的情况。但降解的增加常伴有更多的再合成,因此,确切地说,它们是反映基地膜胶原更新率的指标。血清7S胶原对判断肝硬化有较高敏感性(79%)和特异性(82%),是反映活动性肝硬化的最佳指标。PⅣP胶原与PⅢP联合检测,可提高判断的敏感性。两者的比值PⅣP/PⅢP对判断肝纤维化更有参考价值。比值增大,表示降解占优势,减少表示纤维沉积占优势,二者都降低表明肝病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甲亢、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亦有Ⅳ型胶原降解异常。

2.非胶原蛋白

层粘连蛋白P1片段(laminin P1,LN P1):其血清值被认为是反映基底膜更新率的指标,可反映肝窦的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血清LN P1对判断肝纤维化的特异性和正确率分别为98%和92%,但其敏感性不及PⅢP和7S胶原。有报道血清LN P1水平还与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正相关。应注意的是,层粘连蛋白是反映血管基底膜变化的一个指标,在许多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也会明显增高。

3.多糖(GAG)

GAG中的HA是临床常规指标。HA代谢主要是在肝内皮细胞。血清含量升高可间接推测肝脏的功能。但分析其临床价值时应考虑:①血清HA与肝分泌能力及肾排泄速率相关,并与门静脉压力成正相关;②血清HA水平升高亦见于肺纤维化、硬皮病、晚期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③在急性肝炎及大量肝细胞坏死时(药物、酒精、炎症等)HA水平可很高,但此时最多是肝纤维化早期或者有肝纤维化形成的可能;④真正到假小叶形成,肝脏已缩小时(肝纤维化晚期),HA水平反而并不太高,甚至正常。

(三)肝炎病毒指标
1.甲肝病毒

抗-HAVIgM是诊断甲肝最可靠、最灵敏的指标。此抗体出现较早(发病初期,黄疸刚出现时即可发现此抗体),上升快,滴度高,持续时间最短30天,最长420天,通常2天时达到高峰,1~2月后开始下降,6个月后大部分消失。此检测优点是采血一次出现抗-HAVIgM阳性即可诊断。试剂盒也相当便宜。

2.戊肝病毒

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它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传播媒介是污染的水。其潜伏期平均40天。全病程一般比甲肝要长。在甲、戊肝炎同时存在的流行区内,戊肝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甲肝。绝大多数病例为急性病例,有极少部分有可能向慢性转变。诊断依据是测定抗-HEV。目前市售大部分试剂盒为抗-HEVIgG,它较IgM型抗体出现要稍晚。随着病情发展IgG滴度逐渐升高,它可以在体内持续阳性1~10年以上。所以抗-HEVIgG阳性只代表有戊肝的感染,而不是戊肝近期感染的标志。另一类试剂盒为测定抗-HEVIgM,它出现在ALT高峰期前,病程进入恢复期则开始消失。所以抗-HEVIgM阳性被认为是急性感染的标志。但目前试剂盒的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3.丙肝病毒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HVC感染的潜伏期大约是30天。从血液制品感染病毒的病人潜伏期较短(20天)。该病毒比乙肝更易变成慢性。50%~70%输血后丙肝感染演变成慢性。有30%病例可经很长时间(10~20年)发展成肝硬化,其肝硬化病人具有发展成肝细胞癌的危险。

家庭内的非性接触并不增加HCV传播的危险性;但转氨酶升高的病人比ALT正常的携带者更有传染性。HCV母婴垂直传播已经证实,但远不如乙肝。

确诊丙肝感染的病毒学指标为抗-HCV、HCVRNA。

4.乙肝病毒
(1)HBsAg(表面抗原):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无传染性,它的阳性只说明一个人有过或正存在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但它往往和其他的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并存,这样就有了不同的意义。HBsAg的滴度高低与肝损害的程度不一致,它的自然阴转率很低,每年7.8%。

(2)抗-HBs(表面抗体):

它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体,健康人如果注射了乙型肝炎疫苗后就会出现抗-HBs(即产生保护抗体)。它在表面抗原消失数周后在血中出现,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保护人体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可保持多年,一般3~5年。

(3)HBeAg(e抗原):

它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成分之一,当HBV繁殖复制时产生,它出现较表面抗原稍后,消退较早,因此,HBeAg阳性时即e抗原存在,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传染性强,临床证明,HBeAg阳性的母亲80%~100%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婴儿,而HBeAg阴性的母亲只有30%传染给婴儿。

(4)抗-HBe(e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的e抗体,正常人为阴性。抗-Hbe阳性有两种情况;一是血清转换后出现抗-HBe,表示病毒复制已很少或病毒复制中止,传染性较低,正在恢复期。另一个是抗-Hbe阳性可能是病毒变异的情况,病情有一定的复杂性,仍具有病毒复制。

(5)抗-HBc(核心抗体):

它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体,正常人阴性;因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不游离在血液中,经特殊处理后方可检出,方法复杂,故临床上一般检测抗-HBc(核心抗体);它出现于HBsAg出现后2~4周;抗-HBcIgM型,只维持6~18个月,是近期感染的主要标志;抗-HBcIgG型出现迟,但可保持很长时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6)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是HBV的遗传物质。乙肝病毒感染时,外周的血中HBV-DNA的检出反映了完整的HBV颗粒的释放,是病毒复制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目前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CR是一种体外的基因扩增技术。它可将体内极微量的HBV-DNA通过扩增至数百万倍(107)而被发现,是目前检测血清中HBV-DNA最灵敏的方法。有资料报道:“大三阳”(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的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87.76%;“小三阳”(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原阳性)的HBV-DNA阳性率为45.71%(部分可能与变异的病毒株有关)。单项核心抗体阳性中也有检出HBV-DNA阳性(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

HBV-DNA阳性的意义:①HBV感染的标志。②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它与HBeAg多数呈正相关。③有助于判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若HBsAg与HBV-DNA同时阳性,则传播率>80%。④可做为抗病毒疗效判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