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肿瘤眼眶病临床诊断图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节 眼睑良性肿瘤

一、 眼睑皮样及表皮样囊肿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属于先天性迷芽瘤性囊肿。

【临床特点】

1.好发于青少年,发病部位多与骨缝有关,外上颧额缝、内上鼻额缝及泪囊部均为好发部位(图1-1-1)。

2.囊肿与皮肤无或轻度粘连,眶缘皮下可触及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囊性肿物,固定或稍可推动,眼球位置多数正常,囊肿随年龄逐渐生长。

3.少数囊肿伴有皮肤瘘管,囊肿可自发破裂或继发感染(图1-1-2)。

【影像特点】

1.囊肿呈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清楚,部分呈哑铃状,CT可见压迫性骨凹、骨缺损,囊肿各种成分混杂可呈高低密度不均或有负值区(图1-1-3)。

2.MRI脂性成分在T1、T2均为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如成分混杂则信号不等。

【病理特点】

皮样囊肿病理显示囊腔内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腺、汗腺和毛发等结构(图1-1-4)。如囊肿内无附属结构,则为表皮样囊肿。

图1-1-1 不同部位的眼睑皮样囊肿外观像

A.左眼上睑外上方眶缘外囊肿;B.左眼上睑外上方眶缘内囊肿;C.左眼上睑鼻上方眶缘囊肿;D.右眼泪囊部囊肿

图1-1-2 左眼睑皮样囊肿瘘管继发感染

A.左上睑皮样囊肿感染,眼睑红肿,发际部可见囊肿瘘管开口;B.横轴位CT显示左眶前部低密度肿物;C.瘘管完整切除;D.病理:皮样囊肿继发感染、囊肿瘘管,HE × 40

图1-1-3 不同部位眼睑皮样囊肿CT像

A.横轴位CT显示左眼睑表皮样囊肿,囊内为负值区;B.横轴位CT显示左外侧眶缘低密度囊肿;C.横轴位CT显示左鼻侧眶缘囊肿压迫性骨缺损;D.横轴位CT显示左外侧眶缘囊肿压迫性骨凹陷

图1-1-4 皮样囊肿病理

A.囊肿包膜完整,内含脂质角化物及毛发;B.病理:HE × 40

【主要鉴别】

应与皮脂腺囊肿、眼睑血管瘤、畸胎瘤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如囊肿较小,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可观察,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摘除,手术摘除不彻底易复发,完全摘除可治愈。

二、 眼睑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又名粉刺瘤,系皮脂腺导管开口闭塞或狭窄引起的皮脂腺分泌受阻所致,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潴留性囊肿。囊肿大多位于皮肤浅层、表皮与真皮之间,是眼睑常见的囊性病变。

【临床特点】

1.眼睑皮脂腺囊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年人多见。

2.好发于额部、眉弓部或内眦皮下,也可见于睑缘Zeis腺或Meibom腺阻塞导致的囊肿,外观呈球形或类球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之有弹性(图1-1-5)。

图1-1-5 各种眼睑皮脂腺囊肿外观

A~C.眼睑皮脂腺囊肿分别位于眉弓部、上睑及下睑;D.右眼上睑缘皮脂腺囊肿

3.如发生囊肿破裂或感染,表现为眼睑红肿及疼痛,类似眼睑蜂窝织炎(图1-1-6)。

【病理特点】

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集聚的脂样物,囊内极少含有毛发及其他皮肤附件。囊壁内衬以增厚的复层上皮,外周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通向皮肤表面有一狭窄开口(图1-1-7)。

【主要鉴别】

应与皮样或表皮样囊肿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手术完整摘除可治愈。

图1-1-6 左眼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

A.左眼上睑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B.病理: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HE × 40

图1-1-7 皮脂腺囊肿病理

A.皮脂腺囊肿大体标本,黄白色外观,内含脂质成分;B.病理:HE × 40

三、 眼睑色素痣

色素痣是眼睑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眼睑的任何部位,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有先天性存在或后天性获得。病变由痣细胞构成,其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颜色可呈淡灰色、深褐色或墨黑色,边界清楚,部分色素较少或无色素,表面光滑或呈疣状、乳头状隆起,根据组织学分为皮内痣、交界痣和复合痣。

【临床特点】

1.皮内痣临床最常见,呈圆形、圆顶状隆起的结节,皮肤样色泽或棕褐色,多见于成年人,常伴有毛发,不会发生恶变(图1-1-8)。

2.交界痣无毛发生长,栗壳色,扁平或隆起,有皱感,可转化成复合痣,有恶性变趋势。

3.复合痣既是交界痣,又是皮内痣,淡棕色或棕色,表面光滑无毛或乳头状,具有交界痣和皮内痣的表现特征,可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图1-1-9)。

4.分裂痣为复合痣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位于睑缘,表现为上、下睑缘及上、下睑皮肤对应部位皮肤黑色素病变(图1-1-10)。

【病理特点】

皮内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内;复合痣痣细胞位于交界带及真皮内,近表皮的细胞较大;交界痣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的胶原带;分裂痣组织学属于复合痣(图1-1-8、1-1-9)。

【主要鉴别】

应与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相鉴别。

图1-1-8 眼睑皮内痣

A、B.表现睑缘部棕黑色乳头状隆起,表面可见毛发生长;C.左眼眉弓部及上睑黑色素病变,无生长趋势,俗称“毛痣”;D.病理:HE × 40

图1-1-9 眼睑复合痣

A.右眼上睑黑色肿块,类圆形,边界清楚,表面粗糙;B.右眼内眦部上睑缘肿物,呈淡棕色卵圆形扁平隆起,表面无毛发生长;C.右眼下睑肿物呈无色素性痣;D.病理:HE × 100

图1-1-10 眼睑分裂痣

A.左眼上下睑对称性色素斑块;B~D.左眼睑分裂痣,行病变切除联合眼睑整形术

【治疗及预后】

较小的色素痣无须治疗,如美容需要可彻底切除(图1-1-10)。怀疑恶变时应彻底切除,并行病理检查。

四、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基底细胞乳头状瘤、老年疣,是一种常见的眼睑皮肤良性肿瘤,病因不清,可能与过度日光照射、遗传、年龄和HPV感染等有关。病变常累及眼睑及面部皮肤,为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物,罕见恶变。

【临床特点】

眼睑皮肤或睑缘呈分叶状或低乳头状赘生物,呈褐色或棕色不等,边界清楚,质地软,表面粗糙,生长缓慢,圆形或类圆形,一般不发生退变,部分表现为多发性或含有较多色素,呈棕黑色,类似色素痣或黑色素瘤(图1-1-11)。

图1-1-11 各种脂溢性角化病外观像

A~D.睑缘部乳头状、扁平状棕色或棕黑色不等的隆起,边界清楚

【病理特点】

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和数量不等的鳞状上皮细胞组成,病变呈乳头状瘤样增殖,肿瘤细胞主要是棘细胞,上皮细胞可增生肥厚,呈腺样或网状排列,与邻近皮肤有明显界限,细胞内含有不等量色素颗粒,瘤细胞巢内可有许多假性角质囊肿(图 1-1-12)。

【主要鉴别】

应与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可选择手术切除、冷冻、二氧化碳激光等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复发率低,预后良好。

图1-1-12 脂溢性角化病病理

A、B.病理:HE × 40

五、 眼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眼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是眼睑最常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部分病变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其余病因不明,其发病率占眼睑良性肿瘤的11.77%,少数可发生癌变。

【临床特点】

1.眼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多见于儿童和中老年,可发生于眼睑皮肤及睑缘,也有累及睑、球结膜,可单个或多个发生,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表面呈乳头状或桑葚状隆起,软硬不一,有或无蒂(图1-1-13)。

2.部分病变发生不同程度角化及色素增生,表现肿瘤质地变硬,触及有毛刺感(图1-1-14)。

【病理特点】

组织学改变为:增厚的棘细胞覆盖纤维血管组织呈指样突起,鳞状上皮表面呈过度或局灶性角化不全,无角囊肿形成(图1-1-15)。

【主要鉴别】

应与鳞状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皮内痣等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较小的病变可随访观察,疑有恶性变时可手术切除,也可采用冷冻或激光切除,切除不彻底易复发,病毒感染者有自行消退倾向,一般预后良好。

图1-1-13 各种眼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外观

A~D.眼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外观像,呈乳头状、桑葚状不等,边界清楚

图1-1-14 眼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A.左眼上睑乳头状瘤组织角化变硬,含有色素,有毛刺感;B.翻转眼睑见肿物边界清楚,有蒂

图1-1-15 眼睑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理

A.病理:HE × 40;B.病理:HE × 40

六、 皮角

皮角由大量角质蛋白构成,是由于角细胞过度角化而形成的一种皮肤角质增生性损害,也可在脂溢性角化病、棘皮瘤、寻常疣、鳞状细胞癌等皮肤病的基础上发生。

【临床特点】

1.皮角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多见,半数以上为良性,少数可发生癌变,或癌前期病变。

2.表现眼睑及外眦部皮肤呈锥形、圆柱形、分枝形、鹿角形良性肿物,高度自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呈肤色外观,淡黄或褐色,可自行消退或恶变(图1-1-16)。

【病理特点】

基本病理改变同乳头状瘤,鳞状上皮高度乳头状增生,表面覆盖角化层,细胞分化良好(图1-1-16)。

【主要鉴别】

应与乳头状瘤相鉴别。

图1-1-16 眼睑皮角

A.右眼外眦部皮肤锥状分枝形肿物;B、C.左眼上睑缘锥形肿物,肤色,质地较硬,术后病理:HE × 40

【治疗及预后】

少数可自行消退,较小的病变可选择性美容激光、冷冻或手术切除,疑有发生变性、癌前病变或恶性变的肿瘤应积极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预后良好。

七、 眼睑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是由于神经外胚叶发育异常而引起的一种渐进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数病人具有阳性家族史,可以单发,也可以是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根据症状体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将其分为3种类型:局限性、丛状型和弥漫性。眼睑的神经纤维瘤以丛状型最为常见。

【临床特点】

1.眼睑丛状神经纤维瘤表现眼睑软性肥厚,皮肤增宽,上睑下垂,睑板松弛,严重者睑皮肤呈袋状下垂,睑裂呈S形,皮下可触及边界不清的软性组织肿物。肿瘤可蔓延至眶内及颞部(图1-1-17)。

图1-1-17 眼睑丛状神经纤维瘤

A.右眼睑皮肤松弛呈袋状下垂,颜面部皮肤有咖啡斑;B.右眼上睑松弛下垂、组织肥厚

2.部分合并有眼部先天异常,少数发生发育性或继发性青光眼(图1-1-18)。

3.如伴有全身神经纤维瘤,常有躯干及肢体皮肤咖啡斑、皮肤结节等,少数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通常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或Ⅱ型临床表现特征。

【影像特点】

CT可发现蝶骨大小翼或额骨眶板缺失,双侧眼眶不对称,部分视神经孔扩大,头颅骨也可有缺损(图1-1-18)。

图1-1-18 眼睑神经纤维瘤合并先天性青光眼

A.左眼上睑肥厚下垂,眼球突出,角膜直径13mm,雾状混浊,指测眼压T + 1;B.横轴位CT显示眶前部及眶内软组织肿物,蝶骨缺损

【病理特点】

组织病理学表现肿物无包膜,可见受累的神经干膨大,由增生的神经鞘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细长的梭形细胞排列成波浪状或漩涡状,少数瘤细胞发生黏液变性(图1-1-19)。

【主要鉴别】

应与眼睑毛细血管瘤、眼睑静脉畸形、神经鞘瘤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本病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孤立单发且界限清楚者可局部切除,眼睑丛状型如影响视力或因美容需求,可考虑手术切除联合眼睑整复术改善外观(图1-1-20),但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图1-1-19 神经纤维瘤病理

A、B.神经纤维瘤大体标本;C、D.病理:HE × 100

图1-1-20 眼睑丛状神经纤维瘤术前后观

A.左眼睑丛状神经纤维瘤术前面观;B.术后1年面观

八、 眼睑角化棘皮瘤

角化棘皮瘤是一种多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皮肤良性肿瘤,有观点认为与长期日光损伤、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关,是一种毛囊漏斗部上皮增生性病变,临床有时与鳞状细胞癌相混淆。

【临床特点】

角化棘皮瘤好发于青年或老年人的颜面部及眼睑皮肤,可单发或多发,多数肿瘤早期生长迅速,部分数周或数月可自行消退。典型病变为半球形隆起,质地较硬,中央为火山口样凹陷,表面有黑褐色或棕褐色痂皮覆盖,肿瘤边缘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图1-1-21)。

【病理特点】

组织学上瘤细胞呈异形性,病变周围边缘隆起,其中充满角质,表皮细胞增生,真皮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图1-1-21)。

图1-1-21 眼睑角化棘皮瘤

A.左眼下睑肿物呈硬性半球形隆起,中央部有凹陷和角化物;B.术后病理:HE × 40

【主要鉴别】

应与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九、 眼睑血管瘤

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多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属于错构瘤的一种,颜面部、头颈部和皮肤是好发部位,眼科主要见于眼睑、结膜和眶内。病理主要有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和海绵窦型血管瘤两类。

【临床特点】

1.毛细血管瘤位置表浅,可呈紫红色或暗红色,扁平或轻度隆起,质地柔软。如病变局限于皮肤,颜色鲜红,又称草莓痣(图1-1-22)。深部血管瘤位于眼睑深部或眶隔前后,皮肤呈青紫色外观(图1-1-23)。混合型毛细血管瘤表现为一种表层和深层血管瘤的综合体征(图1-1-24)。

图1-1-22 眼睑毛细血管瘤外观(表浅型)

A、B.眼睑毛细血管瘤大小、形状不一,色泽鲜红,呈局限或弥漫分布;C、D.眼睑血管瘤外观呈鲜红色草莓状,边界清楚

图1-1-23 眼睑毛细血管瘤(深部型)

A、B.上睑皮肤隆起,呈紫蓝色外观,触及软,边界不清

图1-1-24 毛细血管瘤(混合型)

A.左眼上睑轻度下垂,眶鼻侧皮肤青紫色隆起,边界不清,表层皮肤有鲜红色局限性血管瘤病变;B.横轴位CT显示眼睑不规则肿物

2.毛细血管瘤如累及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称为Sturge-Weber综合征,皮肤可呈深红色、紫红色、黑红色,少数为双侧,可不对称(图1-1-25)。

图1-1-25 Sturge-Weber综合征

A.“葡萄酒色痣”,左侧颜面部血管瘤,葡萄酒色外观,沿三叉神经区域分布,累及口唇及齿龈;B.“火焰痣”,右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皮肤毛细血管瘤,病变无明显隆起,色鲜红

3.伴有脉络膜血管瘤时可发生青光眼,颜面部受累侧躯干和肢体出现血管瘤、静脉曲张、骨骼和软组织增生等异常时则构成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图1-1-26)。

4.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外观呈紫蓝色隆起,活动,压之可纳入眶内,影像学检查肿物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有完整包膜,以下睑多见(图1-1-27)。

【病理特点】

毛细血管瘤位于真皮内,由毛细血管小叶混杂有疏松的纤维间隔组成,边界清楚,毛细血管的排列无固定方向(图1-1-28)。

【主要鉴别】

应与横纹肌肉瘤、静脉曲张、皮样囊肿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多数婴儿型眼睑毛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较局限病变可随访观察,病灶范围较大、或影响眼睑功能、视力发育障碍及弱视时,应积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注射(激素、硬化剂)、口服普萘洛尔、激光、冷冻、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图1-1-29)。局限性病变预后良好。

图1-1-26 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青光眼

A、B.同一病人,双侧颜面部及右侧躯干部血管瘤;C.B超探及右眼后极部广泛、隆起度不一的中等实性回声肿物,内回声密集,分布均匀;D~F.双眼结膜充血,眼压高,角膜雾状浑浊,前房浅,虹膜新生血管,晶状体浑浊,右眼瞳孔散大,左眼瞳孔不规则后粘连,眼底窥不进

图1-1-27 眼睑海绵状血管瘤

A.右眼下睑紫色隆起,触及皮下边界清楚肿物,可还纳入眶内;B.横轴位CT显示下睑皮下肿瘤边界清楚,密度一致

图1-1-28 眼睑毛细血管瘤病理

A.肿瘤大体标本外观呈红色,无包膜;B.病理:HE × 100

图1-1-29 眼睑毛细血管瘤治疗前后

A.女性,年龄2个月,双侧眉间毛细血管瘤;B.行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后瘤体完全消退

十、 眼睑静脉曲张

血管畸形根据血流高低分为扩张型和非扩张型,眼睑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扩张型血管畸形,原因不明,多数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少数为后天获得。

【临床特点】

1.眼睑浅表部的静脉曲张肉眼可见,部分累及结膜、颜面部,呈紫色、青色或紫红色不等的条索状、团状或结节状扭曲的静脉血管,质软,压迫后消退(图1-1-30)。

2.混合型病变在表现直接可见的眼睑静脉曲张同时,还可累及结膜、颜面部及眶内深部,表现为间歇性眼睑血管扩张和眼球突出(图1-1-31)。

【影像特点】

眼睑及眶内静脉曲张利用A、B超和CT检查能在动态下提示肿瘤病变扩张和体积增大,显示多处囊状扩张的静脉血管畸形,多数可见静脉石(图 1-1-31)。

【病理特点】

静脉血管呈囊状、蜂窝状或条状,管壁为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管腔内可见机化的血栓(图1-1-32)。

【主要鉴别】

应与静脉性血管瘤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局限性病变可随访观察,避免过多低头运动;广泛病变影响眼部功能者可手术切除,但切除不彻底易复发。

图1-1-30 眼睑静脉曲张(浅表型)

A、B.浅表型眼睑静脉曲张,病变均位于睑部皮下,紫蓝色结节状隆起,质软,边界不清,低头后加重;C、D.眼睑静脉曲张伴有结膜及眼睑深部病变

图1-1-31 眼睑静脉曲张(混合型)

A.右眼下睑肿物,皮肤呈紫蓝色结节状,质软,压迫后消失,低头加重;B.横轴位CT显示眼睑病变累及眶深部,可见静脉石

图1-1-32 眼睑静脉曲张病理

A.病理(术中注医用胶后):HE × 100;B.病理(术中注医用胶后):HE × 40

十一、 眼睑黄色瘤

眼睑黄色瘤是由于脂肪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皮肤良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上、下眼睑均可累及,但以对称性分布于双侧上眼睑内眦处皮肤面最为常见。

【临床特点】

表现眼睑内侧皮肤单侧或双侧对称性的皮肤黄色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病变质软,可逐渐变大、隆起增厚,也可进行性多发,早期呈点状相互融合,病变与周围正常皮肤边界清楚(图1-1-33)。

图1-1-33 各种眼睑黄色瘤外观像

A~D.表现双侧上睑内眦部皮肤扁平黄色隆起,部分呈点状融合,图D同时有对称性双眼下睑外眦部皮肤病变

【病理特点】

表皮下或真皮内含有大片呈巢状分布的泡沫样组织细胞,胞浆内含有脂肪,这些细胞可深达皮下组织,或围绕小血管和皮肤附件周围(图1-1-34)。

图1-1-34 眼睑黄色瘤病理

A、B.病理:HE × 100

【治疗及预后】

可激光或手术切除,但病变还可再次出现。

十二、 眼睑钙化上皮瘤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是发生在皮肤真皮深部与皮下脂肪交界处的良性肿瘤,它起源于有向毛母质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属毛源性肿瘤。多发于头面部,其次为上肢、颈部、躯干和下肢,单发多见,临床表现多样。

【临床特点】

钙化上皮瘤好发于青少年,上睑眉弓部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多呈无痛性单发结节或囊肿状,质地较硬,与皮肤轻度粘连,生长缓慢,无明显压痛,表面皮肤呈肤色、红色或蓝紫色,部分有囊性感。一般无自觉症状,表皮完好(图1-1-35),少数继发感染。

【影像特点】

CT可见肿物内高密度影,位于软组织内(图1-1-36)。

【病理特点】

病理为特征性的嗜酸性细胞的影细胞和嗜碱性染色的嗜碱性细胞组成不规则的条索或团块为依据,可伴钙质沉着和异物巨细胞性肉芽肿性炎症(图1-1-37)。

【主要鉴别】

应与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图1-1-35 眼睑钙化上皮瘤(1)

A.右眼上睑病变呈粉红色圆形隆起,边界清;B.右眼眉弓部皮下肿块与皮肤粘连,肤色,质硬,边界不清

图1-1-36 眼睑钙化上皮瘤(2)

A.左眼上睑实性结节状肿物与皮肤粘连,略呈粉黄色外观,质硬;B.横轴位CT显示肿物内钙化

图1-1-37 眼睑钙化上皮瘤病理

A、B.术后大体肿瘤标本表现呈团块状,组织内有钙化的硬性组织;C.病理:HE × 40;D.病理:HE × 100

十三、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是痘病毒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一般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有自体接种。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好发于躯体及四肢,眼睑发病少见。

【临床特点】

传染性软疣好发于睑缘,呈灰白色或珍珠色,少数为正常肤色,表面光滑,中心脐窝状,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凹陷形如鼠乳,挤压顶端有乳酪样的物质,有时微痒(图1-1-38)。

【病理特点】

病变位于表皮,棘细胞向内增生,形成多个小叶和梨状兜囊状结构,表面表皮细胞蜕变充满中心腔,形成脐状,胞浆内含有病毒包涵体,即软疣小体,嗜伊红染色阳性,包涵体可逐渐增大,随细胞逐渐向表皮移动,软疣小体从嗜酸性染色逐渐变为嗜碱性(图1-1-38)。

图1-1-38 传染性软疣

A.左眼下睑缘粉红色隆起,中央凹陷;B、C.病理:HE × 40;D.病理:HE × 100

【主要鉴别】

应与角化棘皮瘤、皮肤包涵性囊肿、汗腺瘤相鉴别。

【治疗及预后】

可冷冻或手术切除,健康病人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