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
第一章 夏商周时期医学教育
远古至今,自从有了人类,便开始了与疾病的抗争,就有了医药卫生活动。但是,那一时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是和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宗教活动混杂在一起的,还没有自成体系,也没有专职医生,更没有系统医学教育,基本处于一个自然存在与发展的状态。
一、公共卫生意识的出现
《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疾病)易见(结成)”;《礼记》中也说:“疾病,内外皆扫,彻亵衣,加新衣”;殷墟遗址中已有畜圈、厕所和水沟。距今约3200年前,我国已有这样丰富的记录和实物,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实属少见。
当时人们在婚姻制度上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周礼》云:“礼不娶同姓”,并说:“男三十娶,女二十嫁”;《左传》亦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二、医疗经验的积累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能辩认的疾病有20余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舌、疾鼻、疾腹、疾身、疾足、疾育、子疾等。已初步按人体部位记述病名,如甲骨文中有与“龋”相应的字,表示牙齿上的窟窿是虫所蛀;《说文解字》说:“蛊,腹中虫也”,这里蛊表示腹中的寄生虫;对疾病和病状的描述还有耳鸣、蛀齿、下痢、失明等。
对疾病与季节的关系有了较多的认识,如《周礼》云:“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礼记》也有“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等记载。
这一时期,也积累了一定药物知识,药品种类越来越多,并开始对药物进行初步分类。《周礼》载“五药”,指“草、木、虫、石、谷”;《诗经》记载有车前草、益母草、枸杞、艾等50多种药物;《山海经》记述的药物多达146种,其中包括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可治数十种疾病。
三、医生分类
《周礼·天宫》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四科:食医(营养医生)负责宫廷饮食(设中士2人),疾医(内科)治疗内科疾患(设中士8人),疡医(外科)治疗肿瘤、疮疡、金疡和折伤(设下士8人),兽医治疗兽病(设下士4人)。可以说,这是我国医学上最早的分科,是以后医学教育专业设置的萌芽和基础。
四、医学发展的显著特点:医巫不分
由于此时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很多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尊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卜卦的贞人是巫师,诊断病的医生也是巫师,有时一人身兼两职。但是,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崩溃,以及否定天命、鬼神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人们开始对神权迷信统治和鬼神致病观念发生了动摇,巫医势力渐趋衰落,巫与医也逐渐分离。
五、医学教育及医疗管理
“师带徒”是这一时期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专业从医人员把自己所积累的医药卫生经验和知识传给弟子。《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可见当时人们对医生的实践经验和一脉相承的技术传承之重视程度,也说明当时医生带徒弟之盛行。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我国便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和卫生组织,出现了专职医生(御医),且设有专门的机构来司理医药卫生活动。在医生管理方面,要求“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即要求医生对那些经过治疗未愈而亡的病例,分析其原因,并整理成病案,向上级医生报告。这大概可以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病案书写方面的规定。这一时期对医生实施考核制,作为评定等级、确定待遇的依据。这种考核制,对推动我国古代医学和医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