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治疗

由于慢性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所以治疗应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治疗以实者泻之为原则;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或虚实夹杂,应着重益气健脾固肾为治,以防复发。对于没有高血压、感染等并发症者可以单纯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若合并有严重高血压、感染、水肿及并发急、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应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并发症为主要目的。

(一)辨证施治

慢性肾炎病程长,缠绵不愈,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为主;标实为外感证、水湿证、湿热证、血瘀证为主。治疗应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若出现虚实夹杂证,临床应标本并治。

1.本虚证

(1)脾肾气虚
证候特点:疲倦乏力,浮肿,纳少,脘胀,腰脊酸痛,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补肾。
推荐方剂:四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
基本处方: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仙茅12g,淫羊藿12g,黄芪15g,菟丝子15g,黄精15g,怀山药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脾虚湿困,头晕肢重,苔白厚浊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健脾;若脾虚便溏甚者,可加扁豆、芡实、薏苡仁等健脾助运;若浮肿明显者,可加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2)肺肾气虚
证候特点: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质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益肺补肾。
推荐方剂:玉屏风散合二仙丸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5g,仙茅12g,淫羊藿12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茯苓15g,怀山药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下肢浮肿较甚,小便量少,或腹部胀满者,加大腹皮、泽泻、车前草以利水消肿;服药后小便仍不利,或水肿较为严重者,用上方加葶苈子、二丑加强泻水,注意中病即止;大便稀溏者,加干姜、熟附子温肾助阳止溏。
(3)脾肾阳虚
证候特点:浮肿明显,面色 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胫酸腿软,神疲,纳呆或便溏,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剂: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
基本处方:熟附子15g(先煎),干姜15g,白术20g,茯苓20g,草果仁10g,山茱萸15g,淫羊藿15g,肉桂2g,熟地15g,黄芪15g,党参15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伴胸水,咳嗽气促不能平卧者,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利水,可选葶苈子、泽泻泻水;若有腹水,可用五皮饮加减。
(4)肝肾阴虚
证候特点: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剂: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基本处方: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0g,牡丹皮12g,泽泻15g,茯苓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枸杞子15g,黄精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伴肝阳上亢,头痛头晕,视物不清,急躁,夜寐不安者,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男子遗精或滑精,女子白带多者,酌加金樱子、芡实、石韦收敛固涩;血尿,小便色红,或尿检红细胞(++)以上者,酌加大蓟、白茅根、仙鹤草止血;咽痛者,酌加玄参、知母、黄柏清热利咽;大便干结者,加用熟地黄,何首乌润肠通便。注意滋补肝肾之品,往往味厚滋腻,助湿伤中,在药物应用上应减轻滋腻之品的用量,或配以淡渗利湿之品,或配以醒脾开胃之品。
(5)气阴两虚
证候特点: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黯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剂:参芪地黄汤加减。
基本处方:太子参15g,党参15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15g,黄芪15g,牡丹皮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咽痛日久,咽喉黯红者,可加沙参、麦门冬、桃仁、赤芍以养阴化瘀;纳呆腹胀加砂仁、木香、枳壳行气和胃;五心烦热者,可加地骨皮、鳖甲、旱莲草滋阴清热。

2.标实证

(1)外感证
证候特点:有风寒或风热表证。
治法:风寒者疏风散寒解表;风热者疏风清热解表。
推荐方剂:风寒者用麻黄汤;风热者用银翘散。
基本处方:风寒者:麻黄6g,桂枝10g,杏仁10g,防风10g,苏叶10g;风热者:金银花15g,连翘10g,淡竹叶10g,薄荷5g(后下),板蓝根15g,大青叶15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法:风寒者如伴有肢体酸痛,可加用羌活、独活祛风散寒兼祛湿,如有头痛,可川芎活血散风。风热者,如伴有咳痰黄稠,可加用黄芩、知母清肺化痰,若出现风热化燥伤津者,可加南沙参、天花粉清肺润燥。
(2)水湿证
证候特点:浮肿,纳呆,恶心,呕吐,身重困倦,舌淡,苔白腻,脉沉。
治法:利水渗湿。
推荐方剂:五苓散加减。
基本处方: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5g,桂枝5g,藿香15g,陈皮5g,甘草5g。
(3)湿热证
证候特点:皮肤疖肿、疮疡等;咽喉肿痛;脘闷纳呆,口干不思饮;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剂:五味消毒饮或八正散加减。
基本处方:白茅根15g,车前草15g,瞿麦15g,白花蛇舌草15g,扁蓄15g,石韦15g,蒲公英15g,银花15g,连翘15g,甘草5g。
加减法:如湿热下注,伤及膀胱,出现尿血,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若尿路有结石,可加用金钱草、石韦化石通淋。
(4)血瘀证
证候特点: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色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推荐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基础处方:桃仁5g,红花5g,熟地15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5g,丹参10g,泽兰15g,甘草3g。
加减法:若病久导致气血两虚,面色不华者,可加黄芪、党参补气以加强活血之效。
慢性肾炎由于病程长,病机复杂,主要病理基础是正虚邪实,两者互为因果,如失治误治,均会延误或加重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扶正为主,重视整体功能调节,着重补肺健脾益肾;二是祛邪解毒贯穿疾病始终。慢性肾炎邪实以风、寒、湿、热、瘀为主,反映了病情加重或恶化的状况,临证之时不可不辨。用药之时必须把扶正和祛邪结合起来,防止单补或纯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可根据标本缓急灵活掌握用药。

(二)名医名家特色经验 1.李济仁蛋白转阴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蛋白转阴方组成:黄芪50g,潞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川断15g,金樱子15g,诃子肉15g,乌梅炭15g,川萆薢15g,石韦20g,白茅根20g,墨旱莲15g,车前草15g。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气虚,湿热内阻证。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辅以川断、金樱子、诃子肉、乌梅炭补肾壮腰、收敛固涩;川萆薢、车前草、茯苓、石韦利湿清热,分清泌浊;白茅根、墨旱莲凉血止血。综合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收敛固涩之功。临证加减:水湿浸渍型症见全身浮肿,尤以双下肢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腰膝酸软,纳呆腹胀,便溏,脉沉细者,可用蛋白转阴方加淡附片、猪苓等。脾肾阳虚型症见腰部酸痛,倦怠肢软,偶见颜面浮肿,纳谷寡味,极易感冒,大便时稀,口不渴,面色 白,可用蛋白转阴方加炙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等。风热搏结型可见全身多处散在紫癜,小溲夹血,伴发热恶寒,咽喉疼痛,神疲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药用蛋白转阴方加银花、连翘、生地黄、薄荷、紫草、田三七等。(李艳.李济仁临证医案存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8.)

2.邓铁涛四型论治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在发病过程中,早期表现为脾虚湿困,症见面色白或萎黄不华,身重倦怠,身肢浮肿轻重不一。浮肿严重者,可见腹胀大如裹水之状,脘闷纳呆,气短自汗,大便时溏,小便短少,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若血虚明显的患者,可并见头目眩晕、心悸易惊惕、手足发麻、唇甲淡白、脉兼细等症。至中后期,由于先天与后天密切相关,往往因脾虚损及肾,而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见面色白或晦暗,形寒怕冷,四肢欠温,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或五更泄泻,浮肿显著,以腰以下为甚,或可伴有胸水、腹水,咳逆上气不能平卧,小便短少,少数亦可表现为浮肿不太甚,小便频数而清长,舌淡而黯,苔薄白,脉沉细软弱无力。这一阶段,少数患者,可因阳损及阴,或经过治疗,病向好转,但也可由于温阳或利水太过损伤阴液,而表现为肝肾阴亏,证见浮肿不甚,面白颧红,眩晕头痛,心悸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盗汗,遗精,咽干,舌质嫩偏红,或边尖红,苔少,脉弦细数。若正气日虚,脾肾衰败,湿郁化浊上蒙心窍,则除见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证外,可并见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或皮肤瘙痒,或口有尿臭,或呕血便血,或胸闷喘息,烦躁不宁,甚则抽搐惊厥,昏迷不醒,舌苔黄浊或舌光无苔,脉象虚大或沉微细数。对本病的辨证分型,主张分为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肾阴亏和脾肾衰败浊蒙心窍4个证型。而脾虚是本病的共性。治疗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运,这是愈病不可忽略的环节。
脾虚湿阻型,较常用的是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基本方为:党参15g,白术12g,云苓皮25g,甘草4g,山药12g,薏苡仁15g,黄芪20g,牛膝12g,猪苓15g,桂枝12g。加减法:若湿重,而见苔白厚腻的去山药,加防己12g、砂仁8g;血虚明显的去猪苓、桂枝,加当归12g、枸杞子12g、鸡血藤30g;若见血压升高的,重用黄芪30g以上,去桂枝、山药,加生石决明30g(先煎)、代赭石30g(先煎)以潜虚阳;若见血尿(镜下血尿者)去桂枝,选加小叶凤尾草15g、淡豆豉30g、三七末3g(冲服);若治疗后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长期不除的,则改用自拟消蛋白饮:黄芪15~30g,龟甲30g,山药15g,薏苡仁15g,玉米须30g。本方具有健脾固肾、利湿化浊之功,经临床验证效果较好。
脾肾阳虚型,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化裁。基本方为:熟附子10~15g,姜皮20g,白芍12g,白术15g,云苓皮30g,肉桂3g,大腹皮12g,猪苓15g,泽泻12g,党参20g,黄芪20g。
肝肾阴虚型,则多用杞菊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等。若为阴阳两虚的,则用济生肾气丸;若血压升高的,则加生牡蛎30g、决明子25g。
脾肾衰败浊蒙心窍型,除按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辨证用药口服外,还可用生大黄30g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数天。(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56.)

3.朱良春益气化瘀补肾汤治慢性肾炎肾亏瘀阻证

益气化瘀补肾汤组成:生黄芪30g,淫羊藿20g,石韦15g,熟附子10g,川芎10g,红花10g,全当归10g,川续断10g,牛膝10g。须用益母草90~120g煎汤代水煎药,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主治慢性肾炎日久,肾气亏虚,络脉瘀滞,气化不行,水湿潴留。方中黄芪甘温,专司益气培本,促进血液循环,且能利水。淫羊藿辛甘性温,功在补肾阳、祛风湿。附子辛热,补阳益火,温中焦,暖下元。石韦甘苦性平,功专利尿通淋,且能消除肾小球之病变。川续断苦温,为活血理气之要药。红花辛温,活血,破瘀生新,且有降压之功。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续断苦温,牛膝苦酸性平,皆为补肝肾之品。益母草苦寒,功能活血、利水、消肿,大剂量应用时,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且能消除尿中之蛋白,屡用奏效。
临证加减: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各型慢性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连翘18g、漏芦18g、菝葜18g、地鳖虫9g、鱼腥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蝉衣4.5g;各型慢性肾炎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片7.5g;临床辨证为阳虚者,加肉桂4g、鹿角霜10g、巴戟天10g;肾阴虚者,加生地黄15g、龟甲15g、枸杞子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脾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5g、山药20g、薏苡仁30g;尿蛋白增高者,加金樱子12g、芡实15g、益智仁12g;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1.5g(研末装入胶囊早晚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g、广地龙15g;血尿者,加琥珀3g(研末分早晚吞服)、白茅根30g;尿少且短涩者,加蟋蟀18g、沉香4.5g(共研末装入胶囊,每服6粒,1日3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血胆固醇高者,加泽泻15g、生山楂20g;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加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非蛋白氮及肌酐明显升高者,加生地黄10~20g、牡丹皮12g、六月雪30g、扦扦活30g,并配合中药煎液灌肠;浊阴上干而出现呕吐、眩晕等危险症情,服药困难者,改用生大黄10~30g、白花蛇舌草30g、六月雪30g、丹参18g、生牡蛎30g等煎成200ml做保留灌肠,每日2次,并配以“醒脑静”治之。(张丰强,郑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48.)

4.任继学益肾健中汤治慢性肾炎脾肾阳虚证

益肾建中汤组成:仙茅15g,菟丝子15g,白术15g,鹿角胶15g,砂仁15g,茜草15g,土茯苓20g,爵床50g,黄芪50g。主治浮肿,面色苍白欠润泽,畏寒,腰酸冷痛,腹胀,神疲乏力,尿色白或短或多,舌体胖大淡红,两侧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方以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菟丝子、爵床、仙茅壮肾阳,暖腰膝,固肾精;白术健脾燥湿;砂仁理气益胃;茜草止血;黄芪补气利尿;土茯苓解毒利湿。诸药合用,具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效。(柴国剑.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285.)

5.时振声滋肾化瘀清利汤治阴虚湿热

滋肾化瘀清利汤组成: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侧柏15g,马鞭草20g,石韦15g,白花舌蛇草20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用于治疗IgA肾病血尿属阴虚湿热者。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侧柏、益母草凉血止血,马鞭草、石韦、白花舌蛇草、白茅根共奏清热利湿之功;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加僵蚕、钩藤、天麻、菊花、枸杞子等;心肾阴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等;肺肾阴虚者,去白花舌蛇草,加天门冬、麦冬、五味子等;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等;风热者,加金银花、菊花或改用银蒲玄麦甘桔汤加淡竹叶、薄荷等;瘀血重者,加泽兰、桃仁、红花、丹参等;湿热者,加滑石、萆薢、石韦等;水湿停留者,加防己、车前子、怀牛膝等;痰热者,加瓜蒌皮、桑白皮等;热毒者,去女贞子,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血尿重者,加马鞭草、生侧柏、大小蓟等。(刘宏伟.滋肾化瘀清利汤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3,8(2):155.)

6.杨霓芝三芪口服液(原通脉口服液)治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

三芪口服液(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组成:黄芪、三七等。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血瘀证。用法:每次10~20ml,每日3次。临床所见,慢性肾炎多因气虚发病,因血瘀而致病情迁延难愈。故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取其一方面固卫表以防外感,一方面健脾以利湿;再以三七活血养血为臣。方仅数味,重在益气活血,是标本兼治、防治并重之方剂。(杨霓芝,刘旭生.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二、西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慢性肾炎的治疗应以改善临床症状及防止严重并发症为主要目的,目标是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一般主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国内外对慢性肾炎是否应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尚无统一看法,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因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轻重程度不一,故在治疗上是否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须根据临床及结合病理类型而制订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原则,应予降压、利尿、降脂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

(二)治疗方法 1.利尿消肿

必要时可适当选用下列药物:氢氯噻嗪:每次25mg,每日3次。呋塞米:每次20mg,每日3次,水肿严重者可静脉给药。螺内酯:每次20mg,每日3次。
水肿严重、血浆白蛋白下降明显者,可给予血浆、白蛋白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后,再使用利尿剂,以加强利尿效果。

2.积极降压

高血压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力争把血压降至理想水平,蛋白尿≥1g/d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d者,血压可放宽至130/80mmHg以下。降血压时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应平稳降压。降压药物可选择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等。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代表药物:贝那普利,每次10mg,每日1次;或氯沙坦50~100mg,每日1次。使用ACEI及ARB类药物应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
(2)钙离子拮抗剂: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次30mg,每日1次;或氨氯地平5mg,每次1次。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应注意胫前水肿及便秘等情况。
(3)β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每次47.5ng,每日1次。注意监测心率。
顽固性高血压可选用不同类型降压药联合应用。

3.其他治疗

对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及时予以适当治疗,防止上述因素加重肾脏损害。应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和易诱发肾功能损伤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及非类固醇类消炎药。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中西医结合难点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实践中,中医药可以显著降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并且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疗效。但仍存在以下难点:

1.防治慢性肾炎的发生及复发

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外感而诱发者占很大的比例,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病情稳定期常常因为外感而使疾病反复,病情加重。因此,外邪侵袭是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防止外邪侵袭,控制上呼吸道感染是治疗肾病的重要环节。
就中医理论来说,外邪侵袭多以肺经证候表现为主,诸如发热、咽痛、头痛、咳嗽等,有的则迅速出现面目四肢浮肿等症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
如病症在急性期,临床上要避免高蛋白饮食,水肿或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食盐入量。每日以2~4g为宜。高度水肿者应控制在每日2g以下,咸鱼、各种咸菜均应忌用,待水肿消退后钠盐量再逐步增加。除有显著水肿外饮水量不应受到限制。注意食品安全,多吃新鲜的瓜果和天然食品。以品种多样、搭配合理、清淡可口为原则。
在病人缓解期应坚持中医药治疗,以益气健脾扶正为主要治疗大法,可有效地减少外感次数;发作期积极控制感染,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根据IgA肾病的病理类型选择对应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也可有效防止IgA肾病的复发。
另外,过度劳累、开夜车、考学压力大等,均可使肾炎病情加重。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平时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适量活动,加强身体锻炼,但应避免过劳。合理营养,增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随时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2.调节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主要指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细胞免疫在某些类型肾炎中的作用也得到肯定。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中药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许多中药不仅能够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如黄芪、三七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高者抑之,低者补之”,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上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慢性肾炎患者病情稳定期免疫功能常表现为低下,并且因此导致感染而加重病情,临床可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或方剂。如补气类人参、黄芪、甘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补阳类有肉桂、鹿茸、冬虫夏草、杜仲、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仙茅、肉苁蓉、八味地黄丸等。临床可根据辨证情况选择。
慢性肾炎患者急性发作期免疫功能常表现为亢进,此时可选择具有免疫抑制样作用的中药。如苦参、黄芩、穿心莲、蛇床子、山豆根、穿山甲、夏枯草、昆明山海棠片及火把花根片等,可抑制体液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病变减轻。临床可按辨证与辨病用药的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选用。
另外可以把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配合使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例如:当归补血汤和防己黄芪汤,用黄芪提高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用当归、防己抑制异常的免疫功能;仿此可制成二参汤(人参、苦参)、二黄汤(黄芪、黄芩)等治疗本病。利用人参、黄芪健脾益气,增强机体全身免疫功能,利用苦参、黄芩清局部湿热,抑制局部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3.减少蛋白尿及血尿

蛋白尿的中医病机十分复杂。除和脾肾不固、精微下泄有关,还和湿热、瘀血、风邪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与辨病相结合,依据现代药理研究选择用药。如气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太子参、党参、黄芪、山药等;阳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仙茅、淫羊藿、肉桂等;血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熟地黄、何首乌等;阴虚兼有蛋白尿者可选用龟甲、黄精、生地黄、女贞子等;兼有湿浊者可选用利湿类药如石韦、车前子、鹿衔草、赤小豆等;兼有血瘀者可选用活血化瘀类药如三棱、莪术、桃仁、水蛭等;另外收涩类药如金樱子、芡实、乌梅、煅龙牡,祛风类药如羌活、防己、浮萍、蝉蜕等亦具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另外,具有ACEI类作用的中药一方面除有肯定的降压疗效外,因扩张出球小动脉,能明显降低肾小球内压,尚有肯定的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尿蛋白和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具有ACEI类作用的中药有:补气类如北芪、何首乌、山药、白术、竹节参;补肾类如何首乌、桑椹子、旱莲草、地黄、龙眼肉、补骨脂、怀牛膝等;另外降香、细辛、菊花、海金沙、泽泻、半夏、天南星、瓜蒌亦有较强的ACEI类作用。临床可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辨证选用。
患者蛋白尿表现为单纯虚证或实证的较为少见,临证之时可结合病人的实际辨证情况灵活选用。慢性肾炎蛋白尿较顽固,治疗必须长时间服用才能收效,不能急于求成以致半途而废。
西医学认为血尿的产生主要是肾小球基膜系膜损伤后肾小球通透性增强引起的。中医学认为血尿产生的原因较多,要辨证论治,不能单纯止血。治疗原则是标本同治。可采用益气摄血法、清热凉血法、活血止血法三大法。常用治本药物如补气摄血类有黄芪、党参、太子参、山药;清热凉血类有栀子、车前草、石韦、珍珠草等;活血止血类有牡丹皮、紫草、泽兰、琥珀末等。常用治标药物,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对症的止血药,如白茅根、茜草、仙鹤草、三七、蒲黄、侧柏叶、阿胶、荆芥炭等。

4.作用靶点不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

近来研究报道,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中具有毒副作用小、辨证论治等优势,如在肾功能正常西医观察阶段或者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时,中医可根据临床病机及证候特点,采取辨证论治,减毒增效,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有作用靶点不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等不足之处。
西医治疗慢性肾炎有起效快、靶点明确、近期疗效好等优势,但常有毒副作用、缺乏针对性较强的个体化治疗、疗效差异较大仍为其重要不足。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样存在作用靶点不明确、辨证分型不统一,以及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等不足,故今后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完善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逐步总结与摸索病理类型与证候之间的规律,从而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的研究,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演化特点,以明确疾病的预后指导;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积累,为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慢性肾炎中西医诊疗指南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西医结合临证思路分析 1.探索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肾脏病理作为诊断IgA肾病的金标准,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进展,其作为“微观辨证”的学术观点被引人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学者试图通过患者宏观症状(自觉症状及体征)的客观表达揭示肾脏病理组织的“微观”改变。可从文献入手,对IgA肾病常见证候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进而围绕IgA肾病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相关文献展开分析,逐步总结与形成病理类型与证候之间的规律,则可更好的运用于临床。
屈凯等人对1994—2014年间的文章共计2013篇进行研究后提示,IgA肾病常见证候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等;证候要素分布:肾、脾、肝、肺、脉络,阴虚、气虚、血瘀、湿热、阳虚。结果提示IgA肾病证候分布多样、繁杂,有待于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证候要素作为辨证新体系,其简化了辨证的复杂性,提高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其作为辨证的基础,揭示了辨证的规律、实质与特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
就文献分析结果可见,从肾脏病理分型、Katafuchi积分及免疫沉积物,均可见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证候演变及症状变化的程度与肾脏病理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肾脏病理诊断及肾脏病理损害程度评价对实施IgA肾病中医微观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揭示出可将微观的病理指数纳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但是,肾脏病理与证候间相关性如何客观表达仍值得探讨。如某一证候的诊断需主症和(或)次症方可成立,若引入肾脏病理,其病理下的演变是否可以作为某一证候诊断成立的“金标准”,同样对于肾脏病理,当证候演变至某一证候类型时,肾脏病理变化的结果是否可以直观表达。因此,如何客观实现宏观与微观辨证一体化表达,将是今后工作的研究重点。

2.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在肾脏病领域,ACEI/ARB已经被广泛运用以降低尿蛋白的流失。回顾性及非随机对照的临床长期随访显示了激素治疗IgA肾病的有益作用。另外,又有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患者的相关报道,但普遍认为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有待考证。大量文献报道在中医辨证论治与上述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实践中,中医药可以显著降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并且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疗效。
张新革等人的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但是由于纳入文献中的患者证型药剂的不统一,不能评价具体的中医药方剂针对性疗效;在此研究领域中,还是需要大量的具体方剂针对具体疾病证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具体的中医中药的疗效。

3.防治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病程长短不等,多数患者最终发展成慢性肾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疗。因此如何延缓慢性肾炎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开展肾穿刺活检术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特点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是延缓肾衰竭的关键。慢性肾炎一旦出现肾衰竭,可在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进行肾穿活检术了解其病理类型,不能轻易放弃对原发病的治疗。据研究,肾功能渐进性发展除了与原发病进展有关外,还主要与高血压、蛋白尿、高蛋白饮食、尿毒症毒素、高脂血症、慢性缺氧、肾小球后缺血及贫血、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在临床上应注意避免或解除这些加重因素,以延缓或改善肾功能的进程。国内有学者报道,必需氨基酸和α-酮酸在极低蛋白饮食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中有改善并维持患者营养状况的趋势,并能减少氮质产物的堆积,改善肾功能。
近年来研究提示,中医药在延缓肾衰、保护肾功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报道证明中药可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改善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清除氧自由基,防止钙超载,减轻肾脏损害等,长期口服中药治疗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也是一个见证。比较肯定的具保护肾功能作用的中草药有:大黄、冬虫夏草、黄芪、丹参等。即使在病情稳定期坚持服用健脾益肾之品也可以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衰到来。但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注意避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防止损伤肾功能。
综上,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地控制其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血脂,是预防慢性肾小球肾炎向尿毒症发展的有力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及经验体会

慢性肾炎病程长,可因各种加剧因素导致病情恶化,临证治疗时,可根据标本缓急进行用药:病情发作时,急则治其标,积极消除可逆因素;病情稳定时,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着手,防治病情复发;或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原则。同时,结合中药的现代研究应用于临床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急则治其标,消除原发病因及可逆因素

感染因素:
慢性肾炎病程发展过程中常因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或使病情恶化。临床可积极采用中医药治疗进行防治感染,如当患者有感冒以及咽痛等外感风热症状时及时使用具有抗链球菌作用的疏风清热或单纯清热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夏枯草、大青叶、黄芩、黄连、鱼腥草等;当患者有急性尿路感染且对西药不敏感时可选用具有抗大肠杆菌作用的清热利湿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连翘、马齿苋等;既能补肾又能抗大肠杆菌的中药,如山茱萸、金樱子、川杜仲适宜于长期慢性尿路感染且表现为肾气虚弱的患者。临证之时可结合辨证情况选择用药。必要时可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同时需注意避免使用肾损害药物。
控制血压方面:
肾小球病变时血压升高由容量负荷过高及肾素分泌增多等原因引起,病变晚期可引起肾内血管硬化,硬化的小动脉可进一步引起肾缺血而加重肾小球损害。钙离子拮抗剂具有降压作用,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保护了肾功能。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的中药(由强到弱排列)有:川芎、当归、三棱、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牡丹皮、淫羊藿、菟丝子等。以上临证时可根据辨证情况选择用药。
另外,研究报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除有肯定的降压疗效外,因扩张出球小动脉,能明显降低肾小球内压,有肯定的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尿蛋白和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具有ACEI类作用的中药有:补气类如北芪、何首乌、山药、白术、竹节参;补肾类如何首乌、桑椹子、旱莲草、地黄、龙眼肉、补骨脂、怀牛膝等;另外降香、细辛、菊花、海金沙、泽泻、半夏、天南星、瓜蒌亦有较强的ACEI类作用。临床可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辨证选用。
β受体阻滞剂对肾素依赖性患者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中药淫羊藿既可补肾,又可降低尿素氮,并具有β受体阻滞剂样作用,一举三得,不失为一味好药。
大多数慢性肾炎迟早会出现高血压,有些病人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处理上需要控制水及钠盐入量,除采用具有上述功能作用的中药外,还可选用具有利尿降压作用的中药,如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绵茵陈、生苡仁等。上述对轻中度高血压有一定疗效,但对于严重高血压、特别是有高血压危象者则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血液流变学因素:
慢性肾炎患者多存在高凝状态,可以加重肾脏损害,使病情迁延难愈。中药改善血液流变的特点一为有效,二为毒副作用少,可以长期使用。此类中药有:丹参、三七、蒲黄、桃仁、红花、赤芍、毛冬青、当归等,小剂量水蛭(3~6g)在治疗中也可起到良好作用。

2.缓则治其本,促进受损组织的康复

慢性肾炎虽然临床表现特点不全相同,但就其疾病演变过程分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肾脏虚损是慢性肾炎的病机关键。盖脾为中州,主运化,升清阳,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滥肌肤而为水肿;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精微下注而成蛋白尿。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慢性肾病日久,水液代谢障碍,势必耗伤肾气,肾阳衰微,失于化气利水,则表现小便不利而水肿。病变脏腑在肺、脾、肾,涉及膀胱及三焦,但以肾为主。
中医补肾治疗可以通过下列环节促进受损组织恢复:①可以促进氧自由基恢复;②防止钙超载,减轻肾脏损害;③可以促进核糖核酸及需氧核糖核酸合成,促使受损肾小球逆转。如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熟地黄、山茱萸、冬虫夏草、芡实、黄精、淫羊藿等都具有此类作用,且药性温和,可以长期选用。所以在缓解期,必须重视补益脾肾以达到巩固疗效、扶正祛邪、防止复发和保护肾功能、促进受损组织恢复的目的。

3.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慢性肾炎病程较久,在病机的表现上,表现为单纯的虚证或实证的比较少见,常常表现为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其正虚主要有肺、脾、肾不同,然脾肾虚损是其病机的关键,脾虚是慢性肾炎发病及病机演变的重要环节,肾虚是慢性肾炎演变与转归的必然结果。水湿、热毒、瘀血是导致疾病加重和发展的条件,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是其病理特征。故治疗上采用扶正祛邪是其主要的治疗大法。我们在临床治疗时,常选用当归补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选用黄芪益气健脾,桃仁、赤芍、当归、红花活血化瘀,茯苓、车前草利水消肿,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女贞子、生地黄滋补肾阴,临证加减,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4.具有激素及免疫抑制作用中药的应用

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一般都认为变态反应所致的肾小球免疫性炎症损伤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型。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于肾小球原位的抗原(内源性或外源性)与抗体形成而激活补体,引起肾组织损伤。有学者主张,当慢性肾炎出现较多蛋白尿时可选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我们经验认为,此类患者可以选择具有激素及免疫抑制样作用的中药,以达到防治慢性肾炎病情复发和进展的目的,如雷公藤制剂、昆明山海棠片及火把花根片等,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未见激素样副作用。剂量的应用随病情变化而调整。同时中药汤药可同时选用具有类似作用的药物:苦参、黄芩、穿心莲、蛇床子、山豆根、穿山龙、夏枯草、天花粉等,可抑制体液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病变减轻。
目前医学领域对IgA肾病的单纯西药的治疗概况如下: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地减少尿蛋白和保持血清肌酐水平,并且可阻止终末期肾衰竭的进展;环磷酰胺(CTX)、酶酚酸酯(MMF)、硫唑嘌呤和环孢菌素A等免疫抑制剂具有保护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的作用,雷公藤在IgA肾病中可降低尿蛋白,减少血尿;环磷酰胺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可以有效减缓IgA肾病的进展;有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联合使用更有效的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下降速度,但尚有争议;此外,扁桃体切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减少血尿的发生;大剂量的鱼油制品可以减少蛋白尿,减缓肾小球滤过滤的下降;血浆置换(PE)也可以短暂缓解疾病状况,但单纯西药治疗IgA肾病效果难尽人意,故考虑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
根据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试行方案》的分型标准,可将IgA肾病分为以下四型: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标证为邪实之兼夹证,有风邪、风寒、风热、水湿、湿热、血瘀和湿浊。陈美香等人曾有相关研究发现: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病理改变较轻,多属于Lee分级的Ⅰ~Ⅲ级;而肝肾阴虚病理改变多属于Ⅲ~Ⅳ级;脾肾阳虚病理变化最重为Ⅳ~Ⅴ级。治疗上以治本和治标相兼原则,治本以补脾益肾为主,治标则以除湿化瘀为主。另外大多数中医师通过中医辨证处方用药或联合中成药,如雷公藤多苷片、昆明山海棠等。

5.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慢性肾炎的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肌酐清除率减低,但多数患者就诊时未降到正常值的50%以下,因此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不出现氮质血症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但在应激状态下可发生尿毒症。临床应积极防止肾衰的发生,延缓肾衰的进展。积极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我们对三芪口服液进行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定量,调节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降低血脂,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达到防治肾衰竭的目的。至于尿毒症期,应采取中医药综合措施治疗或中医药配合透析治疗,具体治疗参见慢性肾衰竭章。
四、调护(生活、起居、饮食、护理)
慢性肾炎患者若无明显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不严重,无肾功能不全表现者,可以从事轻微工作或学习,但要避免过劳、受寒,防止呼吸道感染,不使用肾毒性药物。有明显水肿、高血压和持续性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者,均应休息和积极治疗。

(一)蛋白质摄入

如果肾功能正常,一般不宜超过1.0g/(kg·d),以免加重肾小球高滤过等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对于慢性肾炎伴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控制蛋白摄入量。轻度肾功能减退者0.6g/(kg·d),以优质蛋白(牛奶、蛋、瘦肉)为主,适当辅以α-酮酸。低蛋白饮食时,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满足机体能量需要。

(二)盐的摄入

有高血压和水肿的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建议<3.0g/d。

(三)脂肪摄入

高脂血症是促进肾脏病变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炎尤其是大量蛋白尿患者更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为高脂血症。因此,应限制脂肪摄入,尤其应限制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的肉类。

(四)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感染、低血容量、劳累、妊娠以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中药等)均可能损伤肾脏,导致肾功能恶化,应予以避免。
五、典型病案

病案一 杨霓芝教授医案

潘某,女,38岁。初诊日期:2014年7月11日。

主诉:

疲乏伴肢体浮肿2年余。

病史:

2012年6月自觉疲倦,眼睑浮肿,检查发现肌酐101μmol/L,10月初因感冒就诊,发热,小便呈茶色,自服药物。11月20日行肾穿活检,提示局灶增生硬化型IgA肾病(M1E1S1T2),11月开始给予CTX+半量激素治疗,共3个月,(CTX 0.4g/d,连续2日,每2周1次,CTX累计量2.4g;泼尼松20mg,每日1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最少0.25g,后定期复查尿常规PRO(++),血肌酐维持150μmol/L左右,自诉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013年3月激素逐渐减量(2周减5mg),2013年3月7日服泼尼松15mg,硫唑嘌呤每次2粒,每日2次,2013年4月底停用激素。2013年12月开始口服昆仙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2014年2月改为每次2粒,每日2次,2014年3月21日停用昆仙胶囊。既往有肺结核史。现疲倦乏力,无气促,胸闷,时有心悸,下肢轻微浮肿,脱发较前改善,自觉手心发热好转,尿频尿急,小便色黄,夹有泡沫,夜尿1次,量多,白带多,质清,无异味,外阴痒,无明显腰酸腰痛,下腹胀痛,汗多纳一般,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黄,脉细。2014年7月11日尿常规:WBC(+),BLD(+++),PRO(++),NIT(+)。西医诊断:IgA肾病,局灶和节段性肾小球损害。中医诊断:尿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治法:健脾补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

实验室检查:

2013年9月9日尿检:尿潜血(+++),尿白蛋白(++)。尿蛋白浓度824mg,尿蛋白/尿肌酐:0.53。2013年9月27日尿检:尿潜血(+++),尿白蛋白(++)。尿白细胞:(++),尿红细胞:(++)。中量上皮细胞。尿蛋白浓度367mg/L,24小时尿蛋白总量:613mg/24h。2013年10月18日尿潜血(+++),尿白蛋白(++)。尿白细胞:(++),尿红细胞:(+++)。少量上皮细胞。2014年2月7日尿红细胞(+)。2014年3月14日尿常规:尿潜血(++),红细胞(+),肝功:ALB:32.6g/L,CR:134μmol/L。2014年4月25日24小时尿量1665ml/24h。2014年6月13日血常规:Hb:100g/L;尿常规:尿白细胞酯酶:(+++),尿潜血(++),尿蛋白(+++)。尿酸:400μmol/L,肌酐:145μmol/L,肝功未见异常。2014年6月20日尿蛋白(++),尿潜血(++)。尿常规:潜血(+)。

处方:

盐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熟地黄15g,白芍15g,泽兰15g,桃仁5g,石韦20g,黄芪20g,蒲公英15g,山药20g,炒薏苡仁30g,甘草5g。水煎内服,每日1剂,共7剂。

中成药:

尿毒清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三芪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2次,共7天。

二诊:

2014年8月11日尿常规:尿白细胞(+),尿蛋白(+),尿红细胞(+)。

处方:

盐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熟地黄15g,白芍15g,泽兰15g,桃仁5g,石韦15g,黄芪(北芪)20g,蒲公英15g,甘草(甘草粒)3g。水煎内服,共14剂。

三诊:

2016年8月10日,患者病情稳定。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

按:

IgA肾病是一组不伴有系统性疾病,病理上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或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占15%~32%,约30%易于发展为肾衰竭。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现代医学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识,在本虚方面,以脾、肾气虚为本,这种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以下研究结果:黏膜免疫功能的异常或缺陷与IgA肾病有关已得到公认,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免疫调节功能有很大关系,胃肠免疫功能的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与脾气虚弱有关。另外,IgA肾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体质特异性,不同人群(人种)产生IgA的数量不同,组织内补体活化途径与免疫球蛋白的状况与种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些“先天”因素与中医“先天之本”的肾是有密切关联的,是肾气不足在微观上的表现。杨教授认为,该病因虚致病、因邪恶化,其中湿热瘀血之实是影响其病情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宏观方面看:IgA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尿、蛋白尿,不同程度的咽痛、水肿,病情缠绵难愈,外感、烦劳容易诱发,这些都符合湿热、瘀血的致病特点;从微观来讲:体液免疫紊乱引起的肾脏局部炎症反应是一种湿热的表现,肾小球系膜增生、纤维化、硬化、玻璃样变,球囊粘连,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损害,都符合瘀血的特点。根据对IgA肾病的认识,以临床症状结合现代医学实验检查,将辨病分期、分级与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有效的诊治方法。慢性持续期IgA肾病(Hass分级:Ⅰ、Ⅱ、Ⅲ)患者,临床表现常以血尿(肉眼或镜下)为主,症见乏力、腰酸痛、脉细、舌质黯、舌苔微黄,或表现为无症状尿检异常。对于这类病人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治宜补气益肾、活血清利,基本处方:黄芪、党参、女贞子、旱莲草、丹参、三七、茜根、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根据病情补脾尚可选用白术、茯苓、甘草;益肾可选地黄、首乌、仙灵脾、虫草制剂;活血可用桃仁、红花;清利湿热可用鱼腥草、黄葵胶囊等。慢性持续期IgA肾病(Hass分级:Ⅳ、Ⅴ)的患者,病理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肾小球系膜弥漫性增生硬化、新月体形成、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损害,临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这类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而这类药物类似中药温燥有毒之品,对肾脏炎症反应突出的湿热之证有较好疗效,但同时有化热伤正之弊,故若有效,可继续应用,此时中药应侧重健脾益肾、活血利湿、清热解毒,基本处方:太子参、黄精、生地黄、女贞子、山萸肉、丹参、泽兰、石韦、七叶一枝花、甘草。偏于温燥的补脾药黄芪、党参若需应用可适当减量;补肾药中旱莲草、首乌等凉润之品可继续应用,同时可选用牛膝、石斛、菟丝子、金樱子、覆盆子;利湿可选用泽泻、猪苓、车前草;清热解毒可选用黄柏、土茯苓、板蓝根;也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若西药无效则应尽快停用,可换用雷公藤多苷、昆明山海棠、火把花根片等作用类似,但毒性相对较小、药性偏凉的新型中成药制剂,并配合中药汤剂治疗,经处理多可使病情稳定,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

病案二 杜雨茂教授医案

王某,女,32岁。2000年8月19日初诊。
3年前发现腰痛及尿如浓茶色。经尿常规化验:蛋白(++++)、隐血(+++),经当地县医院治疗数月乏效。乃赴西安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于1998年10月16日经肾穿刺检查:肾穿组织20个肾小球。系膜层弥漫节段性轻、中度增生,毛细血管壁不厚,球丛内有少许核碎屑。少数核固缩如柴,未见纤维素样坏死。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少许腔内有红色絮状物及管型。肾小管有小灶状萎缩。间质小灶状单个核炎细胞浸润及充血水肿,免疫荧光检查:IgA(+++)、C3(±)(系膜区颗粒↓)、IgG(-)、IgM(-)。诊断为IgA肾病Ⅱ级A型。经泼尼松、雷公藤多苷等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开始有效,继而效差,且时常反复,泼尼松已服2年,雷公藤多苷已服1年半,症状有减轻,尿蛋白减少,其他未有变化,现仍服泼尼松5mg,隔日一次,雷公藤多苷已停服。特转来我院求治。患者腰酸困痛,久坐更甚。身困乏力,面肢浮肿,头晕,口干,盗汗,夜寐不实,手足心热。小便不利色黄赤,大便如常,脉弦细,舌淡红,苔白。尿常规检验:蛋白(+)、隐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6g。肾功能各项尚正常。辨证属水肿并尿血,病程日久,肾脾气阴两虚,湿热余邪留滞入络,血液精微妄溢。治拟补气养阴、化瘀宁络,佐以利湿清热之中药汤剂内服,每日1剂,兼服芪鹿益肾片(杜教授研治的中药复方新药),并停服泼尼松。至2001年5月31日,除有时腰酸困外,余症均消失。尿常规检验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5g。仍宗前法,减去清热利湿之品,增强健脾益肾之力,连续服用以兹巩固。2002年5月随访,一切正常。
按:本病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且以血尿为主,重症多同时出现蛋白尿。说明其总的病机是正虚邪留。正不能克邪致胜,形成正邪双方的相持局面,邪遏血瘀,血液难循故道而妄溢,气虚失于固摄,精微失于内守而下泄,故血尿及/或蛋白尿持续难愈。再从本病微观的病理变化来辨析,当属血瘀导致气血凝结为主。鉴于此,杜教授提出:“益气养阴,化瘀宁络”应为本病之首要治法,其主要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生地、山萸肉、丹参、蒲黄、三七、丹皮等,且以此法贯彻本病治疗之始终。但应根据本病患者各属何级别及各个病期、病情表现各异,理化检验指标的不同,分别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予以施治,在病情改善、症状基本消失、一般检验指标好转或趋于正常之后,仍要采取本首要治法的配方坚持服用半年至两年,以兹使其从病理上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恢复,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和治愈。(杜治峰,杜治宏.杜雨茂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思路与经验.中医药学刊,2002,20(5):57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