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四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王佐之才

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十八)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讲述春秋战国史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篇章——秦国卷。

而作为开场第一章的主角,我选择了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而要说起这位人物,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公元前362年的魏国。

那时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国君是魏惠王魏瑩,丞相是公叔痤。魏瑩很器重公叔痤,当公叔痤重病不起的时候,魏瑩亲自前去探望,并哀伤地说:

“你病得这么严重,要是不幸离去,寡人的社稷该怎么办啊。”

公叔痤便说:

“在下有一个门客,虽然年轻却是个奇才,希望大王以后能重用他,提拔他做丞相。”

见魏瑩有所犹豫,公叔痤又说:

“大王如果不肯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这个让公叔痤如此重视和害怕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商鞅。

商鞅其实本来不叫“商鞅”,他是卫国人。要是说起血缘来,他可是如假包换的卫国国君的后代,也就是“公族”。所以,他原名是叫“卫鞅”。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是国君的后代,公族出身,卫鞅在卫国定然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啥事儿都不用愁。他怎么会出来闯荡,给公叔痤当门客呢?

如果卫鞅真是这样的人,那么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伟大人物了。

其实,卫鞅虽然拥有公族的身份,但他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卫国在战国期间已经没落成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三流小国,只能给别人做附庸。它的国土大为缩小,经济也在倒退,国君的生活水平只能和一个大国的贵族相提并论,而像卫鞅这样血脉比较远的公族子弟,就只有混个温饱了。

如果安于现状,用公族的身份在卫国谋个小差事度日,卫鞅是可以做到的,但年少时的卫鞅并不希望自己的这一辈子碌碌无为地这么过了。身为卫国人,他很小就听说了军神吴起的故事,他对吴起的敢闯敢拼、敢想敢做非常钦佩,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他也期望着自己将来能和吴起一样,身揣大国的相印,指挥千军万马征战天下。

为了能和偶像看齐,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少年时的卫鞅他放弃了在卫国安逸的生活,只身外出闯荡,大胆地迈出了这一步。而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先学习智慧和能力,卫鞅便像当年的吴起和孙膑一样,开始了一段游学的历程。

但与吴起当年拜师儒家门下不同,卫鞅加入了法家学派。因为他一直以来就对法律相当感兴趣(少好刑名之学),觉得通过法规和政策约束众人才是最实用的,其他的什么儒家、墨家那一套理论太虚了。卫鞅拜师在谁的门下我们就不得而知,但能了解到的是,卫鞅旅居魏国时,非常喜爱李悝的《法经》,他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能倒背如流。李悝那个时候早已过世很久,但作为法家的重要祖师,他对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强大是功不可没的。这本《法经》原本讲的是魏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但当中体现了李悝的许多思想内涵。卫鞅把这本书背的滚瓜烂熟,为他后来熟练地制定法令打下了基础。

在魏国的这段时间,卫鞅还仔细研究和了解了偶像吴起的一些理论。吴起虽然是军事家,但他文武全才,通晓儒学、法学和史学。卫鞅学习吴起流传下来的智慧,渐渐成长为了一个有出色智谋的人才。

但是,学到这么多知识,卫鞅还感到不满足。他又跑到了鲁国学习了杂家的理论。什么叫“杂家”呢,古人解释说他们是“兼儒墨,合名法”,“漫羡而无所归心”。也就是说这个学派没有明确的学术主张,而是喜欢吸纳和整合其他学派的观点,一会儿赞同儒家的观点,一会儿认为墨家说的有理,一会儿又提倡法家的做法,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搞“大杂烩”的学派,比较适合当一个“百科全书”。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们的代表作。

卫鞅向杂家求学,当然不是说放弃了法家。他是为了广泛了解其他学派的知识,取长补短为自己所用。求学能到达卫鞅这个份上,成为学术大师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是,卫鞅选择了研究和从事法律相关的学问和工作,日子久了,他的性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本,卫鞅渴望像吴起一样建功立业,功利心就很重。而法律条款的精细和刻板也使得卫鞅变得刻薄和固执。加上法家的理论向来主张人与人之间没有纯粹的感情关系,只有利害关系,卫鞅受此影响,对身边的人极为淡漠,自以为凭借自己的智慧就能操控他们。于是,到了最后,卫鞅成了一个聪明却刻薄、高傲且贪婪的人。他要是生活在现代,必然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大律师。

大律师卫鞅学成之后,开始了自己的求职生涯。当时魏国最强大,他很自然地选择了去魏国求官。可惜,卫鞅那个时候毛头小伙一个,没有名气,没有工作经验,手上又没钱疏通,高高在上的魏瑩根本就懒得招见意愿。卫鞅碰了一鼻子灰,没有工作,生活都成了问题。他就只好放下身段,去给某些大人物当食客,先混几口饭吃。

卫鞅去投靠的这位大人物就是公叔痤。过去我们讲到过,公叔痤是个性格温良的人,他虽然本事不高,但很懂得尊重人才。像卫鞅这样难得一遇的人才,很快就在公叔痤的眼里散发出了金光。卫鞅智谋过人,年纪轻轻就通晓法律,博学多才,这样的人以后要是有了资历那还能得了?于是,公叔痤将卫鞅提拔为“中庶子”,给自己当助手,让他帮自己出谋划策。公叔痤准备让卫鞅锻炼几年,待他有功绩之后就推荐给魏王。而卫鞅当中庶子的这几年,虽然没有权力,但他表现出来的才干和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公叔痤的预料。公叔痤自己都感到了害怕,觉得卫鞅是个王佐之才,必然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于是,这就有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公叔痤在病重时向魏王推荐起了卫鞅,还苦口婆心地劝魏王不能放他出境。

可惜,志大才疏的魏惠王没有听进去公叔痤的话。那时的魏国还没有经历桂陵之战,魏罃仍然沉浸在七雄之首的虚荣之中。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田因齐一起会盟,他得意地问田因齐:

“君侯国中有何宝物啊?”

田因齐谦虚地说:

“寡人没有。”

魏罃就得意地说:

“魏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径长一寸的夜明珠一颗。像齐国这样地大、人多、光兵车就有一万辆的大国,难道连这样的宝贝也没有吗?”

田因齐听了魏罃的话,心里不服气了,他说:

“寡人的珍宝与你的大不一样。君王的宝是死的,寡人的宝是活的;君王的宝会引出乱子,寡人的宝能卫国安民;君王的宝有价,而寡人的宝无价。”

魏罃不解地问:

“是何宝物如此厉害!”

田因齐说:

“寡人有大臣檀子,镇守下陲,强楚不敢犯境,泗上诸小国来朝。寡人有能臣肦子,镇守高唐,赵人不敢东到黄河捕鱼。寡人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吓得燕人北门祈祷,赵西门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并且有千余户归顺了齐国。寡人有良吏种首,负责国内治安,人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寡人有这四位能臣贤相,他们就是我的宝物,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

虽然听了田因齐的话,魏罃感到有些惭愧,但他依旧没有改自己自负骄傲、生活奢靡的性格。

即使历史上没有承认,魏罃也是那段时间首屈一指的七雄霸主,没有那个国家敢和他正面较量。超强的实力让他相信没有人能战胜自己的国家,更没有人能让他低下头求和。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手下的文武百官已经够他使用了,干嘛要把一个没名气的年轻后生封为丞相呢?目中无人的他根本不把卫鞅这种小人物放在眼里。

但魏罃念在公叔痤年老功高的份上,没有当面拒绝公叔痤,而是假装答应了他。待他探视完公叔痤之后,回去便对身边的近臣说:

“老公叔病得太厉害了,脑子不好用了,居然让我把国政委托给卫鞅,这不是开玩笑吗?”

而魏罃不愿重用卫鞅的想法其实也被病中的公叔痤察觉了出来,他无奈地叹了口气,然后命人把卫鞅叫到了自己跟前,对他说:

“刚刚我向大王推荐了你做丞相,但看大王的神色是不情愿的。我又劝大王如果不用你就必须把你杀了,你赶快走吧,免得来不及逃跑。”

公叔痤这里为什么先劝魏王杀了卫鞅,然后又在私下里放走卫鞅呢?这就和他的为人有关了,他是一个忠厚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忠君为国。他为了不让卫鞅到别的国家去祸害魏国,就必须劝魏王要杀了卫鞅。他然后想到的是保护下属,他爱惜卫鞅是个人才,年纪轻,以后的路还长,不想断送了他的大好前程,就私下里劝他赶紧跑。

但卫鞅的回答出乎了公叔痤的意料,他说:

“既然大王都不肯听您的话用我,那他怎么可能还听您的话杀了我?我不会逃的。”

卫鞅说出这话的时候,言语中充满了不屑。在魏国的这些年,他已然看透了魏王的昏庸和官员的腐败,他实在受够了魏罃的冷漠和轻视。那个时候他已经定下决心,绝不与这些自负骄狂的角色一起共事。他想跳槽,到一个能真正重用自己,并让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到时候反过来打败那个自以为是的魏王,让他向自己低头。

但是,跳槽的机会还没有到来,卫鞅决定暂时留在魏国,他知道自负的魏惠王肯定连杀他的兴趣都没有。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卫鞅所料,公叔痤去世之后,魏惠王把卫鞅冷落在了一边,不仅把丞相之位给了别人,而且连诛杀卫鞅的指令都没有下达——他是根本就没在意过卫鞅。而卫鞅也落得个自在,在家里闲居了一年多,研究自己下一步该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