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动经济与文化底蕴
立足“创新、创意、创造”形成的文化影响力,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文化活动,动态地发挥现实影响力,符合市场规范地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就是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对文化影响力的正向提升
社会自身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宰。将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发展置于社会市场中优胜劣汰是繁荣文化的根本动力。文化产业对文化影响力各种构成是正向的提升。
(1)文化产业需要文化产品的理性与感性并重
当把文化艺术交给社会市场审判时,在文化艺术的应用领域,对于艺术家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理性思维不能实现艺术创造、创新、创意,但是在许多领域都需要理性分析。例如,在面向大众创作一部多媒体艺术作品并转化为产品时,就需要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而不能仅仅依靠感性的直觉。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如何,文化产品中的感情和感觉都是必要的。比如,文学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感性。狂热的是口号,浪漫激情的文学是诗歌,感慨万千的思绪是散文、词曲,大众感觉的是小说,复古忧思的是曲艺,发泄的是批评文章,没有感情的是格言。
(2)文化产业需要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并重
当前很多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孔孟老庄,包括中文系的很多文学研究和批评者都喜欢谈思想,不再谈文学和故事如何鉴赏。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学问,而不是指导学生鉴赏和写作。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被过于强调。
但是文化活动在现实中面临着传播的问题,其影响力同样取决于形式。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要做好内容,一定要注重形式,有时形式对于内容也具有美化作用,特别是在包装、交流和传播中,形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把文化活动交给社会市场决定其发展空间,个人的喜好将逐渐被大众选择的力量所纠正,只有内容和形式并重,市场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内容和形式兼顾的重要性在文化活动中尤其明显,在国际交往中,包括政府对外宣传中,话语的表达方式和分寸感也是文化素质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形态。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话语都是不妥当的。
(3)文化产业繁荣需要文化市场管理的全面支撑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诉求推动着各种文化的繁荣,市场管理者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文化繁荣的课题。或者说,繁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繁荣,而不是一种文化的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也对市场管理者提出了客观社会需求。
其一,全面的文化繁荣既需要引导又需要开放。繁荣文化有两种,即自主的与自发的。所谓自主,就是根据某些文化理念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包括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以及发展大众文化等。自主的繁荣不是某一个机构或者某些人的使命,而是全民参与的使命。所谓自发,就是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即使没有干预,也在发展变化之中,也有许多人在创造新的文化。文化发展自主性特点要求对文化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文化发展自发性特点要求对文化的发展不能随意限制。
其二,繁荣文化需要兼顾质和量。从质的角度来说,需要在某些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从核心价值的角度来说,它是文化的原则,也是不能违背的文化价值。对量的丰富有最低的质量要求,虽然有些注重量的文化内涵不深,但它有助于丰富民众的生活,不能因为质的要求而忽视量的丰富。有时候,需要在量的丰富中逐渐出现竞争,从而提高品质。
其三,繁荣文化还有时间性的要求。例如,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些文化需要改造。
其四,繁荣文化需要采取包容性的态度。有些与人性和人类社会制度、公民文化建设相关的好的文化都可以借鉴,这样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可以为繁荣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不是统一的文化理念表达,而是不同文化理念的表达;不是一种创造,而是多样性的创造;不是自我封闭的繁荣,而是开放与竞争的繁荣。只有落实改革、落实开放,让社会的市场力量充分释放,才能从社会大环境层面真正从顶层确保文化繁荣。
2.文化底蕴的双刃剑特点
文化一定要有继承,不是新的就一定是好的。在继往开来中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文化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文化底蕴,但它并不天然推进文化产业。
(1)文化底蕴并不决定文化产业的成败
每个民族都为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固然宝贵,但是文化积淀包含着“惰性”,有“思想解放”这一说,主要是因为文化积淀会导致思维惰性和观念的保守性,因此需要打破一些思维惯性和一些陈旧的观念。文化知识特别是历史文化知识深厚的人和文化理念专一的人,往往不适宜从事大众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经营,他们的底蕴会妨碍他们创新,也会妨碍他们对通俗文化的评价。比如,文艺电影一般都缺乏市场吸引力。
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会呈现出一种双刃剑的特点。一方面,文化积淀深,有助于促进族群之间的内部交流,容易形成共识,做事也方便。另一方面,文化越是积淀深的地方,就越容易出现观念上的保守,这些观念会反对和阻碍变革过时文化观念的做法。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未必是一件好事情。或者说,它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可挖掘的素材,但是也会对流行的做法产生排斥。
文化底蕴并不决定文化产业的成败,关键看他们是否能够从现代文化产业的角度来使用历史上积淀的文化元素,能否创新才是产业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况且,这些积淀是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谁都可以挖掘并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素材。
(2)现有文化应用价值的相对性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无所谓好坏,都是各自历史发展中的积淀。但是,从当下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从文化推动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化里面的一些内容可能是不好的,例如珍爱生命是好的,和平沟通是好的,暴力与残暴是不好的,嗜酒和喜欢把别人灌醉的酒文化也是不好的。报喜不报忧的文化也存在问题。报喜是为了激励,报忧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只报喜而不报忧,就不能保障长期激励;当然,如果只报忧而没有激励,也不可能改进。
文化好坏的相对性还体现在同一种文化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评价。比如,生活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经济效率来说节俭却不一定是积极的价值;竞技体育的文化精神是好的,但是对于竞技运动员本人的健康则可能是不利的。就此而言,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积极的、有正面价值的,甚至有些文化是有害的,比如极端化的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
另外,某方面的文化对于其他方面的文化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味推崇高雅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有害的,同样的文化在不同层次的群体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要素是产品的精神价值或者创意价值,即它主要是依赖人力资源来创造价值,而不是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创造价值,文化含量是根本。我们对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应用价值的相对性应具有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才可能进一步把握文化产业的规律和要求,才可能在文化活动中推动治理和发展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