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求官:从奴隶到宰相
“从奴隶到宰相?”一个是没有自由、任人宰割的奴隶,一个是高高在上、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两者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到底是谁从奴隶奋斗到宰相,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本讲的主人公就是春秋后期的百里奚。百里奚复姓百里,名奚。关于他的身世记载非常少,甚至我们后人都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哪里人。有人说,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人,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平陆县一带人;也有人说,百里奚是楚国宛邑人,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人。大家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百里奚是一个平民,而不是贵族。春秋时期是贵族的时代,一个贵族的家族血脉、居住封地都是确定的。百里奚身世模糊,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平民身份。
平民百里奚有一个坏毛病:喜欢读书。为什么说读书是坏毛病呢?因为,在贵族时代,贵族世世代代是贵族,平民世世代代是平民。读书认字是用来传承文化、治理社会的,那都是贵族垄断的特权。一个平民不好好地埋头干活,赚钱生活,有事没事捧着书读,就是不务正业。这不是坏毛病是什么?在血统决定命运的时代,读书是最没用的。
沾染上“不良嗜好”的百里奚很快自食其果。他家本来就不富裕,因为百里奚不务正业,不干活赚钱,家境越来越穷。百里奚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娶妻生子。这个年纪都已经超过了春秋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了。
还真是“傻人有傻福”,百里奚娶了一位非常坚强、通达的妻子杜氏。杜氏认为丈夫满腹经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既然在家乡没有出路,不能凭借才华提升社会地位,为什么不行走四方、闯荡天下寻找机会呢?所以,杜氏就鼓励丈夫百里奚外出谋事,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谋求政治出路。临行前,杜氏决定张罗一桌饭菜,让丈夫吃饱了才有力气找工作。家里实在太穷了,没有肉,杜氏就把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没有柴,就把家中的门闩烧了。又煮了小米饭,熬了白菜汤,总算是让百里奚吃了一餐饱饭。临别时,杜氏叮咛丈夫苟富贵,勿相忘。百里奚这一去,就是四十年。
那么,百里奚的求职路顺利吗?可以说是极度不顺利。我们之前说过,春秋时期是贵族时代,血统决定命运。当时的权力结构也好、社会结构也好,都是建立在宗法基础之上的。在理论上,周天子是天下宗主,是各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分封叔伯子侄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建立了小宗。诸侯的叔伯子侄再一步步建立小宗,就是卿、大夫和士。天子统治天下,诸侯治理一方,卿和大夫们不是辅助君主统治,就是治理各自的封地。士是没有封地和官职的贵族,处于贵族阶层的边缘,同时也是官员的蓄水池、后备军。权力的拥有者,离不开贵族这个大群体,大家都沾亲带故。平民几乎没有分享权力的可能,即便能够进入统治阶层,也只能担任底层的小吏,不可能跃升到端坐朝堂、参与政治的高层。百里奚不是贵族,是行走他乡的职场菜鸟,碰壁是正常的,快速应聘成功是不正常的。
百里奚想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求职。这个地区在春秋时代,人口密集,诸侯国众多,百里奚觉得工作机会也多。但是他历经宋国、齐国等国,没有一个诸侯或者卿、大夫愿意雇用他。百里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落得个衣食无着,沦落到街头乞讨的地步。一天,百里奚在讨饭吃,遇到了一个叫作蹇叔的隐士。蹇叔也是一个读过书的待业平民,但是家境殷实,日子过得比百里奚好多了。蹇叔在芸芸众生中,偏偏看中了落魄到极点的百里奚,看好他的才华,蹇叔不仅资助了百里奚,还和他一起踏上了求职路。
齐国是东方大国,百里奚想找齐国国君谋一官职。找工作,谁不想找个大平台啊!百里奚就是这么想的,但是蹇叔觉得大国未必就是强国。蹇叔劝百里奚说,齐国内政混乱,不适合长期发展。百里奚听劝,和蹇叔一起离开齐国。齐国不久后果然发生了政变,百里奚成功躲开了一场灾难。他们两个来到了周朝,周王子颓当时有招贤纳士的名声。王子颓喜欢牛,百里奚恰好有一手养牛的本领,就去找王子颓谋求禄位。面试的结果非常好,王子颓想聘请百里奚给自己养牛。在周朝的王子看来,一个平民百姓只配给自己养牛。这已经是天大的机会了,百里奚非常心动,很想接受这份工作。蹇叔又一次劝百里奚,你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难道就满足于给一个王公贵族当饲养员?况且王子颓志大才疏,恐成不了什么大事。百里奚冷静下来后,觉得很有道理,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不久,周王室也发生了政变,王子颓被杀,百里奚又躲过了一场灾难。
后来,百里奚和蹇叔一起来到了虞国,虞国的君臣觉得百里奚是一个人才,决定授予他大夫的官职。蹇叔又劝百里奚说:“虞国的国君素质低下,不仅不会重用你,而且虞国的前途堪忧。”百里奚知道蹇叔的话有道理,但是实在是漂泊多年,经不住官位、利禄的诱惑,他决定留在虞国,当了一个大夫。
按说,百里奚实现了从平民到大夫的跨越,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就像蹇叔说的那样,虞国国君并不重视百里奚,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员而已。而且,虞国国君贪财好利,是个没有长远眼光的小人。虞国的北方是强大的晋国。晋献公一直想吞并周边弱小的邻国。为了吞并虞国,晋献公投虞君之所好,用千里马和白璧作诱饵,向虞国借路去攻打南边的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君说:“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可是虞君不听。宫之奇料定虞国必亡,携带全家老小逃亡去了。百里奚见状,知道多说无益,便默不作声。果然,晋国军队灭亡了虢国后,在凯旋途中顺便灭亡了毫无防备的虞国,虞君和百里奚都成了晋国的俘虏。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就出自这个故事。
虞国灭亡后,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晋献公也不强留。当时晋国和秦国频繁联姻,史称“秦晋之好”。刚好晋国公主要嫁到秦国去,晋献公就把百里奚充作媵人,也就是陪嫁的奴隶,和嫁妆一起送到秦国去。百里奚此时已经年过半百,须发皆白,背井离乡闯荡多年,好不容易谋了个一官半职,如今又跌落到谷底,连平民都当不了了,而且还变成了奴隶。一般的奴隶也就算了,还是一个陪嫁的奴隶。百里奚觉得,这简直就是一种侮辱,自己空有一身才学和满腔热血,最后只落得成为一件“嫁妆”。百里奚实在接受不了,中途逃走,跑到了南方的楚国。这是公元前655年的事。
事情若是就这么过去了,百里奚极有可能变成一个淹没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名人物。然而,偶然事件往往影响了历史大局。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突然对晋国送来的嫁妆发生了兴趣,接着又翻看了嫁妆目录,发现少了一个陪嫁的奴隶。当时奴隶逃亡的现象应该普遍存在,但是秦穆公偏偏对眼前的这个奴隶兴趣浓厚,调查了一番,结果发现百里奚极有可能是一个有才学、有抱负的政治人才,秦穆公想把百里奚找回来。百里奚已经流落到楚国,以放牛养马为生。秦穆公就想派遣使节,拿着厚礼请楚国把百里奚送回来。可是转念一想,不行!如果这么大张旗鼓,楚国肯定会怀疑秦国为什么这么重视一个逃亡的奴隶。等楚国明白过来后,他们就会抢先重用百里奚,秦国就相当于白白把一个人才送给了楚国。那怎样才能把百里奚要回来呢?
秦穆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当时,一个奴隶的价格等于五张公羊皮。秦穆公就派了一个小官,拿着五张公羊皮到楚国去,告诉楚国人说,现在奴隶逃亡很严重,我们有一个晋国送来的陪嫁奴隶逃到了贵国,为了杀一儆百,我们用五张羊皮把他要回来,押回国内严加处置。楚国人相信了,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奴隶得罪秦国,把百里奚押上囚车,将他归还了秦国。
秦穆公终于见到了百里奚。他看到自己寄予厚望的人才竟然是一个步履蹒跚、须发皆白的糟老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了,心里肯定是失望的。所以,秦穆公首先就问百里奚:“您今年多大了?”百里奚老实回答:“七十岁了。”秦穆公说:“年纪有点大了。”百里奚不服老,说:“国君如果要我去上山打虎、下海擒龙,我的确年纪太大了。但是治理国家,我比姜子牙还要小几岁呢!”百里奚把自己和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相提并论,秦穆公一下子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真才实学。于是,秦穆公跟百里奚谈论天下局势、国家大事。不谈不要紧,一谈吓一跳。秦穆公惊喜地发现,百里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举凡军事外交、财政法律、行政管理,样样都有独到的见解,百里奚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安邦定国的大才。秦穆公知人善用,马上就要任命百里奚为上大夫。这是品级很高的官位,是辅佐国君的重臣。
秦穆公这么大的动作,倒是把百里奚给吓着了。百里奚推辞自己是“亡国之臣”,恐怕不适合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春秋时代的人们,还是比较迷信的,觉得起用亡国的大臣不吉利。但是秦穆公坚持说:“虞国国君不能重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他坚持要把国家大事托付给百里奚,拜他为上大夫。秦国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意思是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大夫。百里奚还幸运地找到了失散四十年的妻子杜氏和儿子,一家人在秦国团聚。他成功实现了“从奴隶到宰相”的逆袭。
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荐了好朋友蹇叔,说自己比不上蹇叔。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认为蹇叔的才能也被埋没了。秦穆公果断地派人迎请蹇叔,也任命他为秦国的上大夫,蹇叔也完成了人生逆袭。之后几年间,秦国在百里奚、蹇叔等人的治理谋划下,吞并了西北二十多个小国,使秦国站稳了脚跟,然后向东扩张,打败晋国,把领土扩展到黄河西岸,成为了西方大国。秦穆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百里奚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这反映出秦国君臣对百里奚的深切哀悼,也反映了百里奚在秦国的施政,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百里奚的故事能够流传下来,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是秦国崛起的重要功臣,更重要的原因是百里奚传奇的人生经历。他的传奇,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奇迹。在贵族政治下,官职是世袭的,普通人家的子弟想当官是极其困难的,百里奚、蹇叔这样的例子实属凤毛麟角。正是因为罕见,所以人们才津津乐道、千古传诵。几乎同时期,郑国也有一个叫作烛之武的人,有着类似的传奇经历。
烛之武,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烛”是郑国的一个地名,“烛之武”直译就是“烛那个地方一个叫作‘武’的人”,和“天津卫张三”“王府井李四”类似。秦晋两国联军,猛攻郑国。大兵压境,郑国没有还手之力,首都被围得水泄不通。郑国眼看就要亡国了。这时候有人推荐烛之武,郑伯无奈之下,召见烛之武要破格使用。其实就是想让烛之武去击退秦晋联军。烛之武很有意思,先抱怨了一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国家不用我;现在我老了,干不动了。害得郑伯赶紧道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那一年,烛之武也是七十岁。
烛之武、百里奚这样的传奇故事,在贵族政治下实属罕见,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然而,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血统决定命运、贵族世袭官职的政治制度开始松动了。极少数有才华的平民百姓,有可能获得权力,进入统治阶层。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几乎是三年一小战、五年一大战。各国都在全力应付战争,图强争霸。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有的贵族阶层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迸发出强烈的生存欲望。可是,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当个人能力不足以自保、自强的时候,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把一部分权力让渡给有能力的人。现有的贵族阶层通过与其他人分享权力,来实现既得利益的“保值”“增值”。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求贤”“养士”等行为,都包含着类似的考虑。这就给百里奚、烛之武等平民提供了上升的渠道。所以才会出现“从奴隶到宰相”的传奇故事。
一旦开放了政权,想要把分享出去的权力重新收回来,是不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表明,贵族阶层同意分享权力后,这种趋势迅猛发展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冲击到了贵族政治本身。中国历史慢慢从贵族政治向贤能政治转化。百里奚的人生经历,正好是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闪亮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