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隔离

一、定义

隔离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患者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隔离是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二、隔离的原则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条件有限的医院,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安置于一室。

(6)对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止病原体传播和扩散。

(7)高危险区的科室(如感染性疾病科)布局宜相对独立,应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8)在操作过程中确保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配备完整的手卫生设施。

(9)解除隔离的原则为已满隔离期者连续多次病原学检测阴性,确定被隔离者不再排出病原体,即可解除隔离。

三、隔离的种类

1.空气传播的隔离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直径≤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①将患者收入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房,避免转运患者,医护人员做好防护。②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③定期、定时做好空气消毒。

(2)访客或陪护人员的防护:①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着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②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的房间时,应戴帽子和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发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3)隔离标识:见图1-3-1。

true

图1-3-1 空气隔离

2.飞沫传播的隔离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直径>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①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②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护人员做好防护。③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④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⑤加强通风,或对空气进行消毒。

(2)访客或陪护人员的防护:①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②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隔离标识:见图1-3-2。

true

图1-3-2 飞沫隔离

3.接触传播的隔离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接触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①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②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访客或陪护人员的防护: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②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要求进行处置。

(3)隔离标识:见图1-3-3。

true

图1-3-3 接触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