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特训营 高效学习7堂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行家思维:先建立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学习

假设你是一名咨询顾问,在面对各行业客户的问题时,你该如何快速了解他所处的行业,提出让他信服的解决方案?作为咨询顾问,拥有说服力的口才是必需的。如果你是一名刚入行的咨询顾问,会怎样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先看看普通人想拥有好口才,会怎样去学习:

去买几本关于演讲的书,然后自己去看;

在网上买演讲高手的视频课程,自己去看;

在线下报演讲培训班。

你会发现,以上3种学习方式是普通人常用的。这3种学习方式,其实只是学习路径的不同,就学习模式而言,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普通人的学习模式往往是“照本宣科”,按照老师或书本的安排,一章章往下看,一章章去消化和吸收,然后努力把这些单元的知识串联成整体。这是普通人惯用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习惯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只有在教学能力强的老师给予系统指导时,效果才好。

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里,找到好老师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老师帮忙串联知识,我们学到最后很可能只得到一盘散沙。但问题是进入职场,想随时随地找到好老师,一来筛选成本高,二来学习费用高,大部分人承担不起,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

咨询顾问往往会被要求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行业,了解一个企业,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从一开始他们就必须站在一个比客户更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而不能和客户一样,陷入细节中。

咨询顾问这个角度叫全局视角,意思是一开始就构建全局观。假如把某个领域想象成一棵树,那么这个领域的重要问题就如同树枝(树枝上还可以再有树枝),而不同的主题如同树叶,分属于不同的主干或枝杈。如果画出了某个领域的“知识树”,就等于构建了对这个知识领域的全局图。

如果选择这个知识树上的某个分支作为主攻方向,那么这个领域就是要深度了解的地方。有了知识树和主攻方向,才算是对该领域有“广度”和“深度”上的积累。这就是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先画整体框架再深入学习”的咨询顾问式学习法。我发现很多牛人分享自己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一个领域,其实都是用这种结构化学习法。

比如一个客户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每次工作演讲汇报都不出彩。他想要快速提高演讲水平,转身就在网上买了一堆资料,这是普通人学习演讲的典型做法,但实际效果并不一定明显。

假如把学习演讲的对象换成咨询顾问,那么咨询顾问式的思考是一开始就问自己:“要成为一名演讲高手需要系统学习哪些知识?”

一个好的知识框架树可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训练支持手段等3个部分构成。

第1个部分叫基础知识。比方说要做演讲,如果完全没有逻辑组织能力,没有演讲稿写作能力,做演讲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好演讲,这两个方面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要认识到任何有难度的学习,都必须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否则很难理解现在所学的新概念。为什么对于有的课、有的书,有的人学起来很轻松?其实很可能是他在过去的学习或实践经历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你没有。

第2个部分叫专业知识。比如演讲,就包括怎样发声、肢体语言如何控制、个人台风如何选择、演讲服装怎样穿等,还有其他各种细节——演讲主题的策划、演讲内容的组织和演讲幻灯片的制作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也可以逐步细分,让知识树变得越来越饱满。

第3个部分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学习内容,就是如何训练才能把这些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知识并不等于技能,知道游泳有几种姿势是知识,但不是技能。技能是需要通过训练掌握的,要训练就得有一定的方法和流程,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训练量和训练标准,甚至要通过某种特定的考核,比如驾照。

在确定学习方向后,就要尽可能画出完整的知识框架树——先初步建立整体认识,然后再学习想优先突破的单元,这种方法会比按部就班的学习效率更高。如果自学能力够强,还可以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比如可以用下图这种方式画出演讲的初步知识框架树。

画知识框架树还得考虑到时间这个变量,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需求其实是不同的。

比如在时间管理领域,职场新人、中层干部和高层领导要用到的时间管理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对应的知识框架树,可能要分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初级阶段是个人时间管理,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就够了;中级阶段是时间效率管理,争取单元产出更高效;高级阶段是团队的时间管理,更看重的是团队的整体统筹规划能力。

把知识框架树加上时间线的概念,就会看到很多能力是分等级的,都是从初级到高级慢慢发展起来的,那么相应的学习也是分从入门到精通的不同阶段的。

以上两个简单实例,其实是告诉大家画知识框架树的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基础、知识、训练),一个是时间维度(初级、中级、高级)。这样在不同的领域,就可以尝试去画出知识框架树。

画知识框架树不要怕一开始不完备,这并不影响什么。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开始主动画知识框架树,就等于开始拥有全局视野,就会有鸟瞰全局的尝试,然后逐步清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短板在哪里,训练内容缺陷在哪里,学习进度延迟在哪里,从而避免在一个知识点上精力投入过度,不耽误我们学习其他知识点的宝贵时间。

这就是有了知识框架树的两大好处:①可以从全局角度安排自己的学习侧重点;②可以从全局角度分析自己的学习完成度。

现在很多人约“在行”App的行家,其实就是请行家帮忙梳理一下这个行业的全局学习视图,这才是高人指路。

要想尽快搭建出一个行业的知识框架树,我的建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阅读,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建立起关于该领域知识内容的初步印象,而且可以极大地节约后续学习的时间成本。

大量阅读的重点是逼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整理出大量的关键词或关键问题。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或者感到困惑的点,变成一组组关键词或一个个关键问题,然后组织到知识框架树上去。

我推荐用思维导图软件搭建知识框架树,搭建原则是先粗后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个关键词或关键问题,就归类到框架树上,问题积累多了,就开始做细化分类。后面再增加关键词,做好如何具体归类,就可以在积累的过程中梳理出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树。

一开始不要在意自己的知识框架树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足够专业,反正知识框架树是可以随时修正和调整的,重点是要强迫自己一开始就带着整体思维去思考问题。

我们有个小伙伴研究新媒体,就采取这样的学习方法,看到一个知识点,就把相关的知识分门别类去归纳。比如关于微信公众号起名的知识,他把他看到的与公众号起名相关的内容整理到知识树的一个个知识节点上,再看到有关的素材信息,就随时更新这个知识树的节点,很快他就建立起对这个问题的全局性认识。

他看到很多教写微信标题的文章,马上意识到文章内容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知识点,于是又得到下面的知识框架树。

这就是行家思维,一开始就试图在一个领域建立完整的视野,体系化的认知。对问题有全局观,才能促使大脑更深入地思考。而且体系化的知识更符合大脑记忆的特点,因为大脑偏爱有结构的记忆。

大家还要注意到我们画知识框架树,不是追求马上建立完备的体系化知识,而是可以先面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建立一个小的知识框架树。甚至可以把这个思维应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景中,根据遇到的问题寻求具体的答案,不是一开始就要追求大而全。

画知识框架树也是一个自身认识不断升级的过程。学习高手如果持续专注某个知识领域,会定期思考围绕知识框架树进行一次主题遍历式搜索,完成知识树体系的进化。学习高手往往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对这个领域的最新知识的一次深入学习和思考,给人的感觉就是越学越快。

理解了行家是有知识框架树的人,也就很容易理解图书阅读速度的问题。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基本在自己的知识框架树之内,读起来当然快——等于是通过阅读再次强化和复习自己的知识框架树。

现在有些人分享一个月阅读30本书的方法,并把这种进展视作学习达人的标志,我觉得这种标准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书的内容是超出自己现有知识框架,那么想快读也快不起来,只能慢慢读,精读,争取先把这本书读通,再多看几本相关联的图书,才有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再看同类图书时,就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受。读书,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不行,但是不讲消化吸收,一味拼阅读量,则读得越多越容易让信息堵塞大脑。就好像武侠小说里讲究先把任督二脉打通,因为内力深厚了再学什么武功招式才能一学就会。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超出自己积累的知识框架,甚至十分钟就能翻完,那么这并不能让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只会让我们的阅读清单变得好看一点儿。真正能让我们提高的书,往往是阅读起来很痛苦的书,毕竟画知识框架树不是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