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破传统模式
根据最新的一些外国学校反馈,不少名校对中国学生的开除率逐年上升。大学之门好进,毕业却难。国外的学校归纳总结了“中国式留学”的一些弊端:被动回答问题、极少参与讨论、很少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互动、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积极、缺乏社团活动的热情,这些是哈佛大学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个人觉得不仅仅在美国,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或者新加坡等留学地,中国留学生都有类似的问题。归纳如下:
“中国式”学习问题:
√ 上课较少参与互动与讨论
√ 上课较少主动回答问题
√ 很少与其他国家同学交流或者交流受限
√ 缺乏社团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 不回复老师的邮件
√ 学习模式差异,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弱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也曾做过一项调查,他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来谈谈他们教过的中国学生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建议他们提高哪些技能。这些教授执教于美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他们的回答可以比较全面地代表美国教授的普遍看法。
第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
第二个问题:你会建议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从而让他们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这些教授们归纳了三种重要技能:
①良好的写作能力。
②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1.良好的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中国学生觉得写学术文章尤其难呢?西北大学经济系的沃利(Voli)教授的回答给我们很大启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
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英文水平确实会有所影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教授们布置的阅读材料太多了。确实,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一个历史系的教授解释,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对她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范德比尔特大学工程学院的乔纳森(Jonason)教授说:“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此外,不少美国教授指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不足也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不仅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学术写作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
2.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问卷回答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这些教授们颇有微词也颇为担心。他们认为考试分数绝不是唯一尺度,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约翰逊(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协助你。但是,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一位纽约大学的教授说:“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能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者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提问除了对理解学术文章大有裨益,对于有效的社会性交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问可以帮助交谈双方发现共识所在,这在协作或者团队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问有利于控制话题的走向。还是以课堂讨论为例,通过提问可以帮助你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来,实现了成功的话题转移还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吗?事实说明,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参与课堂讨论难也跟他们不会问问题有关。第三,提问可以让交流的目标更加明确,让交流的过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鸡同鸭讲的状况。
3.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美国课堂比较活跃,除了老师讲课(lecture)的形式之外,还会有研讨(seminar)等其他形式。学生需要先预习资料后再到课堂上分组和老师讨论。参加此类互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与理解能力,也带来与同伴一起创意的新思维。但是亚利桑那大学的莱温(Levin)教授在答卷中抱怨:“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肯开口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的沉默,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戈麦斯(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我问过一些中国学生为什么他们在课堂上这么安静。他们比较委屈,基本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
(1)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弱。
(2)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
(3)我一直认为: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才能讲出来。
(4)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表达异议。
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我曾经这样鼓励我咨询的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我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跟自己的教授或助教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