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
含英咀华文脉留芳
——写在高宗华先生《永修历代诗词选》出版之际
叶建华
作为一个永修人,非常愧疚对永修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十分感激宗华先生煮海为盐、聚沙淘金搜集整理了《永修历代诗词选》。我有幸先睹为快,了解到历史上陶渊明、柳宗元、李白、白居易、周敦颐、曾巩、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著名诗人文豪大腕都与永修结缘,并留下了美丽诗篇。为永修留存了永续繁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资源。为永修后人增添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和自豪的底气。
今天的永修在古代曾称海昏、建昌。让我们穿越时空,扫描史称“文景盛世”的西汉,有一个只做了27天皇帝的刘贺被贬为海昏侯。海昏侯统辖范围大致包括南昌、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新建等区域。海昏侯可能不善官场权术,却是一个浪漫潇洒、钟情文化、喜好文物的侯爵。他凭借皇亲侯爵地位,不仅生前极享荣华,而且死后陪葬丰厚。随着近年来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和珍宝引起了轰动效应。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览期间,观众比肩接踵一票难求。海昏侯也成了2016年的一个热词。正如圣人孔子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永修自古文风昌盛必然与“关键少数”人物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学者说:一个国家的疆土可以灭亡,只要文化存在还有恢复疆土的可能,如果文化灭亡了才是真正的灭亡。一部历史悠久的华夏历史为此论点作出了生动诠释。
通过阅读宗华先生的《永修历代诗词选》,我对永修的经济和文化现象加深了思考和理解。古时的永修曾经繁荣昌盛,不仅地处山区的南坑、耕源等地经济发达、人丁兴旺,我外公陈廷福年轻的时代,永修地区的文化也非常昌盛,他们那个圈子的人曾有“除了贤文不说话”之说。我外公适时应景出口成章即贤文。我对《增广贤文》的爱好钟情始于少年时代外公的熏陶。永修的诗词薪火相传、文脉流芳。即使在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建昌诗社仍然非常活跃。中华诗词协会有不少会员来自永修,许多永修诗人出版了自己的诗歌集,并且有许多佳作荣获全国性大奖。永修县老年大学开设了诗词学习培训班,平仄押韵、填词作赋成为一些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些文学青年人生追求的梦想。
哲学规律告诉我们:世上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今天呈现的种种现象,都可以从历史文化上找到源头。可以自豪地说,永修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社会和谐、文人钟情、产生诗歌的地方,是人们尤其现代人向往的一方热土。
宗华先生为理清历史与现实脉络、寻找古人踪迹与诗词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令我辈肃然起敬。
我与宗华先生以前同属江上公社红星大队,因其英俊帅气、美须飘逸,人称“高胡子”。他曾经担任江上公社武装部长,后来出色地转变了社会角色,由一名武装部长,变成了永修县文联主席。他喜爱书法,并且造诣较深。
我得知宗华先生潜心搜集整理《永修历代诗词选》是在2013年。有一次,宗华先生在星火厂工作的儿子高勇和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女儿玉敏带着书稿找到了我。他们希望我帮助联系出版社出版父亲的作品,并且介绍了父亲为这部作品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动人故事。我听后十分感动,为了玉成好事,请出了我的好友、一家知名出版社的编辑与他们兄妹讨论了作品出版事宜。
宗华先生为了完成这本上自晋朝下至民国的几百位永修籍或与永修有缘的人写的1400余首诗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
据高勇介绍:我父亲听说全国仅存的三套《四库全书》甘肃省图书馆有一套,2003年初,借助我在兰州市工作的机会,在兰州待了8个多月,每周有三四天骑自行车去查阅《四库全书》。住处离图书馆有20多公里,来回不便,中午就买几个馒头或大饼在图书馆里度过。查到相关史料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手抄下来,因不会五笔及拼音打字,靠写字板录入电脑,写字板用坏了五六个。2003年底由于甘肃省图书馆闭馆装修,无法再去查阅,他通过多方打听,在兰州电子市场买了一套电子版《四库全书》光盘,共计153张,十几年来将重要光盘反复看了多遍。因白天还有其他事务,加之家中孙子、孙女还小容易干扰,他经常凌晨三四点就起来伏案笔耕。
据玉敏介绍:2001年的时候,我父亲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基本上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里度过。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天,从早晨图书馆开门到下午四五点,一直待在图书馆里查找资料,一天就靠带两个馒头一瓶水充饥。因为在古籍馆里,书籍是不能外借的,所以他就一本一本地仔细翻阅,看到相关的史料就记录下来,有的古书和地方志年久老化,翻阅的时候还要仔细认真,以免损坏书籍。我父亲天天去图书馆抄阅资料,时间一长,古籍馆的管理员都认识我父亲,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抄阅史料提供了很多便利。
关于宗华先生为了核实书稿史料爬涉永修山水、考证石刻墓碑、走访名人后裔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用“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宗华先生即使在身患癌症、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仍然矢志不渝、呕心沥血为之努力。为了减少错误、出版精品,他往往为了核实一个字要花上几天时间。众所周知,古人行文均用繁体,精练浓缩的诗词常常会用到生僻字,有些字一般字典都难以找到,要寻觅整理几百位诗人词家的生辰、作品无疑是一项浩大烦琐的文化工程。宗华先生却甘愿寂寞、默默奉献、乐在其中。他飘逸的美髯,执着的精神构筑了浮躁社会的一道别样风景,他用理想和信念耸立了一块道德高地。
正所谓“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宗华先生献身文学事业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他的《永修历代诗词选》为具有慧眼的永修县县委、宣传部及文联领导赏识。他们对宗华先生的巨著给予了高度赞扬,决定将出版这部作品列入了永修县重点扶持文化项目并大力做好推荐、宣传、挖掘工作,令人十分欣慰!
期待宗华先生的心血之作出版面市,期待做好该书的宣传推介,期待对作品的文化价值深度挖掘,期待永修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永修。文化一旦与经济结合,便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成就一个杏花村酒产业,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火爆了一个桃花潭旅游景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借助宗华先生深入挖掘的文化资源,光大著名诗人词家的耀眼光环,是否可以开发具有永修特色的“桃花溪”“唱晚亭”“绿野秀”“白云屯”等自然与人文景点,这是一个我们及后人值得探索的课题。这个课题点亮着我们永修人的梦想,考验着我们永修人的智慧。
在这里我要为宗华先生的家人尤其是高勇、高健和玉敏兄妹点赞鼓掌。他们为了父亲作品的出版做出了辛苦努力,花费了大量心血,这部鸿篇得以付梓有他们的功劳。中国人崇尚孝道,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履行孝道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孝养、孝敬和孝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孝志的层次为最高,更为可敬。他们能够帮助父亲实现一生的夙愿与追求,孝行至伟、善莫大焉!
一个人的形体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文化与精神流传的时间则是无限的。宗华先生的这本《永修历代诗词选》将会载入永修、九江、江西乃至全国史册。它的作用与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它的功绩将流芳百世!
由于历史久远,史料难觅,本书难免出现差误,期待有志于永修史料研究的学者、文学爱好者补充完善。
话长纸短,结尾之处,特以“宗华先生劳苦功高”为题吟小诗一首,表达对宗华先生的敬意。
宗旨常怀永不忘,
华章瑰宝放荣光。
先忧后乐续文脉,
生面别开圆梦乡。
劳身焦思山水涉,
苦心孤诣凤麟藏。
功垂当代耀千载,
高雅风流百卉芳。
是以为序。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美国东西方大学北京研究院客座教授、《信息早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