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落草为寇仁义在 天南地北闹海青

第二节 草莽枭雄

人生的路无非正路邪路,个人往往是难以选择的。人都希望过太平的日子,整天无忧无虑,但是在那个年代底层人很难求得。落草为寇本不是人生的选项,但在被逼无奈之时,铤而走险也不是不可,关键是有一颗不变的仁慈心。

李海青告别扛活的旧生活,新的绿林生涯也就开始了。

诗曰:

世上从来路不平,谁人能不盼新生。

一朝踏入江湖上,从此绿林别有名。

“增盛谦”是个有名的商号,在如今的吉林省扶余县的增盛镇。当时叫西荒,是由来自山东福山的韩惠铭创立的基业。经过其子孙几代人的努力,陆续开办“增盛永”“增盛谦”等商号,使增字商号扩展到十四处,而每一处还有十几处或几十处分号。韩家“增盛永”原来只有一个日产百斤左右白酒、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酿酒小作坊,韩惠铭的孙子韩桂章逐渐把原来的小作坊扩展为一处烧锅兼油坊,烧锅共有两处甑房。在后又建增盛谦火磨,其面粉享誉东北。其家先后成立的企业有增盛永、增盛谦、增盛福、增盛怡(当铺)、增盛庆(绸缎店)、增盛全(日用百货)、增盛茂(排木局)、增盛厚、增盛衡、增盛春、增盛兴、增盛昌、增盛和、增盛通等。在民国荒年,增盛谦宁可自家停产,也为百姓开仓放粮,为此黎元洪还赠送“功德”大匾一块。

李海青在1919年10月,进入增盛谦商号。其做事勤快,干活儿从不耍滑偷懒,头脑灵活,遇事不慌,并能在车老板之间团结共事,互相照顾,深得同行们信赖。他一干就是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风雨历程中,身为大掌包的李海青可谓是呕心沥血。既要维护东家的利益,财产不受损失,又要关心大车队的运输业务,弟兄们的人身安全。每次出车都提心吊胆,把货送到,才算松了一口长气。李海青明白,虽然韩掌柜对自己不薄,但东家的日进斗金,全是自己和车老板弟兄们用生命换来的,每趟出车回来,都感到身心特疲惫,沉重的压力已让他透不过气来。李海青心想不能总是带着车老板弟兄在刀尖上过日子啊,要找个合适的机会,辞掉这份卖命的活儿,干点儿别的。

当时,民国之初,正逢乱世,各地军阀混战,东三省的胡匪猖獗,遍地都是,害得平民百姓难以生存。李海青带领的车队,往来于各地,经常碰到匪患,说不准哪回枪子儿不长眼睛,因此丢掉性命。每次出车,车老板们都把性命别在裤腰带上,一点儿安全感也没有,李海青更是担心。每次都期盼弟兄们能顺顺当当出车去,平平安安赶回来。这种恐惧的心情,一直困扰着李海青。

在两年多跑运输过程中,李海青结识了不少匪绺。一次从德惠往扶余运黄豆的途中,突遇绺子,李海青一枪惊走了海龙,被道上的人传为佳话。另有一次,从榆树运高粱返回扶余的途中,被报号“清风”的绺子给劫了。这伙匪绺的大当家叫刘清泉,是肇东对青山的农民。因在家乡忍受不了恶霸地主的迫害,拉竿而起,组建了这支“清风绺子”,专跟贪官污吏、恶霸地主恶势力斗,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这支绺子的名声,在百姓中的印象还不坏。李海青与刘清泉交涉中,刘清泉听说李海青是肇州人,同时两个人的原籍又都是山东。李海青的家在武城,刘清泉的家在陵县,两县又离得不太远;又都是从小随大人们闯关东,落脚北大荒的。三肇这片沃土,哺育了两个山东汉子李海青与刘清泉。此时,在吉林榆树地界相逢,可谓有缘,二人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通过这次接触,刘清泉发现李海青不但有胆识,头脑灵活,遇事不慌,而且还性情豪爽,为人正派。特别是道上的朋友传播的李海青“一枪惊走海龙”的佳话,更加验证了自己的判断,李海青绝非浪得虚名,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江湖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次堵劫,刘清泉的绺子没拿李海青运输车队任何东西,只是真诚地希望李海青回增盛谦把活儿辞掉,不要再过那种牛马不如的日子,到他们的绺子来入伙,过弟兄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活日子。

刘清泉又说:“靠给别人打工挣钱,想改变家庭的困境是不可能的事。凭双手打工一辈子也发不了家,更富不起来。这一点我想你比我体会得更深。眼下正逢乱世,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狠狠地捞它一把。这个世道,只有强者才可生存,弱者(平民百姓)只有被宰割的命。平民百姓要想生存,只有靠自己,那就是团结起来,抱成一团,和恶势力斗。人们不是说东三省的匪绺多吗?那还不是让贪官污吏、恶霸地主们给逼出来的,老百姓要想活着,当胡匪是唯一的出路。”

李海青听完刘清泉这番话,认为说得很现实,当时中国的黑暗腐败确实如此,因此爽快地接受了入伙的邀请。1922年2月,说话一言九鼎的李海青辞掉了增盛谦的活儿,真的来到“清风绺子”入伙,落草为寇。

李海青入伙后,帮助刘清泉改掉了“清风绺子”的许多恶习。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刘清泉发现李海青的许多优点,越来越让人们敬佩。李海青不但性格豪爽,一身正气,而且办事认真公道,让别人做到的事,自己率先做到。刘清泉心里盘算,自己的能力,远不如李海青。如果让贤,把这支绺子交给他,让他领着大家干,说不定将来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于是刘清泉和李海青磕头拜了把子,结成了义兄弟,李海青比刘清泉大两岁是大哥。同时刘清泉把这支绺子的大当家位子让给了李海青,刘清泉甘做二当家。不久,海龙得知李海青入了“清风”绺子,当上了大当家,就带着自己的“海龙绺子”前来入伙,当上了三当家。三人结成义兄弟,海龙为三弟。李海青合编了两支绺子后,更名“海青队”。

李海青根据“海青队”的实际情况,一百多号人的大绺子,人员主要来自“清风”和“海龙”旧部。其中除百分之八十是生活不下去的平民百姓前来入伙外,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少数人,他们是些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有钱人家的恶少入伙。这部分人认为当胡匪来钱快,不但有打家劫舍的生活刺激,还有抽大烟嫖女人的随便消遣。李海青认为这后一部分人专干伤天害理的事情,如不加以整顿管教,任其下去,必将败坏海青队的声誉。假如海青队也像其他惯匪一样凶残、胡作非为、滥杀无辜,不分青红皂白,到处烧杀抢夺,残害平民百姓,奸淫妇女,无恶不作,那必将自取灭亡。要想生存,要在乱世中立住脚,必须以平民百姓为基础,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要想获得平民百姓的认可,就要保护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说白了就八个字“除暴安良,为民做主”。要想严惩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信息的来源更离不开知情的百姓。所以只有把百姓当成亲人对待,百姓才会给你通风报信,帮助你替天行道,行侠仗义。

为了贯彻执行海青队的大政方针顺利实施,需要制定一部约束海青队官兵的规程。李海青请了几名文化人,帮着制定了海青队“队规细则”。主要内容为:“五清、六律、七不抢、八不夺。”

五清:大当家的耍得清(决策正确),弟兄们打得清(一切行动听指挥),信息员传得清(情报准确无误),稽查员查得清(一切缴获要归公,账目公开透明),线火子带得清(领路的带对路)。

六律:大当家的不能吞大飨(官兵一致,利益均沾),不能奸淫妇女(不调戏妇女),不能坑蒙拐骗(买卖公平),不能反叛造谣(忠于组织),抢错了要送回(知错必改),秧子房不能跑了秧子(忠于职守)。

七不抢:对盲、哑、疯、瘫、僧、道、尼不抢。

八不夺:同是胡匪不夺,山沟零散住户不夺,码头不夺,鳏寡孤独不夺,先生(医生、教师)不夺,婚丧不夺,女人不夺,小户人家财物不夺。

“队规细则”制定得很全面,后来为了便于执行,全体队员好记,又把“队规细则”整理为三条:

一、不乱杀无辜,更不助纣为虐,严惩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为民除害。

二、不抢平民百姓,不抢做小买卖的人,不抢加工小作坊,不抢仁义口碑好的小地主。

三、不伤害老弱病残之人,爱戴老人,尊重妇女,对奸淫妇女者,就地处决。

这就是人们后来传颂的海青队里的“约法三章”。由于海青队行之有素,队纪严明,海青队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都把海青队当作自己的亲人接待。许多生活不下去的乡民,纷纷加入海青队,没多久海青队发展壮大为五百多人的大绺子,看它的发展趋势千人也挡不住。

当时,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上,人们称作“闹海青”。当时的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都拿它没办法,李海青当时曾戏言:“江北的军队我管不着,江北的胡子都归我管。”可想而知,海青队的活动范围有多广,威名有多大。

李海青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有史料记载,说李海青本人喜欢一种凶猛的飞禽,名叫“海东青”。故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海青,入绿林报号“海青”。我们今天翻开史册,回过头算一下,李海青将军殉国都75年了。当年李海青起名时,本人是否有上述想法,无从考证,是不是写史人杜撰的也很难说。

另一种说法,可信度较大,笔者记录了李海青的三夫人武淑杰老人生前的回忆:李海青小时候及当羊倌、马倌期间,父母、哥嫂都叫他乳名“丹忱”。大名“李丹忱”是乳名前面加个姓。到肇源当瓦工,自己曾改名“李青山”。但张家围子、李木匠铺的乡民都喜欢叫他李海青,李青山这个名字很少用,很多人也不知道。他在给地主庄园当马倌后,东家又买了一批马,在这批马中有匹海青色的烈性马。因李海青跟义兄关寿峰学过马术,再烈性的马,经过李海青的调教均能驯服,这匹马更是如此。所以李海青牧马总爱骑这匹海青色的马。扶余县城增盛谦韩掌柜,得知李海青辞职不干是要入伙清风绺子,特赠枪送马,为自己铺条后路。当时送的马就是海青色马。入绿林报号“海青”,人们称之为“李海青”。

此后,无论海青队行匪事,还是抗日打日本鬼子,只要有海青色的马,李海青决不骑其他颜色的马。作者白老师的祖父生前常讲,李海青多次出入安达站,骑着海青色的高头大马入城,威风极了。

正是:

厌倦扛活另改行,偏思绺子最相当。

重新规矩除匪气,除暴必须来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