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人均效能的管控与影响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深圳考察,参观了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会上有一条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诞生于1981年改革开放之初,同时也是深圳十大观念之首。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才有了深圳蓬勃的发展。
在企业里,抓紧工作时间,提高人均效率,也是HR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人均效率,才能提升组织绩效,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1.5.1 人均效率、坪效与劳动生产率
谈人均效率,很自然联想到“坪效”这个词。“坪效”是零售业用来衡量商场或门店经营效益的指标,坪效=销售额÷门店营业面积。
人均效率,更接近全员劳动生产率,区别在于:劳动生产率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而人均效率,最简单的衡量标准,是用销售额(收入)除以员工数量。可见,劳动生产率与人均效率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侧重销售(生产)人数,后者注重全员数量。
人均效率指标在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因为缺乏权威参照,即使在集团内部,同一行业不同子公司的人均效率差异也非常大。
人均效率计算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最终产出。因此,即使不能在集团内横向对比,作为企业自身纵向分析指标,人均效率依然有其独特之处。
1.5.2 人均效率指标对编制的影响
作为HR,让管理层直接聚焦人员编制有一定难度。
在大多数企业,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编制完全是人资的事,各部门紧盯营业额或生产量等指标,没人会主动控制部门编制。如果引入人均效率指标,人均效率的降低,将迫使管理者分析市场变化,反思人员配置。
同类行业,同样收入,企业人均效率相对较低,意味着企业人员数量增加幅度超过收入增长。
我们再结合人事费用率指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额/销售收入)可以看到两个指标的区别:人均效率重点是员工数量,人事费用率核心在于人工成本。
对人均效率等相关指标的关注,将迫使我们通过组织变革、岗位定编、业务外包等管理措施,达到提升人均效率,降低人事费用率的目的。
在人均效率与人事费用率等大数据支持下,HR倡导梳理公司岗位设置及编制标准,实现人员配置优化,有效控制人员数量,必然得到老板的强力支持。人均效率等指标的优化,也是人资价值的直接体现。
1.5.3 战略对人均效率的影响
为了提升人均效率,企业往往会注重管理、改善流程、减员增效……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均效率并非万能药,很多时候,人均效率指标反而阻碍效率的提升。
人均效率的高低,更多受到企业战略的影响。
企业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快速占领市场。这时候,企业唯一的目的是活下去,资金、技术、工艺等都比较薄弱,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市场占有率不得不暂时放弃人均效率。
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在规模、经验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但并没有足够成熟,必然存在管理层能力不足、市场和资源配置错位等问题。这时候,降低人均效率是不可避免的。这也给很多老板一种错觉:随着公司发展,规模扩大了,人数上去了,人均效率却降低了。
人均效率并非简单的叠加,从0到1靠模式、靠个人,从1到10、从10到100是靠管理、靠组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战略差异明显,对人均效率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人均效率指标。当然,当企业处于稳定期或成为行业老大时,人均效率指标的变化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5.4 人均效率降低不一定是坏事
人均效率是动态化指标。很多企业虽然有年人均效率,但并没有按照行业特点设置月人均效率,结果因为指标值浮动太大,失去考核价值。
生产型企业往往会考核每个车间的人均效率,员工通常依据考核来行动,考核指标成为员工的行为指南针。
如果企业处于供不应求阶段,为赶工招收新手,车间主任往往拒收。为什么?因为新人工作不熟练,会拉低车间的人均效率,进而影响到车间的绩效。此外,遇到节假日员工轮休,也会对人均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当企业面临成本瓶颈时,变动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弱,会出现人均效率降低而利润提升的情况。
这意味着,面对人均效率与利润考核指标间的矛盾,企业必须做出取舍。有些企业会出台一些政策,在保障利润的同时,不影响车间人均效率。如新入职人员3个月内不纳入人均效率计算范围。
人均效率是企业整体赢利目标的局部化,这种局部化会导致局部与整体目标的偏离,而且分解的层次越多,这种偏差越大。
1.5.5 人均效率降低的原因
人均效率指标降低不一定是坏事,但我们必须对人均效率降低进行综合分析。
从大方向上看,人均效率降低,不一定是员工数量问题。同样的员工数量,相邻的几个月份,人均效率差异巨大,可能并非出于工作效率问题,而是收入增长缓慢,对人均效率造成直接影响。
如果不考虑收入影响因素,仅从员工数量分析,企业组织架构、人员编制、工作流程、人员稳定性等都是人均效率降低的直接原因。
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提倡内部员工推荐,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聘难的现状,但很容易造成企业招聘权力下放和招聘标准降低。如B级人才不仅会推荐B级人才,还会推荐C级和D级人才。所以企业一旦招进B级人才,那么很快就会有C级甚至D级人才,这样的人员配置,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人均效率。
规模扩大后的管理问题同样突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增加的不只是员工,还有管理层。除了管理素质与胜任能力之外,架构也很关键。很多规模扩大的企业,依然延续以往的模式,结果出现老板面对几十个中层,管理半径太大,导致扩张期企业管理层能力大打折扣,这必然影响人均效率的提升。
对企业人均效率影响最大却又最难把握的因素是外部市场的变化。即使企业有足够优秀的人员,但市场变化很可能导致人员无用武之地,没有呈现最终收入,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人均效率的降低。(参考图1-6)
图1-6 人均效率降低的直接原因
1.5.6 HR对人均效率的影响
任正非说:“不抓人均效益增长,管理是不会进步的。”
可见人均效率的重要性。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中,一定要有人均效能指标,并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达,这样才会引导企业更关注人均效率的变化。
我想,所有人更关心的是,HR对人均效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果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如何去要求其他部门?
HR对人均效率负有直接责任,从组织架构、人员招聘、培训,到文化氛围营造,以及激励体系的搭建,都会对人均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让人均效能良性循环,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是人资价值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