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临床常见急救操作技术
第一节 心肺脑复苏术
【适应证】
适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的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和/或呼吸断续、停止。
注:可触知脉搏的动脉有(图1):颈总动脉(图2a)、肱动脉、桡动脉(图2b)、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图2c)。
图1 可触知脉搏的动脉
图2 颈总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触诊方法
【初期复苏】
1.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 迅速使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上,撤掉枕头,清除口鼻、咽喉内异物。
2.打开气道
①仰头提颏法:抢救者站或于患者一侧,一手示、中指放在患者颏部骨性部分,向上提起。同时,另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并向下压(图3)。
图3 仰头提颏法
②仰头抬颈法:抢救者站或跪于患者一侧,一手放在患者颈后部,向上提起。同时,另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并向下压。
③提颌法:抢救者站于患者头顶端,用拇指压住下颌,双手示、中指分别固定患者两侧下颌角,向上抬颌(图4)。
图4 提颌法
④仰头举颈法:抢救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拇指与示、中指分别置于患者两侧下颌角,向上抬举下领。同时,另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并向下压。
3.判断有无呼吸 打开气道后,经检查证实无自主呼吸。
4.口对口吹气 立即用放在患者前额的手的拇、示指捏紧双侧鼻孔。深吸气后,用嘴严密包绕患者的嘴,勿使漏气。首次连续向患者肺内吹气两次。每次吹气后,松开紧捏鼻孔的手指,使患者呼出气体。同时,必须观察其胸廓是否起伏。成人吹气量800~1200ml/次,12次/min,以患者胸部轻轻隆起为适度。
5.胸外心脏按压(图5)
图5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手法及深度
①按压部位:用一手示、中指并拢,中指沿抢救者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动,至胸骨体与剑突交界处。另一手掌根部大鱼际外侧紧贴前一手示指、掌根部置于胸骨上,即胸骨下1/3处。并使掌根长轴与胸骨长轴平行,而手指与掌心均应抬起,不得贴附于胸壁。另一手掌重叠其上,双手手指可交叉在一起。
②按压姿势: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双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利用上体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深度达4~5cm。放松时,掌根不得离开胸壁。
③按压频率:成人100次/min左右。按压与放松时间的比率为1∶1。按压应稳定而有规律地进行,不得间断,不得猛压猛抬。
④按压与吹气比率:15∶2,《2005年国际CPCR指南》推荐30∶2。
⑤如因诊断或抢救需要必须中断按压,时间不得超过5s。
【二期复苏】
1.复苏药物应用
①肾上腺素:首次静脉推注1mg,间隔3~5min,如无效可逐渐增加剂量(1、3、5mg),总量不超过0.2mg/kg;气管内给药时初始剂量至少应为2.0~2.5mg或0.3mg/kg。
②碳酸氢钠(Na HCO3):不建议常规使用碱性药物,在建立有效通气后使用,首剂1mmol/kg,(相当于5%碳酸氢钠溶液1.66ml/kg),以后根据血气分析纠正,宁酸勿碱,使PH值升至7.25以上即可。
③胺碘酮:适用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纤颤(室颤),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无效时使用。负荷量5~10μg/kg,维持量1mg/min,6h后改为0.5mg/min。
④血管加压素:可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室颤幅度和频率及大脑供氧,可作为心肺复苏(CPR)一线用药。
⑤多巴胺:推荐剂量为5~20μg/kg•min,超过10μg/kg•min可导致体循环和内脏血管的收缩,引起内脏灌注不足。
⑥去甲肾上腺素:收缩压(SBP)<70mm Hg的严重低血压和低周围血管阻力患者适用,慎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推荐剂量为8~30μg/min。
2.心电图监测与电除颤
见第二节“循环支持技术”,“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术”部分。
3.心跳恢复后的处理
①查明原发病因,并作出针对性治疗。
②稳定循环功能、防治低血压。
③调整酸碱平衡:Na HCO3补充量(mmol)=碱缺(BD)×0.25×体重(kg)。
④呼吸功能维护:参见第三节“呼吸支持技术”部分。
⑤稳定肝、肾、胃肠道、血液功能,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
【脑复苏】
①一般治疗:充分供氧、加强呼吸管理,维持有效循环和平均动脉压,纠正酸中毒,控制感染和高热。
②低温疗法:心跳一旦恢复并稳定之后即可开始,争取3~6h内降至32℃~34℃,维持此温度12~24h。优先和重点降低脑温,以冰帽或冰水槽做头部降温,全身降温可以采用输注4℃生理盐水(30ml/kg)的方法。病人恢复听觉为中止降温疗法的指征。
③血糖控制:予以静脉输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6mmol/L。
④脱水疗法:在留置导尿管和循环稳定后静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0.5~1.0g/kg,24小时内可用2~3次,并可间断加用速尿0.5mg/kg。预期脱水目标:首日24h尿量超过同期静脉输液总量800~1000ml,以后2~3日内维持出入量平衡。
⑤控制抽搐:可选用巴比妥类、丙嗪类、苯妥英钠、安定静注或肌注,交替或协同应用。必要时可在机械通气呼吸支持下应用肌松药。
⑥调控呼吸和酸碱状态:在吸入氧浓度(Fi O2)为0.4的条件下,保持血氧分压(Pa O2)在80~100mm Hg,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在30~35mm Hg,PH在7.35~7.40,尽量不用或少用Na HCO3。
⑦高压氧治疗:有条件的医院,早期可加用高压氧治疗,1~2次/日,2~4h/次,但须加强仓内监护和防止进出仓时血压的波动。
⑧激素和脑保护药物: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只可早期应用,过大剂量并无意义,且应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地塞米松首次1mg/kg静注,以后0.2mg/kg,每6h一次,一般不超过4日。ATP、辅酶A、细胞色素C、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及脑活素等可在早期适当选用。
⑨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以降低后负荷和扩血管药为主,以免增加心肌耗氧使心排血量降低。
⑩加强监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