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区别目录为若干种类,其说颇繁。首先议及者,当推清乾、嘉间之洪亮吉。其言虽指藏书家,实可借为目录学家之分类。曰:“藏书有数等: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如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诸人是也。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范氏之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其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北江诗话》卷三。由其所论以事推究,则藏书有考订、校雠、收藏、赏鉴、掠贩诸家之不同,即目录亦有此五者之异。虽非甚切,亦可借喻也。为一切目录作总目录,从而分别部类者,则始于二十年前之周贞亮、李之鼎。其《书目举要》分一切目录为部录、编目、补志、题跋、考订、校补、引书、版刻、未刊书、藏书、释道目十一类。后来陈钟凡加“自著书”而成十二类。见《古书校读法》。孙德谦则分为藏书家之目录,读书家之目录,史家之目录三类。见刘向《校雠学阐微》。张尔田则分为官家之目录,藏家之目录,史家之目录三类。见《汉书·艺文志·举例序》。业师胡朴安先生则以网罗古人著作、保存自己收藏、考订板本、研究学问、四项目的之歧而分为四类。《论编书目》,见《国学汇编》。此三家徒作空论,不似周、李之实地经验,故详略迥殊,而其不恰切则亦从同。近年邵瑞彭、阎树善等撰《书目长编》,用意与周、李同而分类又异,列表如下:
确有其书而详为分类者则以《北平图书馆书目》为比较最详,列表如下:
次则《清华大学图书馆目》分为图书学、图书目录、艺文志与著述考、存毁书目、学术书目、收藏书目、群书题记、刊行书目、各国藏书目九大类,每类各有子目。此二书分类皆不能无误,《清华目》甚至合叙录与论文索引为一类,分题跋与读书记为二类,甚可笑也。著者对于目录之分类非群书之分类。则认为应从多方面着眼。一、自条目体积之大小分之,则有篇目与书目之异。一般仅认书目为目录,固嫌已隘,即承认一书之篇目而不承认群书篇目之引得(Index),亦未为知方之论也。盖篇目犹传记,书目犹历史,集传而成史,无异集篇而成书。故本书不仅专论书目而并论及篇目焉。二、自书籍典藏之有无分之,则有藏书目录与非藏书目录之异。杜定友以目录之名专属之藏书目录,其非然者则谓之书目,名词界义殊不清晰;未若以目录为通名而别加以形容词之为愈也。倘使论目录学而不及非藏书之目录,新旧二派皆然。则目录学之功才得其半,尤为未可。三、自藏书目录之藏者分之,则有公藏、私藏,公开、非公开,独立、非独立,古今,中外,种种区别,皆为庋藏方便起见,实无深义存焉。四、自非藏书目录之对象分之,则有时代、地方、学术、人格、数量、实质之别,纷纷非一语可尽也。五、自目录结集之形式分之,则有账簿式、固定活页式卡片之异。六、自目录排列之方法分之,则有辞典式、依检字法排列。类书式、依分类法排列。年表式、依年月排列。百科全书式、依事物排列。序跋式、漫无定序。之异。七、自目录标题之性质分之,则有著者目录、以著者姓名为纲。书名目录、以书名为纲。分类目录、以类名为纲。主题目录以事物名为纲。之异。八、自目录内容之体制分之,则有纯书目、有仅记书名,著名,卷数者,有兼记版本参考事项者。纯解题、有于书目后作解题者,有于书籍中作题跋者。兼书目及解题之异。自解题内容之旨趣分之,则有解释内容、订正讹误、考索存佚、研究版本、批评是非、叙述源流之异,又或兼而有之。穷流索枝,其类实繁,目录学之范围亦缘此而画定焉。曰:非书目之是究而篇目之或忘,一也。非藏书之是限而阙书之不求,二也。非名数之是征而内容之不问,三也。更有进于此者,曰:目录学与校雠学有关,但重其篇卷之整理而忽其字句之校勘,一也。目录学与考证学有关,但取其对于书籍真伪,史事先后之考订而弃其不关于书籍者,二也。目录学与版本学有关,但取其对于版本人代优劣之考定而弃其嗜古好奇之态度,三也。目录学与传记学有关,但记著者对于书籍之关系而不必详其人之全体,四也。目录学与检字学有关,用其法以排列条目,五也。目录学与分类学有关,取百科分类之标题为分类目录或主题目录之纲领,六也。目录学与图书馆学有关,但只分其疆域之半,过问选书、求书、分类、编目、插架、辅导等事而不必预闻图书馆之组织管理经营等事,七也。目录学与图书史或学术史西人所谓书史学。有关,然彼则注重书籍及其所表现之学术之直线关系而此则注重其平面关系,八也。目录学与百科学术皆有关系,盖必识百科之大概,或就教于各科专家,然后可制成优良之目录以助百科学术之发展,九也。综此十余义,则目录学之性质及其范围约略可定,如丝之有绪,海之有涯,庶无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