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孟森先生
关于孟森先生的学术经历与生平事迹,迄今为止已有多篇文章先后发表。家父于1982年曾作《读孟森著〈明清史讲义〉》,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去世前又作《述孟森先生》一文,发表在中华书局《清史论丛》第6辑。1988年,适逢孟森先生120年诞辰,中华书局《清史论丛》第8辑同时发表何龄修先生《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试论孟森的清史研究成就,为纪念他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而作》、罗仲辉先生的《孟森先生〈明清史讲义〉的编撰特点》和戎笙先生的《孟森小传》,集中阐述了孟森先生生平及其学术评价。为了读者阅读此书的方便,兹再将孟森先生生平及学术经历简介于下。
孟森,字莼荪,号心史,1868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属武进),少年时入县学为廪生。后因受到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遂于1901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政法大学学习法律。留学毕业归国后,孟森先生应邀入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幕府为幕僚,并随郑赴上海参与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孟森先生40岁时出任《东方杂志》主编。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孟森先生就任后,革新了杂志版面,增辟了栏目,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次年,孟森先生当选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并奉咨议局书记长张骞委派前往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等地考察,希望联合各地咨议局,请愿清廷,成立立宪政府。
辛亥革命后,孟森先生曾进入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但不久袁世凯即解散国会,孟森先生因此对政治失去信心,全心致力于明清史学术研究,终成为中国近代明清史研究的一位杰出奠基人。
大约从1913年起,孟森先生即开始发表清史研究论著。他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的《朱三太子事迹》是他从事明清史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兴趣,并且被公认为权威之作。1914年,孟森先生出版《心史史料》第一册,考察清开国之史事。从此有关清入关前历史的研究,成为他学术旨趣所在。
此时的孟森先生,除考察清朝开国的历史外,另有兴趣于明清的历史掌故。他在《心史丛刊》一、二、三集中,先后发表了《董小宛考》、《横波夫人考》、《丁香花》、《奏销案》、《科场案》、《字贯案》等。其中除科场等案外,多为民间传说颇广的明清之际的江南名妓。《董小宛考》在释民间传为雍正董鄂妃之讹;《横波夫人》一文专述出身江南名妓的龚鼎孳妾顾眉事迹,目的在揭示其时政治中之微妙关系;《丁香花》则为解龚自珍与贝勒奕绘之侧福晋顾太清的艳闻。表面看来虽有琐碎考证之嫌,实则以民间讹传误解之历史细微末节,证之于时政之大端。由此已显示出孟森先生长期参与政治生活的经历而形成之历史视野的过人之处。大约十余年间,孟森先生一面为生计而忙碌,一面从事于明清史的著述,直至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
1930年,孟森先生将原著《心史史料》第一册增入《太祖纪》,合称为《清朝前纪》,作为授课讲义,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次年,孟森先生应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自1931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期间,是孟森先生一生的学术颠峰时期。其间,他除去讲授明清史外,还专授满洲开国史。这些授课的讲义,后都经整理出版。孟森先生此时完成的不仅有《明史讲义》,还有《清史讲义》、《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以及论文集《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八旗制度考实》和《香妃考实》等。其中的《香妃考实》一文,作于1937年春,时北京大学师生集会祝孟森先生70大寿,先生乃作此文以作答谢。
但此时已是卢沟桥事变的前夕,孟森先生对学术和教学生涯的追求,不久便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而终至破灭。1937年7月,北平沦陷。当年8月,孟森先生写成《海宁陈家》一文,以庆祝北京大学建校40周年。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书于北京大学史料室。同人谓,南北消息不通,传者谓北方教授多微服出奔,属余作一文,如期出版,且证明在平之不弃所业,以示国人。故乐为之书。(《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348页)
用最后的学术著作,用他在铁蹄下不弃所业的精神去展示于国人,去鼓舞于国人,孟森先生表现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可惜的是,《海宁陈家》终未能如期出版,而是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北京大学五十年校庆时,才得以问世。此时已是孟森先生辞世十年之后了。
1937年10月,日军知孟森先生曾作《宣统三年调查之俄蒙界线图考证》,遂迫其交出该图。先生悲愤成疾,于次年1月去世,终年70岁。孟森先生病重期间,其故友郑孝胥曾往探望。此时郑已附日为汉奸,孟森先生不以故情所动,作诗斥之曰:“纲常大义一手绾”,又曰:“况有春秋夷夏辨。”(戎笙《孟森小传》,载中华书局《清史论丛》第8辑)
孟森先生去世后,北京大学师生为其所撰的一幅挽联中写道:
卅年披尽前朝史,天假成书意尚殷。
这既是对孟森先生在明清史研究方面成就的赞誉,也是对他生平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的最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