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名家临床诊疗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主要学术思想

一、学贯中西,重视眼部微观辨证

关国华教授认为,中医药学虽然重视整体辨证,但是随着西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认识眼局部表现,从中医辨证理论角度出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眼局部表现按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1.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变过程的辨证规律

为了进一步认识该病的发病规律与辨证论治规律,关国华教授主持的研究小组通过运用现代医学手段,以整体宏观辨证与眼底病变微观辨证相结合了解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变全过程中不同病变时期的辨证规律,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气虚是本病早期即玻璃膜疣期发病的主要因素,当病程发展进入中后期眼底表现为渗出性病变,新生血管形成,出血,或瘢痕形成,为血瘀、痰湿等证候逐渐出现并增多,因此认为该病主要由脾气虚导致,随着病程进展则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局面,是该病情反复发作、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

2.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度近视

(1)高度近视的辨证论治规律:高度近视是以屈光度不断加深、眼轴逐渐延长、眼内容物和视网膜脉络膜进行性损害,使视功能障碍为特征,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肝肾同源,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肌肉。因此,高度近视的各种病理损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据生物力学解析亦即先天禀赋不足,眼球壁巩膜抵抗力减弱,相反眼内容引起的对眼球壁的抗张力过强使眼球不断向后延长,眼轴增长,屈光度不断加深,眼底组织被牵引,视功能进行性损害。

(2)高度近视的治疗:根据对高度近视的辨证认识,治疗上以补肝肾、益精血为根本,辅以健脾益气之法,以减轻屈光度的加深和眼底组织的进一步损害。青少年患者以定志丸合归脾丸加减治疗,药用党参、黄芪、远志、石菖蒲、茯苓、女贞子、当归、秦艽、丹参、白芍、珍珠层粉,以健脾益气、安神定志为主,兼以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眼底损害明显者以益气聪明汤合驻景丸加减治疗,药用党参、黄芪、柴胡、白芍、女贞子、楮实子、杞子、何首乌、黄精、白术、甘草,以补益肝肾、益精血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有眼底出血者加三七、棕榈炭以止血,但自始至终不宜使用过强的活血化瘀药,以免发生再出血。(以上方药可3个月为1个疗程,每天或隔天一剂亦可制成药片每天分2次服用。)

(3)后巩膜加固术能有效地防止高度近视发展:尽管激光治疗近视眼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对于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的进行性发展仍然未能有确切疗法。关国华教授参阅国外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1985年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中药合并后巩膜加固术防治高度近视,尤其是病变发展迅速的儿童及青少年高度近视,经过临床治疗观察获得明显疗效。关国华教授进一步提出从防治的角度出发,儿童期,10岁以下屈光度达350度或14岁以下达450度,而屈光度在进行性发展者,是后巩膜加固术的最佳年龄。最后还强调防治近视眼新观念,即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要进行高度近视危险因素预测,通过了解家族史,近视发展史,眼底损害程度,眼压,眼轴长度及巩膜硬度的数据使高度近视患者在未进入–6.00度之前及早做出诊断、及时防治。

二、不断创新,探索中西医结合

1.确立以辨病论治为主体的临床眼科模式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瑰宝,在继承与发扬、发掘与提高、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临床运用中,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关国华教授主张确立以辨病论治为主体的临床眼科模式,是实现中医眼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医眼科辨病有长远发展,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诊断工具,用于疾病的诊断与研究,通过微观检查所见来充实和发展传统中医眼科的辨证论治。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临床实践,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科研指导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主张中医辨病应吸收先进的理化检查方法,延长和拓宽自己的诊断视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去分析、认识观察到的新内容,从中医角度揭示贯穿于疾病始终的内在规律,探求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转变规律,整体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2.古方新用

关国华教授认为眼底病应在辨病的基础上分期论治,二陈汤是用于治疗多种眼底病的方药,适用于渗出性眼底病、陈旧性眼底出血、眼球后肿物等,皆因痰瘀所致者。用二陈汤加味治疗由于痰湿、瘀血、湿热停留眼内而引起的一切积聚不散之症,可配合昆布、海藻、海螵蛸以加强散结之力;若眼底病变早期渗出性炎症伴视网膜水肿者,可与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合用以加强利水消肿,或与茺蔚子、泽兰等活血药合用以加强祛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