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黄粉虫的生活习性
一、温度适应性
黄粉虫是昆虫类,和鱼一样是变温动物,一般变温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明显高于恒温动物。它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来自于吸收太阳的辐射能,还有一部分是黄粉虫本身机体进行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当周围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黄粉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等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都要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
黄粉虫一般在15~40℃条件下可以正常存活,但是不同虫态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情况有所不同。对于成虫来说,-5℃是其生存低限(但自然越冬的幼虫可忍受-15℃的低温),低于6℃进入冬眠状态,12℃是发育起点温度,24~35℃是其生存适宜温度,在此温度下生长健壮,成活率高。生长最快温度是35℃,但长期处于此温度容易发病。高于37℃生长速度明显降低,死亡率也增加,40℃以上是致死温度。对于蛹来说,最怕高温,35℃以上就可能使其窒息死亡。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通风降温,减小密度,防止太阳暴晒。
另一方面,黄粉虫在温度低于10℃时,会处于一种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低于6℃进入完全冬眠状态,此时用手摸虫体就会感到虫体全身发凉,在冬眠时,黄粉虫不吃、不喝、不动也不死。但是我们在养殖时,千万不要以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管不问了,除了正常防止蚂蚁、老鼠等天敌外,还要注意在休眠时,一定要保持它体表适宜的湿度。否则,虫体会因新陈代谢消耗体能而逐渐干枯死亡。另外,在休眠时,温度不可长期低于5℃,否则也会被冻死。
根据许多实验表明,黄粉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及死亡时的温度是有一定区别的,为了了解温度对黄粉虫的影响,以方便在生产中采取必要的科学措施来应对这个因素,确保生产活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我们人为地将黄粉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分为以下几大类,其实在生产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不可能像刀切豆腐块一下子将所需温度分得这么准确。
1.适温区
适温也就是适宜温度的简称,又称为有效温区,简单地说,就是黄粉虫在这个温度区域条件下生长发育,进行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是有效的,不会致死和致畸,所吸收的营养成分基本上除了满足自身新陈代谢外,其余的将会全部用于生长和生殖行为上。研究表明,黄粉虫的适温区域很广泛,基本上在6~39℃。由于不同的适温区内,黄粉虫的生长速度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又人为地根据不同的生长速率,而再次将温度范围区划为高适温区、低适温区和最适温区三个区域。
高适温区:也就是适温区的高位区域或者称为适温区的上限,温度如果再超过的话,就可能是黄粉虫的致死温度了。黄粉虫的高适温区为35~39℃,在这个区域内,黄粉虫的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缓,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区域内,黄粉虫的生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无论是产卵量还是孵化率都显著降低。
低适温区:也就是适温区的低位区域或者称为适温区的下限,温度如果再进一步降低的话,就可能导致黄粉虫死亡了,只有当环境温度超过这个最低温度,黄粉虫才开始发育,所以有学者又把它称为发育始点温度,研究已经表明,黄粉虫的各个虫态都存在发育始点温度,当然这四个不同时期的发育始点温度是绝对不相同的。例如黄粉虫成虫的低适温区为6~25℃,蛹的发育低适温区为10~15℃,幼虫的发育低适温区为6~10℃,卵的发育低适温区为6~10℃。在这个低适温区域内,黄粉虫的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缓,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区域内,黄粉虫的生殖能力也明显受到抑制,无论是产卵量还是孵化率都显著降低,甚至不能繁殖。
最适温区:也就是在适温区内最适宜黄粉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效温度,黄粉虫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为25~35℃,而生长发育最快是在34℃。
上述温度是指群体内部的温度,一般来说群体内部的温度往往高于室内温度8~10℃。如果室内温度达27℃时,就要采取降温措施,同时减少群体的密度,以免温度过高而热死。
2.临界致死温区
简单地说就是黄粉虫开始陆续死亡的温度,它又分为临界致死高温区和临界致死低温区。研究表明,黄粉虫的临界致死高温区为40~45℃,当温度达到40℃以上时,黄粉虫就开始出现昏迷现象,继而死亡,如果时间很短,过一会儿温度会迅速降低下来,则部分黄粉虫仍可以存活,只是它的生长速度和生殖机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损伤。黄粉虫的临界致死低温区为-5~-10℃,当温度达到-5℃以下时,黄粉虫就开始出现昏迷现象,继而死亡,同样,如果时间很短,过一会儿温度会迅速上升,则部分黄粉虫仍可以存活,只是它的生长速度和生殖机能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些损伤。
3.致死温区
简单地说,就是黄粉虫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部死亡的温度,根据不同的情况,它也分为致死高温区和致死低温区。研究表明,黄粉虫的致死高温区为45℃,致死低温区为-15℃。
4.高温致死的原因
较高温度可导致黄粉虫死亡,它的死亡原因主要是温度升高导致体内各组织的水分过量蒸发而死亡。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高温引起黄粉虫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而死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温时,空气闷热,供氧不足,导致黄粉虫缺氧而死。
5.低温致死的原因
较低温度导致黄粉虫死亡的原因,据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一种就是黄粉虫为了抵制低温,会消耗体内的脂肪组织来释放能量,以供需求,时间一长,会导致体内的养分过度衰竭而死亡;第二个原因就是低温时,黄粉虫体内尤其是幼虫的体内水分较多,可能会结冰,时间一长,导致体内的原生质变性而死亡。
二、湿度适应性
湿度实际上就是水分的问题,包括空气相对湿度和饲料含水量两个方面。适宜的水分是维持黄粉虫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例如黄粉虫体温的调节离不开水分的蒸发,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也离不开水分,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同样离不开水分。从黄粉虫的耐旱、耐饥渴生理特性来说,黄粉虫喜欢稍为干燥的环境,不喜欢潮湿的生境。在北方干燥的养殖室内进行喂养,患干枯病现象很多,而在南方多雨季节特别容易患腐烂病,死亡率较高。
黄粉虫一般不直接喝水,黄粉虫体内水分的获得途径主要是来自于食物中的水分,所以在饲料中不需要直接给水,饲料含水量不仅影响黄粉虫对水分的吸收,还影响对养分的有效利用。一般取食含水量较多的食物时,虫体含水量较高,体表湿润发亮;而取食含水量较少的食物,虫体含水量较低,体表较为暗淡一些。饲料含水量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15%左右,所以我们在日常投喂时不能忘记要适当投喂一些新鲜的蔬菜和瓜果,确保饲料含水量在10%~15%,为适宜湿度。二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通过体壁或卵壳从环境中吸收一些水分。三是通过体壁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在我们养殖黄粉虫时,这几点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条和第三条,这就要求我们在投喂时要科学,同时要讲究养殖环境的湿度要求。
黄粉虫散失水分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外分泌腺排出;通过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作用而失水;通过体壁失水等。黄粉虫对水分的调节是通过虫体结构、生理和行为活动等方式,如黄粉虫的体壁构造具有良好的保水机制;消化道后肠中的直肠段可以回收食物残渣和排泄物水分;也可以通过气门的开闭或改变栖息场地等调节体内水分。
黄粉虫对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不同的虫态对湿度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根据研究表明,成虫的最适相对湿度为58%~77%,卵的最适相对湿度为55%~73%,幼虫的最适相对湿度为67%~75%,蛹的最适相对湿度为63%~74%。在此范围内各虫态发育正常,对卵发育影响不明显,但幼虫随湿度升高而加快发育进度,龄数减少,成虫寿命延长,产卵量升高。但是当湿度过高时,没有及时吃完的饲料会和虫粪黏在一起,易发生霉变,导致黄粉虫生病,另外高湿度会吸引蚊蝇前来,这对黄粉虫的养殖有时也是灾难性的,所以湿度一定要科学控制好。
总的来说,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发育。虽然黄粉虫不怕干燥,即使在含水量低于10%的饲料中也能生存,但湿度太低时体内水分过分蒸发,因而生长发育变慢,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低,所以最适宜的饲料含水量为15%,室内空气湿度为70%,但当饲料含水量达18%和室内空气湿度为85%时,黄粉虫不但生长发育减慢,而且容易生病,尤其是成虫更怕潮湿而易患软腐病死亡。当空气湿度小于50%时,会由于干燥而影响生长和蜕皮导致干枯而死。要提醒养殖户朋友,我们所讲的湿度一般是指养殖环境中的空气湿度,但对黄粉虫的生长发育起直接影响的则是饲养箱或盒或盆内的湿度,只有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摸索,才能掌握快速判断温度和湿度是否合适的技巧。
湿度对其繁殖影响也很大,相对湿度以60%~70%最为适宜,湿度过高达90%时,幼虫生长到2~3龄即大部分死亡,低于50%时,产卵量大量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湿度环境条件下,保持温度稳定在最适温区内,对促进黄粉虫的生长、发育、交配、产卵及寿命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食性
黄粉虫的卵和蛹基本上不取食外源性的食物,我们通常投喂的也就是成虫和幼虫,根据研究表明,黄粉虫的成虫和幼虫都属杂食性昆虫,对食物要求不高。在自然界中,黄粉虫能吃食各种粮食如小麦、玉米、高粱、大米、大豆、麦麸、鱼肉、果品、油料和粮粕加工的副产品,如糠麸、渣饼等,同时也吃食各种蔬菜叶,尤其爱吃胡萝卜与马铃薯。幼虫的食性比成虫更为广泛,除吃上述食物外,还可吃干鲜桑叶、榆叶、豆科植物的叶以及各种昆虫尸体,当食物缺乏时,甚至会咬食木头做的饲养箱和垫底的纸片等,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它们甚至可以取食塑料,而且能消化并吸收,在一般人的眼中,这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发展养殖黄粉虫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好途径。
从理论上讲,凡是具有营养价值的农副产品都可作为人工养殖的饲料,但是在生产上,我们仍以麦麸、菜叶、米糠、面包屑为主。当然黄粉虫的耐饥饿能力也非常强,在生长季节,即使10天不喂食,也不会立即死亡,如果在温度略低也就是处于低适温区的下限时,黄粉虫可以不吃不喝度过半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进行人工高密度养殖时,一定要及时提供充足适口的饲料,因为当食物缺乏时,黄粉虫的自相残杀行为,主要是成虫会用有力的大钳子取食幼虫和蛹,甚至也会取食自己刚产下的卵,而幼虫在食物缺乏时,也会毫不留情地取食蛹和卵,甚至幼虫之间会相互残杀,尤其是那些刚刚蜕皮而没有防守能力的同胞,常常成为它们的腹中美味。
四、光的敏感性
黄粉虫性喜暗怕光,也就是说它是负趋光性昆虫,不需要太强烈的光照,在暗处比在光亮处生长要快。在自然界,成虫喜欢潜伏在阴暗角落或树叶、杂草、粮堆表面的阴暗角落或其他杂物下面躲避阳光;幼虫则多潜伏在粮食、面粉、糠麸的表层下1~3厘米处生活,夜间活动较多。黄粉虫一旦遇见强烈光线,就要钻入暗处隐藏起来,所以人工饲养黄粉虫时要主动为它们创造一个光线较暗的环境,或者饲养箱应有遮蔽,在养殖中要尽量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影响黄粉虫的生活。蛹最怕太阳暴晒,2个多小时就会被晒死。但也不能完全生长在黑暗中,平时有散射光照就行了。
正因为黄粉虫具有长期适应黑暗环境生活的特性,所以黄粉虫可分层饲养,充分利用空间。一旦成虫遇到强光照,就会向黑暗处逃避,养殖户常常利用这一习性分拣蛹与成虫。
另外,不同的光照时间对黄粉虫成虫的产卵量也有较大的影响。成虫在自然较弱光照条件下,产卵量多、孵化快、成活率高。若遇强光长期连续照射,则会向黑暗处逃避,若无处躲避则会出现产卵减少、繁殖力降低,导致种群退化。
五、群居性
黄粉虫是集群性动物,性喜群居,幼虫和成虫均喜欢聚集在一起生活,适于高密度饲养,最佳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00~3000头老龄幼虫或成虫。人们常常利用它的这种习性来进行高密度饲养,但是笔者认为,黄粉虫的饲养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大。这是因为万事皆有度,一旦饲养密度过大时,黄粉虫的活动空间就会大大减少,易造成食物不足,导致成虫和幼虫吞食卵和蛹,造成养殖上的损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密度太高时,过多的黄粉虫拥挤在一起,会导致群体内部的温度升高,这对刚孵化或刚蜕皮的幼虫极为不利,往往造成它们的死亡。当然为了有效提高养殖效益,饲养密度也不宜过小,这样会造成空间的浪费,降低生产率。所以人工饲养时应注意分箱,控制饲养密度。
六、自相残杀习性
自相残杀习性是指黄粉虫群体有互相蚕食现象,这里既有成虫吃卵、咬食幼虫和蛹,高龄幼虫咬食低龄幼虫或蛹或卵的现象,也有各虫态均有被同类咬伤或吃掉的现象,表现为大吃小、强噬弱、能动的咬不能动的等行为。例如成虫羽化初期,身体白嫩娇弱,行动迟缓,易受伤害;从老熟幼虫中新羽化的蛹因不能活动易受损伤;正在蜕皮的幼虫无力防御而易被同类吃掉;卵也是其他虫态的同类取食的对象。自相残杀会严重影响产虫量,这种现象通常发生于饲养密度过高的情况,特别是成虫和幼虫不同龄期混养时发生更为严重,当然饲料投喂不足或不均匀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为了提高生产效益,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防止黄粉虫的这种互残性,这也是人工养殖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经过生产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一是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满足它们的摄食需求,它们也就会相安无事。
二是不要大小、老幼不分地一起混养,最好是同批卵同时产下的幼虫一起饲养,以确保养殖群体相对整体,当养殖到了一定阶段后,要及时分拣,将个体差异较大的捡出另处养殖。
三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不可一味地为了追求高产量,而将密度安排得过大,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项工作。
四是用特制的产卵筛饲养产卵成虫,一旦产卵时,虫卵会及时从筛网的孔隙中漏出,从而达到虫与卵分隔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成虫吃卵问题。至于吃蛹问题,可以通过强光刺激,让成虫躲避后,再将蛹取出另行饲养。
五是加强日常管理,主要工作是分期采卵、分期孵化和分群饲养,加强观察,对混养或者是养殖时间较长的群体,要及时采取分拣方法及时分出虫蛹或成虫。
七、生殖习性
黄粉虫成虫期才具有生殖能力,它们是通过两性交配进行生殖的,在自然界中,雌雄虫比例为1∶1.05,如果生活环境的条件良好,雌性黄粉虫的数量会急剧增加,群体的雌雄比例可达(3~4)∶1,如果生活环境恶化尤其是营养条件不足时,雄性比例会急剧增加,群体的雌雄比例会达到1∶(3~4),而且亲本的成活率都很低。雌雄成虫一生中都可以交配多次,亲本羽化后3~4天即开始交配、产卵,夜间产卵在饲料上面。一般黄粉虫成熟的雄虫和雌虫喜在阴暗处交尾产卵,在自然环境下交配多在夜间,黄粉虫交配过程遇光刺激往往会受惊吓而终止,因而我们在养殖时,一定要保证成虫期应有黑暗的环境,并要减少干扰。另外,交配对温度也有要求,20℃以下或32℃以上很少交配,因此我们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养殖环境下的温度,这也是提高黄粉虫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的保证。
成虫一生中可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次产卵1~10粒,最多30粒。因此每尾雌虫的产卵总量在60~480粒,平均产卵总量为300粒左右。如果人为地加强管理可延长产卵期和增加产量,例如在提供营养丰富的复合生物饲料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有的优质种虫产卵量可达1000粒以上。产卵期平均22~130天,但80%以上的卵在1个月内产出,常数十粒黏在一起,表面黏有食料碎屑物,卵壳薄而软。雌虫产卵一个半月后,产卵量下降,可以淘汰。需要注意的是,成虫期仍会进食,饲料质量影响产卵量,因此在交配产卵期要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
由于雄虫的交配能力较强,可连续与6~8条雌虫交配而不影响它的寿命和受精率,因此在大规模饲养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为了减少多余雄虫对饲料的消耗以及雄虫对雌虫的侵扰,同时也是为了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可以在黄粉虫雌雄比例为1∶1的条件下,群体交配繁殖八天左右,及时去除老的雄虫,补充新的雄虫,更换的老雄虫可以直接到市场上出售,或者用来进行加工或投喂其他经济动物,同时利用更新雄虫的机会把雌雄比例提高,达到雌雄比例为2∶1都行。
黄粉虫的雌雄在虫蛹阶段即易于辨别。虫蛹长12~20毫米,乳白色或黄褐色,无毛,有光泽,鞘翅芽伸达第三腹节,腹部向腹面弯曲明显。腹部背面各节两侧各有一较硬的侧刺突,腹部末端有一对较尖的弯刺,呈八字形,腹部末节腹面有一对不分节的乳状突,雌蛹乳突大而明显,端部扁平,向两边弯曲,雄蛹乳突较小,不显著,基部愈合,端部呈圆形,不弯曲,伸向后方,以此可区别雌雄蛹。
八、运动习性
黄粉虫生性好动,昼夜都有活动现象,但以夜间最为活跃,我们在饲养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成虫喜欢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活动和产卵,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人为地主动创造一些黑暗的条件。成虫后翅退化,不能飞行。成虫、幼虫均靠爬行运动,极活泼。人工饲养黄粉虫的饲虫盒内壁如果粗糙,幼虫和成虫极易爬出,为防其爬逃,饲养盒内壁应尽可能光滑。
九、蜕皮习性
黄粉虫幼虫具有周期性蜕皮的习性,而且这种蜕皮现象一般只发生在幼虫时期,其他虫态不蜕皮。幼虫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体形增加,体重也随之增加,可以这样说,黄粉虫如果不蜕皮,就不可能长大。这是因为黄粉虫与其他昆虫一样,属于外骨骼动物,由于其表皮坚韧(即外骨骼),属于非细胞性组织,伸展性很小,当幼虫营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蜕去旧表皮,形成面积更大的新表皮,才能使虫体进一步增大。在自然条件下,黄粉虫的寿命在60~160天,平均寿命120天左右。据观察,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天中,幼虫蜕皮次数8~19次不等,通常13~15次,也就是说通常为13~15龄,4~6天脱皮1次,历经60~80天,每尾黄粉虫的蜕皮次数与营养条件密切相关。
蜕皮时幼虫停止取食,头部脱裂线裂开,幼虫蜕出,刚刚蜕皮的幼虫呈乳白色,1~2天后变为黄褐色。在蜕皮时间上,黄粉虫幼虫1周左右蜕1次皮。每次蜕皮的间隔时间随虫龄和温度、营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通常随虫龄的增加,蜕皮间隔时间也增加。另外,幼虫蜕皮的速度和质量也与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密切相关,在温度、湿度、营养适宜的情况下,幼虫蜕皮顺利,否则将出现蜕皮困难,甚至畸形死亡现象。
在养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就是黄粉虫在蜕皮时和刚刚蜕皮后的短时间内,躯体十分娇弱,抵抗外来侵袭的能力非常弱,极易受到同胞的蚕食,这要注意防范和保护。
十、变态习性
黄粉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具有变态的习性,一生要历经四次不同的形态,既小而圆的卵期、大而娇嫩的蛹期、长圆形的幼虫期、甲虫状的成虫期。在20~25℃条件下,黄粉虫从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33天;在25~32℃条件下,黄粉虫从卵发育至成虫只需110天。每次变态前,它们都有一些明显的征兆,例如体色变白,活动减弱,爬到饲料上等行为,变态前基本上不摄食,变态后的短时间内体质非常娇弱,极易受到伤害,了解这些变态前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提高它们的变态成活率。
1.化蛹
黄粉虫在变态历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经过化蛹阶段,化蛹也就是幼虫变为虫蛹的过程。黄粉虫幼虫从孵化开始通过取食不断积累营养,生长脱皮,当幼虫阶段营养积累完成后,就要化蛹。在化蛹前,黄粉虫老熟幼虫化蛹前爬行到幼虫较少的场所和食物表面,停止取食,经一段时间后蛹从幼虫表皮中蜕出,初为白色,后变为黄白色。蛹是表面静止而体内发生复杂变化的虫态,是幼虫器官结构转变为成虫器官结构的过渡阶段。由于化蛹期是相对静止期,且持续时间较长,很容易遭受黄粉虫幼虫和成虫的捕食,因此及时将蛹从幼虫饲养容器中捡出,把羽化的成虫及时移到成虫饲养容器中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2.孵化
像小鸡孵化一样,黄粉虫的卵在完成一系列的胚胎发育后,它的幼体就会钻破卵壳而爬出,这个过程叫做卵的孵化,刚孵化出来的幼虫非常娇嫩,还没有防御敌害生物侵袭的能力,因此要加强管理,确保养殖的成功。卵在10~20℃条件下需20~25天孵化,在20~25℃下,卵期7~8天,在25~28℃下卵期5~7天,30~32℃则需要3~4天。
在自然界,一般黄粉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的形态越冬。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黄粉虫可周年繁殖,一年可发生3~4代,世代重叠,最多可达到重叠的6代,无越冬现象,冬季仍能正常发育。
3.羽化
羽化是虫蛹变为成虫的过程,这也是黄粉虫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虫态期。黄粉虫蛹的羽化对环境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在25~30℃,湿度为65%~75%条件对其羽化有利,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会影响羽化的质量。
十一、寿命
成虫寿命50~160天,平均寿命为60天,科学测试表明,黄粉虫一生中的有效积温总和在1450天·℃;在温度20℃以上时,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比如在20℃时饲养时,黄粉虫的寿命为64天左右;在24℃时饲养时,黄粉虫的寿命为55天左右;在28.5℃时饲养时,黄粉虫的寿命为42天左右;在31.5℃时饲养时,黄粉虫的寿命为38天左右;在36.5℃时饲养时,黄粉虫的寿命为27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