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地下水源及其取水工程
4.2.1 地下水水源地的选择
以地下水源作为集中饮用水水源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无塔供水时,取水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
(1)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
对于大中型集中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关键是确定取水地段的位置与范围。
①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取水地段含水层的富水性与补给条件,是地下水水源地的首选条件。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的地段上取水。如选择冲洪积扇中、上游的砂砾石带和轴部、河流的冲积阶地和高漫滩、冲积平原的古河床、厚度较大的层状与似层状裂隙和岩溶含水层、规模较大的断裂及其他脉状基岩含水带。
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考虑地下水源地补给条件。取水地段应有较好的汇水条件,应是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或接近补给水源和地下水的排泄区;应是能充分汇集各种补给量的地段。例如,在松散岩层分布区,水源地尽量靠近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的河流岸边;在基岩地区,应选择在集水条件最好的背斜末端、浅埋向斜的核部、区域性阻水界面迎水一侧;在岩溶地区,最好选择在区域地下径流的主要径流带的下游,或靠近排泄区附近。
②水源地的地质环境
在选择水源地时,要从区域水资源优化开采利用观点出发,尽量避免出现新旧水源地之间、工业和农业用水之间、供水与矿山排水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新建水源地应远离原有的取水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
为保障水源水质,地下水源地周边应设立保护区,且远离工农业污染源,选择在远离城市或工矿排污区的上游;选择远离已污染(或天然水质不良)的地表水体或含水层的地段;避开易于使水井淤塞、涌砂或水质长期混浊的流砂层或岩溶充填带;在滨海地区,应考虑海水入侵对水质的不良影响;为减少垂向污水渗入的可能性,最好选择在含水层上部有稳定隔水层分布的地段。此外,水源地应选在不易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等有害工程地质作用的地段上。
③水源地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扩建前景
在满足水量、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为节省建设投资,水源地应靠近供水区,少占耕地;为降低取水成本,应选择在地下水浅埋或自流地段;河谷水源地要考虑水源井的淹没问题;人工开挖的大口径取水工程,则要考虑井壁的稳固性;当有多个水源地方案可供比较时,未来扩大开采的前景条件,也常常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2)小型分散式水源地的选择
对于小型分散供水而言,应优先确定水源井井位。上述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选择原则,对于基岩山区裂隙水小型水源地的选择,也基本上是适用的。但在基岩山区,由于地下水分布极不普遍和均匀,水井的布置将主要决定于强含水裂隙带的分布位置。此外,如果布井地段的地下水位埋深,且上游又无较大的补给面积,则地下水源的汇水条件及开采补给量的条件也应作为确定基岩山区水井位置时必须考虑的条件。
4.2.2 地下水水源地与取水工程
(1)Y地下水水源地
该地下水水源地是城市供水水源之一,基岩裂隙水发育,含水岩组以白云岩为主。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其次是灌溉回渗水和水渠的渗漏补给等。该水源地建于1960年,当时有生产井21眼,日开采量为3.92×104m3/d。至1988年开采井增至55眼,开采量达16.55×104m3/d。由于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形成了水源地漏斗,至今漏斗面积已达183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61m。
(2)H地下水水源地
该地下水水源地补给水系全长540km,流域面积30891km2,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用水发挥了很大作用。
H地下水水源的地表补给水系如图4-5所示。
图4-5 H地下水水源的地表补给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