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瓜蔓枯病
(一)症状
黄瓜蔓枯病主要危害茎、叶和果实,但以茎基部受害最重。叶片染病,初始在叶缘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呈“V”字形扩展,产生圆形及不规则病斑,黄褐色、淡褐色,具不明显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点,病斑连接后易破裂干枯(图1-3)。茎蔓染病,病斑呈椭圆形至梭形,病部初期呈淡黄色,病害扩展后变为灰色至深灰色,其上密生小黑点,田间高湿时,病部溢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红褐色,后期表皮纵裂脱落,露出乱麻状维管束,病部以上茎蔓枯萎,易折断(图1-4)。果实染病,发病初始在幼果上产生水渍状小斑,扩大后病斑呈黑褐色,病部软化。
图1-3 黄瓜蔓枯病病叶症状
图1-4 茎蔓部感病后形成的琥珀色胶质物
(二)病原特征
病菌的无性态为西瓜壳二孢(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的有性态为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 Chiu et Walk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叶面生,多为聚生,初期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球形至扁球形,直径68.25~156微米。器孢子短圆形至圆柱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正直,初为单胞,后生一隔膜,有性世代一般生在蔓上,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细颈瓶状、球形,单生在叶正面,突出表皮,黑褐色,大小为(4.5~10.7) 微米× (30~107.5) 微米。子囊多棍棒形,无色透明,正直、稍弯,大小为(30~42.5) 微米× (8.75~12.5) 微米。子囊孢子无色透明,短棒状、梭形,一个分隔。发育适温20~24℃,能侵染多种葫芦科植物。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原物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架杆、温室、大棚棚架上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灌溉水及气流传播,从气孔、水孔、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导致子叶染病。成株期由果实蒂部、果柄侵入,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在黄瓜栽培75~83天后,病菌数量出现一次高峰,尤其是阴雨天及夜晚,子囊孢子数量多,夜间露水大、台风后水淹易发病,土壤水分高易发病,北方夏、秋季,南方春、夏季流行。此外,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密度过大、肥料不足、寄主生长衰弱,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万青、春燕。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后,催芽播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实行2~3年轮作。育苗移栽,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播种前、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土壤病菌多、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穴施、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发病时及时防治,并清除病叶、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生石灰。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防止浇水过量。
2.药剂防治
棚室内的棚架、农具在用前用福尔马林20倍液熏蒸24小时。发病初期喷施5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霜霉威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天再防一次,以后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保护地发病时,每次用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顷,熏1夜,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5千克/公顷,隔8~10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