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瓜褐斑病
(一)症状
黄瓜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为黄褐色小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当病斑直径扩展至1.5~2毫米时,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稍不规则,外围颜色稍深,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叶背病部稍隆起,似膏药状,黄白色。当病斑扩展至3~4毫米时,多为圆形,少数为多角形、不规则形状,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叶背病部生大量黑色霉层,正面霉层较少。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迅速,边缘水渍状,失水后呈青灰色。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圆形、不规则形,对光观察叶脉色深,网状更加明显,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图1-15)。发病严重时,病斑面积可达叶片面积的95%以上,叶片干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图1-15 黄瓜褐斑病叶片症状
(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aespora cassiicola (Berk.&Curt.) Wei.],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真菌。病菌子实体多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细长,不分枝,具1~7个隔膜,浅褐至黄褐色,大小为(90~430) 微米× (5.5~9.5) 微米。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至圆筒形,基部膨大,顶端钝圆,直立、弯曲,壁厚,有隔膜0~20个,浅黄褐色,大小为(19~264) 微米× (8~23) 微米。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可将其杀死。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丛、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病菌还可以厚垣孢子和菌核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发病温度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5~27℃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黄瓜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阴雨天较多、长时间闷棚、昼夜温差很大等均有利于发病。该病以保护地受害严重。春季保护地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发病,4月上中旬后病情迅速扩展,至5月中旬达发病高峰。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引进、利用抗病品种,如津春3号。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彻底清除病残株,减少初侵染源。搞好棚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棚室栽培的,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白天控温28~30℃,夜间15℃,相对湿度低于65%。
温汤浸种。种子用常温水浸种15分钟后,转入55~60℃热水中浸种10~15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继续浸种3~4小时,捞起沥干后置于25~28℃催芽,可有效消除种内病菌。用温汤浸种最好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
2.药剂防治
(1)种子灭菌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用占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发病时喷施 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异菌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1%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或65%甲硫·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氟硅唑8000倍液,或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药,连续防治3~4次。
(3)药土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份+适量杀虫剂+50份干细土(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作种子的覆盖土)。
(4)保护地 在定植前10天,用硫黄粉2.3克/米3,加锯末混合后分放数处,点燃后密闭棚室熏蒸1夜。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亩,或6.5%霉灵粉尘剂15千克/公顷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