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黄瓜青枯病
(一)症状
黄瓜细菌性萎蔫病在嫁接黄瓜上发病快,自根栽培的发病较慢,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开花结瓜期发病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茎部受害处变细,两端呈水渍状,病部以上的蔓和枝杈及叶片首先出现萎蔫,中午明显。病情逐渐发展,收缩茎蔓向上扩展,叶片向上渐次萎蔫,似缺水状,3~5天后整株青枯死亡,根茎外表症状不明显。剖开茎蔓,用手捏挤,从维管束的横断面上溢出白色菌脓,用干净火柴棍、小刀刀尖沾上菌脓轻轻拉开,可把菌脓拉成丝状(图1-19)。导管一般不变色,根部也未见腐烂,有别于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
图1-19 黄瓜青枯病田间症状
(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嗜维管束欧文氏菌、黄瓜萎蔫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 var. tracheiphila (Smith) Dye],属细菌。菌体杆状,单生、双生,不成链状,大小(1.2~2.5) 微米× (0.5~0.7) 微米。具荚膜,无芽孢,周生4~8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兼性嫌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光滑具光泽,在肉汁胨液中呈轻雾状,无菌环及菌膜,不能分解果胶,也不能液化明胶,能产生氨和硫化氢,不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不能在5%食盐溶液中生长发育。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高34~35℃,36℃不生长,最低8℃。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黄瓜青枯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维管束病害,病菌由黄瓜甲虫传播。黄瓜细菌性枯萎病过去国内未见报道,近年浙江丽水地区、吉林长春已见发病。温湿度是影响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低温高湿的环境,病害易发生。持续阴天,雨雪天气较多,造成棚内温度极低,加之光照少,通风换气不良,棚内湿度过大,相对湿度在85%以上,这种条件下,大棚发病率多在30%~45%,甚至毁棚。一些保温性能好的、有加热设施的大棚发病轻。黄瓜开花结瓜前发病率为11.2%,而开花结瓜期病株率为24.6%,病株死亡率为100%,有的大棚全部枯死,甚者刚好采瓜,不得不拉秧改种,对黄瓜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在自然条件下,自根栽培的黄瓜未见发生此病,而嫁接栽培的黄瓜均有发生。种子带菌,引起黄瓜发病,病残体带菌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引起黄瓜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实施轮作,与非瓜类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4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催芽播种。生长期和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雨天及时排水,浇水要少浇、勤浇,防止大水漫灌。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在开花结果盛期增施钾肥,可以在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等,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重点防治黄瓜条叶甲、黄瓜十二星叶甲,防止传播病菌。
2.生物防治
发生黄瓜条叶甲、黄瓜十二星叶甲时喷施:0.3%苦参碱水剂800~1000倍液,或2.5%鱼藤酮乳油1000倍液,或0.6%氧苦·内酯水剂1000倍液,或1%蛇床子素水乳剂4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600~1000倍液,或0.5%藜芦碱醇溶液800~10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600倍液,或10%高渗烟碱水剂1000倍液,或15%蓖麻油酸烟碱乳油800~1000倍液,或0.65%茼蒿素水剂400~500倍液,或3.2%烟碱川楝素水剂200~300倍液防治地上、地下害虫。
3.药剂防治
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然后冲洗干净,催芽播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30~60千克/公顷,与细土混合后,均匀施入土壤,大田消毒。发病初期喷14%络氨铜水剂300~4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78%硝基腐殖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用60%琥·乙膦铝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隔10天灌根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