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蔬菜病虫害现代防治技术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西葫芦传染性病害

一、西葫芦蔓枯病

(一)症状

西葫芦苗期发病,多在茎的下部,病部呈油浸状,后变黄褐色,稍凹陷,表皮龟裂,常分泌出黄褐色树脂状物,严重时病茎折断,导管不变色。成株发病,病茎表皮呈黄白色,枯干,潮湿时变黑褐色,后密生小黑点(图1-76)。叶片上病斑黄褐色,圆形,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上生小黑点,病斑扩展至叶面1/3以上时叶片即干枯(图1-77)。

1-77.jpg

图1-76 西葫芦蔓枯病茎部受害症状

1-76.jpg

图1-77 西葫芦蔓枯病叶片症状

(二)病原特征

西葫芦蔓枯病病原菌无性态为西瓜壳二孢(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表皮下,后半露,子座壁深褐色,子囊平行排列,具少量拟侧丝,子囊成熟后侧丝消失,子囊壳薄膜质,大小为(64~176) 微米× (64~160) 微米,具孔口,直径9.6~24微米。子囊倒棍棒状、无色,大小为(27.9~47.1) 微米× (5.9~9.9) 微米;子囊孢子无色,双胞,两细胞常一大一小,分隔明显,大小为(5.5~12.5) 微米× (2~5) 微米。分生孢子器生于叶面和茎蔓上,多聚生,初期埋生,后大部分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扁球形,器壁浅褐色,膜质,顶部具乳头状突起,孔口明显,孢子器大小为75~150微米,孔口直径为15~42微米,器孢子无色透明,短圆形至圆柱形,两端较圆,正直,初期为单胞,后生一隔膜,隔膜处无缢缩或偶有缢缩,大小为(10~17.5) 微米× (2.75~4.0) 微米。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及架材上越冬和越夏,借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在病斑上产生病菌继续传播蔓延,引起再侵染。种子表面也可带菌,发芽后病菌直接危害子叶。病菌发育适温为20~24℃,最适发育酸碱度为pH值5.7~6.4。高温多湿、天气闷热,发病迅速。重茬地、低洼地雨后积水、大水勤浇、缺肥、生长衰弱的地块,发病均重。温室及塑料大棚栽培,过度密植、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时容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建造温室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温室内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棚内湿度。底肥中增施过磷酸钙和钾肥,在结瓜以前、雨后及浇水后及时中耕,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降低土壤及空气湿度。在整个生长期间,要多次追肥,防止早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要清洁田间,将病残体清除。

2.药剂防治

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克/米2进行床土消毒。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5分钟,也可用占种子重0.1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3%戊唑醇水剂30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