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考纲考点:(1)口蹄疫的流行病学、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防控措施;(2)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主要症状及鉴别诊断。
一、口蹄疫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主要是在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舌面、鼻镜、蹄部、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幼龄动物多因心肌炎使其死亡率升高。民间有“口疮”“蹄癀”之称。
(一)流行特点
(二)症状与病理变化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四)防控
当发生口蹄疫时,①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切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并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禁止人、动物和物品的流动;②在严格封锁的基础上,扑杀患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剩余的饲料、饮水、场地、患病动物污染的道路、圈舍、动物产品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③当疫点内最后一头患病动物被扑杀后,3个月内不出现新病例时,报上级机关批准,经终末彻底大消毒后,可以解除封锁。
口蹄疫一般不允许治疗,特殊情况下(如某些珍贵种用动物等)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给予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畜舍卫生,经常消毒,用相同血清型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对患病动物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二、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发热、奇痒(猪除外)和脑脊髓炎综合征,新生仔猪以高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的见呕吐、腹泻。大猪多为隐性感染,也可出现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怀孕母猪主要出现流产和死胎。
(一)流行特点
(二)临诊症状
潜伏期:一般10天内,多3~6天,无奇痒症状(近年来也可见到有奇痒症状的报道),随年龄而有差异。
(三)病理变化
病死猪脑膜充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流产胎儿肝脏、脾脏、淋巴结和胎盘绒毛膜凝固性坏死。皮肤有出血点(尤其是臀部和颈部皮肤)。
(四)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在母猪繁殖障碍方面,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感染、猪乙型脑炎和猪瘟等传染病以及黄曲霉素毒素中毒等区分。在育肥猪呼吸道症状中,要与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相区别。在猪出现神经症状时,与猪李氏杆菌病、猪脑髓炎和狂犬病等相区分。在出现腹泻时,与大肠杆菌病、慢性猪瘟等相区别。
(五)防控
伪狂犬病尚无特异疗法,只能采取综合防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