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鸡常见疾病防治
(一)鸡新城疫
本病又称新城鸡瘟、亚洲鸡瘟。该病是副黏病毒属中的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禽和带毒禽为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幼龄山鸡较成年山鸡易感。
1.症状
本病突发性强,最急性病例看不出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稍长时病山鸡精神委顿,双翅下垂,羽毛松乱,闭目缩颈眼圈发紫,体温升高至43~45℃,食欲废绝,嗉囊充满液体或气体,倒提时有刺激性酸臭液体自口腔流出。下痢排黄绿色或灰色稀粪,呼吸困难。后期病鸡出现头颈垂斜、转圈、抽搐或腿瘫痪、突然跌倒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病鸡的消化道散布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伴有坏死和肠炎变化;肠壁变薄,内有淡黄色的内容物;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和盲肠出血并伴有坏死溃疡;肝脾肿大,水肿;肺部瘀血呈紫色。
2.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症状和病变可疑为本病。诊断时应与马立克氏病、禽霍乱相区别。确诊常用采集病山鸡血样经血清学检查的方法。采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查山鸡群感染鸡新城疫。
3.防治方法
对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主要是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环境和食饮槽清洁卫生及消毒,防止发病。同时要按时接种新城疫疫苗。1~2周龄的雏山鸡应用新城疫Ⅱ系疫苗,10倍稀释,滴鼻防疫,秋季种群普遍进行1次新城疫Ⅰ系疫苗接种,以1000倍稀释,胸部肌注,幼山鸡0.3毫升,成雉0.6毫升。发现本病及时隔离、淘汰,病死山鸡必须做无害化处理,病山鸡舍及用具必须彻底消毒。
(二)禽霍乱(出血性败血症)
山鸡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败,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烈性传染病。传染源是带菌的家禽,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如果饲养管理不良,营养缺乏,山鸡抗病力差及气候突变等都能促使本病发生。
1.症状
本病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
最急性型病山鸡常无任何症状而倒地挣扎,突然死亡,多见于产蛋鸡。
急性型病山鸡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闭眼缩颈,羽毛蓬松,鸡冠、肉垂蓝紫,体温升高达43~44℃,无食欲,但有饮欲,鼻口流出有泡沫的黏液。病山鸡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的稀粪,有的混有血液,病后期衰竭昏迷,多经2~3天死亡。
慢性型病山鸡精神沉郁,鸡冠、肉垂苍白,有的腹泻,后期消瘦,病程较长,几周后死亡。
剖检可见最急性型无明显病变;急性型病山鸡的腹膜皮下组织和腹部脂肪有小出血点,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十二指肠弥漫性出血,脑内容物含有血液,表面附着大量黄白色黏液,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表面散布许多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坏死点,心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2.诊断
根据本病发病状况、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判断,诊断时应与新城疫、鸡伤寒相区别。确诊应在实验室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和实验动物发病试验。
3.防治方法
搞好饲养管理,提高鸡体抵抗力,对本病发生有遏制作用。平时鸡舍温度要适宜,通风良好,地面应保持干燥,定期消毒,加强灭蝇、灭鼠工作。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山鸡场舍周围最好种植树木遮阴。要贯彻自繁自养原则,对引进山鸡应进行隔离观察,种山鸡要健康,以免发生垂直感染。药物预防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喹乙醇,每只鸡每天20~25毫克,要混合均匀,连喂3~5天,停药7~14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1个季节进行3~4个疗程。同时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每年定期进行防疫,用禽霍乱弱毒菌苗和灭活菌苗2种疫苗注射,最好选用与本地区流行病原菌同一血清型或多个血清型的菌株作为生产菌株而制成的菌苗进行接种。治疗患病山鸡用0.1%~0.2%土霉素混饲,连喂2~3天;灭败灵2毫升,加青霉素5万单位/只,肌注,连续2~3天,至少连用2天。
(三)雏山鸡白痢病
本病是由鸡白痢沙门杆菌引起的以拉白痢为特征的传染病,家鸡、山鸡、珍珠鸡、火鸡的幼鸡易感染发病。病山鸡和带菌鸡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气温过冷或过热时易流行。中雏装笼饲养或地上平养,气候变化或室温偏低,饲料改变或喂给发霉变质饲料,饲养密度过大等均易引发此病。主要侵害幼禽,出壳后3~4天雏鸡最易发生本病。本病传播快,死亡率高。成龄禽呈慢性或隐性感染。
1.症状
发病快,患病鸡精神委顿,绒羽松乱,翅膀下垂,怕冷萎缩,身体蜷缩,常堆集在一起,食欲不振,下痢,排出糊状白色稀粪,下痢后肛门周围黏白色石灰样粪团。雏鸡肺型白痢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呈腹式呼吸。多呈急性败血性经过,绝大多数发病1~2天后死亡,死亡率达50%以上。3周龄以上病山鸡呼吸症状较少。慢性病山鸡生长发育不良,生长停滞。育成鸡白痢的明显特征是腹泻,排出颜色不正常的粪便。病程比雏鸡白痢要长,病母山鸡产蛋减少,有时精神萎靡,肉冠发绀。
剖检病程较长者可见病变大多表现为肺脏出血、水肿、坏死,表面及切面有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结节。育成鸡白痢病变较雏鸡白痢病变复杂,肝脏肿大,有坏死性,呈土黄色至深紫色,表面可见散布或弥漫性的小红点或黄白色粟粒大小或大小不一的坏死灶,质脆易破,因此常有内出血;脾脏肿大,有的表面有灰白色结节;肠道多呈卡他性炎症,肠内有豆腐渣样内容物,并混有血液,心包液浑浊,量增加,心肌、腺胃上有灰黄色结节;肺有大小不等的实变病灶。诊断此病时应注意与马立克氏病相区别,马立克氏病的肿瘤结节是灰白色、脂肪样的,肝脏上不会出现小坏死灶和小红点。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形成特殊砖红色,多纹出血。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初步诊断。诊断时应与鸡伤寒、副伤寒相区别。确诊需要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3.防治方法
平时加强对野鸡(尤其是雏鸡)的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干燥,用具要定期消毒。加强检疫,杜绝病原传入。防治山鸡白痢可将大蒜泥混在饲料中喂服。预防量和治疗量每只鸡3~4毫升,也可用0.02%黄连素水溶液饮用3~5天。治疗本病或用土霉素0.1%~0.3%混入1千克饲料中喂服,或用复方敌菌净0.04%~0.06%混饲,连喂3~5天。严重病例用卡那霉素20~30毫克/千克体重,或用庆大霉素1万单位/千克体重,肌内注射5~7天。
(四)山鸡球虫病
本病主要是艾美尔属的多种球虫(多属盲肠球虫)引起的一种急性流行性原虫寄生虫病,多发生于3~8周龄雏山鸡,死亡率高,地面平养较离地网养者多见,多雨时节尤为多见。
1.症状
雏鸡感染本病后精神萎靡,羽毛蓬松,缩颈呆立,双翅下垂,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病鸡出现血性下痢。病鸡肛门外围粘有粪便,严重时会堵塞肛门,造成排粪困难。
剖检见盲肠黏膜明显肿胀,肠壁增厚,呈弥漫性充血出血,内容物呈血样。
2.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诊断时应与溃疡性肠炎等类似病症相区别。确诊需从病变肠黏膜、肠内容物和粪便中检出大量球虫卵囊。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平衡日粮,并从雏山鸡7~10日龄开始,在日粮中添加预防量的抗球虫药物,预防本病发作。搞好饲舍卫生及消毒,勤清除鸡粪便并做堆积发酵处理。治疗:①用青霉素3万~5万单位/只,每天肌注1次,连用3~5天;或按6万~8万单位/只混饮,1天2次,连用3~5天;②用氨丙啉125~250毫克/千克混饲,连喂1周后,剂量减半,再喂1~2周。喂药治疗期间需添加维生素K3 1~2毫克/只,鱼肝油10~20毫克/千克饲料。
(五)山鸡痘
山鸡痘病是一种较大的过滤性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毒通过鸡皮肤、黏膜伤口侵入鸡体内而致病。多因山鸡群过大、饲养过密而互啄或交配等接触病毒传染。脱落的散碎痂皮是主要传染源。病毒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皮肤黏膜。根据患病部位可分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山鸡痘。各龄山鸡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发病最多。
1.症状
皮肤型主要是在皮肤和头部黏膜上形成痘疹,持续10天左右。然后逐渐从表皮部崩解形成痘皮,最后痂皮脱落,形成一种灰白色斑痕。黏膜型又称白喉型, 痘疹在口腔咽喉黏膜上生成黄白色的小结节,继而结节增大融合成片,形成一层白色的假膜,引起病山鸡呼吸困难,窒息而死。随着病程进展,病雉眼睛肿胀、流脓失明。混合型是皮肤和口腔黏膜症状同时发生,死亡率较高。
2.诊断
取患部痘疹病样做涂片,染色镜检上皮细胞浆内的包涵体。
3.防治方法
应用汕系鸡痘弱毒疫苗接种,可以防止本病发生。接种方法为翼下避开血管针刺接种。如接种处形成结痂,说明接种成功,免疫期2个月。雏雉接种1次,种雉接种60天后须再接种1次。治疗本病目前无特效药物,只能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症状和防止并发症。如为皮肤型,将患部痘痂剥掉,涂5%碘酊或龙胆紫。如为黏膜型,则需将口腔和咽喉部的假膜、烂斑用小刀剥离下来,伤口涂以碘甘油(5%碘酊20毫升,加甘油80毫升),剥下的假膜、烂斑不能随地乱丢,应收集烧毁,以免病毒传播。
(六)山鸡螺旋体病
山鸡螺旋体病是由鹅疏螺旋体(又称鸡疏螺旋体)感染所致,故又称鹅包柔氏病。该病由蜱传播,主要通过波斯锐缘蜱及鸡螨、鸡虱等的刺咬传播,经消化道、皮肤外伤感染发病。山鸡、火鸡、鸡、鸭、鹅等禽类均易感,幼山鸡和维生素缺乏禽发病率高,多发于夏秋季节。
1.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病禽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 病禽精神委顿,羽毛松乱,垂头闭目,呆立一角,体温高达43℃以上,废食,渴欲亢进,下痢,排出的粪呈黄绿色,病后期贫血和黄疸,腿翅麻痹,步态不稳,抽搐死亡,病程4~6天。
(3)慢性型 病禽发病症状较轻且缓,经1~2周可愈。
剖检可见脾显著肿大,有花斑状出血和灰白色小出血点及坏死;慢性病例可见肝、脾缩小,肝间肿大,有弥漫性的白色小出血点及坏死,少数呈鲜绿色。有的肾肿大,色淡;常有卡他性肠炎,肠腔内常有绿色黏液。
2.诊断
发病初期血液涂片或取病死山鸡肝、脾等病料做触片用姬姆萨染色液染色后镜检,菌体作悬滴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到运动的螺旋体,确诊本病。
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蜱螨和蚊蝇等吸血昆虫,同时用多价菌苗或灭活菌苗进行预防接种可预防本病。治疗本病早期用青霉素、土霉素和新砷矾钠明(九一四)等药物有良好疗效。
(七)山鸡曲霉菌病
曲霉菌病,又称曲霉性肺炎。霉菌种类很多,其中对禽鸟有危害的主要是曲霉菌。曲霉菌经常存在于垫草和饲料中。曲霉菌孢子可通过空气传播。被染污的饲料、垫草、饮水及器具等常是此病传染媒介。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不良、鸡群饲养密度过大、鸡舍通风透气不良,尤其喂霉变饲料等均促发病。急性暴发常见于雏山鸡,特别是1月龄的雏山鸡对其特别敏感,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成山鸡仅个别散发,而且呈慢性经过。山鸡曲霉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温度低的梅雨季节。
1.症状
雏山鸡发病后精神沉郁,羽毛粗乱,垂翅呆立一隅,嗜睡,厌食,呼吸次数猛增,伸颈张口呼吸,摇头摆尾,口腔黏膜发绀,有时伴有下痢及鼻孔中流出脓性分泌物。有些病山鸡可发生眼炎,表现为眼睑下形成黄色干酪样小球状物,有时角膜溃疡,最后因窒息和衰竭而死。
剖检:主要病变是肺和气囊。皮肤发红,皮下水肿。特征性病变是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综合分析饲料、垫草、舍内环境、病原菌存在情况可做初步诊断。确诊本病需要取肺及气囊结节压片镜检,发现黄曲霉菌菌丝体即可确诊。
3.防治方法
对发病种群要及时找出发病原因,停止使用发霉饲料,更换发霉垫料,保持室内通风干燥。潮湿季节可按每只每日2~3毫克的制菌霉素预防,混饲或混饮5000~8000单位/只,1日2次,用3~5天停3天,连续使用1个疗程。药物治疗用制霉菌素。病重者可适当增加药量,并直接灌服,连用3~5天。
(八)山鸡啄癖症
啄癖是一种异常恶习。山鸡性野好斗,较家鸡有更强的异嗜癖。饲养管理不善,日粮中营养不平衡,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空气污染,鸡舍闷热潮湿,光线过强,应激及体内外寄生虫等均能诱发和加重啄癖。
1.症状
山鸡恶癖的嗜性不同,临床见到患鸡神态不定,有异食癖,常啄食羽毛、树枝、绳线、碎砾及碎金属等异物,可发生脾胃堵塞,如啄食了尖利物品可穿刺脾胃和内脏,引发炎症而死亡。啄肉癖是啄食其他山鸡皮肉,被啄鸡遍体鳞伤甚至露出肠等内脏,导致受伤山鸡死亡。此外,还有啄羽癖、啄肛癖、啄趾癖、啄蛋癖等。
(1)啄羽癖 山鸡多在换羽期间相互啄或食自身羽毛,甚至全身无毛皮肤裸露在外而成为“光鸡”。
(2)啄肛癖 患鸡相互啄肛,致使肛门破伤出血,严重者泄殖腔及肛门发炎或溃烂,从而引起“烂肛病”,严重时啄食肠道,病鸡疼痛不安,多见于产蛋鸡群。
(3)啄趾癖 常发生于雏山鸡,表现为相互叼啄彼此或自己的脚趾,致使趾破伤出血、发炎、溃烂,跛行或卧地不起。
(4)啄蛋癖 母山鸡产蛋后常啄食蛋,尤其抢食生下的薄壳蛋或软壳蛋,使山鸡产下的蛋破损。
2.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即可做出诊断。
3.防治方法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发现异啄癖患鸡立即拣出隔离饲养。注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鸡舍光线不宜太强,调整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通风,搞好环境卫生,供给全价饲料或足够的青绿饲料,饮水新清,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石膏粉、啄羽灵。患病山鸡每天每只喂服0.3~1克硫化钙或按日粮的0.2%添加蛋氨酸,并在山鸡羽毛上涂擦煤油以防止啄羽。每只啄肛山鸡饲料中添加硫酸铜0.02克、硫酸锰0.04克,连喂1~2周,可控制啄肛癖。肛门破损处可涂金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向啄趾山鸡饲料中添加必需的氨基酸及维生素,破趾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软膏涂抹,严重者要包扎。啄蛋山鸡要喂全价饲料并补充蛋白质及骨粉。此外,对1~9日龄雏山鸡断喙,可防止啄癖发生。
(九)山鸡结核病
山鸡结核病是由禽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得病山鸡为主要传染源,污染的笼舍也是传染源。也可通过皮肤黏膜及蛋的途径传播和感染。山鸡结核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各种龄期的山鸡均有易感性,多见于龄期较大的山鸡。
1.症状
病山鸡早期无明显症状,呈渐进性消瘦。随着山鸡群病势的发展,精神萎靡,羽毛蓬乱无光泽,缺乏华丽感,一翅或双翅下垂,不愿活动,常常蹲于阴暗处打瞌睡,食欲减退,外观腹围增大,跛行以及产蛋率下降,最后因机体衰竭或因肝变性碎裂而突然死亡。
剖检可见肝、脾和肠道病变;肝凸显肿大,灰黄色,表面及实质内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灰白色结节样病变。
2.诊断
根据剖检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消瘦症状,可做初步诊断。确诊需在实验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防治方法
引进山鸡应进行检疫,防止病原传入。加强对山鸡饲养管理,健康山鸡群平时加强防疫和对笼舍、用具进行消毒,防止结核病传入。每年按期进行两次检疫,4~5月份产蛋前检疫1次,9~10月份对成龄山鸡和育成山鸡检疫1次,淘汰阳性反应山鸡。病山鸡通常无治疗价值,应立即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饲料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用山鸡结核分枝杆菌灭活苗以及灭活苗与卡介苗的混合苗对山鸡进行免疫,可取得预防本病的效果。使用范围为1月龄以上的山鸡。在使用疫苗免疫前,应对山鸡群进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血清学反应阴性方可应用。1月龄以上的山鸡颈部皮下注射0.2~0.3毫升;初次应用本疫苗的山鸡群应全群免疫;对幼龄山鸡免疫后,应于性成熟时再免疫1次;对种山鸡群可每年免疫1次,接连免疫3次后可只免疫新生的幼龄山鸡。疫苗应置2~10℃条件下保存,有效期暂定为半年,加入卡介苗后不宜久放,应及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