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养羊业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羊的养殖概况
我国是养羊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羊被驯化的遗迹。新郑裴李岗遗址、武安磁山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都出土了羊的颌骨和卧陶羊等遗存。至夏商时代,羊圈已经比较普遍,并实行围地放牧及种植牧草饲养羊只。我国山区农民素有养羊习惯,在牧区,羊是牲畜中饲养数量最多的畜种,不仅是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羊产品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资料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养羊业主要是解决羊毛生产问题,羊肉的生产尚未受到重视。1949年全国有绵羊、山羊4000多万只,1980年达到18731.1万只,增长4.4倍。1980年全国产羊毛17.6万吨,细毛羊平均个体产毛3kg。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养羊业的主导方向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由毛用转向肉毛兼用直至肉用为主的发展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羊毛市场疲软,羊肉需求量猛增,尤其是优质羔羊肉的需求量增加迅猛,极大地促进了羊肉生产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肉羊存栏量、羊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已跨入世界生产大国行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度肥胖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低胆固醇食品备受青睐。羊肉含胆固醇较低,且具有温肾暖胃的功效,人们普遍认为羊以草为主要饲料,属绿色食品,使得消费羊肉的人群持续增加。强大的市场需求给我国的养羊业创造了空前的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其产业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1.养羊数量
据统计,2014年我国绵、山羊存栏3.03亿只,2014年出栏2.87亿只,羊肉产量428万吨。目前中国绵羊、山羊的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05~2014年我国绵羊、山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见图1-1~图1-3。
图1-1 我国2005~2014年羊的存栏变化情况(万只)
图1-2 我国2005~2014年羊的出栏变化情况(万只)
图1-3 我国2005~2014年羊肉产量变化情况(万吨)
2.生产水平
2005年以来,全国绵羊、山羊存栏数一直在3亿只上下徘徊,羊肉产量则处于400万吨左右,肉羊出栏率及每只羊出栏胴体重和每只存栏羊年产肉量变化见图1-4、图1-5。羊养殖业发展呈现出裹足不前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
图1-4 我国2005~2014年肉羊出栏率变化情况
图1-5 我国2005~2014年每只出栏羊胴体重和每只存栏羊年产肉量变化情况
2001年以来,由于全国许多地区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缩小了发展养羊业的饲养空间,改为舍饲后又明显地增加了饲养成本。
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特别是年轻人)不断增多,许多农区劳力缺乏,从而无暇顾及养羊等原因,近年来农区养羊户不断减少,养羊数量逐年下降。
但是,由于羊肉特有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再考虑到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习惯、肉类价格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10年中国羊肉消费量将继续增加,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消费将呈刚性增长。
3.饲养方式
目前我国肉羊饲养方式以户均几只到几十只不等的散养为主,并与适度规模养殖并存;饲养方法以全舍饲为主,“放牧+补饲”为辅,或冬春季节舍饲、夏秋季节放牧育肥相结合等方法。
散户小群养殖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先进实用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应用和推广,资源不能充分发掘和利用,疫病难以控制,风险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赚钱空间有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羊养殖方式需要改革及转型。因此,在肉羊业发展上,要利用农区自然条件好、饲料资源丰富并且质量好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肉羊产业。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劳动力,缓解了肉羊对草地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推进了肉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4.发展方向
羊的生产过程中饲养管理好坏,对羊的健康、生长、繁殖和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科学的饲养管理,不仅能有效地保证羊的健康,提高生产水平、繁殖能力和羊群质量,而且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实现养羊业的高产高效。如果饲养管理跟不上或不科学,就难以实现生产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愿望。目前,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方向有以下几个。
(1)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肉羊营养标准 科学研究滞后于生产,阻碍了该产业全面、稳定的发展。就目前情况看,肉羊相关研究如肉羊品种培育、杂交技术体系、繁育技术、饲喂技术以及规模化饲养技术明显滞后,没有达到科技先行的目的。我们所用的饲养标准大多参考国外标准,还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肉羊饲养标准和羊常用饲料营养参数,影响了肉羊科学的饲养管理。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全面展开了肉羊营养需要量的研究和常用饲料营养参数的测定,并着手建立肉羊饲料营养参数数据库。通过进一步扩大各种饲草料的营养参数的测定,根据各地不同羊的品种、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养殖方式的营养需要量设计饲料配方并加以推广势在必行。
(2)改变传统饲养模式,提高肉羊标准化建设支持力度 在我国的农区,绵、山羊基本上实行千家万户分散饲养模式,畜舍简陋、设备落后、饲养管理粗放、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困难等问题在养羊生产中普遍存在。在牧区,由于生态经济条件的制约,饲养管理和经营比较粗放,不少地区至今仍未摆脱靠天养畜的局面。这种分散经营和粗放管理方式严重制约养羊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应在稳定养殖数量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生产性能。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实行舍饲、半舍饲的规模养殖场户在饲养设施设备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
(3)改变饲养管理体系,提高肉羊生产效率 我国养羊业大多处于靠天养畜状态,夏秋季节水草丰美则牛羊肥壮,冬春地干草枯则牛羊瘦弱。不合理的营养状况严重地阻碍了羔羊的生长发育,也极大地影响羊肉的产量和品质。
为解决禁牧后舍饲养殖成本增加的问题,可在农牧交错带推广牧区放牧繁育、农区舍饲育肥的模式,充分利用牧区放牧繁育成本低的优势,将繁育羔羊断奶后转往农区进行强度育肥。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牧区草场的生态压力,另一方面又可利用羔羊早期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的优势,提高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这种异地育肥方式在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已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区域间优势互补、协调组织羊肉生产的养殖模式。
(4)加强饲料生产与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 饲草料是养羊业的基础,饲草料均衡供应体系是发展现代肉羊产业的物质保障。无论羔羊繁殖和育肥,均须有充足的饲草饲料来源,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肥羔生产尤其需要有符合羔羊快速生长的优良草料。
根据羊的生物学特性及现代化肉羊生产的需要,首先要对天然草地进行人工改良,或种植人工牧草,在青绿饲料丰富时重点放牧加补饲,在枯草期则可完全舍饲喂养加运动。在肉羊生产向舍饲和半舍饲发展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大力推广氨化等粗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开发专用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结构。
(5)建立规范养殖章程,向精细化饲养方向转变 在现阶段肉羊生产过程中,饲料品种比较单一,饲料无法做到科学配制、营养全价。针对不同生理阶段的肉羊缺乏有针对性的配合饲料。精料的配制受到肉羊行情和原料价格的限制,精料的饲喂量很少,部分养殖户则只对妊娠母羊和哺乳母羊少量补喂。精饲料的配制相对随意,一般只供给玉米面和麸皮,豆粕等蛋白质饲料的供给不能保证。肉羊养殖者往往只配制一种精饲料,不同生理阶段的区别只是饲喂量不同。小规模肉羊养殖户未采用任何粗饲料的加工调制技术,有什么喂什么,什么便宜喂什么,忽视了各生理阶段肉羊营养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预混料少有使用,养殖户一般购买奶牛用的预混料代替,甚至有购买猪用的代替,无法保证肉羊所需的矿物质营养。
实践证明,根据饲养标准所规定的营养物质供给量饲喂动物,能充分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更好地发挥其生产性能,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及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在肉羊养殖中,应针对羔羊、育成羊、妊娠后期母羊、泌乳母羊等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特点,对饲料品种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合,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等饲料品种应尽可能丰富,配合科学、合理,避免品种过于单一、随意配合。精饲料除含有能量、蛋白质饲料和食盐外,还应合理添加常量和微量元素添加剂,以防止因矿物质缺乏导致舍饲羊生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或发生矿物质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