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传统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源自于专业课堂延伸,或者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部分拓展。在国家组织“挑战杯”系列竞赛后,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活动过程中,高校、专业或年级,通过开办讲座、组织观摩、交流培训、项目遴选、写作指导、答辩演练、参与竞赛等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从了解认识到参与实践,最后获得较好的评价,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国家日益重视,时至今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更贴近于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大学及大学生特定的属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内容往往处于学科前沿或贴近实际,因此活动的过程及所取得成果具有一定的深度,与传统课外活动的差异日益明显,对参与者知识储备、素质能力、目的动机等有着更为明晰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为了持续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组织活动,达到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效果,不但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提供组织保障、需要专业老师和辅导老师积极参与提供过程指导,还需要对传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加以调整,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加以引导和认可。
具体地说,要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过程中,注意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在遴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首先,可以基于参与者的专业背景确定项目领域,同时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并得到较好评价,可以在专业优势特色领域进行选题或明确研究方向,还可以从本专业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进行选题,此类题目贴近生活,易于引起参与者的普遍共鸣;其次,由于创新创业项目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学生参与的项目应当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并且宜与未来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做到创新意识培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再次,创新创业活动从选题立项、课题研究到结题论证的全部过程与正规的科学研究项目研究过程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可以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选取大学生力所能及的部分作为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实施,这样做也有助于提高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最后,为了激发参与者的灵感,促进学生专业互补和协同发展,组建的项目团队以能够吸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参与者为宜,这就要求项目本身能够浅显直白,或者经过简单讲解、培训就能领会题目的核心内容。
②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过程中,首先,应当依据活动主办方提出的活动安排或者往年该类活动的进度计划,制定明晰的项目开展计划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并按照该计划进行组织实施,这是一个项目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尤其对于大学生相对松散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容易波动的参与热情而言,制定并按部就班实施项目计划,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成效;其次,对于团体项目,应该明确所有项目参与者的职责任务,将不同阶段的项目内容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成员之间的互相推诿、依赖搭车将会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够令每一个参与者在项目中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最后,对于有各类经费支持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应当按照经费使用计划、用途等,按照学校的财务制度进行开支,并进行明确细致的记录。
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的诸如论文、专利、样品、品种、软件、设计文件等各类成果,成果的署名以参与者为主体较适宜,但是成果的所有权应当归属于学校,这一点应当向参与者说明,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成果材料的主要管理主体可以是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办公室或者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训练专门机构,以上组织或个人应将接收的成果分类建档,一方面便于查证使用;另一方面也方便后续同学借鉴参阅或进一步完善。
④当前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设立的竞赛活动多种多样,应当综合考虑作品水平、参与者学业压力、所在院校认可程度等情况适度参与,否则,可能造成学生疲于应付而对本身能力提升不大,或者同一作品重复使用涉嫌剽窃,或者浪费资源影响项目评价等诸多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