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发 热
发热常见于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病人急于就诊的主要症状,也是许多病变主要矛盾的反应。发热的消退,往往表示病变的基本控制,所以解除发热,是治愈疾病的重要环节。发热可由外感和内伤引起。
外感发热
1.湿温(发烧待查)
恶寒发热,午后热重,汗出热不解,头晕而沉,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周身疲乏倦怠。
经验方
【药物组成】佩兰叶10克,藿香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木香6克,马尾连10克,前胡6克,大腹皮10克,炒麦芽10克,栀子6克。
【制用方法】佩兰叶、藿香后下;水煎服。
【临证方解】方中藿香、佩兰叶、前胡、杏仁芳香化湿,宣通肺气,以肺主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易清;栀子、淡豆豉清宣郁热,湿热郁久则为陈腐之气,两者合用,最善发越陈腐,故有宣阳解郁之功;半夏、黄芩、马尾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开泄中焦之湿热积滞;木香、大腹皮、麦芽理气滞,行水道,助消化,以利三焦。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畅则上下分消,邪气自去。药后得二便通,是三焦通畅之征,故周身汗出而热退。
2.温病发热
冬天感受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右寸尤甚。
寒解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20克,连翘5克,蝉蜕5克。
【制用方法】生石膏捣碎先煎,与余药水煎服。
【临证方解】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热,而少用连翘、蝉蜕,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乃调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
3.外感暑湿发热
头晕闷重,微恶风寒,身热无汗,脘闷欲呕,苔薄白质红,脉濡。
暑湿茶方
【药物组成】藿香3克,紫苏叶3张、黄连1克,菊花3克,薄荷2克,六一散10克。
【制用方法】用开水加盖泡服。
【临证方解】盛夏突然由室外进入室内,汗冷身凉,暑邪闭郁,法当宣泄暑邪,故用暑湿茶疗效显著。
内伤发热
1.经期发热(周期性发热)
每月经行前1~2天,自觉发冷发热,胸胁中脘胀闷不舒,食欲不佳,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大便不畅,下肢轻度浮肿,舌红且暗,苔白腻,脉弦滑细数。
经验方
【药物组成】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生地榆10克,茜草10克,炒山栀子6克,牡丹皮10克,防风6克,荆芥炭10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临证方解】柴胡配以黄芩疏散退热,川楝子清肝火、泄郁热,丹参、赤芍活血凉血,地榆、茜草凉血泄热,山栀子、牡丹皮清热凉血,防风、荆芥炭发表散风。
2.虚劳发热
心中发热,食后即吐,虚劳咳嗽,形体瘦弱,脉数,按之即无。
醴泉饮
【药物组成】生山药25克,生地黄15克,人参12克,玄参12克,生赭石12克,牛蒡子9克,天冬12克,甘草6克。
【制用方法】生赭石轧细与其余药共同水煎服。
【临证方解】甘草引药归脾。山药、生地黄滋脏腑之阴。人参补助气分,与玄参、天冬之凉润者并用,又能补助阴分。以上诸药恐其升补之性,故佐以赭石,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直至涌泉,而上焦之逆气浮火,皆随之顺流而下;加上牛蒡子引药下行,更使下焦真元之气,得人参之峻补而顿旺,自能吸引上焦之逆气浮火下行。
3.肝肺郁热,复感风热之邪
发热月余,初为低热,近复高热,少汗,咳嗽,吐白泡沫痰,心悸,脉弦数,苔薄黄,少津。
加味小柴胡汤
【药物组成】柴胡10克,青蒿15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鱼腥草30克,桔梗10克,紫苏梗6克,半夏10克,川贝母8克,太子参15克,麦冬20克,甘草5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临证方解】方中柴胡、青蒿、黄芩、连翘、鱼腥草清肝肺之热,桔梗、紫苏梗、半夏、川贝母宣肺化痰,太子参、麦冬、甘草益气养阴扶正,热清痰化正复而病自愈。
4.气虚型癌性发热
发热,不恶寒,咳白黏痰,量多易咳,口淡口干,声嘶,胸闷,左肩背痛,呕吐胃内容物,腹胀,纳差,大便干,睡眠差。舌红少苔,脉细。
加味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炒白术15克,云茯苓20克,陈皮6克,甘草5克,葛根15克,升麻10克,柴胡15克,生地黄20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临证方解】黄芪益气,太子参、白术、甘草、茯苓健脾益气,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以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麦冬、葛根、生地黄益胃生津,白芍柔肝养血。全方补气健脾以治气虚。
5.湿热蕴结型癌性发热
午后发热,汗出黏腻,微恶寒,倦怠乏力,腹胀,纳差,身目稍黄,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淡红,苔黄腻,脉滑。
甘露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滑石20克,黄芩10克,绵茵陈20克,石菖蒲10克,通草10克,藿香10克,白豆蔻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临证方解】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毒;茵陈清热利湿;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芳香化浊;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通草清热利湿。诸药配伍,重在清解渗利,兼芳香行气,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