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费歇尔
Hans Fischer
费歇尔(1881—1945),德国生物化学家,1881年7月27日生于德国赫西斯特。1904年在马尔堡大学获化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从事医药化学研究。此后,费歇尔到奥地利任因斯布鲁克大学医药化学教授,1921年回慕尼黑大学。他证明氯血红素与叶绿素有密切关系,并合成了氯血红素,接近完成叶绿素的人工合成,并研究过胡萝卜素及卟啉。1930年,费歇尔因对氯血红素及叶绿素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费歇尔最突出的成就是在血红素和叶绿素方面的创造性发现。1921—1929年,他耗费了8年时间确定出血红素的分子结构和血红蛋白结构,指出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卟啉化合物,而卟啉是一类带有四个吡咯环结构的红色化合物。四个吡咯环通过它的α碳原子以四个亚基桥连接。他发现,当把胆汁中的胆红素分子碎裂一半时,在胆汁色素中就有血红素成分存在。血红素的结构同吡咯有实质性的类似,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一切与吡咯类结构类似的有机物都可以用来提取血红素。
血红素分子结构图
费歇尔的另一成就是验证了叶绿素与血红素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化学结构上看,它们的活性核心都由卟啉构成。在因斯布鲁克大学执教期间,费歇尔曾主张用化学分析法研究中国的中草药。他在维也纳与其他同行一起研究能否从中草药中提炼血红素,虽然并未获得成功,但是他关于从中草药中提炼血红素的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各国重视和研究中草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正当他研究叶绿素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准备进一步探索其全部奥秘时,慕尼黑大学邀请他去主持化学研究工作。在这关键时刻中断研究,对他的事业当然是个重大损失,但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他毅然离开维也纳,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时至今日,费歇尔的研究工作对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化学的进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希特勒的残酷统治阻挠了德国科学的发展,对费歇尔的人造叶绿素研究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费歇尔和许多科学工作者一样,都曾以各种方式来抵制希特勒的统治。费歇尔甚至把有关叶绿素的全部实验报告都付之一炬,以此表示对法西斯统治的抗议。这位正直的科学家由于心力交瘁,没有等到希特勒的最后垮台就于1945年3月31日在德国慕尼黑逝世,悲愤地离开了人间,享年64岁。
1936年哈佛大学授予费歇尔名誉博士学位。1937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戴维奖章。
著作:《氯血红素及紫菜碱》(1933)、《吡咯化学》(1934—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