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猪的选种与选配技术
一、猪的选种
优良种猪是长期选择与培育的结果,种猪的性能只有通过不断选择才能巩固和提高。选种首先是从现有群体中筛选出最佳个体,然后通过这些个体的再繁殖,获得一批超过原有群体水平的个体,如此逐代连续进行。其实质则是改变猪群固有的遗传平衡和选择最佳基因型。可见,选种是个群体概念,它不仅要考虑种猪本身性能的高低,同时还要看该种猪所在猪群的性能优劣,只有那些本身性能好而所在猪群性能也好的个体,才可能被认为是好的种猪。
(一)猪的性状
猪的重要经济性状大都属于数量性状。研究猪的数量性状,是育种工作的基本环节。
1.繁殖性状
繁殖性状指的是与繁殖有关的一些性状。这些性状几乎都是低遗传力的性状,通过表型选择得到的遗传进展不会很大,需要进行家系选择或家系内选择才能有明显的选择效果。
(1)产仔数 产仔数一般是指母猪一窝的产仔总数(包括活的、死的、木乃伊胎等),而最为有意义的是产活仔数,即母猪一窝产的活仔猪数量。产仔数是一个低遗传力的指标,一般在0.1左右。其性状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过家系选择或家系内选择才能有明显的遗传进展。品种、类型、年龄、胎次、营养状况,配种时机、配种方法和公猪的精液品质等诸因素都能够影响猪的产仔数。
(2)仔猪初生重 包括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仔猪初生后12小时之内、未吃初乳前的质量,后者是指一窝仔猪各个体重的和。仔猪的初生重是一个低遗传力的指标,为0.1~0.15,其性状也是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过家系选择或家系内选择才能有明显的遗传进展。品种、类型、杂交与否、营养状况、妊娠母猪后期的饲养管理水平和产仔数等诸因素都能够影响猪的仔猪初生重。但初生窝重的遗传力较高,为0.24~0.42,而且它与仔猪56日龄窝重呈强的正相关,因此,初生窝重作为选择指标,其价值比初生个体重更大,收效也快。从选种的意义上讲,仔猪初生窝重的价值高于仔猪的初生重价值。
(3)泌乳力 泌乳力是反应母猪泌乳能力的一个指标,常用仔猪20日龄窝重表示。母猪的泌乳力也是一个低遗传力指标,其性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过家系选择,才能有明显的遗传进展。品种、类型、杂交、营养、饲养管理水平和产仔数等诸因素,都能够影响母猪的泌乳力。
(4)育成率 是指仔猪断乳时存活个数占初生时活仔猪数量的百分数。
育成率=(仔猪断乳时存活个数÷初生时活仔猪数量)×100%
育成率是母猪有效繁殖力的表现形式,是饲养管理水平的现实表现。
2.生长肥育性状
生长肥育性状包括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两个指标。
(1)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常用平均日增重表示。平均日增重是指在一定的生长育肥期内,猪平均每日活重的增长量,一般用“克”表示。对肥育期的划分,常从15天开始到90千克体重时结束;或者从20~25千克体重开始到90千克体重时结束。在计算平均日增重时,必须掌握好这个标准,否则会得出不准确乃至错误的结论。
(2)饲料利用率 是指生长肥育期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需要强调的是,饲料量是指全部饲料,如喂有青绿饲料或粗饲料,应先按各种饲料分别计算,然后全部饲料统一折算为每千克增重所消耗的千克数。由于饲料消耗约占整个养猪业成本的70%或更多,所以饲料利用率应是猪遗传改良的主要性状之一。据测定,日增重的遗传力为0.26~0.41,饲料利用率的遗传力为0.3~0.48,属于中等以上的遗传力,选择可获得明显进展。
3.胴体性状
胴体是指活体猪经过宰杀放血,煺毛,去掉内脏(保留肾和板油),去掉头、蹄、尾余下的部分。胴体性状是指体现胴体价值的相关性状。这些性状属于中、高等遗传力范围,通过表型选择就可以获得遗传进展。一般由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背膘厚、肉的颜色及风味等多个性状组成。
(1)屠宰率 是指胴体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数。
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
屠宰率的遗传力为0.32,属于中等遗传力。不同的品种、类型对屠宰率的影响很大。同一品种在不同体重下屠宰,其屠宰率不同。养猪上要求在90千克体重下屠宰,用来比较不同猪的屠宰率。
(2)瘦肉率 是指瘦肉重占胴体重的百分数。
瘦肉率=[瘦肉重÷(瘦肉重+脂肪重+骨重+皮重)]×100%
瘦肉率的遗传力属于中等偏上,为0.46。不同的品种、类型对瘦肉率的影响很大。同一品种在不同体重下屠宰,其瘦肉率也有很大的不同。饲料中的能量、蛋白质含量、饲喂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猪的瘦肉率。
(3)背膘厚度 背膘厚的遗传力为0.5~0.7,属于高等遗传力。通过表型选择就能够获得大的遗传进展。向厚或薄选择,每代可以获得1毫米的进展量。背膘厚度与品种类型有关,和瘦肉率、饲料利用率呈负相关。实际测量时常用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的平均数表示。
(4)眼肌面积 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可用多种方法求出,但最准确的还是用求积仪求得。
(5)肉的颜色 猪肉的颜色多呈红色或粉红色,一般要求为鲜红色。猪年龄大肉的颜色深,年龄小颜色浅。宰猪放血不全时,肉呈暗红色。当猪患有应急综合征时,易出现PSE肉(颜色苍白、质地松软、向外渗水,这种劣质猪肉的pH值小于5.7)。
(6)肉的风味 风味是反应肉质好坏的综合指标,是嫩度、花纹等指标的综合体现。
(7)腿臀比例 在最后腰椎与荐椎结合处垂直切割下的后部分胴体为腿臀重,腿臀重占胴体重的百分率为腿臀比例,其遗传力为0.4,表型选择有效。
(二)选种原则
种猪的选择首先是品种的选择,主要是经济性状的选择。应该指出,在品种选择时,还必须考虑父本和母本品种对经济性状的不同要求。父本品种选择着重于生长肥育性状和胴体性状,重点要求日增重快,瘦肉率高;而母本品种则着重要求繁殖力高、哺育性能好。当然,无论父本品种或母本品种都要求适合市场的需要,具有适应性强和容易饲养等优点。选种的原则有以下几个。
1.根据市场要求选种
出口与内销任务的不同,出口的猪要求瘦肉率高,但瘦肉多的猪对饲料要求高,而内销的猪则要求肥瘦适中,容易饲养,生产成本低。在大城市,瘦肉率高的猪售价也越来越高。
2.根据外在条件选种
华南地区要求猪种耐热、耐湿,而在东北地区则要求猪种耐寒性好。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往往饲料条件较好,可以饲养生长快、瘦肉多、肉质好的猪种,而在饲料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求猪种耐粗性能好。
3.根据自身条件选种
猪场的饲料、猪舍、设备等具体条件,对品种选择有直接的影响。工厂化养猪是在完善的设备条件下,采用“全进全出”的流水式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的,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求猪种生长快、产仔多、肉质好。采用封闭式限位栏饲养的种猪,则对四肢强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体型大小一致。
4.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种猪应健康无病,要特别注意体质结实,符合品种(或品质)的要求,以及与生产性能有密切关系的特征和行为,适当注意毛色、头型等细节。但重点性状不能过多,一般为2~3项,以提高选择效果。如肥育性状重点选择日增重和膘厚,繁殖性状重点选择活产仔数、断奶仔猪头数和断奶窝重,这些是既反映产品质量又容易测定的性状。
5.突出核心群体标准
种猪的性能在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以上者,才能进入育种核心群,达平均值以上者才能进入繁殖群,其余的供一般生产之用。力争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对同龄(同胎次)或同季节的猪进行直接评比选择,以减少环境因素对选育性状的影响。
(三)选种方法
猪的主要选种方法可分为个体选择、同胞选择、系谱选择、后裔测验和合并选择等方法。不管哪种方法所取得的遗传进展,都取决于选择差(选择强度)的大小(即猪群某性状的平均数与该猪群内为育种目的而选择出来的优秀个体某性状平均数之差),性状的遗传力(即群体某一性状表型值的变异量中多少是由遗传原因造成的,遗传力高说明该性状由遗传所决定的比例较大,环境对该性状表现影响较小,反之亦然)及世代间隔(即双亲产生后代的平均年龄)三个主要因素。
1.个体选择
根据种猪本身的一个或几个现在性状的表型值进行选择叫做个体选择,这是最普通的选择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对遗传力高的性状选择有良好效果,对遗传力低的性状选择效果较差。例如,通过个体表型选择来改进遗传力低的母猪繁殖力——产仔数,效果很差。我国的太湖猪、东北民猪和珠江三角洲的大花白猪有极高的繁殖力,我们应珍惜这些珍贵的遗产。
2.同胞选择(同胞测验)
同胞选择就是根据全同胞或半同胞的某性状平均表型值进行选择。这种测验方法的特点就是能够在被选个体留作种用之前,即可根据其全同胞的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的测定材料作出判断,缩短了世代间隔,对于一些不能从公猪本身测得的性状,如产仔数、泌乳力等,可借助于全同胞或半同胞姐妹的成绩作为选种的依据。
3.系谱选择
系谱选择是根据父本或母本、双亲以及有亲缘关系的祖先的表型值进行选择的。因此,这种选择方法必须持有祖先的系谱和性能记录。其准确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被选个体与祖先的亲缘关系越远,祖先对被选个体的影响就越小;选择的准确度随性状遗传力的增加而增加,性状遗传力越高,祖先的记录价值就越大;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条件下所得的祖先的性能记录,对判断被选个体的育种值作用不大;在一般生产的情况下不易获得祖先系谱和祖先性能的详细记录,或缺乏同期群体平均值的比较资料,这就大大地降低了系谱选择的作用。今后应加强系谱的登记工作,并在系谱中记录祖先的性能成绩与同期群体平均生产成绩相比较的材料,这样的系谱对判断被选个体的育种值就有较大的价值。
4.后裔测验
在条件一致的环境下,按被测后裔的平均成绩来评价亲本的优势,此法称为后裔测验。该法起源于丹麦,有些指标沿用至今,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开展了猪的后裔测验工作。在评比公猪时一般是以每头所配的20头母猪的全部后裔(每窝2头去势公猪)的平均日增重及胴体品质作为评定的标准。
5.合并选择
合并选择是根据个体本身的成绩并结合同胞测验的成绩进行选择,即对公猪进行个体测验的同时,对其他两头全同胞进行肥育测定。合并选择方法能有效地利用两种来源的信息,即来自个体表型值的信息与来自个体同胞的信息。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公猪的种用价值尽早地作出评价,并可以达到与后裔测验相似的准确性。
二、猪场安全引种
新建的猪场进行生产经营,第一步首先要进行引种,引种是生产经营的前提。同样,一个规模化猪场,每年也都要淘汰一部分生产成绩不理想的种猪,引入部分种猪进行更新,通过品种改良来提高养猪效益。无论是从国外引种还是在国内引种,都要树立正确的引种理念。
(一)引种的目的
引种主要有从国外引进纯种祖代种猪,或从国内种猪场引进外来瘦肉型种猪以及中国地方品种种猪。目前国内的外来瘦肉型猪主要有:纯种猪、二元杂种猪及配套系猪等。引种时主要考虑本场的生产目的即生产种猪还是商品猪,是新建场还是更新血缘,不同的目的引进的品种、数量各不相同。
如果猪场是以生产种猪为目的,不管从国外还是国内引进种猪,都需要引进纯种,如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可生产销售纯种猪或生产二元杂种猪。
如果猪场以生产商品猪为目的,小型猪场可直接引进二元杂种母猪,配套杜洛克公猪或二元杂种公猪繁殖三元或四元商品猪;大规模养猪场可同时引入纯种猪及二元母猪。纯种猪用于杂交生产二元母猪,可补充二元母猪的更新需求,避免重复引种,二元杂种猪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猪。也可直接引入纯种猪进行二元杂交,二元猪群扩繁后再生产商品猪。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投资成本低,二是保证所有二元品种纯正,三是猪群整齐度高。缺点是见效慢,大批量生产周期长。
(二)制订引种计划
猪场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种群更新计划,确定所需要的品种和数量,有选择性地购进能提高本场种猪某生产性能、满足自身要求,并购买与自己的猪群健康状况相同的优良个体,如果是加入核心群进行育种的,则应购买经过生产性能测定的种公猪或种母猪,新建猪场应从新建猪场的规模、产品市场和猪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计划,确定所引进种猪的数量、品种和级别,是外来品种还是地方品种,是原种、祖代还是父母代。根据引种计划,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型种猪场引种。
(三)选择猪场引种时,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正规厂家进行引种,并尽量从一个猪场引种
选择适度规模、信誉度高、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正规猪场。选择场家应把种猪的健康状况放在第一位,必要时在购种前进行采血化验,合格后再进行引种。应该尽量从一家猪场选购,否则会增加带病的可能性。选择场家应在间接了解或咨询后,再到场家与销售人员了解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应该从多个猪场进行引种,这样种源多、血缘宽,有利于本场猪群生产性能的改善,但是每个猪场的病原谱差异较大,而且现在疾病多数都呈隐性感染,一旦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某些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很大,引种的猪场越多,带来的疫病风险越大。为了安全可靠,一些养猪场引进种猪时要进行实验室检测,要求场家提供免疫记录、免疫保健程序等,因为这样的工作技术性很强,一定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把关,少走弯路而保证正确引种。从确保猪群健康的角度出发,引进的种猪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一方面观察其健康状况,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同时适应当地的饲养条件,容易获得成功。
2.注意猪场的供种能力
规模猪场购买种猪,并不是一次全部购进,而是根据猪场规模和生产计划,多批次购进在标准上基本一致的种猪,这样有利于生产环节的安排。一般来说,如果大批量从一个种猪场购进种猪,要求猪场能够保证在20周内全部到场,所选猪均衡分布在20周龄段内,比如200头规模的猪场,算上后备母猪使用率90%,实际需要222头,每周段内必须有11~12头猪。如果从50~70千克开始引种,即一般在小猪13周龄到17周龄引入。同时,在引种时出售种猪的猪场应该有更多的种猪以便进行挑选。
3.种猪的系谱要清楚,并符合所要引进品种的外貌特征
引种的同时,对引进种猪进行编号,可以根据猪的耳号和产仔记录找出母亲和父亲,并进一步找出系谱亲缘关系。同时要保证耳号和种猪编号对应。
4.种猪的生产性能要达标
通过猪场的真实生产记录反映其真实的生产性能,如可以查看猪场的配种报表、分娩报表、饲料报酬报表等,同时还要查看猪场整体的总产仔、健仔数、死胎、木乃伊胎、初生重、断奶重、断奶数、首配月龄、发情率、流产率等。此外,还有公猪的精液量、活率、密度、畸形率情况。
标准:平均总产仔10头以上,健仔数8头以上,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畸形胎少于1.5头,初生均重大于1.2千克,28日龄断奶重大于7千克,初配月龄不大于9月龄,发情率大于90%。
5.引种前的准备
(1)车辆的准备 一般国内购买种猪都是汽车运输,引种前所用汽车要先检查车况,并事先装好猪栏,如果一次引种数量较多,最好使用有分格的猪栏,以免猪多互相挤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带上苫布以备不时之需。装车前首先要用消毒液对车辆进行彻底消毒,一般用过氧乙酸或者火碱喷洒,如果是经常用来运猪的车辆,应该在去种猪场前冲洗干净,并消毒备用。装车前,需要把一切手续办好,包括货款、检疫证明、车辆消毒证明、免疫卡、系谱、免疫程序、饲料配方、饲养手册等一切带齐,以备查验。如果路途较远,应该在装猪前,将途中猪只饮水系统配好,必要时安装上自动饮水器及大水桶,猪一两天不吃可以,如果不饮水的话,对猪只很不利。同时准备一些矿物质及多维素,加入到饮水中,以防因长途运输给猪带来的负面影响。运输途中车最好走高速路,同时远离同样拉着牲畜的车辆,不要急刹车,起步要稳,过3~4小时下来看一看猪群情况,把每一头猪用棍赶起来。必要时在加油站给水,热天要冲水降温,冬天要透气。
(2)猪场内的准备工作 引种前准备好隔离饲养舍。种猪引进后先在隔离舍饲养一段时间。因此在引种前对隔离舍进行清扫、洗刷、消毒,然后晾干备用。引进的种猪要有活动场所,最好是土地面,因为猪天生喜欢拱地,有利于猪的运动,保证肢蹄的健壮。进猪前饮水器及主管道的存水应放干净,并且保证圈舍冬暖夏凉,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天要提前给猪舍升温,使舍内温度达到要求,猪舍内湿度控制在65%~75%。准备一些口服补液盐、电解多维、药物及饲料,药物以抗生素为主,预防由于环境及运输应激引起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最好从引种猪场购买一些全价料或预混料,保证有一周的过渡期,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些青绿多汁的饲料,如胡萝卜、南瓜、白菜等。
6.引种后的注意事项
种猪引进后,要单独饲养,不要与自己本场的猪放在一起,一般隔离30天左右。如果本场猪只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在隔离期间要对新引进的种猪打疫苗,或者将本场猪只的粪便放入新猪栏舍内一些,让其自然感染,以免进入生产群后给生产带来损失。隔离观察期间,要注意猪群的变化,如无异常再与原来猪只混群,转入后备猪舍。
三、猪的选配
(一)选配的意义
选配是指在选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有计划地为母猪选择适宜的交配公猪,其目的是使个体间获得更多更好的交配机会,促使有益基因结合起来,产生大量品质优良的后代,以巩固和加强选种的效果,不断提高猪群的品质。优秀公母猪交配,所生的后代不一定都是优良的,即使同一头公猪,与不同的母猪交配所生的后代也不相同。后代的优劣不仅与种猪本身的品质和遗传能力有关,而且也受着公母猪个体间配对是否合适的影响。为了获得优良的后代,在选种的基础上,还需进行选配。所以,选配是选种的继续,选种是选配的基础,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二)选配的方法
按选配时考虑的对象和依据,可以分为个体选配和种群选配两类。最常用的是个体选配。个体选配是以个体为对象、以个体的品质和亲缘关系为依据的选配。因此,又可分为品质选配和亲缘选配两种。
1.品质选配
品质选配是根据双方个体品质的选配。个体品质是指猪的体型外貌、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及产品的品质等特征、特性的表现,所以也叫表型选配。个体品质的选配有以下两种形式。
(1)同质选配 即选择性状相同、性能表现一致的优秀公、母猪交配,如选择体长、生长快的公、母猪交配。同质选配的目的,是使亲本共同的优良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使优良性状得到巩固和发展,即所谓的“好的配好的,产生好的”。所以,一般为了保持和巩固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或杂交育种到一定的阶段出现了理想型,为巩固理想型时,主要采用同质选配。
运用同质选配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交配双方品质同质,但应该是优秀的而不是中等以下的交配;二是交配双方除要求其主要性状同质外,还应无其他共同的品质缺陷,以免加深这种缺陷。
(2)异质选配 即选择性状不同或同一性状而性能表现不一致的公、母猪交配。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公、母猪交配,其目的是将两个个体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取得兼有双亲不同优点的后代,从而使猪群在这两个性状上都得到提高;选择同一性状而性能表现优劣程度不同的公、母猪交配,其目的是使后代品质得到改进和提高,这是改进畜群品质时常用的选配方法。异质选配的主要作用在于综合公母猪双方的优良性状,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创造新的类型,并提高后代的适应性和生活力。当猪群处于停滞状态或在品种选育初期,为了通过性状的重组以获得理想型个体时,采用异质选配。在使用异质选配时,应该严格选择制度,加强种猪选择,才能实现异质选配的目的。
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是个体选配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有时两者并用,有时交替使用。在同一猪群中,一般在选育初期使用异质选配,其目的是通过异质选配将公、母猪不同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类型。当群内理想的新类型出现后,则转为同质选配,用以固定理想型,实现选育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是相对的,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的效果与选种的准确性有关,因为表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未必相同;在采用品质选配时,不允许有相同的缺点或相反缺点的公母猪交配。
2.亲缘选配
根据配对双方亲缘关系的远近和程度的高低进行的选配。凡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公、母猪交配就叫近亲交配,简称近交;反之叫非亲缘交配。近交有害,因此无论是繁殖场还是生产性猪场,一般都应避免近交。但是近交又有其特定的用途,在育种工作中,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又往往需要这种选配方式。
在猪的选育过程中,近交也是一种选配的基本方法。采用近交可以纯化猪群的遗传结构,提高其同质性,使猪群的遗传性状趋于稳定。在猪的品系建立过程中使用近交,可使品系特征迅速固定,以加速品系建立。实行近交还可以在纯化遗传结构的基础上,使品种的性能得以恢复,从而复壮品种。此外,近交使有害基因纯化而提高暴露的机会,因而可以有目的地安排近交,用以暴露猪群的有害基因,从而达到淘汰携带有害基因的个体,降低猪群内有害基因频率的目的。
近交也具有不利的一面,即近交衰退。所谓近交衰退,是指近交后代出现繁殖性能、生活力、适应性下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生产性能降低,猪群内遗传缺陷的个体数增加等一系列不良表现。为了充分发挥近交的有利作用,防止近交衰退现象的发生,在运用近交时,必须有明确的近交目的,反对无目的的近交,同时要灵活运用各种近交形式,掌握好近交的程度,不要一开始就用高度的近交。尤其是对未经系统选育、遗传品质和纯度均不高的猪群,更应慎重使用近交。在近交过程中进行严格的选择与淘汰,一方面不让品质恶劣、生产性能不高的个体参加近交;另一方面对近交后代仔细观察,密切注意有害或不良性状的出现,全部淘汰这些个体,可以防止这些不良影响的积累,避免近交衰退的发生。近交产生的后代,其种用价值可能较高,遗传性能比较稳定,但生活力较差,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因此,改善后代的饲养管理条件,就能够减轻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不良影响,使近交后代充分发挥出它们的遗传潜力。此外,为了防止不良性状的积累,在进行几个世代的近交后,可以从外地(或外群)引入一些同品种、同类型,且性状一致,但无亲缘关系的种公猪或种母猪,进行血缘更新。
四、杂交优势的安全利用
(一)杂交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杂交一般是指不同品系、品种个体间的交配。所谓杂交育种,就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相杂交,创造出新的变异类型,然后通过育种手段将它们固定下来,以培育出新品种或改进品种的个别缺点。其原理是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通过杂交时的基因重组,能将各亲本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同时还由于基因互作,有可能产生超越亲本品种性状的优良个体,然后通过选种、选配等手段,使有益的基因得到相对纯合,从而使它们具有相当稳定的遗传能力。目前,杂交育种是改良现有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一条途径。
杂交在养猪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后者习惯上称为经济杂交。生产实践证明,猪经杂交利用后,其后代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胴体品质可分别提高5%~10%、13%和2%;杂种母猪的产仔数、哺育率和断奶窝重,大约分别提高8%~10%、25%~40%和45%。因此,杂交利用已成为发展现代养猪生产的重要途径。
(二)杂种优势及其度量
杂种一代(F1)与纯合亲代均值间的差数,称为杂种优势值。生产中可以用杂种优势率来表示。即杂种优势值与纯合亲代均值的比值。
经过性能测定测得的个体记录可能受到三种效应的作用。例如:母猪的窝产仔数受到三个效应的影响:父本效应,公猪配种能力以及精液的受精力;母本效应,母猪的排卵数及子宫内环境;子代效应,仔猪的抵抗力和生活力。父本效应直接作用到受精,母本效应对于评价繁殖力的各个指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体效应对于生长发育个体的一些性状的作用更为重要,如胴体性状。
对于杂种优势效应,根据不同动物的基因型可以进行相应类型的划分。
1.父本杂种优势
父本杂种优势取决于公猪系的基因型,是指杂种代替纯种作父本时公猪性能所表现出的优势,表现出杂种公猪比纯种公猪性成熟早、睾丸较重、射精量较大、精液品质较好、受胎率高、年轻公猪的性欲强等特点。
2.母本杂种优势
母本杂种优势取决于母猪系的基因型,是指杂种代替纯种作母本时母猪所表现出的优势,表现出杂种母猪产仔多、泌乳性强、体质健壮、易饲养、性成熟早、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3.个体杂种优势
个体杂种优势也称子代杂种优势或直接杂种优势,取决于商品肉猪的基因型,指杂种仔猪本身所表现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杂种仔猪的生活力提高、死亡率低、断奶窝重大、断奶后生长速度快等方面。
(三)杂种优势显现的一般规律
①遗传力低的性状表现出强的杂种优势,如健壮性(抗应激能力、四肢强健程度等)和繁殖性能。
②遗传力中等的性状表现出中等杂种优势,如生长速度快和饲料利用率高等。
③遗传力高的性状表现出弱的或不表现杂种优势,如胴体性状、背膘厚、胴体长、眼肌面积、肉的品质等改变不大。
需要说明的是,胴体瘦肉率没有杂种优势,杂种猪低于或等于双亲均值,但比母本(地方品种或培育的肉脂型品种)高,这对于我国目前开展猪经济杂交、提高瘦肉率有重要意义。
(四)杂交亲本的选择
所谓杂交亲本,即猪进行杂交时选用的父本和母本(公猪和母猪)。
1.杂交父本的选择
实践证明,要想使猪的经济杂交取得显著的饲养效果,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父本必须是高产瘦肉型良种公猪。如近几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迪卡配套系猪等高产瘦肉型种公猪等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父本。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品质好,同时性成熟早、精液品质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等。凡是通过杂交选留的公猪,其遗传性能很不稳定,要坚决淘汰,绝对不能留作种用。三元杂交或多元杂交时,选择最后一个杂交父本(终端父本)尤其重要。
2.杂交母本的选择
作为杂交母本,一般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力强,母性好,泌乳力高;体格不宜过大,以减少能量维持需要。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猪都具有作为杂交母本品种的条件,如太湖猪、内江猪、北京黑猪、里岔黑猪或者其他杂交母猪。由于地方母猪适应性强、母性好、产仔率高、泌乳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等,所以,利用良种公猪和地方母猪杂交后产生的后代,一是生长快,饲料报酬高;二是繁殖力强,产仔多而均匀,初生仔体重大,成活率高;三是生活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胴体品质好。由此可知,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是产生杂种优势的根本原因。不同经济类型(兼用型与瘦肉型)的猪杂交比同一经济类型的猪杂交效果好。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杂交组合时,应重视对亲本的选择。
(五)选择合理的杂交方式
根据实际饲养条件及模式,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合理选择杂交方式,是养猪场(户)搞好猪经济杂交的前提。
1.二元经济杂交
二元经济杂交又称简单经济杂交,是指两个纯种猪间的杂交。二元经济杂交的优点:简单易行,应用广泛。缺点:母系杂种优势得不到利用。简单经济杂交所产的杂种一代,一般全部用来育肥,这是目前养猪生产推广的“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是应用最广泛、最简单的一种杂交方式。
2.二元级进杂交
二元级进杂交模式。优点:可提高瘦肉率,在母猪瘦肉率太低时采用,还可以提高窝产仔数。缺点:杂种的生活力、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也较二元经济杂交的杂种商品猪为差。
3.三元杂交
是用甲品种母猪与乙品种公猪杂交的一代杂种猪群选育的母猪,再和丙品种公猪进行交配所产生的后代,全部育肥。这种杂交方式由于母本是二元杂种,能充分利用母本杂种优势。另外,三元杂交比二元杂交能更好地利用遗传互补性。因此,三元杂交在商品肉猪生产中已被逐步采用。
4.轮回杂交
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品种的猪进行杂交,以保持后代杂种优势。母本也可以从三元杂交猪群中直接选择,再和另一良种公猪进行杂交。采用轮回杂交方式,不仅能够保持杂种母猪的杂种优势,提供生产性能更高的杂种猪用来育肥,可以不从外地引进纯种母猪,以减少疫病传染的风险,而且由于猪场只养杂种母猪和少数不同品种良种公猪来轮回相配,在管理上和经济上都比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这种杂交方式,不论养猪场还是养猪户都可采用,不用保留纯种母猪繁殖群,只要有计划地引用几个肥育性能好和胴体品质好,特别是瘦肉率高的良种公猪作父本,实行固定轮回杂交,其杂交效果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
5.顶交
顶交指近交程度很高的公猪与没有亲缘关系的非近交母猪交配,可充分发挥特定近交系公猪的长处,又因母猪为非近交个体而避免了近交衰退。缺点是母猪间变异大,所以杂交后代不一致。
(六)杂交利用措施
1.杂交亲本的选优和提纯
杂种优势的显现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首先应从亲本的选优和提纯入手,这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环节。选优就是通过选择,使亲本群原有的优良、高产基因的频率尽可能增大。提纯就是通过选择和近交,使亲本群在主要性状上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尽可能增加,个体间的差异尽可能减小。提纯的重要性不亚于选优。亲本纯度越高,才能使亲本基因频率之差加大,配合力测定的误差也就越低,可得到更好的杂种优势效益,杂种群体才能整齐,接近规范。
重视亲本群选育,一定要在纯繁阶段把可以选择提高的性状尽量提高;否则,盲目进行杂交,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
2.配合力测定和最优杂交组合的筛选
配合力就是种群间的杂交效果。配合力测定的目的,是通过杂交试验,测定种群间的杂交效果,找出最优的杂交组合,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肉猪的生产性能。
配合力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是指一个种群与其他各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例如,内江猪与地方品种猪杂交,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就是内江猪的一般配合力好。特殊配合力则是两个特定种群之间的杂交所能获得的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在杂种优势利用中,追求的是特殊配合力,它通过杂交组合的选择而获得。例如,用上海白猪与杜洛克、苏白猪、长白猪等品种进行配合力测定,四个组合的育肥性能都高于纯种上海白猪,其中,杜洛克和上海白猪的组合超过其他三个组合,表明上海白猪与杜洛克猪之间特殊配合力好,是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杂交组合。
3.建立健全杂交繁育体系
所谓繁育体系,就是为了协调整个地区猪的经济杂交工作而建立的一整套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各种类型的猪场。
(1)原种场 主要是对杂交所用的父本和母本品种进行选育和提高,为繁殖场或商品场提供优良的杂交父本、母本,对母本的选育重点应放在繁殖性能上,对父本的选育重点应放在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上。
(2)繁殖场 主要任务是扩大繁殖杂交用的父本、母本种猪,提供给商品场,尤其是母本品种。母本种猪包括纯种和杂种母猪。选育重点还应放在繁殖性能上。
(3)商品场 从繁殖场得到的母本,从原种场或繁殖场得到的父本,进行经济杂交,生产商品肥育猪。工作重点应立足于商场肥育猪的科学饲养管理方面。
4.改善杂种的培育条件
通过配合力测定所确定的最优秀的杂交组合,奠定了杂交优势产生的遗传基础,这是获得高杂种优势率和高生产率的前提。但是,猪生产性能的表现是遗传基础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潜力的发挥必须有相应的环境条件作保证。所以,对杂种饲养管理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杂种优势表现的程度。与以前农村散养户的养猪模式相比,当前规模猪场的饲养管理模式和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大地发挥我国杂交猪的生产潜能,提高猪场经济效益,必须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
五、猪群品种结构的不断优化
规模化养猪必须做好两个猪群的调控工作,即种猪群和商品群(仔猪出生至出栏)。科学合理地调控猪群品种结构,通过不同途径对规模化商品猪场的生产运行和经济效益产生决定性作用。
两个猪群包括了生产全过程组群,是控制生产和控制疾病的实体对象,这两个群体各有不同的生产目标和特点。但是这又是以种猪群为生产龙头而影响商品群的,所以规模化养猪要抓好生产管理,首先必须抓好种猪群的生产调控。
种猪群结构管理调控可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一)种猪群遗传品种结构
选择优秀性能的种猪和杂交模式,为商品猪生产打下良好的遗传基础,将有可能生产出具有较高经济指数的上市肉猪。如果没有良好的遗传基础,使商品猪具有好的经济指数几乎不可能。因为:性状=遗传+环境。不同的性状表现不同的遗传力,繁殖性状属低遗传力,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管理、饲养、疾病等),如产仔数、成活率等;生产性状属中等遗传力,20%~30%受遗传控制,如出栏日龄、日增重、料肉比等,这些性状的70%~80%受饲养管理控制;结构性状属高遗传力,40%~60%受遗传控制,如瘦肉率、背膘厚、乳头数等猪体结构。所以要获得上市猪较高的经济指数就必须选择优秀的品种和杂交模式,生产性状、结构性状属中高遗传力,容易通过品种进行改良。而繁殖性状则需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来获得。目前较实用的杂交模式为: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的性能也有差别,选择优秀的品种及杂交模式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二)种猪群的猪群结构
种猪群饲养管理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保证种猪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均衡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优秀断奶仔猪。
抓好种猪群的猪群结构是保持种猪群持续高指标稳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公母猪结构、均衡生产、疾病结构方面,是保持全场猪群结构恒定稳产的基础,是保证各项管理指标正常落实执行的基础,是保证资金正常运转的基础。
种猪群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年龄结构。应保持的一般年龄结构为:母猪,初产母猪15%~17%;6胎以上13%~15%;2~6胎65%~70%。初产母猪和老龄母猪不但产仔数和哺乳能力差,而且仔猪质量也低于平均值,上市肉猪经济指数也下降,如生长速度、料肉比等,所以要提高种猪群的繁殖性能和断奶仔猪质量,第一步就要使母猪群有一个科学的年龄结构。这就要求要按母猪更新计划认真落实母猪群的更新工作。一般生产母猪在200~300头以下的猪场不宜自繁后备母猪,300头以上的生产母猪群可由种猪场引入后备母猪,或自繁后备母猪,同时减少引入种猪也是减少疾病传入的重要方面。根据生产母猪群结构及更新计划组合纯种核心群,并制订严格的繁殖培育方案及计划,以保证更新计划的落实。公猪群的组群结构以公母比例为1∶(20~25)为宜,老、中、青三结合,建议公猪使用年限不超过2.5年,个别性能和遗传特别好的个体可适当延长到3年。实践证明中青年公母猪的后代活力和经济性能高于群体平均值。
均衡性生产对猪场的管理、生产运行、资金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均衡生产才能保证诸如工资方案、猪群周转、疫病控制、栏舍使用、资金运行等计划和指标的有效落实。种猪群的均衡生产决定了全场的均衡生产,在生产实践中必须科学地制订生产计划,包括周、月、年生产计划,以及配准率、分娩率、产仔率等目标计划,达不到预定计划的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确保计划的完成率。
(三)疾病结构控制
每一个猪场的疾病结构都存在差异,在生产中必须切实掌握住本场的疾病结构,疾病的控制必须从种猪群着手去控制,根据不同类型疾病的特点及在本场的特点制订疾病控制计划。包括繁殖系统、呼吸道系统、胃肠道系统、寄生虫病四大系统疾病;控制疾病必须采取:“提高猪群群体素质,减少病原的传入和繁殖”的原则,制订落实控制计划。如营养、环境卫生、全进全出、消毒、疫苗注射、药物防治、疫病监视等措施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使之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单一的指标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了合理的种猪群计划,其商品群也有了生产计划的基础,为保证出栏计划的实现,就必须对这一群体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与之有关的指标逐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