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现代施肥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菜地特点与培肥

第一节 菜地土壤结构特征

一、土壤结构的概念

土壤结构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自然界的土壤,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的,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或颗粒就是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状况对土壤的肥力高低、微生物的活动以及耕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土壤的结构形状和大小可归纳为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微团聚体及单粒结构等。

块状结构俗称“坷垃”,近立方体形,纵轴与横轴大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直径一般大于3cm。块状结构通常在土壤黏重、缺乏有机质、耕性不良的土壤表层中。块状结构土体紧,孔隙少,通透性差,微生物活动微弱;耕作后土块与土块之间孔隙大,容易漏风跑墒,多会压苗,造成缺苗断垄现象。可以在墒情合适时进行耙耱,冬季冻土后碾压破碎。也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掺河沙或炉渣灰来进行改良。

核状结构俗称“蒜瓣土”,近立方体形,边面与棱角明显,结构表面往往有褐色胶膜,泡水以后不散开,直径在1~3cm,常出现在缺乏有机质的心土层和底土层。核状结构与块状结构特征类似。

柱状结构和棱柱状结构农民俗称“立土”,常在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底土出现,是碱化土壤的标志特征。这种结构的特征是土体直立,侧面和横断面形态不规则,质地黏重,结构体之间有明显的裂缝,漏水漏肥,可以通过深翻施肥和深翻种植绿肥的方法进行改良。

板状及片状结构俗称“卧土”,呈水平面排列,水平轴远远大于垂直轴,界面呈水平薄片状,直径大于3mm的为板状,直径小于3mm的为片状。在老耕地的犁底层中常常可以见到。在雨后或灌水后所形成的结壳和板结层,都属于板状与片状结构。片状结构不利于透气、透水,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生产上需要进行雨后中耕松土,以消除地表结壳。

团粒结构是有机质丰富的自然土壤与耕作层土壤中的近似于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一般粒径在0.25~10mm,粒径小于0.25mm的称为微团粒。土壤团粒结构是最优良的土壤结构,是作物高产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因素,维持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的活性,维持和稳定土壤疏松熟化层。

人为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土壤的结构:如森林采伐后,由于重型机械的使用导致土壤被压实,土壤表层结构被破坏;免耕将维持土壤剖面结构、旋耕使土壤犁底层上移;栽培、施肥等措施也会影响土壤结构。

二、菜地土壤结构特征

耕作制度的变更影响农业土壤质量演变,耕作与栽培方式、植物种类、管理措施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均会对土壤结构产生影响。粮田改种蔬菜后,由于施用化肥、有机肥,扩大了微生物种群,有利于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据研究种植蔬菜20多年后,0~20cm耕层大团聚体(0.250~1.000mm)和小团聚体(0.053~0.250mm)的数量减少,促进了微团聚体(<0.053mm)和极大团聚体(>1.000mm)数量增加;20~60cm耕层土体中小团聚体(0.053~0.250mm)增加,微团聚体数量减少。这主要是栽培管理方式、植物种类差异等综合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配的结果。精细管理的蔬菜种植较粮田对土壤扰动的频次增加,促进了较大团聚体的分散和微小团聚体的形成。有机肥施用、植物根系分泌物差异、土壤结构变化、水肥及土壤颗粒土体迁移等均会影响到亚耕层小团聚体的形成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