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6卷(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疲劳失效影响因素与提高疲劳强度的措施

2.1 应力集中效应

2.1.1 应力分布及材料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

在零件几何形状变化处,如轴肩、沟槽、横孔、键槽等,零件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局部应力远大于名义应力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效应。

图28-2-1表示受拉宽板上圆孔附近的应力分布。通过孔中心的横截面上的轴向应力σy和横向应力σx分别为:

  (28-2-1)

  (28-2-2)

式中 σn——名义应力;

σy——轴向应力;

σx——横向应力;

x——离孔中心的距离;

r——孔的半径。

图28-2-1(b)表示σy nσx nx/r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孔边上的应力σy为名义应力的三倍,且σy值随着离孔边距离的增大而迅速降低。

图28-2-1 宽板上圆孔附近沿着xx截面的应力分布

在材料的弹性范围内,最大局部应力σmax与名义应力σn的比值ασ,称为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即

  (28-2-3)

剪应力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定义为:

  (28-2-4)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的大小,一般不能作为由于存在局部峰值应力而使疲劳强度降低的指标。应力集中区的局部峰值应力常超过屈服点,使部分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应力重新分配。应力集中对零部件疲劳强度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几何形状,而且还与材料性质以及载荷类型等因素有关。

在循环应力条件下,把实际衡量应力集中对疲劳强度影响的系数,称为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σKτ。在载荷条件和绝对尺寸相同时,循环应力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等于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与有应力集中试样的疲劳极限之比,即

  (28-2-5)

式中 σ-1τ-1——光滑试样对称循环弯曲(或拉压)的疲劳极限和对称循环扭转的疲劳极限;

σ -1K和(τ -1K——有应力集中试样对称循环弯曲(或拉压)的疲劳极限和对称循环扭转的疲劳极限。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总是小于理论应力集中系数α。为了在数量上估计Kα之间的差别,引入了材料对应力集中的敏性系数q,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对弯曲或拉压:

  (28-2-6)

对扭转:

  (28-2-7)

或写成

  (28-2-8)

qσ=0和qτ=0,则Kσ=1和Kτ=1,表明材料对应力集中不敏感。如qσ=1和qτ=1,则Kσ=ασKτ=ατ,表明材料对应力集中十分敏感。q值一般在0~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常设qσ=qτ=q

敏性系数的统计参数,见表28-2-1。

钢材的敏性系数q,可查图28-2-2。

2.1.2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在一定的应力状态下,理论应力集中系数α 是几何参数,仅由零件的几何形状决定。假设材料是各向同性均匀的,在材料的弹性极限范围内,局部最大应力σmaxτmax)可以用弹性力学解析法、光弹法或有限元法求得,从而得到不同几何形状的试样在不同载荷下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表28-2-1 材料的敏性系数q的统计数值(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图28-2-2 钢的应力集中敏性系数与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缺口圆角半径的关系

1—Rm=1300MPa;2—Rm=1200MPa;3—Rm=1000MPa;4—Rm=800MPa;5—Rm=600MPa;6—Rm=400MPa

2.1.3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求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用零部件在特定材料及形状下试验求得;另一种是按照式(28-2-8)的关系,由零件的几何形状查得相应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α,当该材料与有关尺寸确定的敏性系数q已知时,即可求得有效应力集中系数。前者最能表征实际情况,所以在疲劳强度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

某些典型的零件结构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如图28-2-3~图28-2-33及表28-2-2、表28-2-3所示。

2.1.3.1 带台肩圆角的机械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3 阶梯钢轴的对称拉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实线)

图28-2-4 阶梯钢轴的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5—Rm=600MPa;6—Rm≤500MPa

图28-2-5 阶梯钢轴的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5—Rm=600MPa;6—Rm≤500MPa

图28-2-6 阶梯钢轴的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5—Rm=600MPa;6—Rm≤500MPa

图28-2-7 阶梯钢轴的扭转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

图28-2-8 阶梯钢轴的扭转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

图28-2-9 阶梯钢轴的扭转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Rm≥1000MPa;2—Rm=900MPa;3—Rm=800MPa;4—Rm≤700MPa

2.1.3.2 带沟槽的机械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10 有环形槽轴的对称拉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11 有环形槽轴的旋转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12 有环形深槽钢轴的旋转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虚线为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1—wC=0.25%;2—wC=0.38%;3—wC=0.75%;4—Ni-Cr钢;5—Ni-Cr钢

图28-2-13 有环形槽钢轴的旋转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wC=0.22%;2—wC=0.25%;3—wC=0.38%;4—wC=0.76%;5—wNi=2.8%,ωCr=0.7%

图28-2-14 有环形槽钢轴的对称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15 有环形槽钢轴的对称扭转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2.1.3.3 开孔的机械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16 有横孔钢轴的对称拉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17 有横孔钢轴的拉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wC=0.07%低碳钢,Rm=330MPa;2—Ni-Cr-Mo钢(wC=0.43%,wNi=2.64%,wCr=0.75%,wMn=0.65%,wMo=0.58%,wV=0.05%)

图28-2-18 有横孔的空心铸铁圆管的旋转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球墨铸铁,D=23mm;2—孕育铸铁,D=12mm;3—孕育铸铁,D=23mm(铁素体包围着片状石墨的铸铁称孕育铸铁)

图28-2-19 有横孔钢轴的旋转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20 有横孔的钢轴的对称扭转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2.1.3.4 其他常用零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21 有孔钢板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22 有键槽、横孔的钢轴扭转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矩形花键;2—渐开线花键;3—键槽;4—横孔

图28-2-23 有螺纹、键槽、横孔的钢零件的弯曲(拉伸)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26 钢轴上配合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与尺寸系数的比值

1—d≥100mm;2—d=50mm;3—d≤30mm

图28-2-27 钢轴上配合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与尺寸系数的比值

1—d≥100mm;2—d=50mm;3—d≤30mm

图28-2-28 钢轴上配合件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与尺寸系数的比值

1—d≥100mm;2—d=50mm;3—d≤30mm

图28-2-29 压入的过盈配合钢轴的弯曲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p—径向压力,MPa;E—弹性模量,MPa;D1—轴套的内径,mm;D—轴套的外径,mm;d—轴的直径,mm

图28-2-30 花键钢轴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渐开线花键轴,弯曲;2—渐开线花键轴,扭转;3—矩形花键轴,扭转

图28-2-31 有单键槽或双键槽的钢轴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32 钢曲轴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33 螺纹连接的拉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钢件)

表28-2-2 螺纹连接中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注:本表适用于d≤16mm的米制螺纹,对于大尺寸的螺纹,应考虑尺寸系数。表中的疲劳极限是拉压疲劳试验得到的数值。

表28-2-3 有键槽钢轴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①在装有配合件情况下试验。

2.2 尺寸效应

在疲劳试验机上试验所用的试样直径通常为6~10mm,而一般零件的尺寸与试样有很大差别。尺寸因素对疲劳机械主要有如下影响:

1)尺寸增大时,材料的疲劳极限降低;

2)强度高的合金钢比强度低的合金钢尺寸影响大;

3)应力分布不均匀性增大时,尺寸影响大。

为在设计中计入这种影响,引入尺寸系数ε

尺寸系数的定义为:当应力集中情况相同时,尺寸为d的零件的疲劳极限与标准试样的疲劳极限之比值,即

 (28-2-9)

式中 (σ -1d 、(τ -1d ——尺寸为d的零件对称循环弯曲疲劳极限和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

σ -1、τ -1 ——标准直径试样的对称循环弯曲疲劳极限和对称循环扭转疲劳极限。

尺寸系数ε的数据很分散,对于重型及一般机械设计,推荐图28-2-34,这是锻钢的尺寸系数值;对于铸钢,应将图28-2-34的数据再降低5%~10%;对于制造质量控制严格的锻钢件,尺寸系数可适当提高。对于低合金结构钢,建议用碳素钢这条曲线。

表28-2-4~表28-2-6分别给出钢试样的尺寸系数ε的统计参数,绝对尺寸影响系数εσετ和光滑钢轴和阶梯钢轴对称循环下的弯曲疲劳试验结果。

图28-2-34 锻钢疲劳极限的尺寸系数ε

表28-2-4 钢试样的尺寸系数ε的统计参数

表28-2-5 绝对尺寸影响系数εσετ

表28-2-6 光滑钢轴和阶梯钢轴对称循环下的弯曲疲劳试验结果

2.3 表面状态效应

2.3.1 表面精度影响

疲劳试验的标准试样表面都经过磨光,而实际零件的表面加工方法则多种多样,表面加工粗糙相当于存在很多微缺口,在零件承受载荷时就产生应力集中。不管零件承受弯曲或扭转或两者联合作用的载荷,都是零件表面应力最大,所以疲劳源多从表面开始。因此表面质量不同,其抗疲劳强度也不同。粗糙表面导致疲劳强度降低。为了计入这一影响,在疲劳强度计算中引入了表面加工系数β1,其定义为

  (28-2-10)

式中 (σ-1β——某种表面加工情况下试样的疲劳极限;

σ-1——磨光试样的疲劳极限。

图28-2-35为钢试样弯曲或拉压循环载荷时的表面加工系数。对于扭转疲劳,在缺乏试验数据时,可取弯曲时的表面加工系数代之。

图28-2-35 钢试样的表面加工系数β

1—抛光;2—磨光;3—精车;4—粗车;5—锻造

表28-2-7是表面加工系数的统计参数。

2.3.2 表面强化效应

由于机械零件的疲劳裂纹常开始于表层,所以强化表层是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有效方法。表面强化工艺可分为三类:①机械方法,如喷丸及辊压等;②化学方法,如渗碳及氮化等;③热处理,如高频、中频

及工频淬火,火焰淬火等。由此引入了表面强化系数β2,即

  (28-2-11)

式中 (σ-1j ——经强化工艺试样的疲劳极限;

σ-1——未经强化工艺试样的疲劳极限。

各种强化工艺的表面强化系数β2见表28-2-8。

表28-2-9~表28-2-16为感应加热淬火、渗氮、渗碳、辊压等强化处理后的疲劳试验结果。

表28-2-7 表面加工系数的均值及标准差Sβ

表28-2-8 表面强化系数β2荐用值

表28-2-9 感应淬火对圆柱钢试样对称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

注:材料为w(C)=0.46%碳钢,d=2R=16mm,Rm=771MPa。

表28-2-10 感应淬火对w(C)=0.4%碳钢光滑和缺口试样旋转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硬化层厚度1.2mm)

①半径0.3mm的U形缺口。

表28-2-11 渗氮和渗碳的表面强化系数β2

表28-2-12  氮化与未氮化的疲劳极限   MPa

表28-2-13 渗碳钢试样的旋转弯曲疲劳极限  MPa

①缺口半径R=0.75mm。

注:试样直径d=10mm,渗碳深度1.0~1.2mm,渗碳温度1050℃。

表28-2-14 辊压对不同尺寸钢试样旋转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

表28-2-15 42CrMo钢辊压前后的疲劳极限(N=106)  MPa

表28-2-16 各种组织的铸铁的辊压效果

2.4 载荷影响

载荷影响包括载荷类型、载荷频率及平均应力影响等。

2.4.1 载荷类型影响

机械零件承受载荷类型有拉、压、弯、扭及以上4种的组合作用。疲劳数据多是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获得的。在缺少其他加载方式的试验数据时,用载荷系数CL来修正。一般取拉、压的载荷系数CL=0.85,扭转的载荷系数CL=0.58。

对于重要的零构件,应该用相同载荷类型下试验得到的数据来进行计算或设计。

2.4.2 载荷频率影响

对于高周疲劳,在空气中,室温下进行试验,频率对疲劳极限影响很小。但在腐蚀环境或高温条件下试验时,频率对疲劳极限影响很大。图28-2-36是几种材料的频率-疲劳极限曲线。由图可见,当频率小于1000Hz时,疲劳极限随着频率的增加稍有增加,其后出现最大值。当频率再增加时,疲劳极限下降。

图28-2-36 载荷频率对金属疲劳极限的影响

1—w(C)=0.86%碳素钢;2—w(C)=0.11%碳素钢;3—铜;4—铝

因此,在室温下工作的机械,一般不考虑频率的影响。在腐蚀及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机械,则必须考虑频率的影响。

2.4.3 平均应力影响

不同的平均应力可用应力比r反映。表28-2-17和表28-2-18是国产钢不同应力比下的拉-压和扭转的疲劳极限。有平均应力的载荷称为不对称载荷,其相应的应力称为不对称循环应力。在进行强度计算时,常将不对称循环应力折算成等效的对称循环应力。等效应力幅σA=σaσm,ψ称不对称循环度系数或平均应力影响系数。

表28-2-17 7种国产钢不同应力比下的拉-压疲劳极限  MPa

表28-2-19是7种国产钢的平均应力影响系数。图28-2-37和图28-2-38是国产45钢和40Cr在3种应力集中系数ασ下的疲劳极限线图(或称等寿命曲线图)。图28-2-39是不同应力集中系数对平均应力影响系数的影响曲线。应用图28-2-39中曲线可查出不同应力集中下的ψσ值。在缺少数据的情况下,用光滑试样的ψσ值来代替有应力集中条件下的ψσ,对于设计来说是偏于安全的。

其他加载情况和表面状态条件对ψσ值也有影响,见表28-2-20和表28-2-21。

表28-2-18 两种国产钢不同应力比下的扭转疲劳极限  MPa

图28-2-37 45钢在不同应力集中系数下的疲劳极限线图(N=107)45钢经正火,其Rm=612MPa,ReL=361MPa

图28-2-38 40Cr在不同应力集中系数下的疲劳极限线图(N=107)40Cr经调质,其Rm=858MPa,ReL=673MPa

表28-2-19 7种国产钢的平均应力影响系数

图28-2-39 应力集中系数与平均应力影响系数ψσ的关系曲线

表28-2-20 钢的系数ψσψτ

表28-2-21 铸铁和铝合金的系数ψσψτ

2.5 环境因素

疲劳试验通常是使试样表面与周围大气直接接触,加循环拉压或弯曲载荷并在室温下进行的。但在某些实际应用中,要求零件在高于或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工作,或要求在腐蚀环境中工作。这里所讲的温度、腐蚀环境等,都属于环境因素。

2.5.1 腐蚀环境

在腐蚀环境中进行疲劳试验与在空气中进行试验的结果有很大区别。空气中试验的S-N曲线一般有水平部分,在腐蚀环境中试验的S-N曲线则没有水平部分。由于腐蚀介质的作用,使材料的疲劳强度降低很多,降低的程度,随材料不同而不一样。图28-2-40表示多种金属试样,在空气中及盐水和盐水喷雾中进行拉压疲劳试验所得的S-N曲线,试验频率为37Hz。

2.5.1.1 载荷频率的影响

在腐蚀环境中,试验频率对腐蚀疲劳强度有很大影响。当试验频率降低时,腐蚀疲劳极限也随之降低。图28-2-41是20Cr钢的试验频率和腐蚀系数的关系。

图28-2-40 试样在空气中和喷雾的盐水介质中的S-N曲线

1—17/7铬镍钢;2—18/8铬镍钢;3—15%铬钢;4—0.5%碳钢;5—0.35%碳钢;6—0.17%碳钢;7—硬铝;8—镁合金(2.5%Al);9—17/7铬镍钢;10—18/8铬镍钢;11—15%铬钢;12—0.5%碳钢;13—0.17%碳钢;14—硬铝;15—镁合金(2.5%Al)(百分数为质量分数)

图28-2-41 20Cr钢试样的试验频率和腐蚀系数的关系

1—在航空油中,试样磨光;2—在航空油加2%(质量分数)油酸中,试样磨光;3—在淡水加2%(质量分数)异戊醇中,试样磨光;4—在淡水加2%(质量分数)异戊醇中,试样车削

图28-2-42为铸钢ZG20SiMn和ZG0Gr13Ni4Mo在淡水介质中的腐蚀疲劳极限与试验频率的关系曲线。当频率降低,腐蚀疲劳极限也随之降低。

图28-2-42 试验频率对铸钢在淡水介质中的腐蚀疲劳强度的影响

1—铸造结构钢ZG20SiMn;2—铸造不锈钢ZG0Cr13Ni4Mo

2.5.1.2 腐蚀方式的影响

腐蚀方式有喷雾、滴流和浸入等。喷雾时,腐蚀介质中的含氧量最多,滴流次之,浸入最少。含氧量高,腐蚀介质的活性大,对试样的腐蚀作用严重,使其疲劳强度降低明显。表28-2-22为水轮机转轮常用材料在淡水中的疲劳极限,并与空气中的相比较。

表28-2-22 腐蚀介质加于试样上的不同方式的疲劳极限  MPa

除此以外,试验前试样浸入介质中的时间也对疲劳强度有影响,图28-2-43和图28-2-44分别为预腐蚀对铝合金和钢试样疲劳极限的影响。

图28-2-43 预腐蚀对铝合金疲劳极限的影响

1—10天;2—50天;3—100天(天数——试验前将试样浸于淡水中的天数)试验循环次数107,旋转弯曲试验

图28-2-44 预腐蚀对钢试样疲劳极限的影响

1—1天;2—2天;3—4天;4—7天;5—10天;6—25天;7—50天;8—200天(天数——试验前将试样浸于淡水中的天数)试验循环次数107,旋转弯曲试验

2.5.1.3 腐蚀介质的影响

图28-2-45表示在低于疲劳极限的工作应力下pH值对wC=0.18%钢腐蚀疲劳寿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pH值在4以下时,pH值下降时腐蚀疲劳寿命降低,pH值在4~10之间寿命保持恒定;pH值在10~12时寿命显著增加;pH>12时,疲劳极限接近于空气中的疲劳极限。

图28-2-45 pH值对低碳钢的腐蚀疲劳寿命的影响

1—σ=268MPa;2—σ=816MPa腐蚀环境:wNaCl=3%,空气饱和,25℃

2.5.1.4 结构尺寸与形状的影响

腐蚀疲劳寿命主要由裂纹的扩展阶段所决定,当尺寸增大时,裂纹穿过横截面所需的循环数增大,即寿命增长。表28-2-23为wC=0.22%时低碳钢旋转弯曲的疲劳试验数据,试验是将试样浸在盐水中进行的。

图28-2-46给出了20Cr钢的尺寸系数,由图中可以看出,在淡水介质中的腐蚀尺寸系数大于1.0,其试验数据见表28-2-24。

图28-2-46 腐蚀疲劳中的尺寸系数εf

1—在淡水中;2—在机油加2%油酸中;3—在空气中

表28-2-23 低碳钢(wC=0.22%)试样的疲劳极限  MPa

表28-2-24 20Cr钢试样的尺寸系数

图28-2-47为20Cr钢的光滑试样及有缺口试样,在空气、润滑油及水中对称循环应力下的腐蚀疲劳曲线。

设已知有缺口试样在空气中试验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σ,则在腐蚀环境中,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σf可近似用下式求得,即

  (28-2-12)

图28-2-47 20Cr钢试样的腐蚀疲劳曲线

1—在空气中,光滑试样;2—在机油中,光滑试样;3—在水中,光滑试样;4—在空气中,缺口试样;5—在机油中,缺口试样;6—在水中,缺口试样

式中 σ-1——光滑试样在空气中试验的疲劳极限;

σ'-1——有缺口试样在空气中试验的疲劳极限;

σ-1f——光滑试样在腐蚀环境中试验的疲劳极限;

σ'-1f——有缺口试样在腐蚀环境中试验的疲劳极限。

β3——腐蚀系数。

表28-2-25表示光滑试样及有应力集中的试样,在空气或腐蚀环境中试验得到的数据,还给出了由式(28-2-12)算得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σf值,并与试验得到的Kσf值相比较。

表28-2-25 腐蚀环境及应力集中同时作用的疲劳极限

①铬镍钢的成分:wC=0.4%,wMn=0.75%,wNi=1.0%~1.5%,wCr=0.45%~0.75%。

2.5.2 温度的影响

2.5.2.1 低温的影响

低温下的疲劳强度,与室温相比,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几乎所有的金属都是如此,而且温度越低,疲劳强度越高。

温度降低时疲劳极限提高的数值,软金属比硬金属大,特别是碳钢最大。

低温下材料疲劳强度的提高,缺口试样比光滑试样低,即金属在低温下,应力集中的敏性系数特别大。因此,在低温下工作的重要零部件,应尽量减少应力集中,以防止在低温下出现脆性断裂。

表28-2-26和表28-2-27为低温下材料疲劳极限数据。表28-2-28是将各种材料在低温下的疲劳极限处理后得到的平均值,表中大多数的数据是在循环数N=106次循环下试验得到。

表28-2-26 温度对钢静强度和疲劳极限的影响

表28-2-27 材料的低温疲劳极限

表28-2-28 低温下金属的疲劳极限比值

图28-2-48为温度对铝合金及钢的疲劳极限的影响。图28-2-49为在300K以及在78K和4K低温下由5种材料测得的S-N曲线。

表28-2-29为材料在低温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图28-2-50及图28-2-51为金属在低温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图28-2-52为钢的光滑试样与缺口试样在低温和室温下疲劳极限均值的比值。

2.5.2.2 高温的影响

低碳钢在400℃以下,铝合金或镁合金在100℃或150℃以下时,温度对疲劳极限的影响很小,温度高于以上值,继续升高时,疲劳极限降低很快。疲劳强度随温度提高的变化情况,随不同的金属而异。

高温下材料的疲劳极限之所以降低得很多,主要是因为高温下的疲劳总是伴随着蠕变。由于蠕变作用,频率效应就变得很大,破坏有取决于应力作用的总时间的趋势。

高温对材料疲劳极限的影响见图28-2-53~图28-2-57。

高温时材料的S-N曲线见图28-2-58~图28-2-69。

图28-2-48 温度对铝合金及钢的疲劳极限的影响(N=106)各合金及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如下:1—铝合金(Mg1.0,Cu0.25,Si0.6,Cr0.25);2—铝合金(Mn0.6,Mg1.5,Cu4.5);3—铝合金(Mg2.5,Cu1.6,Cr0.3,Zn5.6);4—合金钢(C0.3,Mn0.7,Ni3.5);5—合金钢(C0.3,Mn0.8,Si0.3,Ni0.6,Cr0.53,Mo0.18);6—合金钢(C0.07,Cr17,Ni6.5,Ti0.37,Al0.12);7—18-8奥氏体钢(Cr18,Ni8)

图28-2-49 低温对低周疲劳的影响

试验温度:—300K(室温);—78K(液氮);—4K(液氦)

表28-2-29 材料在低温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图28-2-50 碳钢在低温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低碳钢(wC=0.08%)的拉压疲劳;2—低碳钢(wC=0.08%)的旋转弯曲疲劳;3—中碳钢(wC=0.6%)的旋转弯曲疲劳;4—焊接结构轧材,Rm=402MPa,ασ=2,钢的拉压疲劳;5—焊接结构轧材,ασ=4加拉压疲劳;6—焊接结构轧材,ασ=5.6加拉压疲劳

图28-2-51 金属材料在低温下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1—耐腐蚀铝合金,ασ=6,拉压疲劳;2—耐腐蚀铝合金,ασ=4;3—耐腐蚀铝合金,ασ=2;4—镍钢(wNi=9%),ασ=6,拉压疲劳;5—镍钢(wNi=9%),ασ=4;6—镍钢(wNi=9%),ασ=2;7—不锈钢酸钢,拉压疲劳;8—铬钼钢(wCr=0.83%,(wMo=0.22%),拉压疲劳;9—60钢,拉压疲劳;10—35钢,拉压疲劳

图28-2-52 无缺口钢(光滑试样)和有缺口钢(缺口试样)在低温下的疲劳极限与在室温下的疲劳极限的均值之比值(各纵行底部示出所用材料种类及数目)

图28-2-53 温度对材料疲劳极限的影响

1—30CrMo钢;2—30CrNiMo钢;3—钢[w(C)=0.17];4—1Cr13钢;5—1Cr18Ni9Ti钢

图28-2-54 温度对材料旋转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

1—Ni-Cr钢;2—Cr-Mo-V钢;3—钢(wC=12%);4—钢(wC=0.5%);5—钢(wC=0.25%);6—18Cr-8Ni钢;7—钢(wC=0.17%);8—铸铁

图28-2-55 温度对尼莫尼克合金疲劳强度的影响

1—尼莫尼克80,轴向对称循环应力,N=4×107;2—尼莫尼克90,轴向对称循环应力,N=3.6×107;3—尼莫尼克90,旋转弯曲应力,N=3.6×107;4—尼莫尼克100,旋转弯曲应力,N=4.5×107

图28-2-56 温度对材料疲劳极限的影响

1—钢[w(C)=0.48%];2—Cr-Ni-Mo钢;3—钢[w(Cr)=12%];4—耐热钢;σ-1—室温下的疲劳极限;(σ-1t—温度t时的疲劳极限

图28-2-58 低碳钢在400℃时的S-N曲线

1—旋转弯曲疲劳;2—拉压疲劳

图28-2-59 铁基合金N-155在高温下的旋转弯曲S-N曲线

1—温度t=20℃;2—温度t=650℃;3—温度t=730℃;4—温度t=815℃N-155的合金成分(质量分数,%):C0.08~0.16,Mn1.0~2.0,Si小于1,Cr2.0~22.5,Ni19.0~21.0,Co18.5~21.0,Mo20.50~3.50,W2.0~3.0,Nb0.75~1.25,N0.10~0.20

图28-2-60 铁基合金N-155在815℃时的S-N曲线

1—应力比r=-0.242;2—应力比r=-1;3—应力比r=0.6;4—应力比r=1

图28-2-61 缺口对S-816合金在900℃时的σ-tσ-N曲线

1—r=+1,ασ=3.4;2—r=+1,ασ=1(光滑试样);3—r=0.2,ασ=1;4—r=0.2,ασ=3.4;5—r=-1,ασ=1;6—r=-1,ασ=3.4

图28-2-62 GH4037合金的高温时的S-N曲线

1—700℃;2—800℃;3—850℃

图28-2-63 碳钢(wC=0.17%)在450℃时,频率对拉压疲劳极限的影响

1—试验频率f=2000min-1;2—试验频率f=125min-1;3—试验频率f=10min-1

图28-2-64 镍基高温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S-N曲线

1—600℃;2—800℃;3—900℃;4—950℃;5—1000℃镍基高温合金化学成分(质量分数,%):Cr5,W5,Mo4,Co4.5,Al5.5,Ti2.8,C0.15,B0.0

图28-2-65 GH3032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S-N曲线

1—20℃;2—700℃;3—800℃

图28-2-66 材料在高温下的S-N曲线

1—钛合金,t=200℃;2—镍基合金,t=700℃;3—镍基合金,t=800℃

图28-2-67 Cr2W9V钢在800℃时的p-S-N曲线

1—存活率p=50%;2—存活率p=68%;3—存活率p=95.4%;4—存活率p=99.7%

图28-2-68 温度及频率对304奥氏体不锈钢低周疲劳S-N曲线的影响

1—f=10min-1t=430℃;2—f=10-3min-1t=430℃;3—f=10min-1t=650℃;4—f=10min-1t=816℃;5—f=10-3min-1t=650℃;6—f=10-3min-1t=816℃

图28-2-69 2.25Cr-1Mo钢在高温对称弯曲时保持时间对S-N曲线的影响

1—室温,保持时间为0,经过时间1min;2—温度600℃,保持时间为0,经过时间1min;3—温度600℃,保持时间30min,经过时间31min;4—温度600℃,保持时间300min,经过时间301min

高温对金属疲劳性能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因素、温度因素、频率因素、应力集中因素、表面状态因素以及平均应力因素。

(1)材料因素

试验表明,疲劳强度(σ-1)与强度极限(Rm)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组织状态下,这种关系可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材料的疲劳极限与强度极限的比值σ-1/Rm称为疲劳比。对大多数材料,疲劳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表28-2-30示出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比。由此可见,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极限和强度极限均需单独试验确定,不宜借助疲劳比相互换算。

(2)温度因素

随着温度的升高,疲劳强度一般有降低的趋势,越接近熔点,降低趋势越明显。疲劳强度的降低是由于发生了再结晶、扩散和溶解等过程引起的。但也有某些过程能提高疲劳强度,如时效硬化和应变硬化。因此,有些材料在高温时的疲劳强度反而比室温时高,疲劳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表28-2-31~表28-2-34也是温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数据。

表28-2-30 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比

表28-2-31 不同温度下材料的疲劳极限(N=108σ-1  MPa

表28-2-32 不同温度下材料的旋转弯曲疲劳极限(N=107σ-1  MPa

表28-2-33 不同温度下材料的疲劳极限(N=1.2×108σ-1  MPa

表28-2-34 叶片钢的疲劳极限(N=107σ-1  MPa

(3)频率因素

高温疲劳的频率效应显著,主要是由于存在着蠕变作用的关系。频率低,应力作用的时间长,使蠕变的成分增加,裂纹扩展速度加快。此外,随频率的改变,断裂的特征也不同。频率较高时为穿晶断裂,较低时为沿晶断裂,中间则为混合断裂。图28-2-70示出了 A-286合金的断口形态与频率的关系。图28-2-71示出了频率对U-700镍基高温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

图28-2-70 A-286合金在593℃时断口形态与频率的关系

1—在空气中;2—在真空中

图28-2-71 频率对U-700镍基合金在760℃时的疲劳寿命的影响

(4)应力集中因素

在高温下缺口产生的应力集中,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疲劳强度降低。缺口越尖锐,应力集中越严重,疲劳强度降低越多。表28-2-35为缺口对疲劳极限的影响。

一般讲,在有缺口时,高温疲劳强度是降低的。但是当应力比r不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图28-2-61为S-816合金在900℃时的S-N曲线。当静载荷时,r = +1,ασ=3.4的缺口试样在同一应力水平下的寿命大于光滑试样。当r=0.2,即在蠕变和疲劳复合作用的情况下,在低寿命区,缺口试样的疲劳强度低于光滑试样;在高寿命区,缺口试样的疲劳强度高于光滑试样。当r=-1,即在对称应力循环下,缺口试样的疲劳强度低于光滑试样。

图28-2-72为在旋转弯曲试验时,钢试样的应力集中敏性系数q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图28-2-73为高温下碳钢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表28-2-35 缺口对疲劳极限的影响

图28-2-72 钢在高温下的应力集中敏性系数q

1—1Cr13钢;2—30CrMo钢

图28-2-73 高温下碳钢的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σ

1—wC=0.21%钢,f=2980min-1T=300℃;2—wC=0.21%~0.72%钢,f=150min-1T=20℃;3—wC=0.21%钢,f=2980min-1T=500℃;4—wC=0.72%钢,f=2980min-1T=500℃;5—wC=0.72%钢,f=2980min-1T=575℃;6—wC=0.72%钢,f=150min-1T=575℃;7—wC=0.21%钢,f=150min-1T=500℃

(5)表面状态因素

材料的疲劳强度与表面状态有很大关系。表面粗糙度增加,疲劳强度就降低。各种表面强化工艺,对高温下材料疲劳强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28-2-36为各种加工工艺对镍基合金GH3032(CrNi77TiAl)试样疲劳寿命的影响。表28-2-37为表面喷丸对钴基合金缺口试样疲劳强度的影响,试样为边长15.2mm的方形截面,材料为钴基合金S-816,进行平面弯曲疲劳试验,缺口为有60°的V形槽,槽深1.9mm,槽的根部圆角半径0.76mm。将试样先经磨削引入残余拉应力,再经喷丸引入残余压应力。由于槽部磨削引入残余拉应力,使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σ在室温下大于ασ;表面喷丸引入残余压应力,使Kσ在室温下比ασ值小得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磨削的有害效应及喷丸的有利效应将逐渐消失。表28-2-38为表面残余压应力对铁基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6)平均应力因素

平均应力σm对材料疲劳强度的影响可用等寿命曲线来表示。在高温疲劳中,随着温度的提高,整个曲线向原点移动,即蠕变强度及疲劳强度都降低。图28-2-74为钴基合金S-816在室温24℃及高温下的等寿命曲线,实线为光滑试样,虚线为缺口试样(ασ=3.4)。图28-2-75为N-155合金的等寿命曲线。

表28-2-36 各种加工工艺对镍基合金GH3032试样疲劳寿命的影响

注:电抛光试样的寿命设为100%。

表28-2-37 表面喷丸对钴基合金缺口试样疲劳强度的影响

表28-2-38 表面残余压应力对铁基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图28-2-74 钴基合金S-816在100h寿命或2.16×107次循环下,有平均拉应力时的等寿命曲线

1—光滑试样,T=24℃;2—缺口试样(ασ=3.4),T=24℃;3—光滑试样,T=732℃;4—缺口试样(ασ=3.4),T=732℃;5—光滑试样,T=816℃;6—缺口试样(ασ=3.4),T=816℃;7—光滑试样,T=900℃;8—缺口试样(ασ=3.4),T=900℃;A点—900℃;B点—816℃;C点—732℃;D点—24℃

图28-2-75 N-155合金光滑试样在150h寿命下有平均应力时的等寿命曲线

1—室温;2—538℃;3—649℃;4—732℃;5—816℃

2.6 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方法

机械零部件的疲劳强度,主要取决于三个环节,即选材、设计及制造工艺。提高机械零部件疲劳强度的方法,也是从选材合理、设计先进及采用强化工艺三方面来考虑的。

2.6.1 合理选材

在零件设计选材时,既要满足静强度要求,又要注意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过去在静强度设计时,对于重要的重载零件,有一个基本选材准则,即要求“比强度”高,也即要求材料的抗拉强度与材料的密度的比值高。但是在疲劳强度设计时,一般应从下列几方面进行选材:①在使用期内允许达到的应力值;②材料的应力集中敏感性;③裂纹扩展速度和断裂时的临界裂纹尺寸;④材料的塑性、韧性和强度指标;⑤材料的抗腐蚀性能、高温性能和微动磨损疲劳性能等。

2.6.2 材料改性

材料在制取合成、加工成材后,为了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潜力,往往要通过热处理、表面改性等技术进行处理。常规热处理是材料改性的基本手段,对材料进行整体加热、保温和冷却,改变材料整体的性能。有通常所说的“四把火”之称,即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热处理后材料的内部组织发生转变。实践证明,晶粒度大小对疲劳强度有影响。晶界能阻止材料的滑移、裂纹形成和扩展。细化晶粒能提高室温下的材料疲劳强度。而在高温条件下,粗晶粒的疲劳强度反而比细晶粒高。

2.6.3 改进结构

大多数的机械零件,由于几何结构和受载等原因,在某些应力集中严重的部位,往往出现峰值应力,成为首先产生裂纹的地方。所以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特别重视可能成为结构件危险部位的细节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应力集中和设法减小应力集中。改进结构无疑是减小应力集中的一个主要措施。为此,提出下列一些设计原则:

1)在零件设计中,尽量避免横截面有急剧突变,在零件的横截面尺寸和形状有改变的地方,应尽可能用较大的圆角光滑过渡。例如,轴上安装滚动轴承时,因滚动轴承侧面的轴向圆角半径很小,致使轴肩的过渡圆角取值有困难,此时可在轴肩与滚动轴承之间加装内圆倒角垫圈,达到增大轴肩过渡圆角的目的。

2)铆钉孔和螺栓孔等都是产生应力集中的地方,孔的不同排列得到的峰值应力是不同的,因此要寻求最合理的排列形式,以减小峰值应力。孔的边缘最好用倒角,或在孔的边缘进行挤压,使该处产生残余压应力,以提高该处的疲劳强度。

3)零件或构件上应尽可能少开缺口,特别是在受拉表面尽量不开缺口。如果必须开缺口,则应特别注意缺口的形状,以减小由此产生的应力集中系数。例如,长轴与正应力方向一致的椭圆孔,其应力集中系数最小;方孔的四个角必须有过渡圆角,而且过渡圆角的半径不能太小。

4)如有可能,应尽量采用对称结构,并避免带有偏心的结构。在不对称的地方,要注意由于局部弯曲而引起的附加应力。可以在不对称结构的局部采取加强措施,以提高其刚度,确保不出现过大的附加应力。

5)高速机械经疲劳强度设计计算确定了主要零件的尺寸后,必须对运动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如发现有振幅太大的现象,应改进结构,将振幅降到设计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容许值以下。

6)焊缝是应力集中的部位,设计焊接件时,要合理布置焊缝。焊缝最好能对称布置,并尽量使其接近中性轴,这样有利于减小焊接变形;应避免焊缝汇交和密集,让次要焊缝中断,主要焊缝连续,这有利于主焊缝采用自动焊接,提高焊接质量,减少焊缝中的缺陷;应使焊缝避开应力集中部位、加工面和表面热处理面。此外,应对焊缝进行磨削加工使焊缝平滑,这是减小焊缝处应力集中的有效措施。

7)零件上用硬印打上的号码和标志,是容易被忽视的产生应力集中的地方。所以,打印的位置要有规定,应选择在低应力部位。如有可能,应采用无损伤的标记方法,某些重要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为了划线,可能被打上样冲眼,这种尖底的样冲眼,如打在零件的高应力区,可能成为疲劳裂纹源。所以,工艺上应规定在零件加工完后,必须将样冲眼打磨掉。

8)在应力集中部位(如横向圆孔)附近,可开卸载沟槽,以降低峰值应力。

表28-2-39为正确的结构设计举例。

表28-2-39 正确的结构设计举例

2.6.4 表面强化

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最大应力总是出现在零件表层的某一范围内。因此,对零件采用表层强化工艺,改善表层的应力状况和化学成分,可以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压应力能够改善零件的抗疲劳能力,抑制或减缓疲劳裂纹的形成和扩展;平均拉应力则具有相反的效果。凡是能在零件表层引入残余压应力的,都能起到提高疲劳强度的作用,若引入残余拉应力,就会使疲劳强度降低。

表层强化工艺常用的有喷丸、辊压、表面热处理、渗碳、氮化等。

2.6.4.1 表面喷丸

表面喷丸是用靠压缩空气得到很高速度的直径为0.4~2mm的钢丸或铸铁丸,喷向零件表面进行锤击,使表层材料产生加工硬化,以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由于喷丸使零件表层产生了残余压应力,降低了零件受载时表层的最大拉应力,故提高了零件的寿命。由于喷丸工艺受零件几何形状的限制很小,故应用很广。

喷丸强化的效果与喷丸参数、材料性能和零件的表面状态有关。一般材料强度越高,零件表面有应力集中,表面粗糙或有表面缺陷时,喷丸强化的效果越好。

图28-2-76、图28-2-77示出了经表面喷丸后产生的表层残余压应力。图28-2-78示出了残余压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当压应力层厚度约为裂纹深度的5倍时,疲劳极限提高到饱和值。

表28-2-40为喷丸对弹簧钢疲劳极限的影响。

将零件加载使其变形,然后在变形表面进行喷丸,这种工艺称为应力喷丸。应力喷丸较普通喷丸有更高的残余压应力,因而有更高的疲劳极限。应力喷丸在弹簧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应注意,施加的预应力方向一定要与工作应力方向一致。

喷丸强化后,如能使材料表层获得最佳残余压应力场,则可更大幅度地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图28-2-79)。

图28-2-76 SAE4340钢残余压应力与硬层厚度的关系(材料Rm=1334MPa)

1—未经喷丸;2—喷丸,32HRC;3—喷丸,52HRC注:丸子直径1mm,喷嘴气压35MPa。

图28-2-77 喷丸对表面残余压应力的影响18CrNi1VA钢的组织状态:

1—马氏体组织,41HRC,丸子直径0.8~1.2mm;2—马氏体组织,41HRC,丸子直径1.5~2.0mm;3—索氏体组织,22HRC,丸子直径0.8~1.2mm;4—索氏体组织,22HRC,丸子直径1.5~2.0mm

图28-2-78 SAE4340钢喷丸后表层残余压应力厚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表28-2-40 喷丸对弹簧钢疲劳极限的影响

图28-2-79 喷丸强化对GC4钢(Rm=1950MPa)旋转弯曲S-N曲线的影响

1—光滑试样,喷丸;2—光滑试样;3—缺口试样,喷丸;4—缺口试样

图28-2-80 喷丸对2664钢腐蚀疲劳的影响

1—喷丸;2—电抛光

喷丸强度也可改善腐蚀疲劳性能(图28-2-80)、高温疲劳性能(图28-2-81)和微动磨损疲劳性能(图28-2-82)。此外,喷丸对提高钢的电镀零件的疲劳性能有特别显著的效果。由图28-2-83和表28-2-41可知,钢件经过镀铬(或镀镍)或镀镍镉之后,疲劳极限通常可降低1/4~1/3,而喷丸后再行电镀,则可避免由于电镀而给材料带来的损失。

2.6.4.2 表面辊压

辊压强化工艺适用于轴类及圆形零件、各种沟槽的圆角根部,它不适用于形状复杂的零件。

图28-2-81 喷丸对K6镍基铸造合金高温(650℃)旋转弯曲疲劳的影响

1—缺口试样,喷丸;2—光滑试样,喷丸;3—光滑试样;4—缺口试样

图28-2-82 喷丸对wC=0.2%钢的微动磨损疲劳(旋转弯曲)性能的影响

1—高周疲劳(喷丸);2—微动磨损疲劳(喷丸);3—高周疲劳;4—微动磨损疲劳

图28-2-83 镀铬和喷丸对SAE4340钢(52~53HRC)疲劳性能的影响

1—未喷丸;2—喷丸后镀铬;3—镀铬

辊压强化效果与辊压参数(辊压力、辊子半径等)有关。试样尺寸和形状、辊压参数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

材料本身的组织与性能对辊压也有很大影响,如表28-2-42、表28-2-43所示。

材料的疲劳极限随辊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但过高的辊压力会使材料表面产生微裂纹,从而导致疲劳极限下降(见图28-2-84)。

表28-2-44为不同强度级别的42CrMo钢辊压前后的板材三点弯曲疲劳试验的结果。

表28-2-41 Cr17Ni2钢叶片平面弯曲的疲劳极限

注:负号为压应力;正号为拉应力。

表28-2-42 不同热处理对15SiMn3WVA钢的辊压效果

注:试样ϕ14mm,辊压力1000N,试样转速44r/min。

表28-2-43 各种组织的铸铁的辊压效果

图28-2-84 辊压力对20Cr和40Cr钢棒材三点弯曲疲劳极限(N=2×106)的影响

1—20Cr;2—40Cr

表28-2-44  42CrMo钢辊压前后的疲劳极限(N=106

2.6.4.3 内孔挤压

许多带孔的零件,疲劳裂纹往往起源于孔周围的尖角部位,例如,连杆大头的内孔,各种梳状接头上的螺栓孔,各种梁上的螺栓孔,飞机机翼整体壁板螺栓孔等。提高内孔部位疲劳强度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采用内孔挤压强化。对于内径为6~10mm的孔,挤压后的直径增大0.2~0.3mm,其疲劳强度就能显著提高。

图28-2-85~图28-2-87分别为7075-T651、2024-T351铝合金和4340钢中心孔板材试样内孔挤压前后的拉-拉疲劳S-N曲线,对于铝合金,内孔挤压强化可使条件疲劳极限(N=106)提高40%~70%;而对于钢(Rm=1200MPa),挤压强化可使疲劳极限(N=106)提高17%。

图28-2-85 7075-T651铝合金中心孔板材试样内孔挤压前后的拉-拉疲劳S-N曲线(r=0.1)

1—内孔挤压;2—内孔未挤压中心孔直径ϕ6.5~6.6mm,试样厚3.2mm

图28-2-86 2024-T351铝合金铬酸阳极化处理的中心孔板材试样内孔边缘挤压前后的拉-拉疲劳S-N曲线(r=0.2)

1—挤压半径0.15mm;2—挤压半径0.1mm;3—挤压半径0.076mm;4—未挤压中心孔直径ϕ6.5~6.6mm,试样厚6.4mm

图28-2-87 4340钢中心孔板材试样挤压前后的拉-拉疲劳S-N曲线(r=0.2)

1—内孔挤压;2—未挤压中心孔直径ϕ6.5mm,试样厚10.4mm

30CrMnSiNi2A高强钢中心孔(ϕ6mm)板材试样(厚8mm、宽23mm)挤压前后的疲劳极限(N=106)分别为330MPa和610MPa,挤压后的疲劳极限提高85%。

2.6.4.4 表面化学热处理

钢经渗碳、氮化和碳氮共渗等化学热处理后,得到软的心部和硬的表层。硬化的表面层及所存在的表面层残余压应力,可提高弯曲、扭转和接触疲劳强度以及抗磨损能力。

渗碳件的疲劳强度,受着渗碳层厚度、渗层组织和性能、表面层残余应力及心部强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图28-2-88为渗碳层厚度对疲劳极限的影响。表28-2-45为耐热铸钢固体渗碳的渗碳层厚度。表28-2-46为渗氮对疲劳极限的影响。表28-2-47为模具钢的渗氮性能。表28-2-48为合金结构钢渗氮后的疲劳极限。表28-2-49为渗氮与碳氮共渗对合金结构钢疲劳极限的影响。

图28-2-88 渗碳层厚度与疲劳极限的关系

表28-2-45 耐热铸钢固体渗碳的渗碳层厚度

表28-2-46 渗氮对疲劳极限的影响

表28-2-47 25Cr3Mo3VNb模具钢渗氮性能

表28-2-48 38CrMoAl钢渗氮后的疲劳极限(r=-1)

注:试验条件:气体渗氮试样硬度HR15N94~95,渗氮工艺与耐磨试样相同。离子氮化工艺:第一阶段(515±5)℃,8h,第二阶段(540±5)℃,20h。电压540~560V,加热功率3.07W/cm2,电流密度0.0057A/cm2,气体流量17L/min,真空室气体压强6~7Torr(8.00×10-4~9.33×10-4MPa),阴阳极间距离10mm,离子氮化试样表面硬度HR15N93~94。疲劳试验是在12-1型弯曲疲劳试验机上进行,用光滑无缺口试样,试样尺寸ϕ7.5mm。

表28-2-49 18CrMnTi渗碳与碳氮共渗的疲劳试验结果

2.6.4.5 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包括火焰加热淬火和感应加热淬火等。火焰加热淬火多用氧-乙炔焰,也有用其他火焰的,如冶金厂用的氧气-焦炉煤气火焰等。钢经火焰加热淬火后 ,硬层厚度为3~6mm。

感应加热淬火分高频、中频和工频三种。一般情况下,高频的频率为20000Hz以上,用于直径小于100mm的零件,硬层厚度为0.5~5mm;中频的频率为2000~8000Hz,用于直径为80~300mm的零件,硬层厚度为6~10mm;工频的频率为50Hz,用于直径大于1000mm的零件,硬层厚度达20mm以上。

图28-2-89及图28-2-90分别为表面淬火硬层厚度和回火温度对抗扭强度的影响。

图28-2-89 淬火硬层厚度对抗扭强度的影响

1—静载抗扭强度;2—抗扭强度

图28-2-90 回火温度对表面残余压应力及抗扭强度的影响

1—抗扭强度;2—残余压应力

对于截面变化较大的零件,感应加热淬火存在的最大缺点是在截面变化处产生一个过渡区,此区往往淬不上火,并产生很大的残余拉应力,疲劳强度很低。如采用淬透性低的钢,经强烈淬火后,零件轮廓表面获得一层马氏体组织,这种方法称为薄壳淬火。同感应加热淬火一样,因表面强化并存在很大的残余压应力,使零件的疲劳强度显著提高。与感应加热淬火比较,薄壳淬火特别适用于短而粗且有截面变化的零件,现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2.6.4.6 表面激光处理

表面激光处理能够极大地细化表层材料的晶粒(或亚晶粒),增高表层硬度。如果处理得当,还可使危险截面产生残余压应力,所以表面激光处理是改善疲劳强度的另一个有效措施。

图28-2-91为1045钢表面激光处理前后的旋转弯曲疲劳S-N曲线。激光处理后的表面硬度提高很多,疲劳极限(N=106)可提高约40%。

内燃机铸铁活塞环采用激光处理后的表面硬度可达约800HV。这种工艺处理不仅可提高活塞环的疲劳强度,同时也改善了其耐磨性能。

图28-2-91 1045钢试样表面激光处理前后的旋转弯曲疲劳S-N曲线

1—激光处理;2—未处理

图28-2-92为2024-T3铝合金带中心孔板表面激光处理前后的疲劳S-N曲线。由于孔周围采取了辐照防护措施,所以处理后孔的周围产生残余压应力,孔附近的最大残余压应力约为55MPa。当外加应力逐渐增高到接近于材料的屈服点(Rm=344MPa),由于残余压应力的松弛,从而对疲劳强度的贡献降低,所以在S-N曲线的高应力区,两种试样的疲劳强度趋向一致。但在低循环应力范围内,激光处理使孔周围形成的残余压应力使疲劳强度提高。

图28-2-92 2024-T3铝合金带中心孔板表面激光处理前后的S-N曲线

1—激光处理;2—未处理

激光处理可以用于螺栓孔、铆钉孔、叶片燕尾槽等零件的表面强化。由于它的生产效率高,所以适用于零件的成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