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粉体及其特殊性能(2)——高分散性和易流动性
1.2.1 粉体的流动化
在水中吹气会产生气泡。那么,在沙层中吹入气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将沙子盛放在一个隔板上布置有大量微孔的容器中,微孔的直径小到不致使沙子掉落的程度,在隔板的下方流入气体。当气体速度小时,沙层多少有些膨胀,但沙子几乎不动。但是,当速度超过某一确定值时,便产生气泡,此时沙子开始激烈运动,恰似水沸腾那样。因此,刚放入容器的沙子如同海岸沙滩那样,人可以在上面闲庭信步,但流动化的沙层(流动层)会变为液体那样的状态,其上的步行者就会沉没于沙层中。
如图中曲线所示,由沙层所引起的气体压力损失,直到沙层流动前与气体速度呈直线关系增加,但流动开始后几乎不再变化,这说明粒子的运动几乎与液体处于相同的状态。
粉体流动化的好处是,如同液体那样的粒子可以被均匀地混合,粒子与气体间的接触效率很高。这样,流动层内的固-气反应特性及传热特性变得极好。
具有这种特性的流动层,作为固-气接触反应装置已经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成功应用。例如,在重质油的流动接触分解制取汽油,药品及食品制造,煤炭气化,以及火力发电站应用为主的煤燃烧等领域都已成功应用。特别是最近,作为垃圾及废弃物的燃烧装置,上述流动层的利用已引起广泛关注。
本节重点
(1)图中曲线反映粉体流动化开始前后其性能发生什么变化?
(2)粉体的流动化可以在垃圾及废弃物燃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2.2 粉体的流动模式
粉体的流动性主要与重力、空气阻力、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包括范德瓦耳斯力,毛细管引力,静电力等。粉体流动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粉体本身的特性,如粒度及粒度分布,粒子的形态,比表面积,空隙率与密度,流动性与充填性,吸湿性等。其次也与环境的温度,压力,湿度有关。
一般,用休止角评价粉体的流动性。一定量的粉体堆层,其自由斜面与水平面间形成的最大夹角称为休止角θ,tanθ= h / r。θ越小,粉体的流动性越好;θ≤40°,流动性满足生产的需要;θ>40°,流动性不好。如淀粉θ>45°,流动性差。粉体吸湿后,θ提高。细粉率高,θ便大。将粉体加入漏斗中,测定粉体全部流出所用的时间可以确定流出速度。粒子间的黏着力、范德瓦耳斯力等作用阻碍粒子的自由流动,影响粉体的流动性。
改善粉体流动性的措施有:①通过制粒,减少粒子间的接触,降低粒子之间的吸着力;②加入粗粉、改进粒子形状可改善粉体的流动性;③改进粒子的表面及形状;④在粉体中加入助流剂可改善粉体的流动性;⑤适当干燥可改善粉体的流动性。
如果仓内整个粉体层能大致均匀流出,则称为整体流;如果只有料仓中央部分流动,整体呈漏斗状,使料流顺序紊乱,甚至部分停滞不前,则称为漏斗流。
整体流导致“先进先出”,把装料时发生粒度分离的物料重新混合。整体流情况下不会发生管状穿孔;整体流均匀而平稳,仓内没有死角。但是需要陡峭的仓壁而增加了谷仓的高度,具有磨损性的物料沿着仓壁滑动,增加了对料仓的磨损。
漏斗流对仓壁磨损较小,但导致“先进后出”,使物料分离。大量死角的存在使料仓有效容积减少,有些物料在仓内停留,这对储存期内易发生变质的物料使极为不利的。而且,卸料速度极不稳定,易发生冲击流动。
(1)何谓整体流?何谓漏斗流?各有什么优缺点?
(2)何谓休止角?其大小表示什么含义?
(3)改善粉体流动性的措施有哪些?
1.2.3 粉体的浮游性——靠空气浮起来输运
风吹沙尘漫天飞舞,这便是粒子的浮游性。这是由于空气存在黏性,受黏滞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的粒子被风吹动所致。风对粒子所作用的,即是使其在空气中飞舞的力。上述黏性,表现为对运动物体起制动作用的力,也作用于粒子上。人在强风中步行困难就是这种力的作用。
空气中自由存在的粒子受重力作用而沉降(落下)。这样,由于粒子与空气产生相对速度,因此粒子上会有力(黏性抵抗力)作用。对于小粒子的情况,这种力与速度(粒子与空气的相对速度)成正比而逐渐加大,不久便与重力相等,由此时开始,粒子做等速运动。此时的速度称为等速沉降速度。若受到风速更大的风的吹动,粒子就会飘舞起来。由于沉降速度与粒子直径的二次方成正比,随着粒子变小,浮游性增加。因此,由于微细化而产生的浮游性,在粉体工艺中几乎无处不在地被加以利用。例如,在近代的粉体工厂中,气流输送器应用十分普遍。以前只能靠带式运输机输运的大块矿石,只要磨成细粉,靠空气浮起,也能在管道中与空气一起,像液体那样流动,称为空气输送。
另外,图中所示为称作气动滑板的粉体技术的一种。即使粒子从倾斜板的上方流下,但由于粒子与板之间的摩擦,往往不能顺畅地流下。但是,若由粉体层下方向粉体层中吹入空气,使粒子浮起,则粉体会像液体那样流动。
本节重点
(1)浮游性由粒子的等速沉降速度决定。
(2)微粒子的沉降速度与粒子直径的二次方成正比。
(3)火山灰流动和雪崩也是基于浮游性的粉体现象。
1.2.4 地震中因低级液态化而引起的灾害
饱和状态下的砂土或粉土受到振动时,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中的有效应力减小,土的抗剪强度降低。振动到一定程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中有效应力完全消失,土的抗剪强度为零。土变成了可流动的水土混合物,此即为液化。这种振动多来自地震等因素。
地基的液化会造成冒水喷砂,地面下陷,使建筑物产生巨大沉降和严重倾斜,甚至失稳。还会引起喷水冒砂、淹没农田、淤塞渠道、淘空路基,有的地段会产生很多陷坑,河堤裂缝和滑移,桥梁的破坏等其他一系列震害。
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除了地震的振动特性外,还取决于土的自身状态:①土达到饱和,即,要有水,且无良好的排水条件;②土要足够松散,即砂土或粉土的密实度不好;③土承受的静载大小,主要取决于可液化土层的埋深大小,埋深大,土层所受正压力大,有利于提高抗液化能力。此外,土颗粒大小,土中黏粒含量的大小,级配情况等也影响土的抗液化能力。
液态化的地基(变得如同泥水)在建筑物等的作用下,承受很大压力,因此会沿着地面的龟裂乘势喷出。这便是所谓喷沙、喷水现象。而且液态化地基还会产生侧向流动,有的甚至发生数米以上的横滑,从而造成建筑物破坏。
最容易发生液态化现象的是那些由粒径为0.1~1.0mm沙粒构成的沙质地基,而由小石子及砾石等大尺寸粒子、黏土等微细粒子构成的地基相对而言不容易发生液态化,这可以供地基改良参考。另外,降低地下水位也是克服地基液态化的对策之一。
本节重点
(1)指出地震时地基液化的原因。
(2)地基液化会造成哪些影响?
(3) 从土自身考虑如何提高抗液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