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技术需求和发展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纺织品安全性能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其一是市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安全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设置绿色壁垒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平均不到45天就有一个绿色壁垒的法规颁布;其二是市场对纺织品的生态性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不仅反映在必须改变纺织品的传统质量模式和增加生态性能的质量指标上,而且纺织品的价值和纺织品的贸易都必须把生态性能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和考察内容,从而把纺织品提高到必须具备生态性能质量的高度;其三是由于欧盟REACH法规已经生效,市场对纺织品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该法规规定了42项检测方法,用来全面评估纺织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包括纺织品和玩具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涉及毒性、诱变、致癌、遗传、神经、过敏和免疫)等各方面的影响,内容之多、要求之严、检测量之大、费用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新因素和新特点在整个国际纺织品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国家加紧对有害化学物质设立法规和法令。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颁布的纺织品生态方面的法规已有37条,涉及的有害化学物质达20多类;此外,品牌纺织品销售商和分销商等对使用的化学品制订了明确的限制条款,并列出了品种表;许多民间组织也用制定标签的方式来规范纺织品的安全性和生态性。这样,在纺织服装的质量方面,很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即所含有害化学物质状况;安全性是否有问题;是否有生态标签。世界纺织品市场上形成的这三个关注点,使得世界各国都对纺织品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1.2.1 国内纺织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要求

为了保障纺织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同时有利于促进纺织品贸易的有序发展,限制国外不良纺织品进入我国市场,打破和规避发达国家纺织品技术壁垒,我国制定了纺织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出了安全性的最基本技术要求。同时,考虑到生态纺织品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涉及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环境学、生理学和毒理学等多门学科领域,且目前国际市场上对生态纺织品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制定了国家推荐标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T 18885—2009),它基本上参照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与检测协会公布的《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通用及特别技术条件》(Oeko-Tex Standard 100)的主要内容。

1.2.1.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

它是我国纺织品安全性最基本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在前言中阐述了依据、目的、范围、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实施日期和过渡时间、附录、归口7个方面的内容。该标准的正文阐述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实施与监督和法律责任9项条款。其要点如下。

(1)适用范围

①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即包括内销纺织产品和进口纺织产品。

②出口产品可依据合同的约定执行,不强制执行该标准。

③附录A中所列纺织产品中大部分为产业用纺织品,不属于该规范的范围,供需双方另有协议,或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

(2)基本安全技术要求 为保证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即除了部分与染化料的使用有关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之外,不涉及由于产品结构或物理性能方面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从严格意义上说,纺织产品满足该规范的安全性要求,并不意味着广义上对人体绝对安全。

(3)项目指标确定原则 项目指标确定原则为:①尽可能与国际接轨;②尽可能与现有国家标准中的指标相衔接;③可操作性强;④考虑我国现阶段纺织业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

(4)项目指标与国际上现行标准异同点

①相同点:甲醛含量指标、pH值指标、无异味、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②不同点:色牢度指标、芳香胺的检测限量、芳香胺的品种数、异味中不含香味。

(5)试验方法与国际上现行方法的异同点 在5个监控项目共9个检测项目的8个试验方法中,甲醛含量、pH值、耐水色牢度、耐酸汗渍色牢度、耐碱汗渍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6个检测项目的5个试验方法,均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它们均等效于对应的ISO标准。耐唾液色牢度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2个检测项目的2个试验方法,均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前者在原理、技术条件和结果的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与国外通行方法不同,其结果无可比性;后者与欧盟公布的测试方法标准相比,在技术条件和操作程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会影响测定的结果;异味项目的试验方法为主观嗅觉评判法,无国家标准和ISO标准,在该标准中直接规定。

1.2.1.2 《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规范》(SN/T 1649—2012)

它是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行业标准,已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是对我国进出口纺织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它还给出了其它安全项目的限定指标和主要内容的指南。该标准有利于促进纺织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它对打破和规避发达国家纺织品技术壁垒、限制国外不良纺织产品进入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纺织产品在新形势下实施安全、卫生和反欺诈等项目检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1)依据

①《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2010)。

②《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T 18885—2009)。

③部分纺织品输入国家或地区(组织)涉及安全、卫生和反欺诈等项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内容 该标准由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试验报告及18个规范性附录和1个资料性附录共11个部分组成。附录中列举了有机锡化合物、含溴或含氯阻燃整理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杀虫剂和色牢度等13项部分国家或地区(组织)有关安全项目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限量要求;对于有害染料、杀虫剂、PVC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氯化苯和氯化甲苯及禁止使用的阻燃剂清单,则直接引用了《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通用及特别技术条件》(Oeko-Tex Standard 100)的相关内容。

(3)进口纺织品服装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标准 进口纺织品按《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服装使用说明》(GB 5296.4)、《阻燃防护服》(GB 89655)、《阻燃机织物》(GB 17591)和《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GB 18383)等要求的范围、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实施检验。

1.2.2 国外纺织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要求

当今国外纺织品的安全性要求内容虽然很多,但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而且各国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性方面,各种生态纺织品认证体系对纺织品生态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准则也不同。有的强调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对环境造成危害;有的强调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对环境和消费者造成危害;还有的对纺织品的再循环使用提出了要求等。除了认识范畴上的不同外,各认证体系在具体标准的规定方面和认证程序方面等也存在着差异。例如,有的没有对纺织品生态性能评级做出规定;有的仅仅是对纺织品中某方面性能的信息进行反映等。为了便于消费者识别、购买和使用,通过生态标签的方式,以表明纺织品的生态性和安全性要求在国际市场上是比较一致的。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市场上各种生态环境标签体系的认可度、适用范围以及影响力存在着差异,尚没有一种生态标签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为了能够统一对生态产品的认识,为建立生态标签提供指导,国际标准化组织曾把生态产品的概念归为三种类型,与之对应,生态标签也笼统地分为三种类别。

1.2.2.1 第一种类型

(1)特点

a.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材料的提取到产品的生产、使用、运输和废弃。

b.自愿加入。

c.多产品种类。

d.第三方检验和现场审核。

(2)发展概况 由各发达国家政府制定和支持的各种生态标签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代表了当今生态标签发展的主流,是各国政府制定生态环境法规和法令的参考。显然,这种类型的生态标签强调的是从整个生命周期内考察产品的生态性能,包括产品的原材料生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废弃处理等过程。这种生态标签适用于多种产品领域,甚至是服务领域,它使用LCA(生命周期评估)原则,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制定生态标准,其评审原则采用第三方检测和现场审核,由申请厂商自愿加入执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生态标签有Eco-Label(欧盟生态标签)、Nordic White Swan Label(北欧的白天鹅标签)、The Blue Angel(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Flower Label(欧盟的花型标签)、ECP(加拿大的环境选择保护标签)、Eco-Mark(日本的生态标签)等。这些生态标签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在生态产品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科学的评审标准,因此往往被各国政府作为制定环保法规和法令的依据,下面以最具代表性的Eco-Label等标签或法规为例介绍。

①Eco-Label是由欧盟执法委员会根据880/92法令建立的,并于1996年通过床单和T恤标准。该标签完整的纺织品生态标准是根据1999年2月17日的1999/178/EC法令而建立的,这一标准包含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纺织产品从纤维种植或生产、纺纱织造、前处理、印染、后整理、成衣制作乃至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它还包括终端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涉及禁用和限用的有害化学物质达20多类2000多个品种。Eco-Label由欧盟发布,各成员国将其作为本国政令,属于政府行为,由于它涉及面广、层次深、要求严,被纺织界认为是迄今最为严格的纺织品生态标准。

Eco-Label体系涉及纺织品服装、油漆、棉纸、土壤改良产品、餐具清洗剂、床垫、鞋类、洗衣用品、复印纸、冰箱、洗碗机、灯泡、餐具手洗清洁剂、各种清洁用具、硬地板、个人桌式电脑、手提电脑、电视机、洗衣机19类产品。

该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把各类产品中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佼佼者挑选出来,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逐渐推动欧盟各类产品的生产厂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其主产过程和最终产品都能符合一定的生态标准。该标签呈一朵小花的图样,因此也有人将通过该“生态标签”的产品称为贴花产品。

目前申请加贴该标签纯属生产厂家的自愿行为,有的厂家希望借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培育自己的市场,有的希望借此体现自己产品的优越性,还有的是为了增加自己产品的知名度。经过十年的发展,“生态标签”已经逐渐被欧盟消费者所认可,加贴“生态标签”商品的受欢迎度也逐渐增高。由于该标签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发展得比较早,并且欧盟通过生态服装展等活动在该领域的宣传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因此目前“生态标签”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发展也最好。据统计,目前获得该标签的各类欧盟企业一共只有103家。其中纺织服装类最多,有37家,占1/3强。在纺织服装类企业中又以来自丹麦和法国的居多。

获得“生态标签”的欧盟企业数量较少的原因是该标签的申请标准非常严格,其中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的申请标准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

a.关于纺织品原料的标准。主要是把原料分成腈纶、棉花、亚麻、羊毛、赛璐珞、聚酯纤维等不同类别,分别制定所含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例如对腈纶中的丙烯腈含量、棉花中的氯丹、DDT等杀虫剂和聚酯中锑的含量限制等。

b.关于纺织品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的标准。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至少90%以上必须是可生物降解的;运输贮藏过程中不得使用氯酚和有机锡化合物等;去色过程不得使用重金属盐类和甲醛;对染料中银、硒、砷、钡、镉、钴、铬、铜、铁、汞、锰、镍、铅、锑、锌和锡等离子杂质的含量限制,对铬媒染剂染料的禁用,对偶氮类染料的限制使用,对产品甲醇含量的限制,对废水处理的要求,对防火防缩材料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制和衬料的要求等。

c.关于产品耐用性的标准。主要是关于产品洗涤或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标准和产品在各种情况下褪色的标准。目前,最新的纺织品“生态标签”申请标准的详细情况包含在今年5月18日欧委会刚刚颁布的第2002/371/EC号决议中。

②REACH法规。2007年6月1日,历时8年的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的法规》(REACH法规)正式生效。限制REACH法规中重要的安全防护网络,通过限制物质的生产、使用或投放市场,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任何含有受限制物质且不符合REACH法规限制要求的纺织品服装都将不得进入欧盟市场。因此,相关企业及业界应了解REACH中的限制程序,时刻关注限制程序的动态,及REACH限制措施修改、更新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品格局,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改变REACH应对策略,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竞争力,占据市场制高点。

REACH法规将市场上约3万多种化学物质及诸多下游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4个管理监控系统。这4个监管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化学物质及下游产品的生产销售链和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监管。当物质的制造、使用或投放市场对人类健康或环境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且REACH中的注册、评估、授权措施或其他政策法规下的风险控制措施不能合理有效地控制或缩减风险,而需要在欧共体层面予以解决时,REACH法规将对这些危险物质、配制品和物品的制造、投放市场和使用进行限制,并根据风险情况及新的科技和发展情况而作相应的更新和修订。因此,REACH法规下的限制措施将建立一个涵盖整个共同体的安全网络。限制涉及的物质及相关的限制条件列在REACH法规文本附件ⅩⅦ中。欧盟委员会在2009年6月1日前编辑出版了有关限制的详细目录。成员国在2013年6月1日前,可以保持执行现有限制措施及更加严格的与附件ⅩⅦ有关的限制措施。相关企业应严格遵守法规文本附件ⅩⅦ的规定,及时做出反应,选择合理的替代物质,调整产品导向。

REACH法规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其目的还包括保持和提高欧盟化学工业的竞争力,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并防止欧盟内部市场分裂,增加化学品信息的透明度,保持与国际接轨,促进非动物试验,保持与欧盟在WTO项下的国际义务相一致等。从实质意义上讲,REACH法规将促进化学工业的革新,使其生产更安全的产品,刺激竞争和增长,创建一个单一的、有条理的调控体系,使企业能够更容易地生产新的化学品。由于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获得由REACH法规带来的大量信息,全世界的化学品管理将得到改善,化学品发展方面的全球合作也将受到鼓励。

REACH法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了化学品生产经营的安全风险关系,即把过去由政府承担的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转嫁到生产经营者身上,要求生产商、进口商和化学品下游用户都能确保规避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风险。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无数据无市场,即生产商和进口商必须严格遵照REACH法规对化学品及其相关下游产品进行注册并取得相应授权,否则不能在欧盟成员国生产或在欧盟市场经销,且实行“一个物质,一个注册人”制度。

REACH法规的英文版文本共1152页,约32万字,包括16个部分和17个附件,其中既有法律条文,又有技术标准。在REACH法规实施过程中,大约3万多种化学品和300万~500万种下游应用化学品的物品需要开展注册、检测、评估和市场准入工作。其中注册、注册和评估、注册评估和许可的比例分别为80%、15%和5%。

长期以来,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产品种类、出口创汇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初步估算,我国仅纺织工业受REACH法规的影响将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由此将改变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格局。中国为纺织品服装和染化料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其相关产业的国际依存度相当高,REACH法规的实施将使中国的染化料助剂、纺织品服装及其他相关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REACH法规,注册与测试费用均由生产商或进口商承担,每一产品的基本试验费用约8.5万欧元(不含长期环境影响的评估费用),每一新化学物质的评估费用预计57万欧元。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化学品的下游产品,包括纺织品服装等。为满足REACH法规对化学品安全数据表的要求,我国出口欧盟企业必须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收集、补充和完善现有产品的安全数据表,或者通过付费与其他注册人共享数据。企业履行上述义务必将产生高昂的测试、注册、评估等费用,并转入成本,导致出口欧盟产品成本增加5%以上。另一方面,欧盟化学品出口商和生产商以此提高出口价格,使中国进口化学品平均价格普遍提高6%以上,从而导致我国纺织品服装等相关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竞争力削弱,制约其产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作为与纺织行业配套的上游染料行业,其生产、出口和消费已在全球名列前茅。据统计,2006年全国染化料产量约85万吨,出口约39万吨,生产品种约700个。我国每年对欧盟染化料出口13万吨左右,约占出口总量的1/3,出口品种约200个。REACH法规的实施将在染化料生产和出口方面影响我国染料工业发展,并直接影响我国对欧洲出口创汇,使染料企业微薄利润受到挤压。

REACH法规的实施,将使我国70%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受到影响。据悉,根据REACH法规对下游产品的要求,使用染化料和助剂的纺织品生产企业也必须承担使用安全风险评估的责任,由此,我国纺织品以低价取胜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另外,我国出口的相当一部分中高档纺织品被指定采用进口染化料,其中多数来自欧盟。

近年来,由于知识产权问题和取代禁用染料、颜料、中间体和助剂等法规的颁布,以及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等因素,我国纺织行业及其上游染料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和创新速度不断提高。REACH法规由于增加了对染料配方中化学成分的检测和注册费用,导致下游纺织品服装价格上涨。同时REACH法规规定,1981年9月30日以后研发的化学品皆属新物质,其评估费用高达57万欧元,这将大大增加染料及纺织行业开发新产品的成本。

REACH法规将产生较强的辐射效应,导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如美国受欧盟的影响已在2003年启动了立法提案,并针对2800种生产量大的化学品进行检测;日本也在2003年5月28日宣布建立商品检验注册制度。一直以来,美国、日本、欧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纺织品消费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地。2006年美国和日本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排名中分别列为前二位。由于这些新法规如同“绿色壁垒”等其他技术贸易壁垒一样,继续呈迅速蔓延趋势,势必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格局。

1.2.2.2 第二种类型

(1)特点

a.属自我声明的标签,它们或是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或是考察产品某方面的生态性能。

b.不强调由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或现场审核。

(2)发展概况 这种类型的生态标签主要是一些民间组织机构、行业协会建立的,往往是考察产品的某方面生态性能,如产品的使用性能或产品的废弃处理等,对制造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或产品的再循环使用等提出了评审的标准。其评审原则不强调由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或现场审核,允许申请厂商自我声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生态标签有Oeko-Tex Standard 100、Milieukeur(荷兰生态标志)、Toxproof Seal(德国生态纺织品标志)、Eco-Tex(德国的生态纺织品标签)、Gut(德国的地毯生态标签)、Bio-land、Demeter等。它们由于满足了纺织品一定的生态要求,因此在市场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标签是Oeko-Tex Standard 100。

Oeko-Tex Standard 100第1版是由奥地利纺织研究院与德国海恩斯坦研究院于1992年2月7日正式公布的。1993年2月11日,他们在瑞士苏黎世与瑞士纺织检验公司(TESTEX)正式签署建立了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该组织是一个国际性民间组织,有13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签署协议,并成为该协会的正式会员。该协会发布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是商业标准,不像Eco-Label具有法律效力。该标准在1995年、1997年分别发布了修订版,1999年12月21日的2000年版和2002年2月9日的2002年版,将其正式定稿,每一年的新版本都会进行部分修订。它针对经过整理的纺织品,主要是限制最终纺织产品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它关注的是纺织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生态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对生态安全的理论和认识深度不如Eco-Label,但它的考虑比较切合目前社会技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它也要求由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审核,因此比较受纺织企业欢迎。根据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中国官方代表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提供的信息,截至2013年11月,全球颁发的Oeko-Tex Standard 100环保纺织品认证证书数量已经达到了12555张,2012年全年颁发证书的数量是11806张。获得证书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德国、土耳其、印度、孟加拉以及意大利。

1.2.2.3 第三种类型

(1)特点

a.环境行为的声明和报告是非选择性的;

b.供应商无需进行申请。

(2)发展概况 这种类型的生态标签是由一些买家,如IKEA、Tchibo、H&M、Esprit、Nike、Adidas、M&S、Carrefour等制订的,用于对自己的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生态性能进行标识。供应商无需进行申请,只要产品经过指定实验室的检验,满足买家制定的生态产品标准即可。代表性的生态标签有Clean Fashion、Comitextil等。这些生态标准的制订,往往同产品售卖地的产品和生态环保法规、法令相一致,有时甚至更严格一些。例如,H&M公司所提出的针对纺织品的化学品限制条款中检测项目有28个,涉及禁用和限用的有害化学物质达到21类350多个品种。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生态标签外,还有一部分标签没有被归入,但大多数的生态标签均已列入ISO对生态产品概念的分类中。由于ISO的分类标准并没有给出各个产品领域内如何使用LCA分析,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何对生态产生的危害等进行评定,也没有给出各类生态产品的具体标准,因此它只能作为一个制订生态标签的方法参考。目前各种类型生态标签体系对各类产品的评审标准依然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生态标签制定的评审标准,只能反映某些组织机构的研究和认识。消费者对某些生态评审标准尚存有疑义,不少评审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证实。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态标签只能作为一种自愿执行的手段,而不可能被强制执行。

然而在各种类型生态标签的评审标准中,对下列14种(类)有害化学物质的严格控制都是比较一致的,即:会分解产生24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甲醛、氯化苯酚、溴代阻燃剂、有机锡化合物、过敏性分散染料、致癌性染料、镍释放量、氯化载体、杀虫剂、杀菌剂、壬基酚、亚硝胺以及某些有机溶剂。今后,随着对化学物质生态学、毒理学和毒性学研究的深入,在评审标准中取得一致看法的有害化学物质数会不断增加。从目前市场来看,各国政府支持制定的生态标签的认证,主要采取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和现场评审,并接受消费者组织机构的监督等方法和措施,而且选择的第三方应具有认定资质。这种类型生态标签的知名度比较高,市场比较信任,影响力也比较大,不过要求高,可操作性的难度也大。相比之下,经过第三方实验室检验和现场评审的第二种类型生态标签,如Oeko-Tex Standard 100,由于满足了纺织品的一定生态要求、可操作性较强等,同样获得了市场的支持,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受到了纺织企业的欢迎。对自我声明的标签,各国消费者普遍缺乏信心。需要指出的是,包括Eco-Label和Oeko-Tex Standard 100在内的所有生态标签,由于评估标准差异较大,都不能视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们中每一个的认可度、适用范围和影响力都是有限的,不过它们的总和,却对纺织品的生态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和要求,对全球纺织品的消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

1.2.3 国际贸易中的纺织品召回案例剖析

从欧盟2012年召回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种类上看,80%以上是童装。从召回原因上看,主要集中在童装上衣、帽子、腰部、膝盖部分的抽绳长度超标和小部件容易脱落而引发的潜在危险。从对中国召回通报国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国家,占全部召回通报的九成。其中数量排名前3位的是匈牙利(225项,占40%)、保加利亚(200项,占35%)、塞浦路斯(22项,占4%)。对欧盟童装出口召回一向数量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质量存在问题,问题主要出在服装企业对出口地安全要求标准不够了解上。

最值得关注的是六价铬的召回次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这归因于2012年以来丹麦对在欧盟范围内限制六价铬的推动和2014年3月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使用)的规定》(REACH)附录ⅩⅦ的修订条款(EU)No 301/2014的发布。该条款明确了皮革和含皮革产品中的六价铬限值为3mg/kg。因此,涉及六价铬的召回案例突然由2012的零起上升至2013年的58起。在2014年前4个月,有关六价铬的召回也已达到34起,且多数集中在使用皮革材质的鞋类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和偶氮染料近年召回次数在减少,但仍然是法律法规关注的重点。涉及多环芳烃(PAHs)的召回案例次数在逐年增多,2014年仅前四个月,召回次数已超过2013年的一半。根据2013年欧盟REACH附录ⅩⅦ的修订条款(EU)No 1272/2013,PAHs的限制范围从最初的填充油或轮胎生产过程用油,扩展到可以被消费者皮肤接触或吞食的塑料或橡胶制品(如儿童玩具),这也许会进一步在将来促成召回次数增多的趋势。

2014年5月27日,美国消费品委员会CPSC和Empress Arts Ltd.联合宣布对1款中国产儿童睡衣实施自愿性召回。原因为该产品不符合联邦关于儿童服装阻燃性的标准,可能会发生烧伤事故。此次被通报的产品材质为100%棉,衣服号码为4号,衣服上印有花朵图案,不同款式花朵的颜色不同。在该款衣服领子内部印有“Empress Arts”字样的产品标签。

2014年4月29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加拿大卫生部联合宣布对中国和越南产儿童外套实施自愿性召回。此次被召回的产品涉及11款女童和男童的儿童/青年夹克和风帽衫。召回原因:衣服风帽或颈部区域带有拉绳,存在导致儿童勒伤的危险。

我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屡遭通报召回的原因,权威人士将其归纳为四方面:部分出口服装确实存在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产品质量合格,但进口国的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不准确;我国出口产品执行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出口企业信息不对称。

1.2.4 召回主要原因分析

①部分出口产品自身确实存在质量和安全性问题。

首先,国内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一些生产型企业由于不太了解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现状,缺乏质量观念,没有按照正常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其次,部分企业存有侥幸心理,为降低成本忽略生产环节。再次,产品安全设计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例如国内一些产品设计没有严格遵守欧美对儿童服装的绳带作出的严格限定,直接导致了产品的召回。

②国内出口产品执行标准混乱,对产品的质量界定未获得进口国认可。

目前国内纺织品服装在标准检测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行业的相关要求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或标准未获得进口国认可。例如,一些纺织品服装企业完全按照国内标准生产,但由于国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的差异,双方对产品质量的界定不同,最终导致产品被召回。

③出口企业未及时关注进口国行业动态,信息未同步。

根据近几年的召回数据显示,欧美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召回数量依旧呈现上升的态势。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国内企业与进口国相关机构或组织未进行及时沟通,信息不畅,没有关注到进口国的最新行业信息,尤其是一些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国内纺织品服装企业盲目按照设计方提供的设计进行生产,而对于进口方的贸易法规却并不了解的现象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