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二级减振隔振器设计
5.3.1 设计思想
PQ点理论指出:作为二级减振隔振器的二自由度系统与动力吸振器系统一样,在激振力F0sinωt作用于主质量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P、Q两个定点,因而它们的设计基本思想也是一样的,即尽可能地降低PQ点的高度,同时又使P、Q点高度相等,并在P、Q点或其附近出现最大振幅。与设计动力吸振器所不同的是主系统的频率比(Z=ω/ωn)通常都在3~5范围内,因而在选取弹簧刚度比时,与动力吸振器调谐频率比有所不同。根据这一基本设计思想,对二级减振隔振器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可以得出类似于表19-5-26各参数间的关系式,为了方便设计,直接将这些参数关系绘制成量纲-参数关系曲线图。
5.3.2 二级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
(1)设计的已知条件
二级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的设计是在一次隔振设计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主质量m1、主刚度K1、激振角频率ω和支承运动位移幅值U(或主动隔振激振力幅值F0和一次隔振弹簧刚度K1之比)都是二级减振隔振器的已知参数。
(2)阻尼器与主质量组合的减振隔振器设计
该二级减振隔振器系统的力学模型及其参数设计曲线如图19-5-44所示。
图19-5-44 阻尼器与主质量组合减振隔振器的设计曲线
m1,m2—分别为机械设备和二级隔振架的质量,kg;K1,K2—分别为一级隔振弹簧和二级隔振弹簧总刚度,N/m;C1—阻尼器的黏性阻尼系数,N·s/m;μ=m2/m1;S1=K2/K1;
使用图19-5-44进行设计时,在给定μ和S值的条件下,从μ的实线部分和S线交点所确定的ζ再求出C1值,满足其相应的定点(P或Q)出现最大值条件;在只给出μ值的条件下,对应此μ值两条曲线的交点的S值和ζ值,即能使P、Q点高度相等,又能使P、Q点都出现振幅最大值。设计时通常选用二级隔振器的质量比作为二级减振隔振器的质量比(即μ值给定),如果再选用二级隔振器的刚度比作为二级减振隔振器的刚度比(即S值也给定),得出的阻尼C1满足使P点和Q点出现最大值条件,在μ和S值同时给定条件下,具有最佳阻尼参数值的共振曲线的例子如图19-5-45所示(虽然P点和Q点的最大值不相等,但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是相当平坦的)。
图19-5-45 最佳系统的共振曲线
(3)阻尼器与二级隔振架组合的减振隔振器设计
该二级减振隔振器的力学模型及其参数设计曲线如图19-5-46所示。图中参数除C2为阻尼器阻尼系数(N·s/m),ζ=C2/C2c,外,其他参数同前,设计方法也同前。
图19-5-46 阻尼器与二级隔振架组合减振隔振器的设计曲线
(4)库仑阻尼器与主质量组合的减振隔振器设计
该二级减振隔振器系统的力学模型及其参数设计曲线如图19-5-47所示。除阻尼为库仑阻尼外,其他参数同前,设计方法也同前。图19-5-48所示的是两种阻尼器隔振效果的比较。
图19-5-47 库仑阻尼与主质量组合的减振隔振器的设计曲线
图19-5-48 摩擦阻尼器与油阻尼器系统的特性比较
(5)二级减振隔振器的参数校核
根据设计的已知条件和通过上述设计确定的μ、S1、ζ(S1=MS2),求得相应的m2、K2、C1或C2。在二自由度系统参数全部已知的条件下,根据第3章表19-3-9中1和3的公式计算出稳态振幅B1、B2和相位差角ψ1、ψ2。即可校核主动隔振的B1max、δ1max、B2max、FT2,被动隔振的δmax、δ1max、δ2max、B1各参数。其次就是根据确定的弹簧原始设计参数设计弹簧,根据确定的阻尼器原始设计参数设计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