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1. 创新研发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创新引领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对此,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当前中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能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习近平,2018)。技术创新作为颠覆性、前沿性原始技术突破的前奏,被大多数学术界和工业界人士认为是获得竞争优势、保持竞争力和促进增长的首要因素,也是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等发展瓶颈,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中国人口红利褪去、要素投入驱动增长能力削弱的背景下,通过重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突破重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Pradhan,2018)。
同时,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是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基础。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原始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引擎。习近平主席在两院大会上着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赖创新驱动。以原始创新研发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是实现我国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战略目标的唯一路径。
2.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是推动我国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并通过新兴技术重大变革驱动的产业,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技术创新的首要承载者,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更具有全局和长远的引领带动作用(霍国庆,2017)。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首要和重点倾斜对象,战略型新兴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未来实现创新蓝图的重中之重。
生物产业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居生物产业之首。伴随着依赖生物医药治疗的疾病发病率的快速上升,中国对生物药品的潜在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国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弥补大量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在肝癌、血友病及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领域。由此,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掘中国医疗市场和科研领域的巨大潜力,为实现突破性原始创新并带来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生物医药作为知识最密集和研发密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主导产业之一,其所产生的高效益使人们看到了现代生物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本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前沿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全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当代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科技领域之一。
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研发创新能力依然较弱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被誉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一个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能力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自身所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新亮点,也让其成为科技发展的新指标。在各国间的焦点竞争中,生物科技与产业已成为衡量世界经济整体水平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生物医药研究和开发也被政策和竞争环境激活,并渐渐起步和发展,但研发资源缺乏整合、共享程度低、在资金严重不足的同时又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为了加快研发速度、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与投资风险、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有必要对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资源和研发体系进行有效配置和整合创新,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研发效能。
综上,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传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要么不适应,要么门槛太高。因而,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水平和层次上与发达国家比较呈现出较小而多、利润低、规模不经济、产品竞争力差的局面。特别是在研发创新方面不尽人意,生物创新药品研发质量和速度都难以与欧美国家抗衡。
4. 本研究是中美创新对话专项重要内容,由两国最高领导人直接促成
本研究由中美两国政府高层联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是2014年第五次中美创新对话的重要议题之一,受到高度重视。但我们也必须正视:近年来,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如与欧美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产业研发、技术创新、政策保护及创新网络建设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多通过政策限制获取市场垄断权;通过药品审批寻租获取产品不当定价的高额利润;通过简单模仿或抄袭获取新技术来实现。同时,还存在研发主体错位、创新产品转化效率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基于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足和差距。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虚心学习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去除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弊病,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基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才能实现良性、高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持续提升。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研究基于“特征—内涵—维度—指标”逻辑思路,从生物医药产业内涵深入挖掘,从宏观国家层、中观区域层及产业层和微观企业层这一全景视角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突破了现有研究局限,为我国产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实践意义
笔者在现场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从国家整体层、产业集群层和微观企业层三个层面详细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差距成因。同时,在梳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政策法律环境、产业集群环境、研发基础条件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针对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针对产业发展特征,围绕多主体开放创新网络构建,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基础力、驱动力和推动力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并结合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经验,针对当前形势和细节提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点建议对策。
(1)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国家全面把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关键问题以及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差距,所提对策及建议为国家规范、扶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和制度的出台提供参考和借鉴;
(2)本研究所提对策建议如被国家采用,不但有利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技术体系创新,进而推动国家创新战略驱动目标的实现;
(3)本研究所提对策建议如被国家采用,不但在宏观上有利于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微观上有助于企业突破创新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弥补大量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