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技术到产品,科技产品化模式亟须创新
一边是创新科技技术转化为产品率需要有效提升,而另一边,是当今创新环境对我国科技创新产品提出了新的市场化挑战。
要求1: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口和时间红利逐渐消失,科技创新产品需找到新的市场增长模式
如今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应用和服务都已经极大地丰富,但是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用户整体容量的挖掘,各行业都几乎已经看到了天花板。市场调研公司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6)相比2016年同期,2017年国内移动网民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使用天数略微下降,用户对移动设备使用依赖度变化不大,互联网用户整体上对手中那块小屏幕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需求已经接近停滞。对于目前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创业创新的企业而言,用户使用时间分配更为聚焦了,手机软件APP使用集中度越来越高,新出现的APP获取流量已经非常困难。同时,统计显示,人均新安装APP数量明显减少,这意味着如果现在企业没有进入用户的手机里,未来进入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同时,通过互联网转化有效流量以实现获客的成本提高。根据调研,(7)与2013年的互联网获客成本相比,现在的互联网获客成本上升了3~10倍不等。各行业的互联网产品获客成本都显著提升。2013年至今,手机游戏的平均获客成本从十几元上升到了100元以上,垂直行业的APP获客成本普遍超过了100元,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客成本上升幅度更大,2016年平均获客成本已经上升到了1000~3000元。通过互联网有效获客的企业产品发展模式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一批创业公司几乎都“死”在了获客阶段烧钱过多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互联网下半场对创新科技产品的投放市场提出了挑战,依靠互联网做产品推广和增加客户之路相比之前越发不好走,科技创新产品需要找到新的市场运作途径。
要求2:科技创新技术产品技术获取门槛降低,技术及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创新企业需要找到新的产品运作模式
互联网使技术创新的信息更高效、共享和透明,也加速了科技创新产品的同质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我国智能硬件行业为例,智能硬件以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及大数据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目前随着技术升级、关联基础设施完善和应用服务市场的不断成熟,产品形态已经从以智能手机为主延伸到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医疗大健康、智能无人系统等,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交汇点。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咨询公司显示,中国2017年智能硬件及其服务的市场规模为3999亿元,并且总体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但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智能硬件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要地,产品跟风和同质化严重。如果聚焦到智能硬件中的智能家居行业,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智能家居行业的商机,纷纷入驻,加速了对智能家居产业的布局。国外巨头谷歌、苹果、三星纷纷推出了智能家居平台,国内零件企业京东搭建了JD+平台,海尔成立了U+平台,小米推出了智能家居套装产品,还有美的、联想等企业也积极投身到智能家居产业中。领军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布局智能家居市场,也提升了智能家居产品市场的进入和运作成本。智能家居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科技创新能力及市场运作能力,企业很难做出适应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目前市场上智能家居产品在功能和宣称的技术创新上并没有什么亮点,如智能插座,所宣称的功能大多为远程控制、预约定时、充电保护、用电安全、智能多控等,这些功能大同小异,也无法让用户体验到智能插座带来的生活便利。
智能硬件产品的产业市场化问题具有代表性,揭示了如今科技创新产品主要面对的三个问题:一是科技创新产品主要集中的应用细分领域有限(如在健康产业或家居产业等),但产品数量非常多,同质化比较严重,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比较少;二是大多数科技创新产品因为技术或企业创新能力限制,产品功能比较单一,无法获得多功能产品带来的市场优势;三是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用户使用数据利用率及管理效率比较低,产品也没有后续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科技创新产品平台泛滥,每家企业都想建立自己的生态圈,不同平台之间的协作创新较少,畅销单品比较缺乏,产品的产业链不成熟,这些也是科技创新产品市场面临的问题。科技创新企业和产品要获得市场成功,就要突破现状,实现更多的创新飞跃。
要求3:技术已经不是科技创新产品被用户接受的唯一理由,企业需要将产品、服务和销售平台系统结合起来,推出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新方法
一款新上市的前沿科技产品如何卖得更好?很多科技创新产品企业都认为,产品营销的目标种子客户是追求前沿科技新潮流的极客人群,因为这些极客(也叫“科技新产品发烧友”)更愿意购买新的科技,作为第一批种子用户,可以带动更多其他大众用户。但极客用户并不是前沿科技产品种子用户的合适人选,一个没有找准种子用户,寄希望于极客玩家的科技创新产品注定是失败的。产品初期需要关注核心价值用户,而不是追求新奇的极客用户。智能穿戴产品Snap眼镜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Snap公司在2016年9月24日发布了Spectacles智能太阳镜。用户能通过轻触眼镜来拍摄10~30秒的短视频,并上传到图片社交分享网站Snapchat和朋友分享。眼镜有黑、红、蓝三种颜色,配有一个随时充电的眼镜盒,定价129.99美元。这的确是第一款给大众人群设计的拍照眼镜,拍摄视角独特,价格不算离谱。然而真正引爆用户热情的,是Snap公司独特的营销方式。开售初期它只能通过一个叫Snapbot的柜子售卖,工作人员会把Snapbot随机放在美国的各个地方。而它出现的地点,官方只会提前24小时公布消息。2017年2月,公司结束这种营销活动,开始在官网正常售卖产品,Spectacles智能太阳镜一时风光无两。但2017年10月,市场研究机构The Infor-mation公布的真实市场数据把Spectacles拉下了神坛:购买一个月以后还会使用的用户不足一半,相当一部分用户一周后便不再使用该产品;库存严重,成千上万的Spectacles智能太阳镜在仓库中无法卖出。Spectacles智能太阳镜产品本身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显现:售价太高、办公室等场景都不合适戴太阳镜、意见领袖(KOL)发动不到位、拍摄效果不佳、视频导出速度太慢、人们对摄像头有恐惧。Spectacles智能太阳镜是一个好看的眼镜,却不是一个好相机,拍摄效果远比不上手机和运动相机。在相机最本质的拍摄层面已经无法立足,再怎么营销发力都无济于事。2017年第二季度,公司公布的数据表明,智能眼镜Spectacles的销售量大约下降了35%。对于Snap来说,初期的产品营销水平非常高,这显然不是制约产品的核心要素。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体验不佳是高明的市场营销手段所不能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