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的综合评价,本章确定了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3.3.1 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陕西省宏观经济处于平稳向好运行状态,但是仍然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缓慢
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在变动趋势方面表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但是在增长速度方面,则表现出低速增长的特征。从整体经济发展来看,陕西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不断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这一转变速度比较缓慢,现行政策环境在激发经济发展潜力方面存在不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有待进一步降低,技术因素、效率因素、规模因素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2)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处于较低水平
对比陕西省与其他代表性省份,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断趋同,即陕西省在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全国大多数代表省份处于同一水平。但是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说明要素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其他代表省份,现有生产规模的有效程度较低,整合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实现企业内部和整个行业规模效率方面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3)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但是在现阶段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民获得的幸福感、满足感较少。具体表现为: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收入水平提升不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不显著;在人民物质生活中,住房条件改善幅度小;在人民社会生活中,教育质量、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改善见效速度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的认同感,不利于质量变革的实现。
3.3.2 中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陕西省在这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缓慢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从第二产业的一枝独秀逐渐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变。陕西省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为0.76,同期陕西省该指标为1.06,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现阶段,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在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调整的过程中落后于大部分代表省份,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断恶化且在省内各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陕西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位于全国较低水平,并且处于不断恶化状态,也就是说,陕西省结构扭曲日益严重,地区间差距逐渐扩大,偏离了均衡水平,需要根据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口结构等因素,不断推进各部门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匹配,促进经济发展。
3.3.3 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陕西省企业质量与其他代表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发现陕西省企业质量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问题:
(1)企业经营模式落后
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企业在盈利和社会责任方面处于全国落后水平。首先,在盈利能力方面,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差。盈利能力是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是企业筹集资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和营销能力的综合体现。盈利能力弱反映出陕西省大部分企业存在粗放式经营的问题,管理效率、生产效率低,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高,新设备、新技术利用率低,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其次,在企业责任方面,陕西省企业责任得分远低于北京市、广东省等省份,处于落后水平。企业责任是指企业对股东、员工、客户、环境和社会责任履行的综合评价,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企业责任水平低反映出陕西省大部分企业存在粗放式管理问题,对社会贡献率低,长期规划不明确,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创新机制不完善
在创新能力方面,陕西省企业创新能力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且增长趋势缓慢。创新是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升竞争优势、实现创新性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较低的企业创新水平,意味着大部分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缺少大量高技能人才,创新管理和创新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
(3)企业质量在省内各地区表现不均衡
总体来看,企业质量在陕西省内表现出以下特征:陕北地区企业盈利能力优于关中、陕南地区;关中地区创新能力优于陕北、陕南地区;陕南地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优于关中地区。各地区间企业质量的不均衡是不同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地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借鉴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企业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全面发展,助力陕西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