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
4.1 绪论
4.1.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之后被媒体广为传播,被专家学者深入诠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指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应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认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质量变革反映的经济体能通过动力结构使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优质化程度能满足新时代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效率变革反映的是资源要素能通过创新实现集约节约化配置,以提高产出效益;动力变革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动能机制转换,可以支撑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动力变革在三大变革中起着核心和基础作用。因此,当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尽快培育形成新动能。任保平教授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创新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应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它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
由以上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同于一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文、民生的高质量发展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是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核心。
4.1.2 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的内容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经转变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而不再单纯是数量的增长。这就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三大变革”中,效率变革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使资源要素能通过创新实现集约化配置,从而提高产出效益,为高质量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效率变革就是实现经济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强调在总生产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产出的提升。按照经济效率的内容细分,其可分为“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在宏观层面上,经济效率强调各种资源在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得到有效的配置,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各种需求。在微观层面上,经济效率是投入和产出能力的度量,是描述资源利用的最大程度,是指该企业在投入约束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或者就是在生产产出量给定下企业实现成本最小化,因此,效率变革就是提高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投入要素不断增长,另一部分是全要素增长率不断提升,而且由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投入要素增长是有限的且有趋于零的趋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率持续增加的唯一来源,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是通过实现物质资本生产率和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而实现的。因此,本书从劳动生产率、物质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3个指标分析陕西高质量发展特征。
4.1.3 测算高质量发展效率的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测算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测算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依据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入性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即通过产出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增长;另一种是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即通过创新驱动推升生产前沿面,通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和技术效率提升,促进经济数量增长、品质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投入的资源要素不增加或者少有增加,但经济仍然取得了增长。同第一种增长方式相比,第二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可以判断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内涵型增长,以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经济效率的测算是制定和评价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高质量发展效率变革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但过去要素投入型增长方式是投入产出的低效率,突出表现是物质资本边际产出效率不断下降,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无效益的“僵尸企业”长期存在。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就成为制定和评价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减少低质量无效率的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