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9):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数量版向质量版升级。因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升级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其战略要求。

1.4.1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经济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就是要打造经济发展的升级版,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后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主要表现在:

(1)发展方式的升级版。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式上的升级版就是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是短缺,那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数量追赶弥补短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数量追赶,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是数量过剩而质量不足,增强发展的质量优势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式上的升级版就是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一是形成质量追赶的新要求。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新指标,因此,质量追赶要求产品、质量、品质、品牌实现大幅度的提升,研发、设计、标准、人力资本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需要提升,企业要从追求速度效益型转向追求质量效益型。二是构建质量追赶的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形成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制造体系,提升质量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努力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和配套系统创新价值链,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三是形成有利于质量追赶的体制生态,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积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创新支持,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的机制和体制。

(2)产业结构的升级版。高质量发展在产业结构上的升级版就是加快实现由要素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向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产业价值链攀升高端的关键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核心是技术创新。要瞄准制约我国产业价值链攀升的核心关键技术,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创新研发投入体制机制,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集成实施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创新项目,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各类资本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端环节的投入,实现重点产业高端突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核心动力,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

(3)产品结构的升级版。高质量发展在产品结构上的升级版就是要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等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引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由低端的加工环节向高端的研发、设计和环节攀升,从而成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动力源泉。应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改变制造业的传统结构,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地位,要从资金、技术、人才配置政策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提供源动力。

(4)经济发展效益的升级版。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效益上的升级版就是要由高成本、低效益转向低成本、高效益;表现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转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与环境、制度等有机的整合过程,在资源、环境、制度等因素的承载基础之上,经济持续发展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利用程度,如果能把稀缺的资源充分利用,转化为生产力,资源不会出现缺口或者浪费,经济就会充分发展。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需要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并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粗放式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考虑进去。

(5)经济发展目标上的升级版。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目标上的升级版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加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使更多的居民从中受益,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储蓄水平较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分配不合理,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性的、低质量的。因此,应该把居民是否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居民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升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1.4.2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经济正在开启新的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商品与服务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可持续性是高质量发展的最高层次,实现人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终极关怀。因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高速增长是通过扩大要素投入,以规模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的。而高质量发展则需要通过创新,以提高效率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量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效率的提高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要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在要素市场化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促进要素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使要素和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较高的领域和环节,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二是要提高生产创新效率。也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使生产体系产出效率更高、生产模式更新、成本控制更好。三是要提高市场组织效率。搭建良好的交易平台,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优化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更强、交易空间更大、竞争效率更高,从而促进市场组织效率的提升和收益增加。

(2)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要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高质量发展要使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等不断优化。要加快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进一步提高产业体系竞争力。要促进需求结构继续优化,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要推动城乡区域结构更加协调,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一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二是着力优化区域结构。传统农区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展基础好的城市区域,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三是着力优化城乡结构。重点是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把产业发展好,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3)通过增长动力转换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与实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在高质量发展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重点,动力变革是关键。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动能转换包括3层含义:一是经济发展由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快推进,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创新不仅成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也日益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二是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新时代拥有大的消费市场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因此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以消费驱动投资转型,以消费来调整经济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不适应的问题,使消费结构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是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普遍客观规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型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服务型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中,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以生产型服务业引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创新驱动转变。

1.4.3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要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思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1)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尽快转换到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社会进入全面创新阶段,引领增长质态升级。

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经济质量,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强化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推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高质量来源于高效率,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以较少的生产要素投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效率变革可以通过促进优质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配置集聚,从而带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激发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旧动力的作用在递减,过去的经济发展范式存在产业链条过短、就业弹性较低等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推进动力变革,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旧动力的接续转换。而新动能的培育就在于供给侧“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不同的制度安排将会带来不同的经济绩效,这也是进行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点。供给侧的制度变革就是要求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简政放权,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控,降低企业进入门槛,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而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高质量的经济体系是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建立:

一是构建高质量的增长体系。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新增长点在于先进制造,也在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还在于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我们需要切实提高制造行业的共性技术服务,以科技为落脚点,提升投入产出比。只有牢牢把握新的增长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规划,才能更好地构建高质量的增长体系。

二是构建高质量的产业体系。高质量产业体系指工业化程度比较健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化。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依照这一标准,我国高质量的产业化道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从经济智能化、产业绿色化、发展高端化出发,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进步和现代服务业的系统优化,最终实现产业体系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转化。同时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三是构建高质量的业态模式体系。高质量的经济体系应立足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同时,高质量的业态要求我们具有公平、统一开放的市场,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3)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是最基本的市场供给主体,只有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才能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

一是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决策的出发点。回顾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道路,会发现它存在很多问题。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微观主体必须受到投入产出比的约束,因此我们要将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主体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以此来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创新带来的先进工具与技艺降低成本。

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企业作为国家创新力重要的载体,是微观层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为抓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还需激发广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普惠性的财政科技资金补贴和各种政策来支持其成长与发展。

三是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创新型企业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未来我们应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强化人才与服务两大保障、深化产学研三方协同创新,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同时要鼓励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基础与原创能力,努力摆脱过去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问题。

四是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大品牌、大市场是企业品牌建设的中心与重点,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之一。当前我国产品市场还存在着品牌竞争力较低的问题,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地区形象,促进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未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未来在高质量发展中,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与规划,并将此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提升企业的传播影响能力。

(4)提高经济发展供给体系的质量。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指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标准符合国际先进水平,而是整个供给体系都要有活力、有效益与有质量。因此,我们要从供给侧发力,注重要素供给的质量。

一是要注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升。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动力变革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时我们应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基点,推动资本劳动比的上升,推动劳动生产率的稳步上升。建立激励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注重企业家精神和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有拥有了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发展实体经济的企业家和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精进工业的现代产业工作者,才能结合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

二是要注重供给主体的质量。从企业角度来讲,应提高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要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积极有效地处理“僵尸企业”,努力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占比。从而在关键的制造领域和行业中保持全球领先的综合实力与行业影响力。

三是要注重产品供给的质量。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在提高产品供给质量过程中,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产品设计、制造、配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加强行业监督,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在体制机制中的作用,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出发,将政策重心从高速增长转变到高质量发展上来。一方面,发挥质量型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是数量型政策,它们更侧重于通过调控税收、公共支出和货币的供应量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个推动力是外生的并可能造成排次效应。而人力资本政策、创新政策、结构升级政策才是质量型的经济政策,质量型政策更侧重于通过创造内生动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追逐生活水平提高的经济发展的原始本能,从而达到一个自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实施高质量的宏观调控。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目标更多地依赖于质量效益指标。针对高质量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目标是把调控政策精准化,把调控手段下沉到中观层面,从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的层面落脚来提振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不能再依赖数量指标,而要更多依靠质量效益性指标,重点调控就业、收入、企业利润的合理增长,物价的稳定,风险规避等方面。此外,在宏观调控中要防止垄断的发生,为各类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在高质量调控时要通过建立质量型政策去保护知识产权,解决企业及科研团队在创新研发上的后顾之忧,将立法和政策相衔接,做到调控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去倒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并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补偿与激励,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