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子是个什么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名聃,春秋时代楚国人(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厉乡曲仁里),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以后即隐居独处,所处历史背景为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兴起的时代。因此,没落阶级思想在老子身上有一定的反映。但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却金光闪闪,超越时空,历垂万世。
老子的思想于后世反映于《道德经》,《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又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有《道德经》帛书出土,分为《德经》及《道经》。
图6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道德经》分为上篇《道经》及下篇《德经》。据研究,该书不是老聃所著,但基本上反映了老聃的思想,《道德经》这部书的作者现尚无从考订,但非一人所作已为共识。
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也为春秋时期人,但《道德经》却是在《论语》、《易传》之后,与《墨子》、《孟子》同期,基本上成书于战国后期,也有人认为《道德经》是战国末之作品,更有人认为《道德经》成书于秦汉之间。而对于老子本人,也同样有争执。有的认为老子为春秋时期的老聃,比孔子年长,有人则认为老子为战国时期的李耳,甚至认为是汉代的太史儋。
任继愈认为,《道德经》其实“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时之作”。上界可达先秦,下界下到秦汉,历时三百年之久,但主要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道德经》的思想受《易经》的影响,并和先秦战国时代的著作,如《易传》、《墨子》等思想互相渗透,但其主流思想如天道观、贵柔和辩证法思想则是以反映老子思想为主的。(任继愈《老子新译》1985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力启示
老子的学术体系以宇宙自然观、无神论思想及辩证法思想成就较大。其社会观有一定的消极性,这和老子的隐士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尽管他的宇宙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方面闪烁着光辉,但几乎被他的消极的社会观给淹没了。这就是老子道家在中国人心中颇有争议的缘由。这也是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应引以为鉴的。